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

宋利利的投稿。

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优秀的人必定是孤独的。因为和这个世界某一既定的人群格格不入,其实就是所谓的不屑吧!但又并不是不和身边的人交往,而是不会过多的交流,因为不在一个世界,太多的交流是没有意义及价值的。你不懂我说的,我也不懂你说的,就好比一个地球人和火星人对话一般。如果这样,还不如什么都不讲,节约彼此的时间。

这篇文章的灵感是苹果给我的,她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人,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目标。她的语言很有穿透力,能轻而易举地直达你的心脏。每次和她打电话之后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人生来孤独,因而也惧怕孤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坦然的面对孤独。多数的人是在寻找孤独与群居之间的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靠什么来掌握呢?靠心,心觉得孤独 了,才想去平衡一下,但本质上还是惧怕孤独。金庸小说里的不少武林高手有不少是喜欢孤独的,也在孤独中创造了不少精湛武学。例如张三丰,闭关思考,悟出以 柔克刚的太极拳与太极剑,终成一代宗师。当一个人真正孤独地面对自己,开始思考时,这个人就开始成熟了,才有了创造的可能性。

各种励志书籍都在鼓励人去交往,去建立关系,但很少有书叫人去孤独,这也是我不喜欢看励志书的原因。强调行动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没有经过孤独思考的行动力是不是值得去学习呢?

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把时间耗费在虚拟世界中,总认为现实很残酷,高房价,高物价,关系,似乎有很多东西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另寻寄托,网吧,酒精,无限娱乐……渐渐地,这些东西变成了生活的主流。后来,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泡吧的人倒成了“国宝”。这时代,无数的复制品,无数的盗版,无数的水货,无数的病菌,无数的劣质食品,无数的不好的东西,正在扩散,我害怕,有一天,他们终会战胜那些美好的东西。

现在的人类在慢慢被平庸化。女生,整天就聊点偶像泡沫剧,讨论一下超女快男,或者就是打开电脑网购一下看有什么漂亮的裙子衣服之类的。走在街上的男男女女,我也感受不到他们的青春与活力。是被厚厚的化妆品所遮盖,还是我们已经开始糜烂?电脑取代书本,电脑取代信件,电脑取代风景。不再看书,不再写信,不再旅行。却整天整天地坐在电脑旁,看一些庸俗至极的书籍,qq,msn,看图片......怎么会这样?女生究竟该以何种状态存在?女强人?庭主妇?不晓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我不相信有什么所谓的女强人,至少在我认识的还有听说的女性中,没有一个。即使她们的气场很强,但在熟人面前,或是她们独处的时候,心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我也相信没有一个男的真的希望一个女生很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多多少少还是希望女生能够娇小可爱,温柔可人一点的。

我很欣赏《京华云》中的姚木兰,知书达礼,举止优雅,大气,聪明,几乎集合了所有女性的优点。我也很赞同曾老先生的观点:“生女当如姚木兰。”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为她那样的人是不容易的,有太多的压制和社会规则。很多现象都是不合理的,但因为我们见得多了,就见怪不怪,觉得很正常了,久而久之,如果这些不合理不存在的话,我们反倒觉得不正常了。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向这个世界屈服,人总该有点“反叛精神”的,也该有自己的一些原则和追求。找到自己喜欢的偶像,可以是身边的人,可以是明星,可以是名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最好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偶像慢慢地在变,那是因为你在成长,在进步,在一步一步地向完美靠近。

优秀诞生了思考,思考又常与孤独为伴。 看一个人优秀不优秀,我觉得其实只要看他在孤独的时候是在做什么,是手无足措,还是镇定自若?是折腾还是享受?优秀的人往往在自己的心中有那么一段或几段孤独的时光,可能并不愿意再去重复,但却愿意让那种回忆停留在记忆的某一处,不轻易说,但却是自信的根基。我自信,因为我孤独过。

看文章:我们已经承认了“孤独”和“优秀”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孤独是能直接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优秀是一个成长的纵向指标,孤独不需要到处证明,他是在人们面对迷失时转向人生思考的一种形态,而优秀只是想通了、明白了、做到了之后自然的结果。

 

作者:许锡良,一心推荐。

我的朋友,华南师大教授,才华横溢、青年才俊的刘良华博士曾有一句名言:一个有着强大偏见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句话,在他的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把“强大偏见”看成是有自己独特深刻见解,且有很执着的追求与坚守的精神的意思,是一种错得深刻,而不是对得肤浅,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人,从客观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是一种偏见。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纳入自己的视野,每个人只能够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视野中获得一点自己的理解与见识。但是,这句话也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偏见”就是好的,而且越是“偏见”越好。其实,一个人的偏见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那往往是缺乏理性,缺乏宽容的结果,而且是非理性的情绪化,常常容易扩大这种偏见。

因此,我更喜欢说: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在佛教那里就是“无漏”之说,已然成熟于胸。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自然,对人的生命的深深敬畏,因为敬畏,才使他没有恐惧感。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不会言不由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

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近二百年前丹麦思想索伦·克尔凯郭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自己的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常常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却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与痛苦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作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去感受,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定地生活。在这个时候,“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TerryGin推荐,摘自《纸牌的秘密》乔斯坦·贾德,中文版,李永平译的引言及后记,引言吸引了我读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

纸牌的秘密

每个人心里都活着一个小丑——致中文版读者

最近这几年来,每回去逛书店,我们这群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总会感受到一种暖昧的乐趣。看到那一堆堆陈列在亮丽“新时代(New Age)”、“另类哲学”(AlternatiVe Philosophy)下的新书,我们都会忍不住买上几本。另类哲学一本本展示在我们眼前,任由我们挑选,确实令人兴奋,但我们同时也期盼这家书店能供应更多“真正的”哲学书。我们在书架间兜来兜去,找了老半天,终于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偌大的一家书店,要买一本真正的哲学书还真不容易呢。

这个现象马上就要改变了。我们正面临一个强劲的哲学复兴运动。也许,我们对那些“另类玩意”已经感到厌足。这一类书,有些的确很有趣,但也搀杂着太多糟粕。

说穿了,另类哲学不啻是一种哲学式的春宫——或许我们可以管它叫“速成哲学”。打开书本,一晃眼你就被引进一个哲学奇境,如同春宫电影或情色小说“瞬间”把你吸入情欲世界。可是,大部分“另类哲学”跟真正的哲学压根儿扯不上半点关系;同样的,春宫电影呈现的并不是真诚的爱情。哲学和爱情都需要时间来培养、深化。追求智慧和爱情,是不能抄近路走捷径的。

哲学兴起于古希腊城邦的市集。今天,哲学同样可以兴起于小孩子就读的幼稚园。这几年来,我一直鼓吹将哲学带回到最早的两个根源——市场和学校。我愿借此机会,向中文版读者说明,在《纸牌的秘密》一书中,我是如何将哲学带回到人类的童年。我的另一本译书《苏菲的世界》,强调的则是哲学和市集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两本书其实是姊妹篇,相辅相成。

《纸牌的秘密》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汉斯·汤玛士的小男孩。他跟随父亲,展开一趟漫长的穿越整个欧洲的旅程,进入“哲学的故乡”。我想透过这样一个故事,表达我对欧洲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些看法。我的最大企图,是以年轻人觉得有趣的方式,向读者们提出一连串有关生存的根本问题。

前往雅典的旅途中,在巧妙的机缘安排下,汉斯·汤玛士获赠一本奇异的小书。那本书把他带到公元1790年发生的一场海难,故事的主人翁是个名叫佛洛德的水手。船沉没后,他漂流到加勒比海的一座荒岛上,独居五十二年;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帮助他排遣寂寞的,就是随身携带的一副扑克牌。说也奇怪,后来这五十三张纸牌竟然变成了五十三个有血有肉、活蹦乱跳的侏儒。这群小矮人在岛上建立一座村庄,环绕着佛洛德。除了一个侏儒外,他们都无法解释自己究竟是谁、来自何方。唯一知道奥秘的侏儒,就是扑克牌中的那张“丑角牌”。

在《纸牌的秘密》这本书中,小丑象征“圈外人”——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人生真相。最重要的是,他能够体会人生是场有趣的冒险。所以,在岛上那些日子。他不断向同胞们提出有关人生的新问题。

在人生的纸牌游戏中,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丑。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渐渐变成红心、方块、梅花、黑桃。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心中的小丑从此消失无踪。我们不妨摊开一副扑克牌,看看那些红心图案或方块图案底下,是不是隐藏着一个丑角呢?

这让我想起古老的羊皮纸文件。欧洲人使用这种羊皮纸,往往会刮掉上面原有的文字,重新写上其他东西。于是,当我们翻阅中古世纪的一本账簿,浏览当时五谷和鱼货的价目时,揉揉眼睛,仔细一瞧,会赫然发现.那些羊皮纸原先记载的,竟是古罗马的一出喜剧。同样的,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也深深隐藏在每个人心中。在那儿,我们找到一群群耍把戏、变魔术、打诨插科逗观众发笑的伙,也看到许多小精灵、侏儒、仙女和妖魔鬼怪,甚至还跟随爱丽丝漫游奇境,陪伴王后一块喝下午茶。

各位读者想必会注意到,《纸牌的秘密》书中的小丑是一个侏儒。他是永恒的小孩,永远都不会完全长大,永远都不会对人生失去好奇。就这一点来说,他称得上古往今来所有伟大哲学家的亲属。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副扑克牌中的丑角牌(少年时期,他没事就跑到雅典的市集,随便抓个人问问题!)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没精打采的马儿。我将扮演‘牛虻’的角色,狠狠咬它一口,让它飞腾跳跃起来”。(而我们的“牛虻”却在干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个小丑,这也是苏格拉底的看法。身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实并不具备特殊的“资历”;他只是——个助产士而已。接生婆帮助产妇生下孩子,苏格拉底帮助人们“生下”人生的智慧。这种比喻当然是老调,但这个古老的接生婆象征却具有另一层涵意,值得我们深思:需要被接生出来的,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孩子。

几千年来,人类总是遭受一连串重大问题困扰,而四处却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结果,我们被迫面对两种选择:我们可以欺骗自己,假装我们知道一切值得知道的事情,或者,我们索性闭上眼睛,拒绝面对人生根本问题,乐得逍遥度日,摆脱烦恼。今天的人类基本上分成这两大族群。我们若不是趾高气扬,自以为通晓人间事理,就是干脆承认自己无知,不去过问自认为不懂的事情。这种现象就如同把一副扑克牌分成两堆,红的放在——边,黑的摆在另一边。可是,每隔一阵子,那张丑角牌就会从牌堆中探出脸来。它既不是红心和方块,也不是梅花和黑桃。

在雅典城,苏格拉底就是这么一个丑角——既不桀骛,也不冷漠。他只知道一件事:人世间有很多事情他并不懂。这个念头时时折磨他,于是他就去当个哲学家,成为一个永不放弃探寻人生真相、对人生不断提出新问题的人。

在我看来,哲学的最大功能,是帮助我们找出心中隐藏的那个“丑角”,让我们跟他建立更亲密的情谊。哲学家必须扫除覆盖在世界上的那层尘埃,让我们以儿童的清澈眼光,重新观看和感受这个世界。人生原本是一则美妙的童话故事,而长大后变得“世故”的我们,竟然剥去它那袭神秘的外衣,把它看成——个枯燥无味的“现实”。但我们每个人都还有复活的希望,因为我们全都是丑角的后裔。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活蹦乱跳、睁着一只大眼睛、对人生充满好奇的孩子在活着。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渺小琐碎,但是,切莫忘了,我们每个人的肌肤下面都隐藏着一小块黄金: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一个洁净无尘、心如明镜的赤子……

当年,我们被带进一则童话故事中,这个童话比我们在孩提时代听过的童话都要美妙动听,可是,没多久,我们就把周围的一切视为当然,不再好奇。如今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就在那儿,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

而世界永远不会衰老;衰老的是我们。只要婴儿不断出生,只要新人不断来到世上,我们的世界就会永葆清新,新得就跟上帝创世第七天时一模一样。孩子现在刚刚进入这则伟大的童话故事;他睁着清澈澄净的眼睛,责备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现实”,离它愈来愈远。

“妈,天使为什么会有翅膀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呢? ……鸟儿为什么会飞呢?……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样长呢?”

“哎呀,我怎么晓得呀!乖,现在该闭上眼睛睡觉啰,否则的话,妈可就要生气啰!”,孩子丧失对世界的这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感受时,正巧是他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所以,孩子们需要神话和童话。大人们也需要神话和童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紧紧抓住儿时的经验,不让它流失。

我觉得,十九或二十岁才开始接触哲学书籍,实在已经太迟了。最近欧洲流行婴儿游泳,因为父母们觉得,既然游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必须加以呵护。对人生好奇并不是学来的,而是我们自己遗忘掉的本能。

我们总爱夸夸其谈,大谈“人生的奥秘”,要亲身体验这个奥秘,我们就得摆脱世故的矫情,让自己再当一次孩子。想当孩子,就得往后退一步--也许,退了一步后,我们会发现眼前豁然出现一个美妙的世界。就在那一刻,我们目击世界的创造过程。朗朗晴空下,一个崭新的世界蹦地冒了出来……

而居然有人说他们觉得人生挺无聊!

一心@gitanjaly的投稿。

说不上来现在的状态是好还是坏,巴赫仍旧在指尖,一盏灯似乎也在亮着。生活像是在做选择题,要么瞎蒙,要么选择正确的答案。有些人越走越远,已经成了真正的平行线;有些人越走越近,交集渐渐增多;或许,这就是人生,只是一个过程。

面对着现实,苍白无力;面对着理想,无力苍白;这或许就是现在的我一个真实的写照,想去改变,却无力改变。我缺少的是坚持和那份淡定。
一个生命,或许也是自赎和救赎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看着《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脆弱的思想,带给我是不断地思考,对自己,对生命的思考。Derek Morgan的自赎让我想起了奥斯卡,那个君特笔下的小侏儒,是君特自赎的一个过程。原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铁皮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自赎与救赎的过程。

《Criminal Minds》里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傻傻的天才Spencer Reid,说不上喜欢他的原因,大概是对智慧的向往吧。在他那里,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自赎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友好的帮助,像是一盏灯,可以传递光明智慧以及爱。我想我大概渴望成为这类人吧。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唯一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新的人生,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杀死了十二个无辜的少女,只是为让她的希望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甚至,她放弃了她年轻的生命来成全另外一个更年轻的生命。当送上绞刑架的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抑制我的眼泪,无法去判断这是不是悲剧。我想这位母亲是幸福的,她结束了自己完美了一个新的生命。(左岸注:因我没有看这部电视剧,可能理解有偏差,但我个人认为这位母亲的救赎方式是不对的:如果她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教育过失,在情感上值得肯定,在法律上却会令人陷入迷失,谁会赞同这种犯罪转嫁呢?也许她用自己的生命终结了孩子的堕落,获得重生,但对于真相和死去的人以及活着的人将会怎样的折磨?当事人又当如何的救赎?

每一集的完结,主角们似乎都会在问同一个问题:那些罪恶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怎么说,从第一季开始到第六季,在每一集的故事都会插述一些环境对人的影响,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在这个系列的每个故事中了。如果我们无法选择一个新的生命的基因,那么就让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感受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而不是最邪恶的那部分。不过,也不能否认我的这些想法只存于乌托邦,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目前还无法让这个世界改变。

我想我大概适合去当老师或者是作,太过于敏感的神经把我和某些群体隔离起来;太过于发达的想象力会让我对一些小事不断地深思再深思,或者,做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者更适合我。但是做一个决定对我来说,真的要考虑很久很久。我甚至会纠结做好事情和把事情做的更好,这或许是天秤座的孩子的特质吧,总是追求完美,总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自身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为了这种完美把别人的问题也归责到自己的身上,那我该多久才能走出来呢?

到了这个阶段,同学朋友相聚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爱人和工作。对于爱情,我不想因为孤独感和压力去找人相伴,与其外表的光华,我宁愿自身的舒适自由;面对工作,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如果只说它不好的地方,会有人说我贪心不知好歹,如果只说它好的一面,但那真真的不是从心底想去做的,我是局中人,无法判断。

其实,想要的生活很简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做不成大隐,我想我还是可以做小隐,只不过对我来说如此之难。忘记是《资本论》还是《国富论》里的一句话,大意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我现在自身的温饱还没有解决,我的这些理想都只是空想;如果我不愿意只是空想,那就必须放下一些东西,例如自尊,来构建我的物质基础,但可笑的是我还没有去忘记社会主义社会教导的所谓的“人人平等”。

小舅舅说我有时候太过于执着了,我想他是对的。我总是在担心这一生遇不到对的人,总是在担心这一生无法真正的幸福,总是在担心这一生就这样的过完了,总是在担心我的一盏灯无法点亮..或许,是时候该放下这些担心了,该来的自会来,我何必执着哪些还没有发生的?知行合一,是时候该好好踏实下来去做了。如果真的无法适应一个环境,那就尝试去改变,守得云开不一定会见月明,月食的可能性也存在。

林徽因去了,季羡林也走了,只是北大对我的吸引力依旧没有减少。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季老先生生活的环境,沾染一下他的智慧。那一年,得知季老先生和任先生一同辞世时,我还发短信给某人告诉他我悲悔的心情,悲的是我崇拜的两个学者就这么消逝了,悔的是我甚至还没有去燕园和季老先生感受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当再次翻开季老先生的书,静心去读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接受不了某人离去的原因竟是无法忍受孤独感,我一直生活在不属于我的地方。

我最擅长的就是遇到一个小小的挫折就会否认自己所有的优点,甚至会质疑一盏灯的存在。怎么说呢,在一个不清醒的状态下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想想一些的误解没有必要去在意,只能说明她的友谊如此脆弱,甚至不知道她所面对的是一盏灯。卑微的友情和卑微的爱情一样,无法心灵相通。

很想对苗苗说:如果没有了你,那将会失去多少美好的记忆啊。亲爱的,其实你说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朋友,这句话我懂。可是当我想起,你对我说永远在我身边不离开我,每次在我低迷时在我无理取闹时开导我时,我真的无法把你排除在我的生命之外,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更不会。你对我来说如此地特别。苗苗,你要幸福,我也会努力让自己幸福。我希望当我们满是白发的时候,还能手拉着手回忆我们这一生所经历的。所以,现在换我对你说:此生,不离不弃。别说我太天真,我想你和我一样,都想拥有一份纯洁的友情,不被世俗沾染,所以咱们两天真一次吧。苗苗,你要好好的,别生病,别让别人伤害你,让我知道你在认真的生活,在享受着生命,让我知道你一切都好。

酝酿了一个星期的感想终于在这个失眠的夜里变成了文章,有些乱,想写的还有很多,只是那些现在还不适合写出来。某个人问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对不起,对你撒了谎。林徽因是憧憬的人,但不是想做的人,想做的那种人其实我现在也很迷茫,也说不清。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到,估计你是不会耐下心看这些,所以就让这个谎话在这里独自忏悔吧。还有,谢谢你。

柏拉图说过:孩子怕黑,悲哀的是成人怕光明。我想我还是孩子,如此害怕黑暗。

左岸:无论是怎样的救赎,最后都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而且这会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有很多的弯路,但会渐渐明晰,知何所思、何所为。

niuniu的原创投稿,一篇直达心灵的影评。

影片《死亡诗社》里尼尔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复杂尖锐到撕心裂肺,这是种简单却致命的钝痛,以生命的自尽停止了矛盾的继续。

 

第一场冲突是尼尔做校史年鉴助理编辑一事遭父亲反对,“别无选择,放弃呗”。室友问:他干嘛不让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跟他吵。尼尔回答:与父亲吵架?真荒唐。好了,反正我根本不在乎。

境不好的父亲望子成龙,尼尔生活在父亲的期望中,处处以父亲的标准生活学习。直到基丁老师的出现,他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自由的热爱,点点滴滴的渗透改变着尼尔的思想,尼尔有了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点燃了生命的激情。

当尼尔出演仲夏夜的主演时欣喜若狂,然而父亲的阻拦随后即至。

父亲:

“就是世界明天晚上毁灭,我也不管,那戏你不能去演。

明白了吗?

明白了吗?”

尼尔:“明白了。”

父亲:“你不能让我失望。”

尼尔:“知道。”

仍然是父亲一派家长作风,但是尼尔这次不是根本不在乎了,虽然言语上没有反抗,但是演出的想,枝繁叶茂,生根开花。这样的痛,直逼心脏,尼尔隐瞒了父亲坚持参加演出。然而精彩的演出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欣赏或原谅,父亲提出了强硬的要求:换校。否定了尼尔的全部梦想。

尼尔:“我要告诉你我是什么感觉!”

父亲:“什么?

什么?告诉我你的感觉!

什么感觉?

是不是又是演戏这回事?你就别想了。

什么?”

尼尔:“没什么。”

父亲:“没什么?”

那好,那就睡觉吧。

尼尔:“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母亲:“好了,睡觉吧。”

父亲咄咄逼人不容置喙的强势重压尼尔的想,父亲与儿子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尼尔自始至终言辞上对父亲都没有采取尖锐激烈的对抗。反而是尼尔同基丁在演出前的一段对话,比较尖锐:

基丁:“你对戏剧的热爱,你告诉过他吗?”

尼尔:“我做不到。

我不能这么跟他说话。”

基丁:“那你在他面前也在表演。

演一个听话的儿子的角色。

用你的坚定和激情向他证明这一点,让他明白这一点,如果他还不相信你,到时候你也毕业了,想干什么也就可以了。”

尼尔:“不,戏明天晚上就要上演。”

基丁:“那你就得在明晚之前跟他谈。”

尼尔:“有没有容易一点的办法。”

基丁:“没有。”

尼尔:“我走投无路了。”

正如闻香识女人里所讲: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妈的太苦了。

许多时候不是走投无路了,而是很难走下去,所以就没有走下去。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尼尔显然是个觉醒者,然而直至死亡父亲也认识不到自己的压迫和霸道直接导致了孩子的绝望和死亡,父亲看不到尼尔燃烧的激情,看不到尼尔绚丽的梦想,父亲把死因归结于基丁老师的教唆,以免于自己受到灵魂的拷问。

钝痛不足以致命,无法逃避的钝痛直逼灵魂,忍受不了又阻止不了之时,结束生命是最容易的一条道路吧,然而它直达死亡,通往理想的道路从来就不容易。 是的,没有更容易一点的办法,但困难痛苦的道路往往却是能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钝痛不足以致命,迟钝的疼痛往往会麻木神经,会催眠思想。在言语上尼尔从不曾与父亲正面反抗交锋过,甚至至死都没有表白过自己的感受,对于他的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他不肯屈服于父亲的安排,又无力选择做真正的自己,他没有选择尖锐的突破,两难之下一走了之。

基丁说过“CARPE..。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基丁只告诉了尼尔及时享乐这半句话,我猜后面应该还有半句:请及时吃苦,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定要尽早吃苦,越晚世俗的捆绑力量越强大,越晚你的突破能量就越小,越晚你的理想就越脆弱,越晚你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LiuSerina分享的文章。

无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你我的周围充斥这样的声音: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出生的时代不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机会都饱和了。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家庭比较普通,如果我生在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的家里,我绝对会成功。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父母把我生得不漂亮或者不帅,不然我有机会成为章子怡、王力宏之类的。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在我小时候,父母没有认真培养我,让我打个篮球或者谈个钢琴什么的,不然我有机会去NBA打球或者成为朗朗。

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实在是太糟糕,如果我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话,我可能是李开复。

……”

是的,我们身在各种限制之中,出身、家庭、性别、国籍、教育、文化传统……我可以写上三天三夜也写不完。

我们可能会想:

如果……就好了,(如果我生在美国、如果我生在巴菲特的里,如果父母把我生得漂亮,如果父母从小就培养我,如果……,我还是可以写三天三夜写不完。)

听到这些“如果”时,我总是先微笑,然后慢慢地说: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个?

通常情况下,因为我是乐观主义者,我总是先讲坏消息,再讲好消息。

“是的,如果以上的限制都不存在,你确实会比现在的你更加成功,更加幸福。

坏消息是,我不得不说,你不可能成为那些“如果”的人,你就是你。所以,你的‘如果’只是在做梦,而且是很大很大的白日

好消息是,即使没有这些‘如果’,虽然有诸多限制,可是凭借现在的你,也已经足够过上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了,你不必羡慕任何人。”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观点,是源于最近在蒋勋先生讲到诗歌时获得的灵感和启发。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秩序。即“诗的格律”。

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一个人在强烈的激情之中,总是想把自己内心如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说清楚,没有创作经验的人,会误以为,情感越丰沛,艺术的表现会像大江大河一样越澎湃。事实上不然,漫无节制的发泄只会使得水源枯槁,并不能达到艺术形式的美。但是,当我们用诗、用歌声、用美丽的绘画去表达这种情感时,这种如乱麻一般纷扰的情绪,可以一缕一缕整理出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才能分享我们的喜悦和哀愁。

所以说,形式并不是限制内容和情感,相反,丰富的情感若经形式加以节制、引导、规范后,会展现出秩序和内容的美感。

不相信?你读读看:

《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二加二等于四为基本句型。

《楚辞》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三成为了主要元素,高余冠,长余佩都是三的句式。

《汉乐府》中,我们很熟悉的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变成五的句式。

(插句玩笑话,现在确实是一个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时代,你能分清现在的“男”和“女” 吗?)

到了唐朝,延续这一传统,比方说我很喜欢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是不是很美?兼有形式和内容的美感?

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运用格律的巅峰之作。

……

试问,

这些诗人受到限制了吗?

当然。

他们达到他们表达情感的目的了吗?

当然。

你发现其中的美感了吗?

你还认为形式会限制自由、限制美吗?

这两个问题,留给你回答。

所以,谈到限制,我们必须承认,人天生有幸运和不幸运的事实(有一些人总是更加漂亮、健康、富有、聪明……),和那些最最幸运的人相比,我们总是身处在各种限制中。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的自由意志仍然有很大的活动范围。

我们做了什么无疑比获得了什么遗传更为重要。

我们虽然对先天的遗传无能为力,但如何对待它们,如何对待我的身体,对待我的大脑,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这里存在着自由意志、责任和选择。

换句话说,我不能选择我生下来是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或是日本人,是男是女,是高是矮,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某种残疾,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是穷是富……

但我却可以通过努力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通过努力学习、工作,实现一生的计划,很好的运用大脑。

是的,命运、生理遗传等使我们受到了一定限制,超越了这种限制,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在这个有限的领地内,我构建了一片领地。(类似诗歌的格律限制,但我们并非无所作为)

在这片我的领地上,我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也可能一事无成,这是一片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能够发挥威力的领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以接受生理上的平等和不平等,幸运和不幸。

同时也接受,自由意志、个人责任,做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使自己倒退为悲观消极的抱怨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做的尽善尽美。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任务是很好地成为他自己,很明显,对于这一使命,世界上不存在竞争对手,一个人的对手只是他自己。

如果你是一名画家,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最好的画家。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最好的医生。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是一名园丁,那么你要做一个力所能及最好的园丁。

……

做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自己。

以米尔卢的话结尾:

“作为芸芸众生之一,一个人很容易感到软弱无能,但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有了改变。我们为这些改变负责,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