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ierfut 发布的文章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人间处处好时节。都说,生活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真正错过的,其实不是景点,而是生活,当下的生活。

一、美丽的风景

文/山药蛋蛋

美丽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于是,许多人选择在这个季节,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看一湖春水,一路风尘,赴时光之约。

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净土,可匆忙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

那时年少,只想走出水乡的石桥,从此做个奔赴天涯的过客。后来真的走出来了,历经春风秋月,遍赏河山。那颗不经世事的心,被岁月打

磨,亦多了几分沧桑。到最后,终究做了擦肩的路人,你来我往,各安天命。

当有一天,我划着倦舟而来,告诉自己,再也无需假装年轻,等待一段梨花丝雨的相逢。忘记许过的诺言,告诉曾经携手作伴的人,相安无事,莫多惊扰。而后,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闲窗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把经年世事泡在水里。且相信,喝下这盏茶,一段人生又将开始。人生的终点不是山水踏尽时,亦不是生命结束后,而是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想要云游四方,过一种流浪的生活,只要不是为了想要而前行,而是想走就走,想留就留,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其实“在路上”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心灵上的。我一直以为只有浪迹天涯才算行走,直到现在才明白,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直在路上的。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永生。但是,无论如何,都记得没一个远行的人,都只是风筝而已,而握线的是乡土的父母,无论飞多高,总有人在牵引着你,倘若放手,便无记忧。

佛曰:“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就是将这苦尝遍,换一味甘甜。繁华三千,最终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白日的粉黛,沉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的成败得失,已成为过眼云烟。任何时候,彼岸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人生的风景

二、边走边唱

文/黄震

小鸟从我的窗前飞过,又飞走了。 ——泰戈尔《飞鸟集》

有则电视广告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爱极了这句话!生命真是一次旅行,坐在飞驰的列上,我们不断经过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旅人,做着不同的事情,收获着不同的体验。

人生乃体验,一切皆过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元素罢了。

人生的美在于旋律――跌宕起伏,起合承转。美,美得让人心碎;苦,苦得让人回味。其实,所有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人生画卷上的花儿,娇艳也罢,淡雅也罢,都是点缀,都是美丽。

旅途中,走过一段,又走过一段,曾经的脚步留在身后,也留在记忆中。当憩息在旅途中某个驿站,我们回头凝望来路,看到自己或浅或深的那些印,你是否感悟到:曾经自己无限向往的,当真的得到了也不过如此。曾经自己无比恐惧的,当真的出现了,也并非不能接受。惊风骇浪后的大海轻涛微风,绚烂过后是平静。真的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人生,一切皆有可能。有的,只是面对、接受,然后继续前进。

人生的美也在丰富。漫长而未知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旅人,大一样在路上。大家共同前行,谈笑风生,倦的时候互伸援手,从此旅途不寂寞。或许两个人会彼此吸引,相搀而行,在黄昏的大漠上,留下一道长长的影子,温暖他人,温暖自己。

旅行到中途的某个小站,看着夕阳下自己长长地背影,会陡然生出旅程原来不是无限期的怆然,也会对自己曾经的少年意气报以释然的微笑。或许曾经一个厢的同伴已离你而去,或许相谈甚欢的一个旅伴中途换车,相见无期,但那又怎样呢?介意无用,执着无期,伤感奈何,为什么不善待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该来的会来,该去的会去,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过往,每段过往都是上帝的恩赐。

仆仆风尘漫长路,且歌且行又一程!

怀念曾经得到的,珍惜现在拥有的,拥抱即将到来的。持一颗感恩的心,面带微笑,继续前行,边走边唱,何妨阳光还是风雨。

一、时间没能解决的问题

文/逗号

曾经谁在著书立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时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味和喜好,只有巫山的云才是所见之中最美的云彩。

后来又有人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时间是一剂良药,打败生活中的一切不利因素。我开始相信,时间可以向温和的中药那样,慢慢的治愈百病,慢慢的愈合“伤口”。

再后来自己很是欣赏的歌手唱着: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繁琐;情书再不朽,也磨成沙漏。终于我被时间的说法搞混了头,就像妈妈不知道该相信鸡蛋到底要煮多久。

在这样各执一词的年代中,往往更容易迷失方向,直至无法前行,才会停下来思考到底该听取谁的意见。只是这个世界上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也能解决;时间没能解决的问题,无人能解。

那些历经过2战的人,是否认为,中日关系的缓和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两国各种领袖的相互出访,也许那就是一种缓和。可是我看来近年来各种矛盾的加剧,尤其是战后出生的那一代人当选国领导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对中国友好的领导人。而中国的我们,只是看不惯他们的所作所为,一直以来都是仇视的。看来如我所言,时间解决不了离我们很远的问题。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我只是觉得杨过这样,很不道德,他的存在耽误了别人的终身。郭襄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杨过,那种感觉都比不上秦奋跟笑笑,我不明白为什么会那么执着。时间都没有找到一个人,替代大哥哥的好。

我知道我终将老去,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你的爱情也不能,我将从现在起历经一切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开始是悄无声息的,然后是大张旗鼓的,直到有一天你会感到惊讶——我们都将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能够应付时间没能解决的问题的人,尽管我们都不相信。

单靠自己是不够的

二、单只相信是不够的

文/萧秋水

昨天下午,和新加坡的李一夕通话,他提到卢思浩,正好我也关注了,想起来他出新书了,于是晚上在亚马逊买了本电子版,当晚读完。

卢思浩的微博还是不错的,只言片语,有打动人之处,书,我评三星,其中一星,是考虑到对年轻人的意义。

青春需要代言人,因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所以会从外界寻找偶像、代言,把自己的希望,投射上去。因此,我也会建议一些迷茫的年轻人,在现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偶像,作为激励,只是,到了后来,都要放下,因为人必须靠自己的力量闯荡人生,偶像的作用会持续弱化。这也就象追星一样,在少年时代,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一把年纪了还追星,尤其是狂热地追星,肯定有问题。

卢思浩的文字,宜短不宜长,这和他自己的经历、思考深度有关系。如果我还小,我也会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发现不了里面的问题,但是,现在之所以这样的文字打动不了我,是因为,我所经历的早已超越,而唯有经历过了,才会懂得:其实明天的不可怕,并不是因为单纯的相信或者害怕改变,而是,要去践行相信,要在摸爬滚打之后,洗去身上的泥泞,真纯如旧,甚至更胜过以往,这是可以达到的境界,自成一个小宇宙。

站在青春边缘的人们,还没经历,徒有热血,所以,所谓相信,有点苍白。当然相信是必须的,但是只有相信是不够的。

明天总归都可以到达,但是不是你想要的明天?这才重要。

人在没主见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迷惑住,但是人生真的不只是道理,它有大量的琐屑问题需要解决,“相信真爱”不能保证自己面对真爱就能够辨认出来并且接受,是爱还是惧怕孤独,那种差别可能极其细微,事业上的追求是同样,不是所有努力都可以成功,有好的心态,也需要好的方法和工具,如果方向错了,努力,只会适得其反。旅行固然也是让人进步的途径,但我也见过不少走过很多国家,却也并不是真心快乐,回到现实里,仍然诸多纠结,旅行似乎只是逃避。

真正的治愈,是敢于受伤,在伤痛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最终把伤痕变成酒窝,在这个意义上,各种文字,起到的作用有限,甚至可能是麻作用,生活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的累积,知道想要的明天是什么样子,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朝向明天,成果才是最好的治愈,活的漂亮,不是给人看,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让我更加清晰地对照了一回,明白到我写的文字与鸡汤文的差异,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当然我不是说卢思浩的文字不好,我相信它们适用于一定年龄阶段的人群,卢思浩仍然是有价值的青春偶像——我只是因为身处这样的阶段,明白到至少到目前为止,青春可以凋零也可以重新绽放,而没经历过的人,还不能懂得,我因自己的懂得而欣慰。

谢谢漫长的岁月。

文/小杨

(一)

前段时间一双运动鞋坏掉了,想起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一个修鞋摊,便拿去“照顾”一下生意。修鞋的是位老大爷,头发大部分都白了,皮肤黝黑,一看便像是历经沧桑的人。如果你见过海明威的画像,我想,你可以把这位老大爷想象成海老走失在异国他乡,失散N年的亲兄弟。

老大爷家乡河南,不流利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河南味的口音,和山东话是差不多的,所以听起来倍感亲切,让我这个平时话不多的呆子也忍不住拽起了家乡话。鞋子修得很快,同时活儿做得也很细致,就要交钱拿鞋走人了事,老大爷把鞋递给我,说了句:“穿吧,没问题,有问题再回来找我。”

有时候,开始回忆起一个人,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是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与老大爷一样,我爷爷也是个修鞋匠,不过让我犹如触电般怔了一下的不是职业的相同,而是老大爷递给我鞋时说的话也是我爷爷常常对找他来修鞋的人说的。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不是我能控制的住的。我想在清明时节写一些有关爷爷的回忆,也是对亲人的一种缅怀。

(二)

爷爷因癌症去世的早,有关他的回忆都是在2008年以前。

爷爷有辆脚蹬三轮车,一直保养的很好,靠着它装着修鞋工具去集市摆摊修鞋。在我读小学、初中时期,有时放学早,便去爷爷的摊点玩儿会。我喜欢和他在一起,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的,常常坐在一旁看他修鞋。

爷爷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紧不慢:钉鞋时,由于一手拿锤,一手扶钉,便抿着嘴“含”一些钉子以备后续用,每钉好一个,便从嘴上取下一个钉子继续。每一次,三下搞定。第一下让钉子立稳,第二下把钉子钉进去,第三下是补一下,使钉子更牢固;还有为人串缝鞋底时,需要把带钩的鞋针穿过鞋底,在鞋子里面手动把线勾上再勾回来。每次看他把鞋针从鞋底戳进鞋子又迅速拔回一个带线的针头时,都像是在看表演魔术。当然,只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觉得这样很神奇,慢慢地知道了怎么回事,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每次爷爷戳进鞋针时,我总会心头一紧,担心针会扎到藏在鞋里面的手,还好担心都是多余的,他总能准确无误地从鞋里面把绳子勾上,一眨眼便抽送回来。

爷爷曾给我讲过他对修鞋这门手艺的一些态度:在给鞋打补丁时,首要考虑的是外观不要被打上的补丁影响,如果必须影响,尽量找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来补。比如,找与鞋子的颜色和谐一致的皮子当补丁,在能够补结实的前提下,补丁越小越好,如果顾客同意并且不介意,补上个对称的,以便美观。遇上童鞋,爷爷还会添上个卡通图案什么的。记得高中时期读过的一篇文章,貌似叫《品质》,是写格斯拉兄弟的这对优秀鞋匠的故事,他们做的鞋子经久耐穿,具有高超的技艺。我想,爷爷亦是如此,“修鞋”让他做成了艺术活,修好的鞋子是他手中的“艺术品”,爷爷虽然是个“修鞋匠”,而且识不得几个字,当时对“艺术”一词毫无概念,但现在丝毫不影响在我的世界里为他贴上“艺术家”的标签。

在冬天,爷爷每隔一两周便去澡堂子洗澡。农村不比城镇,城镇楼房内部都设有独立卫浴,洗澡很方便,即使在冬天;而农村夏天还可以,冬天就只能去公共澡堂。当然,那里也有单间,但爷爷从未去过,他说在大澡堂泡澡舒服,能掉泥。有时候赶巧我与他一起去,每次去前他都会笑上一句:“杰儿,饱洗澡,饿剃头,肚子吃饱了么?”虽说是说笑,但也有几分道理,因为在澡堂洗澡是个力气活儿,不吃饱饭,是很难搓掉泥的。每次和爷爷出来,在感到神清气爽的同时,肚子也在咕咕叫,可想如果不吃饭就去洗,出来会狼狈成什么样。

我婶有个小理发店,小时候的头发都“葬”在了那里,她成了我小时候的“发型设计师”,虽然每次都理的是差不多的发型。呵呵,小时候内向,理成啥样就啥样,从未反抗。反抗也没用,她拿着刀刀剪剪的,还是很有震慑力的。爷爷有时在婶的店前支摊修鞋,我每次去理发前,他见到我都会重复那句笑话:“杰儿,饱洗澡,饿剃头,消化得差不多了吧?”至于为何“饿剃头”,相信聪明的你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出来时,爷爷也会似玩笑,似关心地补上一句:“饿么,弄碗面条吃去?”

爷爷不仅能把鞋修好,家里的桌凳家具什么的,如果坏了,他也能想办法搞定。直到现在,家里的椅凳大多还存有他修过的痕迹:我记得其中一个灰色小木椅,四周被他用皮带围了一圈并用鞋钉定住。一直用到现在,还很结实。当然,皮带的颜色也是灰色的,与木椅融为一体,不仔细看,会以为皮带只是木椅的一个装饰,而非打上的“补丁”。

现在奶奶中的家具大都被爷爷修理过,我曾提议换掉其中一些显得过旧的东西,但奶奶常说:“修修还能使,不要动不动就换。”此刻想来当初自己真是太不懂事了,这些东西都倾注了爷爷的心血,经历了岁月的打磨,他们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再是“使用功能”上了,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人的念想,包括我对爷爷的思念。

(三)

爷爷患上癌症对我而言是很突然的事情,在他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不再修鞋,也不再修理任何东西,每天就是坐在轮椅上吃饭,吃药,睡觉。有时家人会推着他四处逛逛,在他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哥哥轮流熬夜值班守着爷爷,每晚亲眼目睹他因病而痛不欲生的样子,第一次深深地感到世事无常和对这种变化的无奈。

爷爷去世那晚,下着小,家人让我去小卖铺买白色蜡烛。我穿着拖鞋飞奔,跑掉了一只都不知,回来的路上还被玻璃扎伤了脚,这些全是在我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的。爷爷的离开,似乎给我打上了一针强效麻剂,以致在那段时间我都是在恍惚中度过的,没有痛哭,虽悲伤却一直很平静。

我不是一个喜欢时常回忆的人,有时仅仅因为一些回忆因太美好而太重,或因太遗憾而太难过。是的,我对爷爷的回忆就是这样,从美好开始,以遗憾而结束。

汪峰有一首歌叫《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爷爷之于我的爱,就像一颗子弹,从我记事起便发出,直到他的离开,这颗子弹突然间打穿胸膛,在刚开始时是感觉不到痛的,时隔这么久,才意识到悲痛。

其实,我是一头后知后觉的猪:现在回想起自己的经历,爷爷曾念叨的“饱洗澡,饿剃头”也已成为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常识。常识并非意味着无足轻重,反而它比我曾接受的那些“高等教育”更重要。饱时洗澡,饿时剃头。当你想学习并且能学习时,就尽情地扎进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当你想旅行并且有时间,有准备旅行时,就来一次放弃理性,放纵感性的间隔月吧;当你想赚钱并且觉得能把这件事慢慢做好时,就像爷爷那样,做一位“匠人”,或者“艺术家”,把工作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打磨吧;当你想恋爱并且能恋爱,有一颗负责的心,有一些积蓄,无论是能力还是财富上的,能支撑起一个家庭时,那就去遇见一个心动的人吧…

爷爷一生都在修理东西,其实他更懂得修人心,同时我也成为了他修过的一件“东西”,如果可以,我想成为他做出的一件最好的“艺术品”…

 

写于 清明

爷爷和智慧

文章于千万人之中, 他就是个匠人!清明既为节气又是节日,于寒食节之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颜贤风作诗凭吊:清明烟雨锁重楼,一路伤魂陌上游。黄土深藏亲冢泪,青松漫绾祭人愁。几番凭吊销凝绪,半句心音隔断喉。岂负凌霄他日誓,徒教先祖卧荒丘!

 

后记:

文章发表后, 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人发邮件询问我爷爷的其它生平事迹,当然,也包括“饿剃头”是怎么回事。
“饿剃头”,我曾问过爷爷,他是这样解释的:人在饿的状态下,头发容易直立,这样也就便于理发了。
其实“饱洗澡,饿剃头”这句话只不过是句民间俗语,其科学性有待考察,建议各位不要轻易模仿,尤其是“饿剃头”,“理发”应该是件纯享受的事情,饿着肚子,体验就不好了。

你也知道,一篇文章,是还原不了一个人的一生的,只能摘取其中的一些片段。之所以从文章中读出了共鸣,可能是我们这一代都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吧。
哦,还有,需要更正一点,后来父亲告诉我,爷爷并非仅仅“认识几个字”,其实他“高小”毕业,曾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算盘用得很棒,在当时也是个有文化的人,只不过他不喜欢看书罢了。
再补充一点:老家厕所上的“男”、“女”两个大字,还有厕所内的“大小便入池”几个字都是爷爷写的,虽然写的地方很脏,但在我看来,是很珍贵的几个字,更何况这些字都写得很认真,很工整。正如爷爷的一生,勤俭持家,做一个匠人,认认真真地活着。

爷爷在兄弟之间排行老四,所以很多人见面都称他为“四爷”,好像《步步惊心》里面也有个四爷,也就是雍正,那里的四爷拍电视剧,几乎记录了他的一生,而爷爷生在农村,就只有看电视剧的份了。不过有关爷爷的视频资料还是有一点的,父亲曾在拍摄“狮子会”视频时,录了那么一小段爷爷的特写,很短,而且有些模糊,但已很珍贵,在此做个分享:

(注:开头定格的人并非爷爷,他是出现在视频的后半段)

珍贵的特写

文/荷叶

有一天,想起我的那些老师们,才发现,这些年就这么过去了。

不后悔

初一初二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教地理。和其他的教语数英的班主任不一样的是,我们一周只有两次地理课,加上星期一的班会。我们和他的接触并不多。尽管如此,他成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第一个班主任,那个时候,他在班会课上,不止一次对我们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说:做事情之前先想想,做了我将来会不会后悔,不做我将来会不会后悔。其实那个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理解,但是那句话因为他的不断重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许多年后,遇到事情,我想起了这句话,才发现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

坚持

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姓张,算不上勤快的一个老师,喜欢抽烟,听说还赌博(常常被妻子责怪)。前面有一小撮头发白了。每天都精神很好。很快乐地给我们上课。每次语文课之前,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讲最近社会上的新闻,他看到的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整整三年,除了考试之类的,老师的这个活动重来没有中断过。后来,我也当了老师,也试着将一个计划实施,却很少能坚持三个月以上的。回想起张老师,自惭形秽之余,更多的是敬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或许忘记了当初所学的那些课文,但是始终记得老师曾在课前讲的那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帮助我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自己的内心。

反思、不贰过

初三的数学老师姓阮,脾气可一点也不“软”,作为政教处的主任,很有威严。考得不好的时候,常常被叫到办公室一顿猛训,真的是猛训。现在却异常怀念。那个时候,每次试卷发下来,阮老师说,不要管自己卷面上的分数是多少,把自己会做却做错了失去的分数加上去,写在得分的旁边,比较一下。老师教我们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为什么考这个分数,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不会的,又有多少是自己会的,却做错了的。阮老师还教我们整理错题库,和我们说,做错一次的题目要牢牢记住,整理出来,不断复习,不可以错第二次。当时我并没有严格照着老师的要求,年少轻狂吧,总觉得自己已经够厉害了,井底之蛙说的大约就是我。直到了高中,这个习惯我仍然没有养成,最后,在高考,在我最得意的数学这科上,吃了亏。后来读《论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猛然想起阮老师训我的那些话,才发现,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教我们这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激情

高一的语文老师姓周,每年都教高三的重点班。据老师的说法,当时觉得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不好,打算亲手带一届学生上去。事实上,老师也只教了我们一年,最后又回到了重点班。周老师延续了初中语文老师的那个习惯,每天课前都会给我们讲讲和课本看似无关的东西。周老师的学识非常渊博,常常给我们讲对联,讲古文中的道理,写得一手很漂亮的粉笔字。老师常常把课前的这部分内容,重点写在黑板的最右边。那个地方曾经留下这样一些句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耐心

高中所在的是全县最好的学校,集中了很多优秀的教师。高二开始,我进入了文科班,班主任是一个教英语的女老师,姓汤。高一的时候,我的英语第一次考试考了45,高一一年的大考几乎没有及格过。汤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负责任的老师之一,在我们看来,教了那么多年,就算没出现职业倦怠,大部分也不如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那么有激情了,然而,汤老师却凭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念头,对我们这群害怕英语的孩子十分耐心,以至于进入了高三之后,我们大部分自己没有放弃的学生都能及格了,我呢,大约是进步比较大的一个,无论是简单的或者是偏难的试卷都没考过低于110分。有一次试卷发下来,老师第一个点名批评我,问我这次为什么只考了92分。我当时很肯定地说,不可能,最后重新算了分数,才发现是老师算错了,少算了20分。当时的这份自信,毫无疑问是来自于这一年多在老师教导下的用心学习。文科班的男生,英语普遍不好,后来差不多也都及格了。

上了大学后,偶尔回,拜访老师时,还能看到她在免费为班里的后进生辅导。现在的她对学生们的耐心仍然有增无减。

爱心

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全班同学写了联名信,数学老师最后换了。校长亲自来教我们。校长看起来很瘦小,貌不惊人,但是很有精神。由于工作繁忙,事实上也只给我们讲了三个月的数学课。校长对我们,就象是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他要离开几天,去外地开会,临走前的那天,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原话已经忘了,大概意思是,让我们在他不在的这几天好好配合其他老师,好好学习。那句话中用了两个词——孩子和。校长讲课的特点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各种各样的试题。虽然时间不长,我们都感受到了校长对我们浓浓的爱,即使后来他已经不再担任我们的任课老师,那种感动却始终留在心间。

高考报考的时候,我报了师范,四年毕业,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来到菲律宾。真正走上这样的岗位时,才能体会到那些老师当年对我们的那份心情。也正是因为他们,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动力努力把理想付诸实践。那些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怎么做题,怎么考试,更教会了我们怎么面对对世界,面对人生,而他们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通达

主任是一个和蔼的小老头,很瘦,也很时尚。主任太太姓黄,我们都叫她黄老师,胖胖的,人很好。两位老人都70岁了,第四代华裔,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会说Tagalog、英语、普通话、也会说闽南话。在不同的华校工作,在华文教育岗位上已经奉献了二三十年了。

第一次碰面是在机场,两位老人来接机。黄老师说:欢迎来到乱七八糟的马尼拉。一句话就把我们逗乐了。

和老人在一起,学到的东西不单单是关于教学的,更多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来想办法。这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那种通达的态度,几乎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主任除了在学校任职,还在很多华社团体里面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校友会等等,每月还负责报纸的一版。虽然忙,可是不乱。

在菲的日子里,每次遇到麻烦,都是主任和太太出来安慰我们。数不清有多少次了,生病了,主任带我去医院,每次出行,送我们回到宿舍再回家,七十多岁的老人,精力比我们年轻人都好。羡慕得不行。

结语

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很多人,我不知道谁会离开,谁会留下。于是我试着用拙劣的笔,一点点记下生命中的你们。当我老了,坐在子外头晒太阳,戴着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我会低下头,想起你们的面庞。那是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啊。

仅以此文,纪念曾经的授业恩师。

 

原文:那些老师们

文/未末

对于追求“感觉”的人来说,爱情大多数时候是可悲的。因为当下的你,通常是感性的一面在对话。等回过神来,会想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当初明明不是这样子的,为什么现在全变了?其实,都没有变,只是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开始有了不同,许多原来以为不在乎的事情慢慢溢进现实生活中。你开始重新审视,发现当初追求的“感觉”,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可是,明明知道错了,通常还是不能自拔。因为你会觉得如果少了这种情感,爱情更是一件触不可及的奢侈品。

或许,对这世间的大多数人来说,爱情从来不是奢侈品,只是完美的爱情从来不曾实现过而已。那些没有得到过的,即使失去,那也只是会失落一小阵子;偶尔想起,或许是美好的。如果得到过,再失去了,那会悲伤很长一阵子;不自觉想起,或是笑着哭,或是哭着笑。也许许多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便是这么来的吧。

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理不明白。就像有时候,我们忍不住要想起某个人,想起某些情景。但其实,并不是因为想念这个人,而是当下可能除了他,没有其他可以念起的人而已。有时候,我们以为这便是恋着他。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每段感情,不管结果如何,一开始或者都很认真。因为你会觉得,这辈子或许再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了;或者对自己说,这是这辈子最后一段恋情,不想再失去了。可是,往往真心付出,结局却伤痕累累。于是对自己说:累了,折腾不起也不想折腾了。可是假如再来一次,是不是还是会做出一样的决定?我们都期盼,有一段可以一起走一辈子的感情,相濡以沫,相持到老。孰不知,生命里处处充满着玩笑。有时候,认真不得。因为一认真,便是受伤了。而那些我们曾自以为一辈子不会忘怀的,也终会有一天突然忆不起来是什么。人就是这么有感情而又绝情的动物。

 

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甚至更久的以前,我曾觉得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空间的距离不会让彼此变得陌生与距离。可是,这种距离也始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不想要远距离的人,却总是让距离隔挡。在距离这条路上,有时候,我们会渐渐迷失,不再信任与依赖,独自过着各自的生活。你不知道我的生活作息,我亦不知道你的饮食起居。有时候存在感,或许就是因为这些不知明,而慢慢被磨灭的吧。于是,原以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得了的两个人,开始变成了陌路人。想想,还真是可悲。

些许日前,领导在劝说我:不要这么早结婚。趁着年轻,多谈几次恋爱,即使失恋也是以后美好的记忆……类似的话,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说这些话的人,几乎都是没有超过3次恋爱的人。或许他们这般劝慰,是因为自己已经实现不了了,希望有人可以走在这条路吧。我不怕恋爱,也不怕失恋,只是不想面对那种得而又失的落寞与空洞。就像上面提及,得而又失,终是需要时间疗伤;即使伤好了,也终究会有疤痕在。于是,慢慢的,一个城市呆久了,过久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了,有时候,也便不再对两个人的生活有所期盼了。只是偶尔会觉得孤单,走在路上的时候,难免有些伤感而已。

有时候在想,或许爱情、幸福、婚姻,这三者之间本就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吧。只是对于现在的我,谈恋爱容易,结婚难。可是我不愿意再只是一阵子,而是希望可以一辈子。于是,谈恋爱难,结婚更难。想来,这个年纪的女生,如我这般想法的,说少不少,说多应该也不多吧。只是渐渐的,我们都始终也回避不了“结婚”这门必修课。

婚姻对大多数人而言,应该都是充满各种未知的复杂情愫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考验与要求。幸福的生活,或许不需要爱情,但总需要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安抚。因为幸福是一种满足感,即使是没有膨胀的欲望,也会有最低限的经济需求。回想父亲当初与我提及有人向他介绍某些人的时候,他罗列的那一大堆理由,什么学历、工资、兄弟姐妹的,无外乎是怕我以后吃苦。想来这活了20多年了,终究也是生活安乐,没吃什么苦头。而今更是生活得简单,上班下班、一日三餐,回到家的日子甚至也只是拖拖地,偶尔做做饭而已。而父亲对于我的生活,总是一面批评我,一面宠着我。我是真的很欣喜,他可以不过多的干涉我个人生活,可以这么理解我,让我一直独处至今。只是岁月匆忙,挡不住头发花白的脚步。那日他说,晚上洗头发的时候,一抓掉了一大戳头发。听到这话,心里酸得泪不禁掉了出来。在母亲离世的这几年,看到父亲开始长出了白发,一直只顾着自己年龄见长,却忽略自己长大了,父亲也在慢慢老去。

终是明白,自己再不能如此固执与自私。是时候,放下些骄傲与理想,让生活更贴近现实。

 

原文新浪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607ee01016hk0.html

未末:因为专业关系,当时研究台湾的一些广告文案,因为搜索“左岸”而发现了“左岸”,从此便开始关注左岸。算一算,应该差不多有4个年头了吧。文字的魅力,在于写的人赋予情感,读的人注入了感情。于是,总有些火花产生。谢谢左岸,伴着我走了这些年的风雨。佛学上说世间的人事物之所以能相遇,那是因为前世因而有今生果。想来,能在今生遇见“你”,终是件美好而幸运的事。

Zeme推荐梁文道的这篇文章给大家。

 

想悦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谁”是你自己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我了,却说卖完了。我可能因此变得好生气。好愤怒,原本想要悦己的事,结果变成虐己。

我还认识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得很难过,总是记得十年前某某人欺骗他伤害他,或是某些童年阴影让他很不快乐。其实他仇恨的那些人,有的说不定早就不在人间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来往,发生的事早都变成历史。真正让这些事过不去的,其实是这个人自己放不下。这时这个“自己”就变成封锁自己的牢笼。他被关在那些难过的记忆里面,太在乎自己要求的正义没有获得,补偿没有实现。他想用怨恨来补偿快乐,却离快乐越来越远。

你看,我们变得和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是因为没搞清楚,那个想要取悦的“自己”,究竟是谁?他是哪些部分构成?或是糊里糊涂把父母、老师、朋友,甚至大众传媒告诉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的当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执地认为应该坚守一个理论上不应该改变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觉得,放弃自己这个概念时,说不定会快乐很多,轻松得多。

和“自己”保持距离,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们常常要透过别人这面镜子,才能了解自己。但既然是镜子,就有可能变形或扭曲。这时,我们要靠自己敏锐感觉看清楚自己。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

拿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来说吧。

上个月,我到北京工作,刚到第一天,正在准备第二天一场千人的盛大活动,家人忽然来电话告诉我,我从上大学起养了17年的猫——小吉,忽然死了。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毫无意识的猛然站起来。小吉像我的女儿一样,跟我很亲,从小就会爬到我的毯子上来睡,我一直看着他长大。

我连着好几天都摆脱不了那种空白,不可抑制的想象他最后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可能拼尽力气的发出最后的哀鸣?抑或疲惫已极的沉沉睡去?生命究竟是什么?那具躺卧的躯体分明就有小吉的样子,但它比起之前还爬得起来的活物到底少了些什么,或者多了什么呢?

我很难过,就像失去一位亲人,慢慢,我开始思考,我究竟在为什么难过?也许我难过的只是从此失去某种习惯:比方我以后再也不能在回到家的时候,用一种特有的声调呼唤她的名字,期待他的出现;晚上睡觉时,也再不能期待她跳到我的枕头上,用它的小脑袋顶我的头;没办法再在我的衣服上找到她的毛……这些东西我知道以后不会再有了。

我发现,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失去这个伴侣,而是失去了我自己身上的某种习惯。为有什么事情你从此不会再做了而难过,就是一种很强烈的执着会让你不快乐。

快乐不快乐都是背后有一只手在推你

我们常常会为失去的东西难过,但最好玩的是,东西还没到手,我们往往就已经开始担心会失去它。其实你没得到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失去的东西也不是你的。用佛语讲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像我的猫它离开了,它就不再是我的了;我未来会得到什么,它也还不是我的,我干嘛琮那么揪心呢?至少,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都很快乐,这就足够了!

人最痛苦,好像都在为“已失去”和“未得到”纠结。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对现代人来说,爱情也常常是喜忧参半。我们听过太多女人为男人心碎的故事,也听过太多男人为什么会花心、好色的理由,甚至有人对此提出生物学理论,但我想说的是:人并不是自然的囚徒,人有能力摆脱本能的束缚。我们今天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来自对自然本能的约束和否定。

我承认,在花心这个问题上,男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客观理论支持,但这些都不表示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或必须发生的事。在爱情世界里,男人对女人的误解,女人对男人迷思,也许的确有很多客观事实依据,但我相信,都是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东西的。

爱情中,往往越没有自己,越快乐。太强调对自己的满足,是欲,不是爱。欲望这个东西的可怕在于它永远满足不了。好比买车,有了劳斯莱斯,还希望有布加迪,还需要纯个人订造;搭飞机,搭头等舱,不如买私人飞机……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永远无法满足。在爱情里也是这样,如果你总想满足自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终极满足。当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象冒险一样的过程里面,你才开始快乐。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惊喜

我们常说:生有涯而知无涯。于是常常有人要我开书单,希望能在有限时间里多读有用的书。可我总觉得,读书到底有用没用我没办法帮别人回答。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些起初看来很没用的书,有时却会变得很有用,这个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设定范围的。

我这辈子到现在,拥有的或者获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来自读之前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种用处的书。

我们总希望做的每件事、度过的每一刻都要有用,于是不再留时间散步了,不愿意坐在窗下发呆了,换句话说我们不闲了,这样其实少了很多孕育灵感的机会。当我们失去这些机会,人就不太会有大变化,很难挑出原有的格局。

为什么?你看“用”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你已设想好的目的。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所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看文章:

如果你看完文章有所触动的话,那么我还建议大家看部电影——《拿破仑之路 The Way》。

汤姆是一名在美国工作的医生,在他的儿子不幸在法国遇难之后,他动身前往法国取回儿子的遗体和遗物。他的儿子死在了比利牛斯山,在去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圣之路上,他遇到了暴风雨,然后就这么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这条通往教堂的路,又被叫做“圣雅各之路”(Way of St. James)。

最初,汤姆的目的只是取回孩子的遗体,但是在到达了法国之后,汤姆却决定要重新将儿子已经走过的和没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以更好地体会儿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重走圣雅各之路的过程中,汤姆遇见了三个从不同国家来到这里的“徒步旅行者”,他们都在寻找着生命力更大的意义,并希望通过徒步重新在世俗的世界里得到心灵的慰藉。

在旅途的过程中,汤姆渐渐了解到自己的儿子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在影片的闪回中,汤姆的儿子这么对自己的父亲说:“这就是我们过的生活和选择的生活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