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Hor 发布的文章

文/空号

这些天,一直有个影子在眼前,间或而清晰地晃动着,让我心神不定,让我细泪盈眶,让我浮思掠忆。

那个影子就是我的父亲。他好像一直喃喃地试着给我述着什么,我那么认真地寻听着,却什么也没听到。我甚至有些惶恐了,我一直很硬强地生活着,莫非是什么坷坎要混沌了我清洌的心绪,要不怎的会如此地脆弱,以至于惊扰了父亲的天国?

父亲已经逝去了五个足年了,真的不知道他在他天国怎么样了?我已经好些时间没有如此戚戚地念想着他,掂着父亲的份量了。

父亲从来都是一个孱弱并且主动示退的人。在记忆中,父亲大多时候都是默不作声的,倚在人堆傍边地也看着热闹,生怕惊扰了人家一般,逢人都含着止着脚步的淡轻的微笑。人人都可以老远地或紧挨着扯开嗓门地呼着他的名字,换回他细脆的止着脚步的“啊、啊”的回应。正是父亲的这种的周遭和行事,一直让我们几个做子女的,脆弱着生活,坚硬地成长

村里人大多时候都把父亲的孱弱归因于我的母亲,说是母亲的强势显衬了父亲懦弱。而母亲从不接受这样的观点。母亲的道理很简朴:男人的随性的躬让等于把执仗的戒尺交给了对方,而至于象父亲那样一个农村的男人没有生龙活虎的耕种技能也是不会被人顶得起来的。这两个弱项,父亲都占着份。所以只能是倔强的母亲默默地捡拾起了那些本该属于父亲的农活和街坊邻里的本领。久而久之,在我们村里,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便显出了倒置,父亲的份量也就有些偏失了。这一点,我们几个孩子从小就感觉到了。

其实,父亲境况完全因为他是个木匠。一个典型的个体手工业者是不会去同时操练出一手农活把式的。只是因为出身成分好,为人卑谦,技艺超群,才至众口塑碑,好人一个,要不然大事小事还真没他说话的什么份。当然,要说到父亲的手艺,从先前手工业合作社到后来的十里八乡,不是登峰造极也可以说望其项背。业内的班班门门,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就连我们几个兄弟,在一直的耳濡目染之中,做个门立条框也曾经是轻车熟路的了。

或许母亲是对的。父亲虽说生在农村,是个“农民”,却一年四季到队里上门户给人家打着木工活,从不上田插秧下地掘薯,基本上属于“四时”不辨“五谷”不分之人。所以一直以来,他的生活姿态都不够挺拨,总是有些“不务正业”的委身之感。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实行“包产到户”那年春耕,父亲“被迫”着下水田平地备秧。没料着大半天的时间,有着一身授绳直木本领的他硬是无法把那丘荡着泥水的田地平整好,生生地耽误着我们家几个手臂纤嫰手法稚拙的并不宽裕的春种时间,把倔强的母亲急成个哭笑不得。

好在父亲把手上技艺看得很重,练得很是精湛,因之而长久地收获着乡里乡亲难得的尊重。东新屋刚做,都等着要他去封梁。西嫁女,那十八般嫁妆都争着请他去做上个十天半月。那一家家图得都是他手下的鲜活的金刚钻和耐久的瓷器活,而父亲凭得都是他的成年累月品正质纯的齐缝对隼的精气神。他甚至可以只用一柄线锯和一把锉刀在一张普通的樟木床上上拉下剧左削右锉岀惟妙惟肖龙凤呈祥来,也可以随时起墨在人家刚竣工房屋的垛前檐后左描右绘上一排丰满生鲜的福禄寿禧案图。这些其实远非一个木匠的基本功课和应有技能了。

父亲也是个施之以教的好手,为艺数十年间,可谓是授有术教有方,桃李盈门。记得有一次,大概我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吧,父亲试着要和他一块拉大锯。因为站位和力度不得法,父亲似乎带着一丝狡诘的微笑应和着我,结果是无论我怎么用力,也始终无法拉动那片看着锋利尖滑的锯来。然后,他咕噜着比划地告诉我拉锯原理和诀窍:弓身斜用劲,轻推拉紧力,齿与墨线齐。如此一来一往你来我往,锯屑便纷纷洒下,材板也渐次清晰地展现开来了。如今思旧念新,我竟然还悟出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或许当年父亲就是在交给我这些道理,只是他用的工匠的方法,技艺的态度。

父亲也很有些严厉的时候,大概他在外面憋屈的太多太久太主动的原因,我们一直如此地以为。比如,吃饭不准放声,端碗不可倚门。譬如,横着条纹的桌子不允许竖放,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可以乱层。林林总总分门别类乱心杂绪的,给了我们不少的岀错、挨骂捱揍的由头。每每那样,总有母亲的声音,哪那么规矩,谁让你们不长记性!争吵激烈的时候,父亲会经常丢失威严地训斥我们和母亲,并顺手把一些易拿好摔的家当弄得个劈劈啪啪,响声雷动。邻里往往会及时地出现,或指指点点或护三掩四,家里片刻间演义成了一出文争武斗的大戏来。

我一直理不清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我对父亲的领悟程度明显地胜于对我的母亲,也胜于我的兄弟姊妹,即便我十分清楚母亲之对我对家庭的作用更大了许多。这在我离开他们上大学进城工作成家立业自已也做了父亲之后,一直如此。我相信我的母亲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些细微的差别。我没有那种父爱是天母爱是地的区分的意思,也不会因为父亲的“孱弱”而刻意偏执一方的做派,什么都说不清理不明。孝本来就只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禀赋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不分彼此的。

我至今还常常叨叨着两件我和父亲的两件往事。都该是我十三四岁的时候,事情的发生都自然而然地与父亲的“弱势”有渊源上的关联。那个年代里,手工业者在我们那的生产队上是算不上一等劳力(壮年男丁)的,每天岀工挣的工分只与妇女差不了多少。如果是在队里或帮人做工是该上交工钱折算岀工分的。这样一来我们一家小孩多,年底一摊分享的收成就少,要糊弄我们几个嫩牙稚口就真愁坏了母亲。好在还有一小块自留地,秋末总能收上个三五担地瓜。实在没法子,母亲大多时间都只能给我们煮红薯稀饭吃,最艰难的时候还会在稠饭里添些米糠和厥芽屑子来对付我们空乏着的胃。父亲那个时候也会默默地想着办法,补以口粮。有一次还没到过年的时候,父亲竟然裹着一包面条回来了,黑黑的土面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足有三五斤重。他支开“小器”的母亲的劝阻,狠狠地下了一锅。那一次,我踏踏实实地享受了一次从来没有过的过饱的感觉,被撑的感觉,一个晚上嘟啷着个肚子无法入睡。

人常说饿如豺狼茹毛饮血。意思是人饿之极会饥不择食,见啥吃啥。小时候的我之于肥肉可着实是个例外,嗅嗅可以,吻都不会,除非炼成猪油兑着干饭。父亲或许生死瞧准了我这个死肋,一直变着戏法威逼利诱我那张幼小的嘴巴,都功败垂成。那一个春节,他满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先用五分钱最后到五毛钱换我吃一块他挑的全肥的肉,都让我的胆怯给败退回去了。后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原由让我改变了这个戒忌,但每每这个时间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无论是他在生的时候还是故去之后。

父亲是个典型的“烟酒”生,对烟和洒有着天然的令人敬畏的嗜好。我分析这大概起因于乡亲们对他的手艺的尊重,而对他来说则正中下怀,因而前抱后揽左杯右樽吞云吐雾乐此不疲。每每在乡里乡亲家做事,无论餐前饭后休息片刻,业主总会献上仔细切好的烟丝或后来想方设法积攒下来的纸(香烟),以换取父亲的节奏加快废料减少和工艺更加精彩。至于酒,无论是白烧还是米酒,都是问客宰鸡看饭下菜,包括早上的热身,中午的减乏,和晚上收工,都得来上三五盅。这既是对木匠手艺的顶礼,也是对父亲名望的膜拜。后来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之后,每次回家或有家人过往,我都会给父亲捎一些,我分明看到了父亲接到之后吸咂之时的那副阳光着的灿烂笑容。二OO二年我戒烟之后,曾经尝试着认真地和也谈过一次戒烟的事,被他用“一块肥肉”典故把我给滑稽了回去。可谁曾料到?五年后的一次孤独的夜行却绝然地扼去了父亲对烟和酒的敬仰。

那一次,爱着热闹的父亲提着手电晃荡如日出日落般地去邻家拉拾家常,却不然给跌上了一跤。到乡医所之后医生给了一个高血压的结论和戒烟戒酒按时服药的通知。没想父亲很凛然地接受了,从告别了他的烟酒人生。而待我再回老家见到他的时候,父亲的腋下已然多了一副拐杖,那年他才八十岁。

母亲在世时候曾经多次流露出过对那次变故的懊悔。每次回家她都会给我列数岀父亲的那些细微的变化,噙着眼泪地告诉过我,从那时候起,父亲会常常地默默地端着装裱有我和我的家人照片的他亲雕做的本质相框念念有词喃喃自语横研竖摩情不自禁。而我则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了父亲的无奈,我己然快看不着了他轻快的憨厚和生龙活虎了,我加快了回家的节凑。

但是,每次回到家里见着父亲的时候,我感觉到的他那么的轻轻的轻轻地越来越迷糊地盯着我看的眼神,却分明是怕惊扰了我回家的心情。他每次都那么努力地放松着却又一直不自觉地细绷起来的他那张憨憨的轻脆地含着额头的笑脸。我知道,他在一直努力地感受着儿子的突然的出现,和随后隆烈的离开。他一定是在说,回家是儿子的期盼,远行才是父亲的寄托!

这些天,总有个影子在我的脑海里晃现,清晰而间或地晃动着。那个影子就是我的父亲,他一直喃喃地给我说着些什么,我始终在认真地寻听着。

父亲的力量

文章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他们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他们传递的是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这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

文/罗小罗

时间去哪儿了?

从小时候希望快快长大,长大了可以摆脱束缚自强自立,到经历青春的些许酸些许苦和自己开始有些许能力决定自己选择的些许甜,慢慢的理解一路走来叮嘱自己的亲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似有似无的开始叮嘱小辈好好学习,询问他们考了几分。到某一天无意的发现父母被黑发已盖不住的白丝,便倾盆心酸,远比少时的些许猛烈,我们开始期盼时间时间你慢些吧,别苍老了年华。

就像我跟父亲聊天时说的那样,我说百年之后你挂了我可不哭,但在你老之时多享受一些好日子,我给你的钱你便花了,想吃什么便买了,想出去走走便去了,不想走路便打车了,别总想着省几个钱,钱给我还不是挥霍了,不如你吃好喝好玩好最后心满意足的走好。好在老爹通情达理,估计一般的老子听到这话必然要揍儿子:“老子死了你他妈哭都不哭,孝顺被狗吃了?”

国人传统讲究养儿防老,所谓防老便只是防个疾,老来易疾,给口饭吃照料基本生活便是安享晚年,最后死了邀上远亲近邻不求风光但求体面大葬便觉得圆满一生。健康的老人,大多数总要强硬的种块地,解决自己的口粮甚至养头猪,过年给儿女大半,快快乐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必然是欣慰,但我们衣食无忧了 20 多年总要回报 10多年罢,大多数人打心底还是不愿父母劳动这些,所以老人大可不必像留惊喜一样走了之后还要给儿女一笔财富,得之,应该也心酸。

每次这样一说,老爹开心释怀,说以后才不管那么多想去哪玩想吃什么开口向我要钱便是。这是最好的,但事情并不会像他说的那样,就如他说大学最好不要谈恋爱好好读书却在得知女友之后疼爱的像女儿,就像他在听我说以后孩子要自己带欣然答应就不插手、让我自己体会当爹娘的辛苦,又在下次聊天时透露当然想要抱孙子。也如我在奶奶病卧在床十年之久期间,看着食不能食坐不能坐寝不能寝的痛苦之后,希望她其实可以早日结束痛苦。那时我想她老人家早日走便是早日得到幸福、决然不哭而是应该为她鼓舞,却在灵前哭到久久不能坐立,那一刻不是不舍,我依然觉得她是解脱,但感情促使眼泪,是道理说不清的。突然想到乡下妇女的哭丧,即便大多数是假的,但也是真情。

所以父亲说,到那个时候,自然会哭了。这便是感情,相通的。

感情虽然不是个道理,但可以控制大脑,远比道理劲儿大。情愫里的依赖和意识里的亲近,行为上和潜意识的习惯,是多少道理也拉不回来的直行,哪怕横冲直撞的无比愚蠢也堵不住感情上的难受和爆发。

我们到了这个年纪,时间的矛盾口。往前是强大的自己,可以赚钱可以养家可以变得更成熟也可以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同样带来的是更多无人管束的自由;往前,是止不住父母的白发,皱纹和卑弓的背。

老妈说,人最快的时间就是 20 岁到30 岁, 20岁以前觉得总长不大, 30 岁以后觉得都一样缺乏激情,只有这十年,一晃的就从指间溜走了,就到自己牵儿带女上有老伸手要钱下有小吃喝拉撒四处开销的时候。

上班是很漫长的,加班是很烦恼的,夜间幼儿的哭闹是很烦躁的,夫妻间的变扭是很苦恼的,所以琐碎是把生活拉长了的,生活是把时间变慢了的,但时间是锁不住衰老的,衰老是很快的。

老了的时光,只会越来越老如决堤一般,白丝成片如霜、皱纹一松千里,再也站不直背、承受不起力量的骨骼像被侵蚀一样镂空。只有在听到儿女好消息和子孙成群在膝前时才会觉得时间被幸福放慢。其余当父亲坐在田间垅头看着庄家、母亲带着老花镜在太阳底下一针一针绣织时,或者他们老的只剩下对话,话里满是等待和期盼,只是时间在拉长他们的孤单和落寞,放快了衰老的步伐。

所以,当我们拉不住衰老,就别在岁月之外苍老了父母的年华。

时间去哪儿了

文章时间去哪儿了呢?时间在儿时的小脚丫缝中流过,在走过的小路上跑着,在背上的书包上溜走,在跑过的赛道上飞奔……它不会回头,不曾留恋驻足,但会在你脑海中种下记忆的种子,等到你意识到了它的存在时,种子便会生根发芽!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电影 < 私人订制> 插曲

文/吴念真

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你的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可是你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少,现在知识都是赚钱 的。你看现在书店里的书,都是要在三十岁之前赚到一亿,你的知识比别人多就会比他更发达。或是孩子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没有说孩子,你要在起跑线上让人 家一点点,或者你要把知识跟人家分享。

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很多东西很清楚。那个人常常知道矿工的各种事务,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日文的,代表他有奇怪的知识我们不知道。

他会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好用。小孩子在夏天被蚊子咬,伤口烂了,晚上哇哇哭。他就去买了盘尼西林,跟大家说要交钱,又说这个不能直接用,要试验。

大家就围着看他怎样实验,用针头加一点水,然后注射,看皮肤有没有肿胀。他最先打针的是他儿子,他儿子很疼,就大哭。大家都说会死,他说书上说不会死。那天晚上他儿子没事了,第二天所有小朋友都把裤子脱下来打针。类似这种新知识,他会跟大分享。

他会帮全村写信,经常很多女人都在村口拿着信纸等她。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他帮人家写信,很好地坐下来,很注意形象,毛巾白的,头发亮亮的,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

你知道村里的妈妈说话很粗鲁的,就说你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

他就开始写,写完后还会念给人家听,说你看我这样写对不对。他会写——比如说——念真吾儿,最近家中有一点困难,如果有一点余钱就寄回来,弟妹也要 念书要注册。都是父母无能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然后祝平安,身体要保重。然后问妈妈,这样写对不对。妈妈说,对。他通常扮演这种角色。

有一天,他把我们小孩全部叫过来说,让我们写信。他认识每一个小孩,会说你写信给嘉义的伯父,请他中秋节来。你写信给宜兰的姑姑。叫每个小孩写,比考试还厉害。交给他也不知道干嘛。

过了几天,他看到我,就说过来。我就过去。他说,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我给你们考试,发现你最会写,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然后掏出一样东西,用报纸包的好好的。

我打开看,是《尺牍》,古代的应用文,第一封是写给祖父,都是文言文,都要背,“祖父大人尊前”、“敬禀者”什么的。问候语不用懂,但是要写。我小学三年级,真的看不懂,可是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被他训练写信,看到我就说,你出师了没。其实才一两个礼拜而已。

小孩子很好胜。有一天一个伯母说你不是在学吗?我现在要你写你会写吗?我说会啊。她就让我帮她写信到宜兰,要几个老太婆用的发网。我也不知道写得对不对,反正最后真的寄来了。她就到处去宣传,说我出师了。

从此我就过着一种比其他小朋友更被尊敬一点点的生活。有很多人找我写信,有人跟伯伯说,你的徒弟现在可以写信了写得很好。他就说,这样啊,他很认 真,我就可以轻松一点了。有一天我写完,他说给我看看,看完后大笑,因为我尺牍根本背不完,所以不管写给谁都是“某某大人尊前”,“敬禀者某某”。写给儿 子也是“吾儿大人尊前”。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我一辈子。

我们那边是矿区,很多人的女儿十五六岁就去工厂做工;要挣更多的钱养弟弟妹妹,就会去妓女铺或者茶室。我姑妈的女儿2010年才去世,她就是很辛苦的一生。我妈很喜欢她。

有一次她带了个男人回来说要结婚,姑妈就劝她,希望你再忍耐几年,让弟弟妹妹都念完书,你再结婚好不好。她说好,就哭着去继续工作。两三年以后,她又带了一个男人回来。

这次我有参与,因为那个男的是外省人,讲国语,我们那边都讲台语。因为是比较私密的事情,我要翻译。他是一个公家单位的秘书,他来跟姑妈讲,请求把女儿嫁给他。他陪长官去应酬的时候,认识了我姑妈的女儿。认为她很单纯,想跟她结婚。

那天村里的男人们陪他在外面喝酒,女人们在厨忙。姑妈跟女儿说,那个人很好,但是妈妈也求你,弟弟还小,再等两年。后来那男人就走了。过了五六 天,他寄来一封信,我还记得是公家的黄色信封,毛笔字非常漂亮。打开后是很长的国画宣纸,行书。我真的看不懂,前面讲被我们招待得很好,很感谢。好死不死 我看到后面几个字非常清楚,叫“虎毒亦不食子”。

我就跟姑妈说,老虎再凶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我姑妈听了就开始撞墙,开始哭。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她必须要拜托女儿帮忙家里,然后一个男的竟然写信来指责她。最后所有女人都来抱着她劝,说我根本看不懂,是乱看的,骂我。

后来教我写信的伯伯回来了,看了信对大家说,他受到招待很感谢,这一群人这么诚恳,每个人都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他也了解,不管怎样,他都默默等待。没有“虎毒亦不食子”。于是大家都骂我,姑妈也骂我,说差点被我害死。可是我真的看见啊,我就哭着回家。

有一天,我不晓得他是蓄意等我还是怎样,他把我叫到一棵树下,坐下来说你没有看错,但是要知道,话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他的意思是,你姑姑的 女儿会不会嫁给这个男的,谁也不知道;那个男的会不会等,谁也不知道,反正都不知道,就慢慢等嘛。就这样解释就好了啊,你干嘛要去讲那个“虎毒亦不食 子”,让你姑姑去撞墙,万一死了不也是多死一个吗?

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知道,那才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但知道如何奉献,还知道传承,还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把苦难转化。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

知识分子的良心

看文章:现代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康德对此有一个简单的描述:“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切知识、理论的最终出路,也就是说,所有的知识都应该具有现实的意义,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要影响社会的运行,参与社会的实践。 一个社会即使弊丛生,危机四伏,但只要良心还在,它就还有复原的可能,但如果缺少了良心的指引,那只能在绝望中腐烂。

文/林鹏

看完《大男当婚》,心里不能平静,有点惋惜又有点高兴,结局耐人寻味。电视剧版的《爱情呼叫转移》。

曹小强(徐铮 饰),真诚、正直、努力、积极、乐观……,绝对优质男,只是年龄大了些,35岁,渴望自己的爱情,开始了自己漫长寻求爱情的征程。

小强遇到了七位美女,各有千秋。但是小强转来转去还是没有赢得美人归。就在最后突然有美女送花篮,并且叫了一声:“曹小强”,小强回过头来,先是有一点木讷,然后会心的一笑,肯定不会是一个新人,而是以前出现过的女主角。那会是谁呢?

马小美不算,不做分析猜测,肯定不会是她。

遇到第一个是谷清,花旦。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打不相识。谷清在感情上受过极深伤害,所以很难敞开心怀接受小强,她过于敏感,在看到小强和赵凯在电影院说话时反应很大,她不相信小强,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分手是必然的。最后应该不会是她,她回老家,有工作,感情慢慢就会变淡,不会跑来给小强送花篮。

遇到第二个是伍小六,他们年龄相差13岁。伍基本上属于要时刻哄着的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不会顾及他人,小强根本没有精力和耐心,且代沟很大,很难达到共鸣,所以最后也不会是伍。

第三个是蔡微澜,人虽漂亮,但是人品不行,拿婚姻当筹码,实在可恶至极。对于这样的物质女,小强肯定不会接受,最后即使送花篮,小强不会露出笑容。

第四个是许若云,典型的富二代白富美加女强人。社会地位高,端庄美丽,有气质,绝对是男人心中的女神。只是婚前协议让小强极为恼火,跟徐并非为钱,这一招让小强难以接受。徐升职到美国,走之前希望小强挽留她,但小强怕耽误徐的前程而放弃,徐走后小强痛哭,最后她给小强发一信息:但愿她还有爱的能,希望小强也是。难道经济上非要“门当户对”才可走到一起吗?

第五个是赵凯,她出现比较早,几乎贯穿始终,但都是以哥们的身份出现,真正到了恋人的地步反而不自在了。她是一个工作狂,适合自己独处,最后不会是她。

最后一个是刘晨曦,大学同学,离婚带着孩子。她把所有的爱全付诸于自己的孩子,为了取得孩子的抚养权,放弃跟小强结婚,所以最后肯定不是她。

最后叫曹小强的声音我听了好多遍,刚开始感觉是谷清,然后觉着是赵凯,最后不知道是谁了,导演应该不会让我们利用声音来判断是谁。

结局,我想应该是徐若云,从声音上来分析,从先是有点木讷然后会心一笑,从故事的描述上比较细腻,从徐发的最后一条短信,从徐走后小强的痛哭,从给小强送的花篮,从小强新店开业只发布了媒体,从对小强的关注程度来看,只有徐若云符合最后的出场,并且小强的事业蒸蒸日上,在经济条件上俩人逐渐缩小差距,小强也不会再感到自卑,所以最后应该是徐若云无疑。

其实结局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想那个人是谁她就是谁。不管是谁,小强会很幸福的。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美满!

大男当婚

看文章:生活总是这样,一开始我们都在做加法,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选择,找到了,错过了,后来不一样了,渐渐的才明白,生活需要的是做减法,去掉浮躁的、表面的,留下真实的、最在乎的。其实,最后曹小强不应该是在等着别人的选择,而是应该明白现在自己最在意的人是谁,你选择的则是你心中那个。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的总和

文/冯国川

几个月前,我乘晚班飞机抵达印度海得拉巴。下飞机后,我发现几乎没有出租车。过了—会儿我才搞清楚,当地的司机正在进行大罢工。我耐心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半小时过去,我连出租车的影子也没看到。

正当我打算给朋友打电话时,身后飘过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先生。去哪儿?”一个四十岁左右、面带微笑的男人朝我走来。“现在都在罢工,你打不到车的,我的车就在不远处。”他热情地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他的英文名字罗摩、联系信息及所在出租公司等细节。

简单的几分钟交流后,他的谈话风格和流畅的英语让我吃惊不小。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司机利用机场偏远而宰客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一些司机善于花言巧语取悦乘客,从而狠捞一笔的旧闻。所以,有两个选择摆在我面前:信任他或者等朋友来接我。不知何故,我选择了第一种。

事实证明,接下来的45分钟谈话十分有趣。

向目的地驶去的过程中,罗摩先生总是想办法找话题聊。我尽量不加入讨论,但是,罗摩先生的聊天兴致,让我越发感到好奇。

“你有英文硕士学位?”我好奇他的英语说得如此好。

“是的,坐监狱时修完的学位。”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沉默片刻后,罗摩说:“我被指控谋杀罪,入狱五年。当时海得拉巴发生暴乱,死了人,我被警察抓去。我失去了家庭。那时我才20岁,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问道。

罗摩笑着说:“我保持积极的态度,在狱中完成学业。”

“那你为什么要杀人?”我继续问。

“我没有,我是无辜的。”他平静地说。

“什么?”我彻底惊呆了。

又是一段时间的沉默,罗摩说:“当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每天清晨起来我都有一个选择,决定当天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每当坏事发生时,可以选择成为受害者,或者从中学习到什么,我选择后者;每当有人向我抱怨时,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事情积极的一面,我选择后者。”

“是的,道理没错,但是做到并不容易呀。在一定情况下,比如你无辜被逮捕,这怎么能够让人忍受呢?”我有些替他鸣不平。

罗摩说:“生活中,很多事情会砸到你头上,反过来,你也可以有力地回击,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你遭遇的每个状况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反应,如何不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不管怎样,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日后的生活方式。如今我出狱了,依然过着美好的生活,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快要到达目的地时。罗摩先生留下最后一句话:“当我们作出的选择是遵从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时,做选择就会容易一些。”

如今,仔细想想以前的时光,我才恍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卡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必须作出一个选择。一条路是轻便的小径,路上长满鲜花以及矮灌木,很容易越过,最终到达的却是个死胡同。另一条路或许非常漫长,而且中途地势复杂,几乎难以通过,然而终点却是一片广阔的果园和花园。当然,你选择了哪条路,就选择了哪种结果。人生这场戏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

二祖得法

12月9日夜,天下大雪,神光为了向达摩求法,一直站在达摩面壁的洞外,一动不动,积已过膝部。尊者被神光的执着所感动,问曰: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

神光曰: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

祖曰:诸佛为求无上的司道,不惜花费无限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心来求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神光闻祖激励,便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曰:诸佛为求佛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

神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神光曰:我心未宁,请师为弟子安心。祖曰: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

神光曰:我已经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出来。

祖曰:假如你能找到的话,那又怎么算是你的心呢?祖又曰: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吗?

神光当下大悟曰:诸法本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

达摩因此收神光为弟子,并替他改名为慧可。

 

谁缚汝?

隋开皇十二年,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禅理】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下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何谓禅?

一条小鱼向大鱼问道:我常听人说起大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

大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

小鱼:可是我怎么看不到?

大鱼: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我之拙见】就好像我看不到我自己一样,因为我便是我。智慧向来不是看见的,不是创造的,它本来就在那里,除非用心感受,否则即使它近在眼前,我们也视而不见。佛得道时惊叹:奇哉!奇哉!世间万物皆有佛心。可是,真理,道法,智慧在哪?不可说,不可说,只因它用眼睛看不见,要用心来感受。

惜福

 

丑女与和尚

有一天,丑女和和尚一同渡河。

和尚无意间瞅了丑女一眼,丑女勃然大怒:身为出人,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偷瞧良家妇女!

和尚听了,吓得把眼睛闭上。

丑女更气:你不但偷看了,还默默地想呢!

和尚被羞得无地自容,只好把脸扭过去。

丑女双手叉腰,连声斥道:你觉得无脸见我!说明你心中有鬼!

【我之拙见】如果执着于我执,便看不见他人,更不能听到除自己以外的东西。你以为你以为的便真的是你以为的么?外面环境的影响真的大么?一旦陷入自我,他人做什么都无济,你总是能朝你希望看到的计较。我们真能除去一切偏见,真实地去看待世界吗?

 

杯茶禅语

一位学者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但他还是继续倒。

学者见此忙劝:师父,茶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曰: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禅理】心中有自己的成见,就听不到别人的真言了。两个人的对话,多数都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声音。那以外的,他就什么也听不到了。

尘禅

物我对立

有一个军医跟着军队出征打仗,在战场上救治受伤的士兵。每当他的人痊愈之后,又会再次投入战场作战。于是,再次伤亡。这种情况反复多次之后,他终于崩溃了:如果他命中注定要死的,又何必要我来救他他?如果我的医疗是有意义的,那为什么他始终都要战死呢,我想不通啊!

他不明白作军医有什么意义,心里面乱得没有办法继续行医。于是,他立刻上山找了一位禅师,禅师几个月之后,他终于想通问题了。他又再下山行医,他说:因为我是个医生啊。

【禅理】不要把自我放在所接触的事物之中,也不应该把事物和自我对立,那么就无所谓主观也无所谓客观。无我无相而法宛然,这才是智慧的领域。

【我之拙见】这就好比人命中注定总要死的,我们行乐,行善,所帮助的人,包括自己,都要免不了一死。那是不是就什么都不做,等死就好?我们当然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在其位,尽其职,恪守本分,拓宽生命宽度和高度,不要被外界乱了本心。正是那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将军的古玩

有一位将军在家里欣赏他的珍藏古玩的时候,一不小心差点将古玩摔到地上。“真的好险啊!”将军仰天长叹道:“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从不害怕,但今天竟然为一只杯而如此惊慌?!他终于悟通了,有了爱憎之心才会有惊骇。于是,他随手将古玩摔了。

【禅理】我们一旦认为自己拥有什么,我们就会患得患失。世界上真正能够折磨我们的,是我们很在意的。越是爱的,越是亲近的,越能让对方痛苦。为人父母,认为子女是自己,子女稍有犯错,便觉得心痛。谈恋爱时,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一旦对方不爱自己,要离开自己,便不能接受。

【我之拙见】父母、恋人、亲人说的我爱你,其实真正地还是爱自己,而自己其实也是无常的,无主宰的,终也会消亡,所以,人们时刻生活在隐约的绝望中。故事的结尾,将军的做法我认为反倒是画蛇添足,成了败笔,摔古玩的做法成了一个仪式,一个警醒,说明他还是有得失之心,怕自己陷入其中,不也是一种得失么?古玩还是那古玩,一件寻常物件,就无所谓摔与不摔了。

 

背木筏的国王

两国交战时,一方兵败只剩下国王一个人,逃命时被一条漂流挡住了去路。没有桥没有船,后面的追兵又快到了。最后他灵机一动,制了个简单的木筏渡过了河,摆脱了乱军的追杀。因此,他就对这个木筏感激不尽,觉得它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便把木筏背在身上行走,时刻带着。别人看了很好奇,而国王却说:你们不知道啊,这个木筏救过我的命!我背的不是木筏,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之拙见】人特别容易对帮助过自己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觉得要记得这份恩情,或记住这个痛苦。放下伤害的道理显而易见,执着的结果就是每一次记起的时候,每次的受伤。而耿耿于怀于成功,同样让自己身负重担,难以喘息。木筏就是木筏,不过是一个工具,缘起时,渡你过河,缘灭时,就当放下,放下不是忘记,紧握的也非本心。

静悟

  • 你原以为只要跨过这一步,生命将有所不同,当跨过这一步,你或许就不是你,而是一个真正可以去冒险和犯难的人。——《转山》
  • 你也许笃信你十多年学来的知识和文化构建起来的理论与常识,但在事实面前,一切结构性的理论和观念都有被全盘推翻的可能。人生的许多未知其实都是缘于错过,不是不明白,只是当你选择一种人生时,你也同时选择放弃了去经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也就默许了对许多事情的无知,甚至无所谓知与不知。——不二飞

 

(1)

三年前的夏天,天气热的一塌糊涂,我第二次高考结束。结果依然惨不忍睹。

填报志愿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一位在武汉读书的同学的电话,大意是来确定一下我要不要去武汉读大学的事。其实,说是大学,就是一间和武汉某知名高校合作的成人自考教育罢了。当时我有超过四位熟识的同学都在那间学校读书。

那会儿我还是挺想去的,毕竟,无论最终的高考成绩如何,有一个可以离开的去向和理由才是关键。那时候我拼命想接受我的高中生活,满脑子都是落跑者不可理喻的蛮横想法。总之,我觉得我应该为自己找一条后路,一条可以十拿九稳的后路。

但我还是告诉同学,我要去那间学校先看一下。于是,当天下午我就出现在了火车站,准备奔赴武汉。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通知我上交本科志愿的填报表,我一下子就蒙住了!第一我压根还没填,而我第二天应该还在武汉,根本上交不了,第二,我坐火车的火车站并不在我读书的小城,我现在跑回去就会误了火车。在火车站开始抓耳挠腮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哥们读书的高中刚好就在这个火车站附近,而他今天应该也来学校填报志愿了。我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似的,拨通了那位哥们的电话,果然,他真的在学校。

当天事情的结果是,我和那位哥们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用十分钟的时间填完了我的大学志愿表,然后拜托他带回给我的老师。五分钟后,他离开,我踏上火车。

 

(2)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但路程要远比我想象的难熬。没有买到坐票,所以整个旅程,我必须站着,或者说被拥堵的人墙夹挤着矗在过道里。一路上,我看到有人丢了钱包在车厢内痛哭流涕,也看到有人不肯熄灭手中的烟头而与列车员大打出手。燥热的车厢里充斥这各种各样陌生的让人望而生畏的画面,而我的脑海里却始终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到站吧!

最终我在武汉待了三天。但几乎是从我踏上武汉这片土地开始,稀里哗啦的大就没停息过片刻,原本素以火炉出名的城市反而凉快了不少。但悲剧的是,我不能随意的出门来认认真真的打量一下这座城市了。在那的几天里,我要么窝在理工大附件的小旅馆里看异地他乡的陌生频道,要么和同学撑着伞去那所学校溜达溜达。无所事事的都忘了我这次来的目的,但堂而皇之的说是考察又太过突兀和做作。我也只是来印证一下,或者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但其实,从我看到那所学校第一眼,我心里就有了答案,我知道我不会也不能留在这里。不是因为它太过简陋,也不是因为它有个尴尬的名号,甚至不是因为所谓的未来和前途。只是一想到,我要在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来度过我的大学四年,我就开始害怕甚至是强烈的抵触。我不想用接下来四年的时间来一点一滴的否定我过去整整长达十年的一切,包括努力,包括梦想。四年的结果如何我已经很难左右,但是我不能一边束手无策于我最终命运的同时,还无能的向自己宣称:其实那些过程也是可有可无的!

 

(3)

从武汉回来后,就开始等待我的大学通知书,我不确定这次的结果会有多么惨不忍睹,抑或是会有什么奇迹突然降临,我唯一坚信的是,结束的都该过去,刚刚开始的才是值得被珍视的。一个失败的转折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也只能改变一些东西罢了。我似乎必须要让自己坚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生才经得起一切成功的垂青。

不久,我的本科通知书到了。学校在大西北。

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立马百度了一下这所学校,居然是在一个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城市,从我居住的小城到那个地方,至少要倒两次火车,三次长途大巴!这一次,轮到我爸妈犹豫了。对他们来说,所谓的望子成龙固然重要,但让孩子平平安安的呆在可以健健康康生活的地方是更为重要且必须的事情。

当我看着几条都没办法直达的火车,反反复复的想勾画出一条最方便最快速的线路时,我妈出现在我身后,说,要不还是去武汉吧?

那一夜我再也没能睡着。早上6点多的时候,我妈起床了,发现我还在那坐着,“你是刚刚起床还是现在还没睡觉?”

我没有回答,回过头,举起手里的通知书,说,"我要去宁夏"!

因为我明白,这一次,我不是为了离开而离开。为了我,为了他们,我都必须如此坚定的选择。

 

(4)

真他妈一怪地方!

这是我到宁夏三年后,还是会时不时感叹的一句话。

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但一切又远远超乎相像之外。很显然,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地方。你也许笃信你十多年学来的知识和文化构建起来的理论与常识,但在事实面前,一切结构性的理论和观念都有被全盘推翻的可能。比如,这里其实很富有,比如,这里真的不缺水,再比如,太阳有多高就有多大的情况居然真的存在。"大西北"三个字原本根深蒂固于我们脑海中的所有条件反射般的印象,要么被变本加厉的呈现,要么被彻彻底底的抹杀。这或许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人生际遇,恰好我来了,恰好我经历了,我才开始相信我看到的一切,我才开始庆幸我所经历的一切。我也开始明白,人生的许多未知其实都是缘于错过,不是不明白,只是当你选择一种人生时,你也同时选择放弃了去经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也就默许了对许多事情的无知,甚至无所谓知与不知。

大学报道的时候,我坚持一个人来。横竖我都觉得,我实在没道理让任何人陪我在火车上颠簸长达30个小时,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原路返回!所以,最终确实是我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报的道。

火车呼啸在大西北的夜空,土地和隧道间,一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和荒漠,看到最少的就是房屋和村落。我一路上都在勾勒,下了火车,我看到城市会是什么样。

来之前,家里面的亲戚朋友中了解宁夏的人很少,他们只知道它在大西北,给它的定语也不过是少数民族集聚、干旱、贫穷、甚至不毛之地这种极端而又果断的判定语。但正如前面说的,在现实的生活里本本主义尚且不可信,更何况是口口相传的经验主义?一切自然不像我想的那么遭,虽然“该糟糕的地方依然毫无悬念的糟糕着”,比如要命的气候,比如每年如约而至的沙尘暴。比如,这里的农村其实确实并不富裕。

但是,终归还是来了。甚至,一晃三年都过去了。

(5)

其实,在宁夏我过的并不算很愉快,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很多时候,各种措手不及的麻烦蜂拥而至,让我完全没了喘息的空间,所有乐观的情绪完全被叹息声所掩盖。

人一旦过的不如意,就会往回看,去重新审视那些作废的判断和选择。有时候,我也会想,当初我的选择真的对吗?我真的应该来这里吗?如果当时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会比现在好,还是会更糟糕?

答案显然是未知的,因为虚无的假设不可能会有任何肯定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结局也一定和现在一样。因为不管时间如何改变,选项如何重组,做决定的始终是我,判定命运的始终是我,始终是我自己。我改变不了我对我自己的掌控,我亦掌控不了我对自己的判断。不管是遗憾还是后悔,都不过是一种对当下某个生活碎片的否定。要知道,无论以何种状态存在,都应该是兴奋会有的、失意也是会有的。或许,对生活本身的抱怨也不过是一种误以为生活应该在别处的错觉罢了。

安定安稳安分守己的生活固然很好,但如果你真的宁静顺畅非诚勿扰了,一切可能又会面临另一种挑战了:要么在温水中死去,放弃挣扎却满眼泪光;要么在躁动中悔悟,重新开始却举步维艰。这是人生的常态,要么波澜不惊,要么翻云覆雨。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就是不断地抉择和不断地摇摆不定。

至少这世上还没有被时间放大的后悔,也没有被后悔打败的人生。

所以,当我一度失望、难过、伤心、遗憾、悲剧、可怜、无助的时候,当我一度浑浑噩噩甚至想到退学逃跑的时候,我告诉我自己,嘿,伙计,不是我故意为难你,只是你真的要学着长大啦!

 

原文链接:http://wenzi.buerfei.com/post/2012-09-05/40038464383

“人们总是害怕改变。电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他们害怕电,是不是?他们害怕煤,害怕蒸汽机。无知无所不在,并导致恐惧。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终究会接受最新的科技。”

正 如比尔盖茨曾经警告过一样,计算机已经真正成为我们的最新科技,几乎遍布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最伟大的头脑开始思索起计算机 和软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来了。以下就是101条有关计算机的伟大名言,不得不说编程最能表达人类的思维的语言。

编程之美

计算机

1、“计算机没什么用。他们只会告诉你答案。”——(巴勃罗·毕加索,画家)

2、“计算机就跟比基尼一样,省去了人们许多的胡思乱想。”——(萨姆·尤因,作家)

3、“他们拥有计算机,他们也还可能拥有其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珍内特·雷诺,美国前女司法部长)

4、“跟计算机工作酷就酷在这里,它们不会生气,能记住所有东西,还有,它们不会喝光你的啤酒。”——(保罗·利里,吉他手)

5、“如果汽车能赶上计算机的发展周期的话,一辆今天的劳斯莱斯仅值100美元,每加仑要跑100万英里,每年还得爆炸一次,把里面的人杀个精光。”——(Robert X. Cringely,技术作家)

计算机智能

6、“计算机总是越来越智能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说不久它们就能跟我们对话了。(这里的“它们”,我指的是“计算机”。我怀疑科学家永远都不能跟我们对话。)”——(Dave Barry,幽默作家)

7、“我最近注意到,在共同文化中,那种对计算机变得智能化并最终掌控世界的妄想恐惧症几乎彻底消失了。据我所知,这跟MS-DOS的发布基本是同步的。”——(Larry DeLuca)

8、“计算机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就像问潜水艇会不会游泳一样。”——(Edsger W. Dijkstra,图灵奖获得者)

9、“活了一百年却只能记住30M字节是荒谬的。你知道,这比一张压缩盘还要少。人类境况正在变得日趋退化。”——(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人)

信任

10、“这座城市的中央计算机告诉你的?R2D2,你不该相信一台陌生的计算机!”——(C3PO,星球大战中的翻译机器人)

11、“永远不要相信一台不能扔掉一扇窗户*的计算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苹果联合创始人) *译者:暗指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硬件

12、“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可被踢的部分。”——(Jeff Pesis)

软件

13、“今天大部分的软件都很像上百万块砖堆叠在一起组成的埃及金字塔,缺乏结构完整性,只能靠强力和成千上万的奴隶完成。”——(阿伦·凯,图灵奖获得者,面向对象创始人)

14、“我终于明白‘向上兼容性’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指我们得保留所有原有错误。”——(Dennie van Tassel)

操作系统

15、“有两样重要产品出自伯克利:LSD和BSD*。我们不相信这是个巧合。”——(Jeremy S. Anderson)
*译者:LSD是一种药力至强的迷幻剂,BSD-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伯克利软件套件)是Unix的衍生系统

16、“2038年1月19日,凌晨3点14分07秒”——(UNIX中的世界末日*–1970年1月1号之后的2^32秒)
*译者:word跟world同音,UNIX用4个字节(WORD)表示时间,所以最多只能计时2^32秒

17、“每个操作系统都差不多… 我们都一样的烂。”——(微软的高级副总裁布莱恩·瓦伦蒂尼这样描述操作系统的安全状况,2003)

18、“微软有出了个新版本,Windows XP,据大家说是‘有史以来最稳定的Windows‘, 对我而言, 这就好像是在说芦笋是‘有史以来发音最清脆的蔬菜一样‘ “——(Dave Barry)

互联网

19、“互联网?那个东西还在吗?” ——(Homer Simpson)

20、“网络就像是个母夜叉。我每转到一处都会看见小个的按钮命令我提交。”——(Nytwind)
*译者注:Submit:提交,另一层意思是要求屈服

21、“想想看吧,已经有一百万只猴子坐在一百万台打字机旁,可Usenet就是比不上莎士比亚。”——(Blair Houghton)

软件产业

22、“计算机软件产业最为惊人的成就,是其持续不断地放弃硬件产业的惊人成果和稳定性。”——(Henry Petroski)

23、“真正的创新经常来自于那些贴近市场、但无力拥有市场的的小型初创公司。”——(Timm Martin)

24、“人们常说,伟大的科学学科就像是站在其它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人们也说过,软件产业正如站在其他侏儒脚上的侏儒。”——(Alan Cooper,交互设计之父)

25、“这无关比特、字节和协议,而关乎利润和损益。”——(郭士纳,IBM前CEO)

26、“我们是微软。反抗是徒劳的。你会被同化的。”——(保险杠贴纸)

软件演示

27、“不管演示在彩排的时候有多好,一旦在观众面前展示时,演示不出错的几率与观众人数成反比,与投入的金钱总额成正比。”——(Mark Gibbs)

软件专利

28、“专利大多数都是垃圾。浪费时间去阅读这些专利是愚蠢的。只有专利持有人才会这么干,还得强迫自己才会看。”——(Linus Torvalds,LINUX创始人)

复杂性

29、“控制复杂性是计算机编程的本质。”——(Brian Kernigan)

30、“复杂性杀死一切。它把程序员的生活给搞砸了,它令产品难以规划、创建和测试,带来了安全挑战,并导致最终用户和管理员沮丧不已。”——(Ray Ozzie)

31、“进行软件设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它尽量简单,让人看不出明显的不足。另一种是弄得尽量复杂,让人看不出明显的缺陷。”——(C.A.R. Hoare)

32、“好的软件的作用是让复杂的东西看起来简单。” ——(Grady Booch,UML创始人之一)

易用性

33、“不管那些计算机书籍如何宣称,只需记住,你并非‘傀儡’。真正的傀儡是那些无法设计出易于使用的硬件和软件的那些人,尽管他们是技术专家,因为这是普通消费者赖以生活的东西。”——(Walter Mossberg,科技专栏记者)

34、“软件供应商在努力尝试让他们的软件更‘易于操作’… 迄今为止,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翻出所有的老手册,然后在封面盖上‘易于操作’这几个字。”——(比尔·盖茨)

35、“有个老套的故事说有人希望他的计算机能像他的电话机一样好用。他的愿望实现了,因为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自己的电话了。”——(Bjarne Stroustrup,C++之父)

用户

36、“任何一个傻瓜都会用电脑。很多都会。”——(Ted Nelson)

37、“只有两个行业把客户称为‘用户’*。”——(Edward Tufte,信息设计大师)
*译者注:一个是计算机设计,另一个是毒品交易,computer design and drug dealing

程序员

38、“程序员在跟宇宙赛跑,他们在努力开发出更大更好的傻瓜程序,而宇宙则努力培养出更大更好的白痴。到目前为止,宇宙领先。”——(Rich Cook)

39、“你们当中很多人都知道程序员的美德。当然啦,有三种:那就是懒惰、急躁以及傲慢。”——(Larry Wall,Perl发明者)

40、“程序员的问题是你无法预料他在做什么,直到为时已晚。”——(Seymour Cray,超级计算机之父)

41、“那就是这些自认为痛恨计算机的人的真实面目。他们实际上真正痛恨的是糟糕的程序员。”——(拉瑞·尼文,科幻作家)

42、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困惑不已,为什么一些又贵又先进的东西会一点用都没有。直到我突然想起,计算机不就是一台愚蠢之至却拥有难以置信的做聪明事能力的机 器嘛,而程序员不就是聪明绝顶却拥有难以置信的干蠢事的能力的人嘛。一句话,他们简直就是天生绝配。”——(比尔·布莱森,旅游文学作家)

43、“不像学学涂涂画画也能让某人成为专家级画家,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会让任何人成为一名编程大师。”——(埃里克·雷蒙,开源运动领袖)

44、 “一个程序员是经历以下事情后仍能证明自己是严格的专家的人:他可以历经数不清的捶打,可取材于无关紧要的文档,用上面的争议数据作出模糊假设,并以此计 算出测微精度的无数片面理解的答案,并由一个不可靠、脑袋充满质疑、公开宣称要让一个倒霉透顶、没有指望、毫无防备,要求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部门狼狈不 堪、令人生厌的人使用一台准确度有问题的仪器去实施。”——(IEEE网格新闻杂志)

45、“运气好的黑客能用几个月的时间 - 生产出一个小规模的开发团体(比如说,7-8人)历尽艰辛一起工作了一年多才能做出来的东西。IBM经常报告说某些程序员的生产力要比其它工人高百倍,甚至更多。”——(Peter Seebach,黑客)

46、“最好的程序员跟好的程序员相比可不止好那么一点点。这种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取决于标准怎么定:概念创造性、速度、设计的独创性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兰德尔·E·斯特劳斯,科技作家)

47、“伟大的车工值得给他几倍于普通车工的薪水,但一个伟大的软件代码作家,其价值则要等同于一个普通的软件写手的价格的1万倍。”——(比尔·盖茨)

编程

48、“就算它工作不正常也别担心。如果一切正常,你早该失业了。” ——(Mosher的软件工程定律)

49、“靠代码行数来衡量开发进程就好比用重量来衡量飞机制造的进度。”——(比尔·盖茨)

50、“写代码的社会地位比盗墓的高,比管理的低。”——(杰拉尔·德温伯格,软件与系统思想家)

51、“首先学习计算机科学及理论。接着形成自己编程的风格。然后把这一切都忘掉,尽管改程序就是了。”——(George Carrette,杰出软件工程师,开源推广者)

52、“先解决问题再写代码。”——(John Johnson)

53、“乐观主义是编程行业的职业病;用户反馈则是治疗方法。”——(Kent Beck)

54、“迭代者为人,递归者为神。”——(L. Peter Deutsch)

55、“布尔值最好的一点是,就算你错了,也顶多错了一位而已。”——(无名氏)

56、“数组的下标是从0开始好还是从1开始好呢?我的0.5的折衷方案,以我之见,没有经过适当考虑就被否决掉了。”——(Stan Kelly-Bootle)

编程语言

57、“只有两种编程语言:一种是天天挨骂的,另一种是没人用的。”——(Bjarne Stroustrup,C++之父)

58、“PHP是不合格的业余爱好者创建的,他们犯做了个小恶;Perl是娴熟而堕落的专家创建的,他们犯了阴险狡诈的大恶。”——(Jon Ribbens)

59、“COBOL的使用摧残大脑;其教育应被视为刑事犯罪。”——(E.W. Dijkstra)

60、“把良好的编程风格教给那些之前曾经接触过BASIC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可能的程序员,他们已精神残废,无重塑的可能了。”——(E. W. Dijkstra)

61、“我想微软之所以把它叫做.Net,是因为这样它就不会在Unix的目录里显示出来了。”——(Oktal)

62、“没有一种编程语言能阻止程序员写出糟糕的程序来,不管这种语言结构有多良好。”——(Larry Flon)

63、“计算机语言设计犹如在公园里漫步。我是说侏罗纪公园。”——(Larry Wall)

C/C++

64、“搞了50年的编程语言的研究,我们难道就以C++告终啦?”——(Richard A. O’Keefe)

65、“写C或者C++就像是在用一把卸掉所有安全防护装置的链锯。”——(Bob Gray)

66、“在C++里你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更为困难了,不过一旦你真的做了,整条腿都要报销。”——(Bjarne Stroustrup)

67、“C++ : 友人可造访你的私有成员之地也。”——(Gavin Russell Baker)
译 者:Friends:C++的友元,是一种定义在类外部的普通函数,但它需要在类体内进行说明,为了与该类的成员函数加以区别,在说明时前面加以关键字 friend。友元不是成员函数,但是它可以访问类中的私有成员。友元的作用在于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但是,它破坏了类的封装性和隐藏性,使得非成员函数 可以访问类的私有成员。

68、“罗马帝国灭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0 - 这样他们就没法给自己的C程序指明成功退出的路径了。”——(Robert Firth)

Java

69、“Java从许多方面来说就是C++–。”——(Michael Feldman)

70、“说Java好就好在运行于多个操作系统之上,就好像说肛交好就好在不管男女都行。”——(Alanna)

71、“好吧,Java也许是编程语言的好榜样。但Java应用则是应用程序的坏榜样。”——(pixadel)

72、“要是Java真的有垃圾回收的话,大部分程序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干掉了。”——(Robert Sewell)

开源

73、“软件就像性事:免费/自由更好。”——(Linus Torvalds)

74、“唯一对免费软件感到害怕的人,是自己的产品还要不值钱的人。”——(David Emery)

代码

75、“好代码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档。”——(Steve McConnell)

76、“你自己的代码如果超过6个月不看,再看的时候也一样像是别人写的。”——(伊格尔森定律)

77、“前面90%的代码要占用开发时间的前90%。剩下的10%的代码要占用开发时间的另一90%。”——(Tom Cargill)

软件开发

78、“好的程序员会用脑,但是好的向导救我们于样样都要想到。”——(Francis Glassborow)

79、“在软件里面,我们鲜有有意义的需求。就算有,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也取决于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解决了客户对问题是什么的观念的转变。”——(Jeff Atwood)

80、“想想我们计算机程序的糟糕现状吧,很显然软件开发仍是黑箱艺术,还不能称之为工程学科。”——(Bill Clinton,前美国总统)

81、“没有伟大的团队就没有伟大的软件,可大部分的软件团队举止就像是支离破碎的家庭。”——(吉姆·麦卡锡,微软VC++总监)

调试

82、“一旦我们开始编程,就会惊讶地发现让程序正常没想象中那么简单。调试不可避免。那一刻我认记忆犹新,当时我就意识到,从今往后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寻找自己程序的错误上面了。”——(莫里斯·威尔克斯 调试探索, 1949)

83、“调试难度本来就是写代码的两倍。因此,如果你写代码的时候聪明用尽,根据定义,你就没有能耐去调试它了。”——(Brian Kernighan)

84、“如果调试是除虫的过程,那么编程就一定是把臭虫放进来的过程。”——(Edsger W. Dijkstra)

质量

85、“我才不管它能不能在你的机器上运行呢!我们又没装到你的机器上!”——(Vidiu Platon,罗马尼亚的微软最佳学生合作伙伴MSP)

86、“编程就像性一样:一时犯错,终生维护。”——(Michael Sinz)

87、“有两种写出无错程序的办法;只有第三种有用。”——(Alan J. Perlis)

88、“软件质量与指针算法不可兼得。”——(Bertrand Meyer)

89、“如果麦当劳像软件公司那样运作的话,每一百个巨无霸就会有一个令你食物中毒,而他们的回应是,‘真对不起,这是一张额外附送两个的赠券。’ “——(Mark Minasi)

90、“永远要这样写代码,好像最终维护你代码的人是个狂暴的、知道你住在哪里的精神病患者。”——(Martin Golding)

91、“是人都会犯错,不过要想把事情彻底搞砸还得请电脑出马。”——(Paul Ehrlich)

92、“计算机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发明都更快速地导致你犯更多的错误–可能除了手枪和龙舌兰酒是例外。”——(Mitch Radcliffe)

预测

93、“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出来了。”——(查尔斯·杜埃尔, 美国专利局局长,1899年)

94、“我认为全球市场约需5台计算机。”——(托马斯·沃森, IBM董事长, 约1948年)

95、“看上去我们已经到达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能获得的极限了,尽管下这样的结论得小心,因为不出五年这听起来就会相当愚蠢。” ——(约翰·冯·诺伊曼,约1949年)

96、“但这又有什么好处呢?”——(IBM先进计算机系统部的工程师对微芯片的评论, 1968年)

97、“我们没有理由让每一个人在家都拥有一台电脑。”——(肯·奥尔森,数据设备公司(DEC)总裁,1977年)

98、“640K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已足够。”——(比尔·盖茨,1981年)

99、“Windows NT的RAM寻址空间可达2G,这比任何应用程序所需都要多。” ——(微软, 谈及Windows NT的开发时所言, 1992年)

100、“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成为无纸化社会,直到掌上电脑一族发布擦我1.0*(WipeMe 1.0)为止。”——(安迪•皮尔逊,商界领袖)
*译者注:意思是说难道你大便不用纸吗?

101、“长此以往,除了按键的手指外,人类的肢体将全部退化。”——(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师)

来源:译言|双语对照| 原文

梁文道曾说:““ 只看自己好懂的书等于没看书!”现在回顾一下,自己这几年来一直都在看零零碎碎的文章,或报刊或网络,读的书除了学习必需和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外,很少有 硬着头皮啃书的深度阅读体验。看来,应该集中精力读几部有深度的书才是,同时减少冗余的阅读,不然到最后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思考,借用现在的流行语:一 睁眼,一闭眼,就是几年,可是脑袋却还是空空如也的感觉。

浅阅读和深阅读

晚上看了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一书中译者苏力的导论,写的比较生涩,但信息量大、思考的空间多。不过它引发我想的问题与内容关联度不大,而是,为什么我 越 来越难读生涩但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大约半年前所购的《公共人的衰落》至今书签仍停留在百页之内。当然,有一次空闲的长假,或者有几次坐飞机出差,这些书都 会很快读完。

为什么在长假和坐飞机的时候,能够快速地阅读生涩著作呢?长假,是彻底清空,有了接受新信息的空间,有了闲暇的时间。坐飞机或 在机场,创造出一种深度阅读的“狭小空间”。但这种解读还是表象,或许这两者的真正共性是,它让我们离开了庞杂的信息,离开了哪些摆在四周的阅读糖果零 食,我们都知道,糖果吃起来不错,但吃多了很难受,只吃糖果会更加不舒服。
前几天看到朱天文的一个访谈,她说自己有了写作的纪律因而完成持续多年的书,“早上起来第一个不要看报纸,一看报纸就散掉了,因为所有的报纸都令你愤怒,东骂西骂的。”印象中村上春树也有类似写作的纪律的记述。他们说的是写,关于读,大概是一样的。

当 然,以我目前的阅读状态,可能更需要体会一下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所劝说的:“有时候,我们要少读一点书。”他的说法是有说服力的,他以笛卡尔在《谈谈方 法》的说法说明,放下阅读,发现一些更根本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要接触最广阔的世界,阅读也有其价值,它是地图,只要我们没错误地把它当成风景就对 了。阅读是实用的,有思考的、同时又是实用的阅读,是最快速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用是什么层面的?一个读了十年二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突然 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阅读,是不是实用的呢?

回头来说,德鲁克有这样的观点,有人靠写作学习,有人靠阅读学习,有人靠讲话学习,有人靠游历学习,有人靠实践学习,有人靠倾听学习……我以为靠阅读学习是自己多面的一面,那么怎么增加深度阅读、避开阅读糖果,就是很重要的议题了。(来源:方军)

当然,浅阅读和深阅读并非势不两立,但不可偏颇:

你 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是I型——站着,还是L型——坐着,甚至是反L型——躺着?“如果你跟我有相同的阅读姿势,那么我们就能彼此安慰”,这是在网络上 流传颇广的一句有关阅读的话,出自女作安妮宝贝之口。但我却由阅读姿势想到了与之相关的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两种阅读状态,在被广泛对立之后,实际上也可以 交互进行、彼此补充。

用象形的方法解析阅读姿势,I型和反L型似乎都是属于浅阅读的姿势,迅速补充又迅速完毕;L型则属于传统的阅读姿势,这种姿势理想的状态是慢,最好还配有 香茗、青灯,缓慢地培养出阅读的愉悦感觉,当然,这种阅读状态现在往往属于深阅读,因为深阅读这种习惯,现在也几乎成了一种另外意义上的“ 文化遗产”。但是,这三种阅读姿势并不代表可以绝对地划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壁垒,站着也可以深阅读,坐着也有可能在吃“阅读快餐”,同样一个人,也可以一 边深阅读,一边浅阅读,重要的不是深和浅,而是读与不读。

深阅读与浅阅读是粗粮与鲍鱼

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静静地品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

多媒体、流媒体;博客、电子小说……阅读已不仅仅是读书,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甚至阅读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文字,更涵盖了影像、画面、事件等等一切传统阅 读并非包含的东西……除去睡眠,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阅读的框架之中。所有的迥异都是时代赋予的选择权所决定的,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更喜欢在资讯汪洋中嬉 戏冲浪、更喜欢浅尝辄止、什么都知道一点。在深阅读者看来,没有什么比挑灯夜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更愉悦,也没有什么比思考更具价值。在层出不穷的载体 前,一部分人们很难摆出来做思想者的造型,只能全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深陷其中。“深”和“浅”是阅读习惯,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有时 候就像凤凰卫视说的: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是因为把“深”的任务转嫁给了他,而人们只需要浅显地读李敖。

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鱼与熊掌,而是粗粮与鲍鱼,吃了粗粮,自然知道鲍鱼的好,吃了鲍鱼,自然也可以吃点粗粮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

“深浅”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深阅深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快感。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 ”,都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固然,文化工业化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文化被湮没,只余下一堆文化泡沫,但不可忽视的是,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 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 不断吸收与理解、记忆与更新。浅阅读在人们知识结构上留下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却可能激发深阅读的兴奋点到来。

从目前来看,浅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知道分子”、速读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深浅阅读辨别不出精英和文盲,两种阅读观的意义在于它们都能同时存在,并且让人各取所需,因此,“深浅”之间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足。

梁文道在上个周末来到深圳的读书论坛,他对阅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我们阅读,想读出其中的意义,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你发现书却在抗拒你的欲望,整 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读者和书籍在角力,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阅读无非是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顽强意志跟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我都 读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最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个作品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他,他也不能征服你,你会和这个作品一直达到一个高度、 深度,然后慢慢被改变。”他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深阅读准确而精当的诠释。如果你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对梁文道的这段话印象深刻,想去找这么一本能和你角力的 书,或者你想找一本梁文道在读书论坛上推荐的书来看看,那么,就是你的浅阅读起了作用,它在牵引着你向深阅读的方向走去。所以,谁能说深阅读和浅阅读是势 不两立的呢?

延伸阅读: 郑治老师的《浅阅读是有效地网络生存策略》

文章由佳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