分类 故事堂 下的文章

by:夏一慕/投稿

 

我不能保留你的波浪,

堤岸对河流说。

我只能保留你的足迹,

印在我心底。

——泰戈尔

 

回去的路,总是在无比漫长的铁轨线上拖沓得无休无止。

腊月二十七的江城,早已湿冷寒气逼人。这是第一次坐动车回襄樊,哦,不对,襄樊都不复存在,该改口“襄阳”了。而每次这么称呼时,你脑子里都浮现神雕侠侣结局时那个镇守襄阳的郭靖,以及十六年后终于重逢的杨过和小龙女。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侠之大者生活的襄阳,如此陌生有距离。

舅父很周到,安排上了预留车厢。空空的这一节列车,桌上热气腾腾的茶水正微微晃荡起一圈一圈波纹。你一直在逗着父亲开口说话,跟他聊单位里实习的故事。比如,小红姐只年长一岁,可是穿着10cm的高跟鞋可以咚咚咚在公司走一天不歇,而你每天回来两条小腿肿得像僵硬打霜的萝卜。父亲,应该是很认真的在听,末了:“回用热水多泡泡。”话音刚落,头便偏向了一边出神望着窗外。

 

你们都知道,回避不了这个沉默话题。它像厢里藏匿的一只大象,论你再怎么转移父亲的注意力,依然蹲着庞然大物。

从家里接到电话,到终于赶上最快的一列动车,到途径枣阳的时候再次接到电话,姑姑说,奶奶还是没能等到你们回来。走的那一阵,还念叨星子的名字,她知道星子还没回……任我们跟她说什么,她只这一句回应。我们都明白,她最放不下这个姑娘,她最想再见见这个姑娘。

轰,轰,轰隆隆。这是记忆里火车撞击铁轨时悦耳的声音。你在这声音里长大,每一年的冬夏,从8岁开始,就一个人被父母送上火车回襄樊住奶奶家。从最早7个小时的路程都不嫌远,到后来的5个小时,再后来是这短短的3小时。今天这一趟却像在横渡20年的故事,每一分每一秒无限延展,听不到熟悉的轰隆隆了。时间也似失去了计时器,或者是失去了计时的意义。

“爸,我怎么觉得奶奶不在了,这么不真实啊?就好像我现在说出这句话,奶奶,不在了。不在了吗?”

你不是故意要引起这话头,只是知道已经无法回避,但却总带着不真实的感觉。说完这句话,竟笑出声来。就好像用笑声能脆弱地证明不真实的感觉本来就因为不真实。

父亲,依然沉默。只是从眼眶一直红到了窗外残阳如血的风景里。

 

入后期的时候,神智已经不太清醒。记忆力变成了一帧一帧的图画,偶尔还是黑白色。你去看她,旁边人告诉你:她很久不开口说话,连人名都记忆混乱,自己念错了名字还会哭。

你捧起老人的手,中风的那一边手掌变得修长绵绵无力,像柳树的枝桠在你的掌心里柔软的摊开,树皮的纹理清晰如昨。这双手,承担了你从出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期间无数长袖短裤棉袄毛衣,每一件都是她爱你的味道。

“奶奶,是我。”

“星子。”

“恩,是我。奶奶,是我。”

这一次,她没有哭。你很认真很认真的抱起她在怀里,就像幼年你曾躺在她温暖的双肩里,还要摸着她的耳朵才肯熟睡。

“是星娃娃回来了。老头子,是星。。。星。。。”她的唇齿又开始受梗,自顾自着急起来,催促爷爷过来。

你在她的脸颊两侧,吻了又吻,好像吻一万遍都不足。熟悉的发膏味,一辈子不改的自然卷,只不过因为这病已经剪下只剩贴着头的这一层。忽然想起她珍爱的那张老照片,她18岁,两条乌黑长长的麻花辫搭在前襟,身旁是23岁的新婚丈夫,穿着干净微微泛白的军装,笔挺而抖擞地军姿式站立。她在家老大,属牛,勤勉又不喜言辞,倔强到无以复加。挨打从来不躲,受委屈了从来不低声下气,所以更不怕随军北上南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只是很想问问,她当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别便是一生。

于是你又接着想到了她另一个倔强不服命的故事。

 

轮到你18岁的那一年,高考前的倒数第二周。她从襄樊出,到孝感去照顾你备考。18岁,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年龄。总以为天无限高,路无限远,好好念书考学然后离开,做一个博学之士,实现一番天地,这是所有理想生活的开端。她只是依然变着花样给你做好吃的,白天打电话回去问你的父亲,星娃娃还爱吃什么?

那天中午放学,居然爷爷在客厅。

奶奶呢?

爷爷招手让你过来,坐,星。然后轻声告诉你,奶奶今天有轻度中风的症状,现在在卧室躺着静养一下。你先吃饭吧。

噌的一下,头皮开始发麻。你尽量按捺住情绪,轻手轻脚走进卧室。奶奶听见是你进来,就躺不住了,一边说我没事我没事,然后开始摸索着要起来。你拦下,后悔进来。于是赶紧抽身出去。

过了半晌,你听见拖鞋在地上缓慢而拖拉的声音,她不知花了多久终于从卧室走了出来,挪到饭桌边坐下,看你有没有好好吃饭,然后用她最最轻松地声音说:瞧,我说我没事吧?我先看你吃,我晚点吃。

爷爷在一旁慌乱了,却又不想让你担心,眼里又是疼爱又是焦急。凭他多年的军医经验,再这样下去,怕不好要严重。

而你只是看见奶奶没事了,才安心扑腾完碗里的饭,赶紧拿起课本上学。

谁知道,这是你最后一次亲眼看见奶奶走路。如果你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你还会如此匆匆吗?人生好像总有太多匆匆的时刻,匆匆上学,匆匆放学,匆匆上台,匆匆离场,匆匆考试,匆匆毕业,然后就是匆匆的见面,匆匆的离别……

 

终于,火车到站襄阳。是哥哥一人来接车。左臂上带着黑色的袖章,上面粗糙地缝着一片依稀有些类似小白花的圆布片。他默默从兜里又拿出一个,给你带上。

“星,我们再也没有奶奶了。”

 

你突然像个刚出生的婴孩,嚎啕大哭。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shinydaye/)

离别

看文章:我们如何掌控衰老和接受离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我也曾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但现在我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终究只能一个人去走。

文/张晓风

小时候过年,大人总要我们说吉祥话,但碌碌半生,竟有一天我也要教自己的孩子说吉祥话了,才蓦然警觉这世间好话是真有的,令人思之不尽,但却不是"升官""发财""添丁"这一类的,好话是什么呢?冬夜的晚上,从爆白果的馨香里,我有一句没一句的想起来了。

1.  你们爱吃肥肉?还是瘦肉?

讲故事的是个年轻的女佣人名叫阿密,那一年我八岁,听善忘的她一遍遍重复讲这个她自己觉得非常好听的故事,不免烦腻,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人啦,欠人家钱,一直欠,欠到过年都没有还哩,因为没有钱还嘛。后来那个债主不高兴了,他不甘心,所以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就偷偷跑到欠钱的里,躲在门口偷听,想知道他是真没有钱还是假没有钱,听到开饭了,那欠钱的说:

"今年过年,我们来大吃一顿,你们小孩子爱吃肥肉?还是瘦肉?"

(顺便插一句嘴,这是个老故事,那年头的肥肉瘦肉都是无上美味。)

那债主站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气得要死,心里想,你欠我钱,害我过年不方便,你们自己原来还有肥肉瘦肉拣着吃哩!他一气,就冲进屋里,要当面给他好看,等到跑到桌上一看,哪里有肉,只有一碗萝卜一碗蕃薯,欠钱的人站起来说,"没有办法,过年嘛,萝卜就算是肥肉,蕃薯就算是瘦肉,小孩子嘛!"

原来他们的肥肉就是白白的萝卜,瘦肉就是红红的蕃薯。他们是真穷啊,债主心软了,钱也不要了,跑回家去过年了。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每到吃年夜饭时总会自动回到我的耳畔,分明已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老故事,但那个穷父亲的话多么好啊,难关要过,礼仪要守,钱却没有,但只要相恤相存,菜根也自有肥腴厚味吧!

在生命宴席极寒俭的时候,在关隘极窄极难过的时候,我仍要打起精神自己说:

"喂,你爱吃肥肉?还是瘦肉?"

2.  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他去欧洲开会,然后转美国,前后两个月才回家,我去机场接他,提醒他说:"把你的表拔回来吧,现在要用台湾时间了。"

他愣了一下,说:

"我的表一直是台湾时间啊!我根本没有拨过去!"

"那多不方便!"

"也没什么,留着台湾的时间我才知道你和小孩在干什么,我才能想象,现在你在吃饭,现在你在睡觉,现在你起来了……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他说那句话,算来已有十年了,却像一幅挂在门额的绣锦,鲜色的底子历经岁月,却仍然认得出是强旺的火。我和他,只不过是凡世中,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注定是没有情节可述的人,但久别乍逢的淡淡一句话话里,却也有我一生惊动不已,感念不尽的恩情。

3.  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

经过罗马的时候,一位新识不久的朋友执意要带我们去喝咖啡。

"很好喝的,喝了一辈子难忘!"

我们跟着他东抹西拐大街小巷的走,石块拼成的街道美丽繁复,走久了,让人会忘记目的地,竟以为自己是出来踏石块的。

忽然,一阵咖啡浓香侵袭过来,不用主人指引,自然知道咖啡店到了。

咖啡放在小白瓷杯里,白瓷很厚,和中国人爱用的薄瓷相比另有一番稳重笃实的感觉。店里的人都专心品咖啡,心无旁鹬。

侍者从一个特殊的保暖器里为我们拿出杯子,我捧在手里,忍不住讶道。

"咦,这杯子本身就是热的哩!"

侍者转身,微微一躬,说:"女士,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

他的表情既不兴奋,也不骄矜,甚至连广告意味的夸大也没有,只是淡淡的在说一句天经地义的事而已。

是的,好咖啡总是应该斟在热杯子里的,凉杯子会把咖啡带凉了,香气想来就会蚀掉一些,其实好茶好酒不也都如此吗?

原来连"物"也是如此自矜自重的,庄子中的好鸟择枝而栖,西洋故事里的宝剑深契石中,等待大英雄来抽拔,都是一番万物的清贵,不肯轻易亵慢了自己。古代的禅师每从喝茶喂粥去感悟众生,不知道罗马街头那端咖啡的侍者也有什么要告诉我的,我多愿自己也是一份千研万磨后的香醇,并且慎重的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美丽的清晨。

4. 将来我们一起老。

其实,那天的会议倒是很正经的,仿佛是有关学校的研究和发展之类的。

有位老师,站了起来,说:

"我们是个新学校,老师进来的时候都一样年轻,将来要老,我们就一起老了……"

我听了,简直是急痛攻心,赶紧别过头去,免得让别人看见的眼泪--从来没想到原来同事之间的萍水因缘也可以是这样的一生一世啊!学院里平日大家都忙,有的分析草药,有的解剖小狗,有的带学生做手术,有的正埋首典籍……研究范围相差既远,大都不暇顾及别人,然而在一度一度的后山蝉鸣里,在一阵阵的上课钟声间,在满山台湾相思芬芳的韵律中,我们终将垂垂老去,一起交出我们的青春而老去。

5.  你长大了,要做人了!

汪老师的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去的,他们没有子女,我在那里从他读"花间词",跟着他的笛子唱昆曲,并且还留下来吃温暖的羊肉涮锅……

大学毕业,我做了助教,依旧常去。有一次,为了买不起一本昂价的书便去找老师给我写张名片,想得到一点折扣优待。等名片写好了,我拿来一看,忍不住叫了起来:

"老师,你写错了,你怎么写'慈介绍同事张晓风',应该写'学生张晓风'的呀!"

老师把名片接过来,看看我,缓缓地说:

"我没有写错,你不懂,就是要这样写的,你以前是我的学生,以后私底下也是,但现在我们在一所学校里,你是助教,我是教授,阶级虽不同却都是教员,我们不是同事是什么!你不要小孩子脾气不改,你现在长大了,要做人了,我把你写成同事是给你做脸,不然老是'同学''同学'的,你哪一天才成人?要记得,你长大了,要做人了!"

那天,我拿着老师的名片去买书,得到了满意的折扣,至于省掉了多少钱我早已忘记,但不能忘记的却是名片背后的那番话。直到那一刻,我才在老师的爱纵推重里知道自己是与学者同其尊与长者同其荣的,我也许看来不"像"老师的同事,却已的确"是"老师的同事了。

竟有一句话使我一夕成长

心语

看文章: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是吉祥之语,还是谏言劝告,好话就是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一些支持的话,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

文/荷叶

有一天,想起我的那些老师们,才发现,这些年就这么过去了。

不后悔

初一初二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教地理。和其他的教语数英的班主任不一样的是,我们一周只有两次地理课,加上星期一的班会。我们和他的接触并不多。尽管如此,他成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第一个班主任,那个时候,他在班会课上,不止一次对我们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说:做事情之前先想想,做了我将来会不会后悔,不做我将来会不会后悔。其实那个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理解,但是那句话因为他的不断重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许多年后,遇到事情,我想起了这句话,才发现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

坚持

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姓张,算不上勤快的一个老师,喜欢抽烟,听说还赌博(常常被妻子责怪)。前面有一小撮头发白了。每天都精神很好。很快乐地给我们上课。每次语文课之前,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讲最近社会上的新闻,他看到的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整整三年,除了考试之类的,老师的这个活动重来没有中断过。后来,我也当了老师,也试着将一个计划实施,却很少能坚持三个月以上的。回想起张老师,自惭形秽之余,更多的是敬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或许忘记了当初所学的那些课文,但是始终记得老师曾在课前讲的那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帮助我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自己的内心。

反思、不贰过

初三的数学老师姓阮,脾气可一点也不“软”,作为政教处的主任,很有威严。考得不好的时候,常常被叫到办公室一顿猛训,真的是猛训。现在却异常怀念。那个时候,每次试卷发下来,阮老师说,不要管自己卷面上的分数是多少,把自己会做却做错了失去的分数加上去,写在得分的旁边,比较一下。老师教我们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为什么考这个分数,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不会的,又有多少是自己会的,却做错了的。阮老师还教我们整理错题库,和我们说,做错一次的题目要牢牢记住,整理出来,不断复习,不可以错第二次。当时我并没有严格照着老师的要求,年少轻狂吧,总觉得自己已经够厉害了,井底之蛙说的大约就是我。直到了高中,这个习惯我仍然没有养成,最后,在高考,在我最得意的数学这科上,吃了亏。后来读《论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猛然想起阮老师训我的那些话,才发现,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教我们这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激情

高一的语文老师姓周,每年都教高三的重点班。据老师的说法,当时觉得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不好,打算亲手带一届学生上去。事实上,老师也只教了我们一年,最后又回到了重点班。周老师延续了初中语文老师的那个习惯,每天课前都会给我们讲讲和课本看似无关的东西。周老师的学识非常渊博,常常给我们讲对联,讲古文中的道理,写得一手很漂亮的粉笔字。老师常常把课前的这部分内容,重点写在黑板的最右边。那个地方曾经留下这样一些句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耐心

高中所在的是全县最好的学校,集中了很多优秀的教师。高二开始,我进入了文科班,班主任是一个教英语的女老师,姓汤。高一的时候,我的英语第一次考试考了45,高一一年的大考几乎没有及格过。汤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负责任的老师之一,在我们看来,教了那么多年,就算没出现职业倦怠,大部分也不如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那么有激情了,然而,汤老师却凭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念头,对我们这群害怕英语的孩子十分耐心,以至于进入了高三之后,我们大部分自己没有放弃的学生都能及格了,我呢,大约是进步比较大的一个,无论是简单的或者是偏难的试卷都没考过低于110分。有一次试卷发下来,老师第一个点名批评我,问我这次为什么只考了92分。我当时很肯定地说,不可能,最后重新算了分数,才发现是老师算错了,少算了20分。当时的这份自信,毫无疑问是来自于这一年多在老师教导下的用心学习。文科班的男生,英语普遍不好,后来差不多也都及格了。

上了大学后,偶尔回,拜访老师时,还能看到她在免费为班里的后进生辅导。现在的她对学生们的耐心仍然有增无减。

爱心

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全班同学写了联名信,数学老师最后换了。校长亲自来教我们。校长看起来很瘦小,貌不惊人,但是很有精神。由于工作繁忙,事实上也只给我们讲了三个月的数学课。校长对我们,就象是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他要离开几天,去外地开会,临走前的那天,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原话已经忘了,大概意思是,让我们在他不在的这几天好好配合其他老师,好好学习。那句话中用了两个词——孩子和。校长讲课的特点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各种各样的试题。虽然时间不长,我们都感受到了校长对我们浓浓的爱,即使后来他已经不再担任我们的任课老师,那种感动却始终留在心间。

高考报考的时候,我报了师范,四年毕业,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来到菲律宾。真正走上这样的岗位时,才能体会到那些老师当年对我们的那份心情。也正是因为他们,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动力努力把理想付诸实践。那些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怎么做题,怎么考试,更教会了我们怎么面对对世界,面对人生,而他们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通达

主任是一个和蔼的小老头,很瘦,也很时尚。主任太太姓黄,我们都叫她黄老师,胖胖的,人很好。两位老人都70岁了,第四代华裔,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会说Tagalog、英语、普通话、也会说闽南话。在不同的华校工作,在华文教育岗位上已经奉献了二三十年了。

第一次碰面是在机场,两位老人来接机。黄老师说:欢迎来到乱七八糟的马尼拉。一句话就把我们逗乐了。

和老人在一起,学到的东西不单单是关于教学的,更多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来想办法。这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那种通达的态度,几乎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主任除了在学校任职,还在很多华社团体里面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校友会等等,每月还负责报纸的一版。虽然忙,可是不乱。

在菲的日子里,每次遇到麻烦,都是主任和太太出来安慰我们。数不清有多少次了,生病了,主任带我去医院,每次出行,送我们回到宿舍再回家,七十多岁的老人,精力比我们年轻人都好。羡慕得不行。

结语

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很多人,我不知道谁会离开,谁会留下。于是我试着用拙劣的笔,一点点记下生命中的你们。当我老了,坐在子外头晒太阳,戴着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我会低下头,想起你们的面庞。那是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啊。

仅以此文,纪念曾经的授业恩师。

 

原文:那些老师们

文/xiuloveshow

头天下午,他嚷嚷着要给我煮吃的。鱼、猪肚、腊肉、香肠…,家里看的见看不见的吃食他都想全部往我袋子里装,那时他的表情很淡然,脸部没有荡漾起一点儿不舍的涟漪。

第二天早上,早早的起床给我准备早饭。第一次送女儿出远门,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特别的亢奋,有些兴奋有些忧愁。渐渐的我读懂了他脸上的那抹隐藏的不舍。

在去往南充的车上,他不说话,眼睛一直紧闭,想找他唠唠家常,他却在梦中仙游了。侧身望去,看着那张起了褶皱的,经不住岁月的蹉跎的脸,心中的惆怅不请自来。

取了票,去买了车上的吃食。一个小时的时间对他来说太长了,他瞧不见我,急了。给哥哥打电话,让他找找我人在哪儿。我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我又何尝不是呢?

离开车还有3个小时,他背着我的电脑包,若有所思的在售票大厅走走停停,不时的张望时刻表,希望它慢点走,慢点走。一次又一次强忍着不让眼泪溢出眼眶,背着他我用了2袋纸。

离开车还有2个半小时,他拉着我去吃午饭。他三下五除二,匆匆吃完说要去给我找点儿好吃的带上车。我假装不以为然地笑着说:你给女儿少点儿负荷好不好,这么多东西,变超人都运不走啦!他叹了口气,没说话了!

离开车还有60分钟,他叫我提前进站,说过路车只有十分钟上车时间,怕我错过了。我收拾好行李,过安检,进了候车厅。木讷的站在进口处,望着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幕,像丢了什么珍贵的东西,意识完全阻塞。

猛地我回头。看见那个身影在安检口的玻璃窗外张望张望,伸长了脖子久久的没有离开。我拉着东西到了安检口的侧壁,使劲的向他挥手,但他专注与一个方向,没舍得把视线挪开。五分钟后,他转过身走了,我以为他就这样走了。谁知道,他换了个窗口继续寻找我的身影。

当我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嘿了一声。我说到了给你打电话,别担心我。终于,眼泪像破了阀的洪水疯狂的向外流,我背过身表情有些抽搐,眼泪擦了又擦却始终止不住。当我再回头时,发现他站在离我不远的广场中央,用手使劲的擦着眼泪。我知道他心疼我,牵挂我,更舍不得我。

当他在转过身的时候,我近距离发现,他的眼睛红红的,眼角的泪还没有干。他不断的说:女儿,走!快走!想说的,想嘱咐的,此刻一句也没说上来。而我想说的,照顾好身体之类的话也一句没说上来。心疼,真的有心疼的感觉。

我拖上行李,任泪流着,没擦也没停,就这样头也没回的走了。坐在候车室,眼泪始终止不住,流着一直任它流着。我不忍在望向那个我和爸爸分开的地方,甚至不敢看他的照片。不舍化作泪,流向脸颊,然后落下,打湿了衣裳。

到检票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窗口的那个身影是不是他?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也同样一直任泪流着,流着,流着……

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那天哭的很伤心,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是我们遭遇了财产损失。而,爸爸又不肯开口说一句话。她焦急的揣测答案,得到的是情感遭遇离别,因不舍掉下了伤心的泪。

23年第一次看见爸爸落泪,在那种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而7年后的今天,爸爸第一次看见我那么伤心的落泪。时间好像回到了7年前,那时是我送爸爸离开,当着全班的面,我哭了一个早上。过后是4年前,看见4年未见的老爸突然苍老了不少,身体大不如从前,烈日当头做着最累最苦的活儿,我趴在床上哭了一个早上。

哥哥说爸爸:你就知道疼你女儿,长这么大,你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过。哥哥这句话是真的,他从不舍得骂我一句,说我一句,责备我一句!

成都,那个我生活了4年的城市,每天跟我形影不离的电话,那里储存了我的过去,开心的不开心的往事,联系的不联系的同学朋友们。我在哪里拾起了你们,也在哪里放下你们。在离别的车站,我还是给家乡留了点什么。漫天飞舞的眼泪,我最亲爱的人都留给了这个我不熟悉,却耳熟能详的城市

离别的车站,没有琼瑶剧的悲苦情殇,却有我最珍视的信念!

离别车站

看文章:车站是什么,它承载着人生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附:浩瀚——车站人生

虽然我回家不用坐火车,但是我喜欢去火车站,原因有二:送行为其一,“看人”为其二。有人会问,看人为什么就得去火车站呢?去汽车站不行吗?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看人”并不是去看哪些人长得漂亮,哪些人长得出奇,而是看他们的等车时候的表情,从表情中发现他们的心情,分析我们的人生。火车站里客流量大,一般火车的等候时间也长,所以我选择到火车站里“看人”。

等车次数多了,知道那个时刻,有如我一样的等车人,同样的目的却怀着不一样的心情。不同时分聚拢来,只为搭上同一路车,而后载着自己驶向要去的地点。

等车如同等那人生中的机遇,同样寻求机遇的人却要付出不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很是为那些追在车尾不停挥手而错失坐车的人惋惜,失之一分,却机缘已尽;也很羡慕那种赶得巧的人,在极短的时间里乘上自己所乘的车,意想不到的机缘巧合却成全了那些本不在意的人。

等车如同追求幸福,买的票不同,车到站来时间就不同,等车时候的心情也就不同。等没必要不耐烦,毕竟有车等就是幸运的,去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车,可以买不同的票。有时候火车会误点,它终究还是会来的,也有时候你会误车,误车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迟点嘛,你还可以等下一趟,买另一张票嘛!

等车人需有特好的耐心,更要有极好的心情,其实,等车人应该懂得:等待是人生的某种历练,焦急也好,无奈也罢,不如学会等待,乐于等待,人会在等待中走向成熟和圆满。不难想象,那种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的等车人,肯定是城市中一道较为亮丽的风景。

神龙摆尾,蛇年大吉。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新年梅花图

过年了过年了!普通青年开始放鞭炮串亲戚,文艺青年开始吟诗作对写春联,苦逼青年还在上班独自思念在路上。回家,不需要理由,回家过年,更不需要理由,因为有父母的地方才能称得上“家”!

这此分享两篇关于“年味儿”的文章,祝我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开心快乐,蛇年好运!

 

一. 每个人的年味

文/梁军年

小时候盼过年,从寒假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撕日历,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一口气连着撕了三张。饭后母亲瞄了一眼日历,突然很紧张地说,怎么这么快就过年了呢,我们的房子还没刷呢。

过年那天,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在天没亮的时候就穿上新衣整装待发,母亲追在屁股后面喊,吃完饺子再去拜年,可我们脚底像上了发条,这么快乐的时间哪还有什么心思吃饭,挨挨户拜年才是当务之急。

母亲是那几天最忙的人。虽然每次母亲都在唠叨过什么年呀,把人折腾的累死,可我们还是可以看见母亲围在锅台边忙得不亦乐乎。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过年倘若没有烟熏火燎的锅台,没有忙前忙后母亲的身影,这还能叫过年吗?

不是为了那顿饭菜,而是为了那顿饭菜的感觉,为了那种一点一点经营起来的快乐和幸福。就好比一大家子,母亲刚炒出一盘新菜,几个孩子就围过来这个尝一口那个偷一嘴,末了扔下一句话,怎么还没好呀,我们快饿死了。

人人都爱过大年,这从赶路人的神情就可以读出。回家的时候,我碰见一位在外打工的中年男人。他说他一年没有回家了,过年了回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他指了指自己的包,包里露出一截玩具车。他说儿子电话里命令了,只要电动玩具。他的边还堆着好几个包,给父母的给弟妹的给老婆的给孩子的,满满当当的全是幸福。

我问他过年了没给自己送个礼物吗?他晃晃手中的手机,感叹说,这次回去把年夜饭场景拍在手机里,以后再去哪里想家了,就把手机掏出来看看拍摄的录像。

我知道在这部小小的手机里,会记录下一家人的开心和欢乐,这是独属他一个人的幸福,也是他未来的力量。

那辆车开得实在是太慢了,好几次他醒过来问我到哪了,然后朝着窗口望望(微博),自言自语地说到了就快要到了。他像个孩子一样隔着窗户期盼,神情颇有我当年撕日历的风范。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他自己的年味。每个新年到来之际,我们都能美滋滋地享受这个年味,比如我的父亲,总会在春节的最后几天,终于从醉意中完全醒过来,捧着碗看着日历说,这年怎么这么快就过完了,我这还没好好过呢!

原文:http://www.liangjunnian.com/2013.html

 

二.  年味儿 

文/东东枪

枪齐如山在《华北的农村》一书中记载了一则与过年有关的旧事——齐如山少小时在乡中过年,拜年时,拜到一王姓老者家。见老者脸上有泪痕,就问他为何落泪。老者说是自吃不起饺子,大年夜只熬了一锅稠粥,家中孩子吃了,高兴得很,说是又稠又好吃。他听孩子们说,想起今天家家吃饺子,自己家吃一顿稠粥,孩子就这样高兴,觉得对不住孩子们。齐如山的母亲听完也掉了泪,回家取了白面猪肉等物,给王老者家送去了。王老者一见,眼泪就又落了下来。而此时间,已又有六七家亲戚邻人来给送面送肉了。

这段故事我很喜欢,觉得越读越有滋味,尽管也说不清为什么。齐如山用这故事说明中国人对于过年、吃饺子的看重。我更看重这故事里暖意十足的年味儿。而细一琢磨,所谓年味儿,不外乎是人味儿。

每逢过年都有人在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是挺淡,淡到要等瞧见电视上的快餐店广告里天天有一个说狮子不像狮子说老虎不像老虎说恐龙不像恐龙的东西傻萌傻萌地自称“我是年啊”了,才会忽然发觉原来已是年底。

小时候的年是新衣服鞭炮大鱼大肉压岁钱,现在的年是年会春运年终奖促销减价假期寒暄饭局和“又他妈老了一岁”的感慨。年年难过年年过,确实,这一年年的,喜气洋洋之余,总是有点叫人难过。在哪过年,就是个问题——有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得罪了丈母娘,也有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遍遍疯狂刷新12306网站。

不久前,与一群同事朋友喝酒,大家玩“我从没”的游戏:一人列举一个自己从没做过的事情,其他人中凡曾做过此事的人喝酒。一个刚从国外念书回来的北京小伙儿说了句“我从没买过房”,立时通杀全桌来宾。另一位在上海工作生活十多年的台湾老哥也想通杀一下,志在必得地望着满桌平时活在北京的家伙抛出来一句“我从没在北京过过年”。两个北京土著青年乖乖地喝了杯里的啤酒,其他人的答案却全都是“我也没有”。

我其实也挺惊讶的。这些人大多在北京生活10多年了,怎么会从没在北京过过春节?都跟我一样?

看来大家还是更喜欢过年回家。这个习俗,不知道是怎么起源的。只是为了团圆欢聚?还是为了悲伤感慨时有几个亲人互相扶持安慰?真想把那个“我是年啊”逮起来,绑椅子上好好审审丫:说,起初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是2000年来到北京的,到现在也有10多年了。但每逢春节,就跟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一样,逃离京城远奔家乡而走了。没办法,要照古人说的,父母在,根本就不该远游。平时已然不尊古训了,逢年过节还是努力找补一下才好。于是,一到年底,把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干净,贴好对联福字……就该锁好房门,提起行李,赶紧离开了。

于是,每年过年时,都见有北京朋友在网上感叹:外地人都走了,走到哪儿听到的都是北京话,北京的路也不堵了, 种种脏乱差的景象也消失了,北京好像顿时安静体面了许多,这才是北京本来该有的样子。

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语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外地人当中的一个。记得我的朋友石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某年春节时,他在网上说过:对不住了各位北京的朋友,我们本来没资格生活在这里的,但我们太爱北京了,所以才不请自来,还买了买了车赖着不走了。抱歉啊,北京,给您添麻烦了。

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意如此——反正是既觉得这也正是我要说的话,又觉得哪里有点怪怪的:我们只是换了个城市生活而已,又不是霸占了谁的媳妇儿,是吧?

没事儿,一年到头了,抱怨几句,还是能理解的。要是换我发现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突然涌进大批外来客,就算知道都是合理合法的,估计也且得不适应一段时间呢。再者说,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抱怨虽有,温暖还是主流——“包容厚德”已经贴得满大街都是了,还要怎么着啊?

其实,齐如山那个关于饺子的故事,侯耀文的相声里也有过一个类似的。那段相声叫《火红的心》,说的是除夕当天侯耀文家不慎失火,左邻右舍也纷纷送来饺子、年夜饭、各种年货⋯⋯是啊,年味儿不独乡下有,处处都是大气象的大北京,才不缺端到邻人家的那一盘满怀善意的饺子。

原文:http://thisisdongdongqiang.com/archives/2327

文/崔卫平

“海伦最终以她不可思议的光辉,将所有这些人们带给她的温暖,又返给这个世界和其他人们,增添了这个世界的温度。”

乍一看,这是一个奋斗与成功的故事:因为一场高烧,19个月大的海伦•凯勒从此失去了视力与听力,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与响声的世界里。然而她却学习和掌握了植物学、动物学、自然地理、数学、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24岁时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拍过电影,写过好几本书,最终成为一名教育、演说家和社会活动。1968年去世,与我们当中许多人分享过头顶上同一颗太阳。

但绕到成功的背后,却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酸楚的故事,而是一个喜悦与幸福的历程。当她陷入黑暗的世界,与外界彻底无关时,她挣扎、易怒、暴躁;这之后出现在她眼前的每一缕光线,每一个微小的响动,她心灵道路的每一点进展,都给她带来巨大惊喜。新的世界展现在她面前,就像初生的世界本身一样新鲜美丽。

远道而来的老师苏立文与她一道探索。她分不清“水杯”和“水”之间的区别。老师带她到户外的井旁,把她的手放在出水口的下方,让清冽流淌的水经过,然后老师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出“水”(water)这个词。她终于感受到在自己用手触摸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类自身的语言世界。万物皆有名字,这让她感到新奇极了,富有生命的词语开始唤醒她的灵魂。

抽象概念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老师让她串珠子,按大的两粒,小的三粒的顺序,她总是弄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她开始反复去想,努力思考怎样摆才对。老师苏立文及时在她的脑门上写下了“想”(think)这个词。她接下来除了将珠子弄对,还要去想这个词所代表的自身活动,它所指向的人自己的空间。

这本小书写在海伦还在上大学期间,记载了她最初发现世界和发现自己的过程。她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仿佛一束光线,将事物本身重新照亮。她与事物相遇时,她/它们同时发出惊喜的叫声。难道不可以说,此时此刻,这片大海是为了海伦不存在的听力而喊叫:“当波浪重重砸向海岸的时候,我感到卵石在咯咯作响,仿佛整个海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空气也因它们的震颤而悸动。海浪暂时退去,只为了蓄势再来一波更猛烈的冲击。”

而我们这些人哪,仿佛记不起来这样一份馈赠——世界及生命本身的馈赠。我们以为世界原先就是这个样子,她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抱怨她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不再去发现,去叩问。尤其是叩问我们自身——在我们自身内部,有着怎样的空间和潜能?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之后,我们被赋予了哪些密码,需要我们终身努力而将它们翻译出来,得以面世?

当我们倾听海伦对于世界发出的热切呼唤,我们也会听到来自自己生命内部的热切呼唤。尽一切可能将生命从内部打开,释放生命的全部能量,展现其丰富瑰丽的光谱,这是来自海伦的气流,海伦式的命令。这命令信号很弱,然而你一旦听见,你就应该坐不住了。我们每个人甚至有这样的义务,去完成自己。这才是生命的成功。

而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努力去帮助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帮助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这个人实现他自己的内在价值。社会是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海伦有幸遇到了苏立文老师,这位女性视将海伦带出黑暗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而她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莫大的喜悦。

多么值得记取所有这些人们:后来教海伦唇语的富勒老师;允许海伦触摸万国博览会展品的希金博特姆主席;同意海伦进入剑桥女子学校的人们(这是一所正常人的学校),这个学校里德语老师格罗特夫人和校长吉尔曼先生,还专门学了手语字母表来为她上课。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入学考试时,考官们允许海伦单独拥有一间屋子,因为她必须使用打字机才能答卷,而打字机发出的噪音会对其他考生产生影响。还有她在这所学院读书时,那些为她单独准备凸印版书的人们,为她学习几何提供设备的人们。这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们,支持他们义举的机构也都是一些了不起的机构。

海伦最终以她不可思议的光辉,将所有这些人们带给她的温暖,又返给这个世界和其他人们,增添了这个世界的温度。她始终不懈地为盲人争取权益,将更多的盲人带到人们面前,也让这个世界更多人们互相之间得以照面。

一位80后的年轻人重新译出了这本小书,他将这份礼物再次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让中文世界的人们感受海伦•凯勒留给这个世界的馈赠。同时也让人们去想——我们的教育,应当怎样为孩子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我们当中的每个人,将会留一份什么东西,给这个世界呢?

Helen-Keller

《我的人生故事》

[美]海伦•凯勒著

朱力安 译

摘自:南方周末

原文:http://www.infzm.com/content/79802

文/林鹏

看完《大男当婚》,心里不能平静,有点惋惜又有点高兴,结局耐人寻味。电视剧版的《爱情呼叫转移》。

曹小强(徐铮 饰),真诚、正直、努力、积极、乐观……,绝对优质男,只是年龄大了些,35岁,渴望自己的爱情,开始了自己漫长寻求爱情的征程。

小强遇到了七位美女,各有千秋。但是小强转来转去还是没有赢得美人归。就在最后突然有美女送花篮,并且叫了一声:“曹小强”,小强回过头来,先是有一点木讷,然后会心的一笑,肯定不会是一个新人,而是以前出现过的女主角。那会是谁呢?

马小美不算,不做分析猜测,肯定不会是她。

遇到第一个是谷清,花旦。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打不相识。谷清在感情上受过极深伤害,所以很难敞开心怀接受小强,她过于敏感,在看到小强和赵凯在电影院说话时反应很大,她不相信小强,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分手是必然的。最后应该不会是她,她回老家,有工作,感情慢慢就会变淡,不会跑来给小强送花篮。

遇到第二个是伍小六,他们年龄相差13岁。伍基本上属于要时刻哄着的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不会顾及他人,小强根本没有精力和耐心,且代沟很大,很难达到共鸣,所以最后也不会是伍。

第三个是蔡微澜,人虽漂亮,但是人品不行,拿婚姻当筹码,实在可恶至极。对于这样的物质女,小强肯定不会接受,最后即使送花篮,小强不会露出笑容。

第四个是许若云,典型的富二代白富美加女强人。社会地位高,端庄美丽,有气质,绝对是男人心中的女神。只是婚前协议让小强极为恼火,跟徐并非为钱,这一招让小强难以接受。徐升职到美国,走之前希望小强挽留她,但小强怕耽误徐的前程而放弃,徐走后小强痛哭,最后她给小强发一信息:但愿她还有爱的能,希望小强也是。难道经济上非要“门当户对”才可走到一起吗?

第五个是赵凯,她出现比较早,几乎贯穿始终,但都是以哥们的身份出现,真正到了恋人的地步反而不自在了。她是一个工作狂,适合自己独处,最后不会是她。

最后一个是刘晨曦,大学同学,离婚带着孩子。她把所有的爱全付诸于自己的孩子,为了取得孩子的抚养权,放弃跟小强结婚,所以最后肯定不是她。

最后叫曹小强的声音我听了好多遍,刚开始感觉是谷清,然后觉着是赵凯,最后不知道是谁了,导演应该不会让我们利用声音来判断是谁。

结局,我想应该是徐若云,从声音上来分析,从先是有点木讷然后会心一笑,从故事的描述上比较细腻,从徐发的最后一条短信,从徐走后小强的痛哭,从给小强送的花篮,从小强新店开业只发布了媒体,从对小强的关注程度来看,只有徐若云符合最后的出场,并且小强的事业蒸蒸日上,在经济条件上俩人逐渐缩小差距,小强也不会再感到自卑,所以最后应该是徐若云无疑。

其实结局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想那个人是谁她就是谁。不管是谁,小强会很幸福的。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美满!

大男当婚

看文章:生活总是这样,一开始我们都在做加法,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选择,找到了,错过了,后来不一样了,渐渐的才明白,生活需要的是做减法,去掉浮躁的、表面的,留下真实的、最在乎的。其实,最后曹小强不应该是在等着别人的选择,而是应该明白现在自己最在意的人是谁,你选择的则是你心中那个。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的总和

文/冯国川

几个月前,我乘晚班飞机抵达印度海得拉巴。下飞机后,我发现几乎没有出租车。过了—会儿我才搞清楚,当地的司机正在进行大罢工。我耐心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半小时过去,我连出租车的影子也没看到。

正当我打算给朋友打电话时,身后飘过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先生。去哪儿?”一个四十岁左右、面带微笑的男人朝我走来。“现在都在罢工,你打不到车的,我的车就在不远处。”他热情地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他的英文名字罗摩、联系信息及所在出租公司等细节。

简单的几分钟交流后,他的谈话风格和流畅的英语让我吃惊不小。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司机利用机场偏远而宰客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一些司机善于花言巧语取悦乘客,从而狠捞一笔的旧闻。所以,有两个选择摆在我面前:信任他或者等朋友来接我。不知何故,我选择了第一种。

事实证明,接下来的45分钟谈话十分有趣。

向目的地驶去的过程中,罗摩先生总是想办法找话题聊。我尽量不加入讨论,但是,罗摩先生的聊天兴致,让我越发感到好奇。

“你有英文硕士学位?”我好奇他的英语说得如此好。

“是的,坐监狱时修完的学位。”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沉默片刻后,罗摩说:“我被指控谋杀罪,入狱五年。当时海得拉巴发生暴乱,死了人,我被警察抓去。我失去了家庭。那时我才20岁,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问道。

罗摩笑着说:“我保持积极的态度,在狱中完成学业。”

“那你为什么要杀人?”我继续问。

“我没有,我是无辜的。”他平静地说。

“什么?”我彻底惊呆了。

又是一段时间的沉默,罗摩说:“当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每天清晨起来我都有一个选择,决定当天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每当坏事发生时,可以选择成为受害者,或者从中学习到什么,我选择后者;每当有人向我抱怨时,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事情积极的一面,我选择后者。”

“是的,道理没错,但是做到并不容易呀。在一定情况下,比如你无辜被逮捕,这怎么能够让人忍受呢?”我有些替他鸣不平。

罗摩说:“生活中,很多事情会砸到你头上,反过来,你也可以有力地回击,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你遭遇的每个状况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反应,如何不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不管怎样,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日后的生活方式。如今我出狱了,依然过着美好的生活,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快要到达目的地时。罗摩先生留下最后一句话:“当我们作出的选择是遵从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时,做选择就会容易一些。”

如今,仔细想想以前的时光,我才恍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卡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必须作出一个选择。一条路是轻便的小径,路上长满鲜花以及矮灌木,很容易越过,最终到达的却是个死胡同。另一条路或许非常漫长,而且中途地势复杂,几乎难以通过,然而终点却是一片广阔的果园和花园。当然,你选择了哪条路,就选择了哪种结果。人生这场戏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

文/徐黾

那天是冬至,扬州从早上就开始下雪,下班回来的路上已有一层薄薄的积,所以骑很慢,连同学打来电话。每次我们通电话,聊的话题都差不多,彼此的近况,工作怎样,有没有被安排相亲。连是朋友中比较出色的一个女孩子,脾气特别好,长相也不错,很乖,很温顺,而且很上进。

连同学说,前段时间相亲了一个还在相处,男孩子自身和家里条件都不错,对她也特别上心,但心底不是很喜欢,觉得他不够聪明睿智。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对智慧的向往吧,身边几个朋友包括我都会莫名的崇拜名校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个聪明睿智的男孩子。虽然,渐渐地,越来越意识到这个标准与以后的幸福并无太大关系。只是,年纪渐长,可心里这样一把尺子,依然没有被磨灭。

一个姐姐,她对象,是名校毕业。他们是相亲认识,然后一拍即合。当时很是羡慕姐姐能够找到这样的才子。但才子远在山西太原,姐姐和他认识半年,辞去了一份得心应手的工作,离开了生活 6年的城市,告别了这座城市里的朋友,去了太原。我想,在那座遥远的城市里,干燥的气候,频繁的风沙,姐姐一定会有不适应,会思念家里的爸爸妈妈,会怀念这边的朋友还有故乡特有的味道。忽然觉得,名校毕业,聪明睿智,这个标准用于衡量以后的幸福是那么空洞,那么毫无意义。因为换着是我,一定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放弃熟悉的一切,远离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贴心的朋友,去另一座陌生遥远的城市生活。但我也知道,姐姐既然选择留在那里,她有的不只是偶尔的乡愁,还有更多的是姐夫给她的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的踏实和归属感!

些许日前,与一个好久没联系的朋友一起吃饭,中途一个电话,朋友先是怒火冲天,然后又是伤心欲绝。等朋友平静一些,问她怎么回事,朋友说,因为今天他们买的房子过户,她对象打电话说房子不好加她的名字,就这个事,大吵了一番。关于可不可以加名字的常识或许大家都知道,但我总觉得,既然决定在一起,肯定是深爱彼此,相信彼此,认可并感动于对方对自己的爱。所以我就安慰说,他或许也是听别人说的,确实不知道那个程序怎么走。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我是想,居然决定和他一起,你肯定认为他是一个可以给你安全感的人,即使不加你的名字那又如何),何必生气呢。朋友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就是因为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才要加上自己的名字,从开始,他就很不愿意也很抵触这件事,所以今天他打电话这样说是意料之中的事。很诧异,就是这样彼此不坦诚,对彼此有防范心理的两个人居然准备结婚?难道房本上加了自己的名字就有安全感了吗?安全感是相爱的深度和对方的品质所给予的,也只有这两样可以给予。就这样,结婚吧,条件差不多,年纪也不小了,但以后的路那么长,未来的幸福,谁可以给你保证?

龙应台说,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那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 ——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从开始怦然心动到后来慢慢步入平淡,与一开始就平平淡淡,就像一只装着冰水的杯子和一只只有水的杯子。表面看冰水的杯子伴着冰块的融化外面会有晶莹剔透的水珠,内在里其实是冰被周围的水温暖,融化,到后来成了一杯温度恒定的水的过程。虽然最后都是一杯水,但能一样吗?

那日, QQ姐给我打电话,我在看《虚实之间》,说越来越觉得芮是个有魅力的男子了。 QQ姐笑着说,不要和我抢他哦。我说放心吧,不会抢的,其实想说,人家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好吧!或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但只有那个标准贴切现实,未来的那个人才能贴近那个标准,找到彼此。

再次和连同学电话,是元旦,连告诉我,和那个男孩子说清楚了。决定了,放下了,也就坦然了,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不再纠结,不再犹豫,应该是件好事吧!或许我们都是固执的孩子吧,年纪渐长,可还是放不下一些或许应该放下的东西,不想将就或者被将就。因为我们总觉得,结婚是件美好的事,但前提是得找个美好的人,否则美好的事将变成一件很惨很坟墓的事。

2013,给幸福写个序!新年里的愿望:亲爱的 QQ姐,连同学,兰子,还有我们家小敏和我,能够齐刷刷,华丽丽的婚了!

幸福

看文章:每一份情感,大概都存在着某种底线(或者称为不可缺失的标准),其他的在这面前只会黯然失色,直到某种能量的转换,底线不再是那个底线,却有了更贴心的选择。2013,新的一年,大也在这儿写写自己幸福的序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