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

缘于我在“做一个好的提问者”补充的一句话——“这几年来,也有一些读者通过邮件与我探讨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我能回答的,我都用心地回复,遗憾的是,我很少收到回音,也不知他们后来问题解决了没有,有时想起,总觉得有些遗憾。”之后,竟收到很多人的回复,而且大多让我欣慰。今天,收到Cloverblue(1036127037#qq.com)的一封邮件,主动做一个他人的回音,讲述她是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看来我是执着了。

 

从2011年开始,我一直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 一个人没有问题,是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 一个人没有烦恼,是不是一个最大的烦恼。

我没有问题,没有烦恼,或者更确切的说,没有长久的问题或长期的烦恼。问题都自己解决了、烦恼也会随着一首歌、几句牢骚、一篇文章而消失。理性的,冷静的,一切问题和烦恼都在短时间被我分析、判断然后以最快速度做出选择。

 

我会做别人认为很感性的事情,唱歌、睡懒觉、当SOHO、烘焙、写文章、看书、在书上写写画画做笔记,但这些在我看来不过是健康的游戏,像一切被他们推崇的书里的令人艳羡的行为一样,我理性的消费这些感性,没有任何“不明白这些行为的意图、而仅仅因为这样高雅就去做了”的意思。

我不是机器,会经常为一首歌、一个电影而哭,会为夕阳或一片特别绿的树叶驻足,为公交上遇到一个好人而高兴,但这种感动、感动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预期之内,而且早已预计到纵使最好的朋友也只会回复:“哦~”。

我接到某个朋友即将远行的决定之后,就会理性的的判断这个决定的可不可逆转、然后根据结果让自己为免于受伤而开始慢慢疏远这种关系,哪怕曾经真得很喜欢他。

 

这种理性让身边的朋友遇到问题经常来询问我有什么解决办法,当然,他们也如普通人一切照旧,而我也早有预料的明确说出来:“你现在听了也不可能改变,因为你没想明白”。

但其实最可笑的是,我心底里真心认为,那才是一个人的正常行为。他们因为他们改不掉的毛、看不穿的烦恼、解不开的问题,而显得像一个人。

而我总是读很多书、社会评论的,小说的,漫画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做得更好、做得像一个自己能够认可自己的成功的人(这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达成自己的目标)。但现在真得发现自己是这样冷静的接受这些不够好的问题、完美的加以修正,冷静的放大自己最美好的优点。

 

老子不是说(我忘了原话),一个知道自己缺点的人是没有缺点的。我甚至连自己的缺点都知晓,甚至连将来有可能面对的最悲惨的境地都在理性的预先做准备。

 

电脑?

是的,就是这种感觉。

以前有一部电影有个细节,说某人完全判断出眼前这位是人、另一位是机器人,虽然他们外表完全一致,但是其中一位的行为“带有随机和不可预期的无意义行为”。

 

我问不出问题,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从心底里认为任何问题只有不愿意解的、没有解不了。如果不与别人打交道,我相信自己会过得淡如水,但一跟朋友们无法控制的感情、屡教不改的习惯相比,这种理性之水就显得冷静得可怕、冷静得无法与人同住。

 

上个月有朋友咨询婚姻方面的事情,一如一般女人会说的烦恼,我回复她应当1 2 3 4这样一条条解决办法的试过去后,最后补了一句:“你需要理性思考你在最理想的婚姻生活中预期什么、现在得到了什么、未来可能得到什么,然后一条条路试过去、一条条路否定过去,最后找到一个最符合你需要的解决方案。。。。。。。”但是,想了想,又补充一句:“你真到了我这样冷静的程度,大概婚姻也已经结束了。”

而最可怕的是,一般女人会在朋友分手后大骂对方、我却一如既往冷静的分析:“你应该反省自己的错”,而这分析也一如既往冷静的判断形势、先热情的把背弃者骂一顿、帮朋友冷静下来、然后适时提醒她注意自己的缺失。

 

当一切都可以理性对付时,人生已经有种结束的感觉了。

 

我想得到一个让自己发狂的想法、超出自己预期的答案。这种一切都在完美计划之内的感觉并不总是令人舒服的,而它成为一种常态之后,就更让我自觉正常得都扭曲,因为身边没有像我一样见错就先自省、有错就先改、活得没有纠结的人,这样不累,但失去了计算之外、不在预料中的乐趣。

 

我从小看书,也许像朋友说的那样,“没事看那么多书干嘛?我才不想明白那些事”。

但也许,我想找的不是更宽广的世界,而是不可预料之物。

 

谢谢你看到这里。不管是否你或身边的人表示也有同样的问题,能够说出来,对我已经算是一件很感性的行为了(虽然我又理性的前后检查了2遍)。

看文章:生活中,总有许多事情、许多矛盾、许多情感、许多恩怨,需要用某种态度妥善面对。

究竟是用感性直觉来解决,还是以理性思维来处理?成了由来已久的两种不同观点争论的焦点。用仁者喜山,智者爱水作为中庸的调和,看上去似乎依然感觉棘手。若以强词论雌雄,其结果会使双方认为自己比以前更正确。其实,就这样明摆着,任其僵持下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大凡心性平和,善良厚道,处事中庸者,多推崇以感性待人接物,相信多于疑问。大凡心性清高,聪颖精明,处事弛张者,多奉行以理性面对现实,怀疑多于信任。前者热情地感激他人,后者冷静地思考自己。前者抱怨市面物价,后者嘲笑平庸无为。前者逛街忘记回家,后者购物直奔主题。前者埋怨欠觉,后者苦恼失眠。前者重感觉,凡事感受性强,耐受性弱。后者重精神,凡事感受性弱,耐受性强。二者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虽说二者相对可以转换,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往往是不肯就那麽轻易改变的。

遇到可以感性的时候,发自肺腑的宣泄自己的情感,遇到需要理性的时候,控制身心的冲动,平衡自己的情感。理由是我们毕竟生存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冲突中,社会习惯势力由不得你过分任性或矜持,或许会有朋友走过来忠告的。此时,一定要学会倾听和当面接受,因为,不同意的意见将是你避免重大错误的最好机会。尽管你可能不喜欢,也不足为奇。每个人总是喜欢赞赏自己的人,但未必喜欢自己所赞赏的人,这正是人从感性到理性的演变实例。无论是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些场合、某些事情上没有把握好分寸,出现失误。不必为此过于自责,也不必羡慕那些不犯错误的人,这种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做过任何值得做的事。

一个人的成功,大约有三分之一需要靠人际关系帮衬,三分之一需要靠自己为人处世能力,三分之一需要靠个人真才实学的本事,还需要感性和理性二者有机的兼容协调。

实际上,为人一世尽可能的豁达,这很重要。老实巴交也罢,聪明伶俐也罢,坦露也罢,伪装也罢,我们经营的一切都很难逃脱舆论旁观的眼睛,看上去很是深奥的宇宙都被探测了,我们藏在内心的心思,通过我们言语和行为的表达,很难说不被别人猜中的。

从洞察人性的本能试问,究竟是感性一些好?还是理性一些好?似乎很难证明哪一类更好。如果设想将二者之秉性揉合在一起,给予我们每个人,应该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美事。也就是说,做一个感性的理性人。

老太终于对老汉的消极颓废失去耐心,主动结束了五十年的婚姻。老汉生性懒惰无手艺,只得流浪街头。但他心中牵挂,每天要上门讨个馒头,只为看看老太是否安好。这天,老汉像往常一样敲开了老太的门,“能给我一块蛋糕吗?”“你不一直都要馒头吗?”“可是今天是你八十岁生日,亲爱的。”@幻灭妖僧

#黑花#黑眼镜看着几米外跪在墓碑前拗哭的吴邪,俯身问向站在身旁的小花:“不知若是我死了,花儿爷会不会赏脸到我坟前落几滴伤心泪啊?”小花一记眼刀飞向笑得一脸无害的某人,轻蔑道:“爷才不要对着一个破土堆哭得自毁形象.”思衬一会儿,又回头瞪向戴墨镜的男人:“所以,爷不准你死,听到没?”@妄念痴嗔_

结婚那天,新娘躺在新郎的怀里,矫情的问新郎:“我们下辈子,还会在一起吗?”新郎心疼的摸摸新娘的头:“傻瓜,上辈子你就问过同样的问题了。”新娘转过身抱住新郎,哭着说:“希望我们下辈子都还是男人!”

她和他分手了。她还爱他。每天,她都会去他空间看他的动态。她觉得,即使已不在自己身边,只要每天知道他的消息就够了。像往常一样习惯性的她又打开了那个空间,可是这次的页面却变了。 那仅仅几个字,却刺痛了她的心 ,”对不起,您无权访问此空间” 她发现,现在她才是彻底的失去他了。 转

季科的朋友是个要面子的人,成熟稳重。一次他们聚会,季科和女友硬要给朋友介绍女朋友,朋友微笑着拒绝。席间朋友一个人醉醺醺的出去了,他跟出去,只看到朋友一个人落寞的蹲在树下,像个小孩似的,拍拍面前的泥土,轻轻说:“季科,这颗眼泪埋了,以后再也不会为你哭了。”@此人名曰狗血

他们似雪,转瞬即化。他和她就像哥们儿一样,成天打闹,在同学们眼里,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儿啊,可美好总是短暂的,有一天,他们天各一方……直到有一天,他们相遇了,彼此身旁都存在了这么一个人,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只是少了当初酸酸甜甜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明白了,即使真心相爱不能在一起,时间也会把彼此牢牢锁在心里……@forever硕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