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njer 发布的文章

神龙摆尾,蛇年大吉。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新年梅花图

过年了过年了!普通青年开始放鞭炮串亲戚,文艺青年开始吟诗作对写春联,苦逼青年还在上班独自思念在路上。回家,不需要理由,回家过年,更不需要理由,因为有父母的地方才能称得上“家”!

这此分享两篇关于“年味儿”的文章,祝我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开心快乐,蛇年好运!

 

一. 每个人的年味

文/梁军年

小时候盼过年,从寒假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撕日历,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一口气连着撕了三张。饭后母亲瞄了一眼日历,突然很紧张地说,怎么这么快就过年了呢,我们的房子还没刷呢。

过年那天,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在天没亮的时候就穿上新衣整装待发,母亲追在屁股后面喊,吃完饺子再去拜年,可我们脚底像上了发条,这么快乐的时间哪还有什么心思吃饭,挨挨户拜年才是当务之急。

母亲是那几天最忙的人。虽然每次母亲都在唠叨过什么年呀,把人折腾的累死,可我们还是可以看见母亲围在锅台边忙得不亦乐乎。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过年倘若没有烟熏火燎的锅台,没有忙前忙后母亲的身影,这还能叫过年吗?

不是为了那顿饭菜,而是为了那顿饭菜的感觉,为了那种一点一点经营起来的快乐和幸福。就好比一大家子,母亲刚炒出一盘新菜,几个孩子就围过来这个尝一口那个偷一嘴,末了扔下一句话,怎么还没好呀,我们快饿死了。

人人都爱过大年,这从赶路人的神情就可以读出。回家的时候,我碰见一位在外打工的中年男人。他说他一年没有回家了,过年了回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他指了指自己的包,包里露出一截玩具车。他说儿子电话里命令了,只要电动玩具。他的边还堆着好几个包,给父母的给弟妹的给老婆的给孩子的,满满当当的全是幸福。

我问他过年了没给自己送个礼物吗?他晃晃手中的手机,感叹说,这次回去把年夜饭场景拍在手机里,以后再去哪里想家了,就把手机掏出来看看拍摄的录像。

我知道在这部小小的手机里,会记录下一家人的开心和欢乐,这是独属他一个人的幸福,也是他未来的力量。

那辆车开得实在是太慢了,好几次他醒过来问我到哪了,然后朝着窗口望望(微博),自言自语地说到了就快要到了。他像个孩子一样隔着窗户期盼,神情颇有我当年撕日历的风范。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他自己的年味。每个新年到来之际,我们都能美滋滋地享受这个年味,比如我的父亲,总会在春节的最后几天,终于从醉意中完全醒过来,捧着碗看着日历说,这年怎么这么快就过完了,我这还没好好过呢!

原文:http://www.liangjunnian.com/2013.html

 

二.  年味儿 

文/东东枪

枪齐如山在《华北的农村》一书中记载了一则与过年有关的旧事——齐如山少小时在乡中过年,拜年时,拜到一王姓老者家。见老者脸上有泪痕,就问他为何落泪。老者说是自吃不起饺子,大年夜只熬了一锅稠粥,家中孩子吃了,高兴得很,说是又稠又好吃。他听孩子们说,想起今天家家吃饺子,自己家吃一顿稠粥,孩子就这样高兴,觉得对不住孩子们。齐如山的母亲听完也掉了泪,回家取了白面猪肉等物,给王老者家送去了。王老者一见,眼泪就又落了下来。而此时间,已又有六七家亲戚邻人来给送面送肉了。

这段故事我很喜欢,觉得越读越有滋味,尽管也说不清为什么。齐如山用这故事说明中国人对于过年、吃饺子的看重。我更看重这故事里暖意十足的年味儿。而细一琢磨,所谓年味儿,不外乎是人味儿。

每逢过年都有人在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是挺淡,淡到要等瞧见电视上的快餐店广告里天天有一个说狮子不像狮子说老虎不像老虎说恐龙不像恐龙的东西傻萌傻萌地自称“我是年啊”了,才会忽然发觉原来已是年底。

小时候的年是新衣服鞭炮大鱼大肉压岁钱,现在的年是年会春运年终奖促销减价假期寒暄饭局和“又他妈老了一岁”的感慨。年年难过年年过,确实,这一年年的,喜气洋洋之余,总是有点叫人难过。在哪过年,就是个问题——有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得罪了丈母娘,也有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遍遍疯狂刷新12306网站。

不久前,与一群同事朋友喝酒,大家玩“我从没”的游戏:一人列举一个自己从没做过的事情,其他人中凡曾做过此事的人喝酒。一个刚从国外念书回来的北京小伙儿说了句“我从没买过房”,立时通杀全桌来宾。另一位在上海工作生活十多年的台湾老哥也想通杀一下,志在必得地望着满桌平时活在北京的家伙抛出来一句“我从没在北京过过年”。两个北京土著青年乖乖地喝了杯里的啤酒,其他人的答案却全都是“我也没有”。

我其实也挺惊讶的。这些人大多在北京生活10多年了,怎么会从没在北京过过春节?都跟我一样?

看来大家还是更喜欢过年回家。这个习俗,不知道是怎么起源的。只是为了团圆欢聚?还是为了悲伤感慨时有几个亲人互相扶持安慰?真想把那个“我是年啊”逮起来,绑椅子上好好审审丫:说,起初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是2000年来到北京的,到现在也有10多年了。但每逢春节,就跟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一样,逃离京城远奔家乡而走了。没办法,要照古人说的,父母在,根本就不该远游。平时已然不尊古训了,逢年过节还是努力找补一下才好。于是,一到年底,把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干净,贴好对联福字……就该锁好房门,提起行李,赶紧离开了。

于是,每年过年时,都见有北京朋友在网上感叹:外地人都走了,走到哪儿听到的都是北京话,北京的路也不堵了, 种种脏乱差的景象也消失了,北京好像顿时安静体面了许多,这才是北京本来该有的样子。

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语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外地人当中的一个。记得我的朋友石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某年春节时,他在网上说过:对不住了各位北京的朋友,我们本来没资格生活在这里的,但我们太爱北京了,所以才不请自来,还买了买了车赖着不走了。抱歉啊,北京,给您添麻烦了。

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意如此——反正是既觉得这也正是我要说的话,又觉得哪里有点怪怪的:我们只是换了个城市生活而已,又不是霸占了谁的媳妇儿,是吧?

没事儿,一年到头了,抱怨几句,还是能理解的。要是换我发现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突然涌进大批外来客,就算知道都是合理合法的,估计也且得不适应一段时间呢。再者说,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抱怨虽有,温暖还是主流——“包容厚德”已经贴得满大街都是了,还要怎么着啊?

其实,齐如山那个关于饺子的故事,侯耀文的相声里也有过一个类似的。那段相声叫《火红的心》,说的是除夕当天侯耀文家不慎失火,左邻右舍也纷纷送来饺子、年夜饭、各种年货⋯⋯是啊,年味儿不独乡下有,处处都是大气象的大北京,才不缺端到邻人家的那一盘满怀善意的饺子。

原文:http://thisisdongdongqiang.com/archives/2327

文/&方爷

 

写下这几个字。手指都在颤抖。

奇缘

从我下定决心今天要更新博客。到一天即将过去终于开始敲下第一个文字。这中间的过程真是奇妙而意义非凡。奇妙之处在于《刺猬的优雅》一书,从我邂逅那一刻起,便被我列入灵魂珍藏书目。我虽然无法在脑海中复现那时感受到的汹涌与撼动。却毫不犹豫的修改了所有我在更新的网站的签名。没错,所有关于“刺猬”,“优雅”,“孤独”等关键词,本质上都来源于此:

“爷是刺猬,不乏优雅”----新浪微博签名

“外表全是刺,防守严密,内心却像刺猬一样细致,喜欢伪装成懒散的摸样,特别爱好孤独,而且非常高雅。”----豆瓣签名

以及博文分类中的“刺猬的细腻”。

我不动声色地将这本书的灵魂偷偷的刻入自己的生命。然后如常地如同所有人了解的并习惯看到的我那样生活着。并期待和坚信不会有人意识到这中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就像米歇尔太太坚信她表现出来的是大认定的门房的样子一样自信。

也正是在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心态时,我才终于愿意承认,也许这也是我当初那么深爱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因为她带给我的东西太过深刻而不可估计之外,没有为她写下只言片语的评论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隐秘原因吧。

神奇的是,今天常洁突然问我是否看过此书。可有写感想。当我收到她的简讯,看到那熟悉的五个字的瞬间,我就知道刺猬的优雅回来了。

我一直未意识到,我,瓶子,常洁之间必然的关联。以及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情的意义。可是今天这本书将这一切串联。

两年前,我邂逅了《刺猬的优雅》,而没记错的话,也大概是那之后,我和瓶子开始联系起来。一年半后,瓶子将我带向了常洁,如同嗅到山茶花的芬芳。而最神奇的是,两年后,常洁邂逅了《刺猬的优雅》,并立刻认出了躲在这本书后面的我的身影。在她的唤醒之下。我重新从书架抽出挚爱之书。找来同名电影。隔着时空,我们毫无嫌隙地用贫瘠的语言交流着灵魂之音。我承诺即使语言如此苍白无力,也一定会补上感受一篇。但是与其说是补上。不如说此刻是最好的时机。因为终于从我和瓶子的相认。到如今刺猬的转回到我的身上。到我收到短信时,我马上毫无意识地想到一定要送一本给瓶子。我们三个人与刺猬的优雅完美的从起点重回起点。

 

所有人都是刺猬,但不一定都优雅

这是同名电影里面帕洛玛对格郎描述勒妮后,补充说的一句话。而那段描述勒妮的话,也就是我厚颜无耻地作为我的豆瓣签名的那段。所有的人都是刺猬,但不一定都优雅。我深有同感。我始终相信,但凡一个诚挚的人。都不会否认自己满身是刺的事实。即使很多人表面上的刺被磨平,内心的刺却只会更深。问题的关键不是刺多刺少,抑或是刺有刺无。而是有几人在刺的背后,满怀优雅。哪怕是有觉醒想要去保留着一份优雅。

 

帕洛玛与勒妮

任性判官的帕洛玛拥有一双直抵人心的锐利之眼。她不仅能精准描绘出几乎没有来往的门房背后的勒妮。还能从人们的额头上看到他们几十年后悲惨命运以及子孙后代毫无改变的轮回。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双能看透世事的判官之眼。年仅12岁的帕洛玛无法在外在的荒谬与内心高贵的追求之间找到意义。决定在自己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赴死,并烧掉家里的豪宅,以期稍微拂去父母双眼之灰。而在这之前,她一边尽可能地躲起来,一边借记录动作与写深刻思想来使死亡也不要那么没意义。

勒妮伪装成高级公寓里的富人们眼里的贫穷,丑陋,粗俗的门房。回到家里后,却打开另一扇门做会真正丰盈无比的自己。在茶品,文学,音乐与静物之间寻找生命之美。她最大的期望便是人们永远不要发现她的秘密,永远不要揭穿真实的她,让她可以继续躲起来,在绝对不会带来伤害与背叛的书籍世界里安全地享受艺术之奇迹。

这样的两个人,注定相遇。从帕洛玛站在勒妮门口前,冷静而严肃地看着勒妮的时候。门房之壳已经荡然无存。就像一个灵魂找到另一个灵魂一样。彼此之间无可隐藏。与此同时,勒妮也立刻感受到了帕洛玛与众不同之处。

如果一定要说灵魂伴侣这件事情。我完全相信她们前世一定是彼此的灵魂碎片。再次相遇,彼此疗愈。可以说,是帕洛玛让勒妮重新面对自己如此害怕踏入另一世界的恐惧,并推动她走出这份恐惧,做出重大意义的一步:准备好去爱另一个世界的人。而勒妮则以自身的爱与光,向一个决心赴死的小女孩展示了生命之美。更用自己的生命展示了活着的意义。帮充满幻想和悲伤的帕洛玛找到了生命之本源。

 

山茶花

“你看那西芳寺!阳光下的青苔显得更加耀眼了。”

“你看那上面还有青苔花”

“哦,你也注意到了?多美啊。在古代日本,有很多美丽的东西。认为所有的一切都不好,我觉得这有些极端。”

这是书中勒妮和格郎一起看的电影中的一段对白。我没有看过那个电影,但是依旧能从这段对白里,感受到无穷的力量。这是新生的力量,是美的力量。

而山茶花则是这力量之下的美。

书中多次出现山茶花。有让阿尔登改变命运的山茶花,也有随意描写仿佛漫不经心一瞥的山茶花。无论是哪一种,这山茶花,都代表了转折点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到黑暗之中。山茶花的出现,即是冰山开始融化的开始。是温暖与爱的化身。更是一切疑惑与等待里的希望。

 

从别人身上只能看到自己

“我们从来都是局限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感知之中,却不能放眼看待周遭的世界,更严重的是,我们放弃认识他人,而认识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然而却无法在这些永恒的镜子上认清我们自己。”

这是帕洛玛认识格郎先生后,由衷的喜悦后,发现的意义。原封不动的话,又多么适用于我们周遭的一切。如果我们永远意识不到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只是自己。却又不尝试去摘掉这层限制,破除这层障碍。多么可悲。茫茫大漠,只有自己的感觉,便是最真切的写照。可是这一道理,也就是pop讲的投射之理。又有多么人能明白并时刻警觉呢。

 

他们从未真正看你而我永远能认出你

勒妮破除内心巨大的犹豫,终于鼓起勇气跟格郎一起赴生日晚餐出门前,碰到服侍的太太们。太太们却以从没有过的“礼貌”,“微笑”着跟她打招呼。勒妮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她们根本没有认出她。勒妮庆幸之下却又无限悲哀。她重复的对着格郎,惊愕的说:“她们没认出我。”这句话正是格郎用一针见血又春风拂面的回答:“她们从未真正看你,但是我永远都能认出你。”

真是一句妙语。既妙在对人事的洞察,又妙在那份认出同一份灵魂的自信。

我们每天看那么多熟悉又不熟悉的人。被那么多熟悉又不熟悉的人看,可是只有能永远认出彼此灵魂的对看,才是真正的看。

 

勒妮之痛

当格郎先生,一个能同时看到帕洛玛和勒妮内心之美,又毫无等级之偏见,满怀智慧与胸怀。这样一位日本绅士走进勒妮的时候,勒妮为什么一再的想要逃跑躲藏呢。也许刚开始很容易误以为只是简单的自卑和等级之别的原因。直到勒妮对帕洛玛敞开心扉的那一章节。我终于知道了灵魂深处的原因:姐姐曾被富人玩弄抛弃死去。这也是为什么格郎的那句“勒妮,你不是你姐姐!”能有瓦解勒妮五十四年来的错误信念的力量。

勒妮最终在帕洛玛和格郎的爱与理解下,终于能放下过去的伤痛和恐惧,勇敢地往前走去。除了战胜了自己内心伤痛之外。另一个层面上,也打破了帕洛玛关于人能否改变自己注定了的一眼能看到头的轨迹的疑问。勒妮迈出去的这一步,同时也给帕洛玛重生的希望之光。

 

曾经之中的永远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集文字美,哲学,韵律,情节,以及灵魂,意义于一身的书。文字,哲学与韵律,书中处处有体现。短短数语,既无法重现,更无法描述。

情节更是要靠不同的读者去重现不同的故事。

但灵魂与意义却是共通的。是所有灵魂都在追寻的东西。一切本空洞无物。但是当灵魂碰到“美”时,她会哭泣。灵魂终会找到“美”。

“生命力有很多的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只不过在美的时刻,时间是不同于以前的。就好比是音符在时间之内打了一个圆括弧,一个休止符,而在这外面,则是‘曾经’之中的‘永远’。”

这便是人间之美。

这便是意义。

 

结语

无论我怎样努力,我知道,我都无法写出这本书的好,以及带给人心非常深层次的波动。

但是我在看书的过程中。真的是爱不释手。真正的爱不释手---看着看着便去轻抚书。尽管我早已经看过两三次了。可是重读的时候,依旧发现时刻被感动。内心被触动的感动。甚至多次触动太大,需要调整呼吸。

如今写下这些贫乏的文字,除了应友人之托,也是我想要走出那份不愿被发现内心的变化的躲藏。真正做到无畏的分享。让这样的好书被更多的灵魂邂逅。

 

博客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e19b9010154qb.html

sina微博:http://www.weibo.com/nhongfeng

文章

《刺猬的优雅》是本动人的小书,也有触及心灵的力量。与此同时,它也逃脱不了为了优雅而优雅的嫌疑。作者芭贝里也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在心灵的部分她拥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在心灵和现实世界的接触带上,它依然遗憾地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以至于无法使得小说成为伟大。它适合某个春日周末的午后阅读,然后合起书页,继续上路。——和菜头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从初二开始就读古籍,并且每天坚持几小时,除了当年高考的时候停下过两个月,其余的日子里,都是雷打不动的持续阅读,终于在多年后,厚积薄发,写出不俗的作品。这是个老套的励志故事,然而感动我的地方有二:第一是可以想见,当年明月在没有成名前,一定也和我们众人一样,过着普通德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毫无过人之处,然而他却能在某一天忽然一鸣惊人,这种一鸣惊人,绝不是依赖运气或者背景等因素,而是实实在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日积月累,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原来再普通的人,都是有能力改变生活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你能在默默无闻的情况下坚持多久。借用左岸读书的那句标志性的话语说就是:一切成功源自积累。而更加感动我的地方是当年明月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大意是那个时候因为每天都在读史书,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但是,因为有书的陪伴,觉得内心很强大。”

许多年前的当年明月,一定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没有朋友,这既包括了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也包括了没有在一起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换句话说,就是他每天的生活里只能与孤独为伍。这种状态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那几个圣人,有几个人能多年承受?没有朋友,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现代女孩来说简直是世界头号灾难!你不妨想象一下你身边的一个普通女孩儿,她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她和她的朋友结伴吃饭逛街聊天,甚至上厕所都要一起去;如果她处于无聊中她必然会给她的闺蜜打电话,就服饰和男人以及各种八卦聊上个一两小时,如果遇到她碰巧和男朋友吵架那么聊天时长还将翻倍;她和她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内容里一定包括了背着别人说坏话,连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刘瑜都说过,对于女孩子来说,“能不能在一起说别人坏话是检验友谊的重要标准”;还有,这个女孩子还不能太优秀,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太鹤立鸡群了,那么不论你做得再好,你也一定会被其余的所有女孩子找出各种理由来排挤或讨厌你,如果你碰巧还有些高傲,那么你很可能还要被“整”。

所以,没有朋友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状态啊,没人陪你吃饭聊天上厕所,你开心你难过都是你自己的事,你的消遣是消遣寂寞,你的乐趣是自言自语,最可怕的是你和你周围的人仿佛是被一扇透明的墙隔开,近在咫尺,你一个人在墙这边看着他们热热闹闹,而你,什么也没有。

正因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一方面,我一直在坚持阅读,几乎每天都读,梦想是有一天能够像李欣频那样每天读一本书;我还在坚持学习,计划明年开始读在职研究生,而我的这些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在单位的众目睽睽下进行的;目前我还自己在外面创业,周内的每个晚上都要上英语课,完全没有时间和同事们下了班后一起聚会;因为看了《不抱怨的世界》和《当和尚遇到钻石》的关系,我身体力行地尽量不去抱怨任何一件事,甚至是我的利益也被牵扯其中的事;我也不喜欢讲是非,如果实在躲不过,我也只听不开口;还有,我不爱看《昕薇》和《米娜》,更不要说电视剧了。

可另一方面,我是个需要朋友的人,不论他是哪种类型的朋友,我和任何一个正常女孩子一样,怕被孤立,怕她们的小团体不带着我玩,尤其是在单位上,每天朝夕相处八个小时,如果我只能跟个观众似的看着她们整天一起嘻嘻哈哈,而永远也登不上她们的生活大舞台,天哪,这也太恐怖了吧?

所以,现在的我,像是个隐居在地球的火星人一样,整天努力隐藏自己,也看《昕薇》也听八卦也无所事事,为的只是怕被认出我是异类。

我一直害怕自己太过特立独行,因为这个词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或许在你自己看来,你遵照内心生活,不为世俗羁绊,这是美妙的,但在别人眼里,你丫就是一个傻逼。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被当成傻逼的话是很痛苦的事。

而今天,在看到当年明月的那句话之后,我忽然就开悟了。优秀是一种习惯,与其刻意过分的隐藏自己去迎合众人,不如让众人习惯你的持续优秀。特立独行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是为了更加优秀,那么,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原来即使“没有什么朋友”,你也不见得会孤独会痛苦会害怕,因为,此时你的“内心很强大”。而正是这种强大,会给予你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你充实,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的特立独行不见得是最高层次的特立独行,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很可能只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个性而进行的表演,这样的“特立独行”,不过是“肤浅”的另一个外壳罢了。

我想,真正的特立独行,应该是低调而沉静的,这样的特立独行放射着一种锦衣夜行般的光芒:你清楚地知道你想要的并为之努力,外界的任何人或事物都不足以影响你的航向;你默默的前行,并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种种进步;你不在意别人的评断,只询问内心充实与否;你沉默而谦卑着,明白平凡也是值得敬畏的;你不将任何人奉作神明,也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神明。

我想我明白了,特立独行,指的是,你的内心,比任何人都要沉静而笃定。

如果几年后,你看到一个小有所成的女子,有着一张不漂亮却从容的面孔,你不用太过惊讶。就如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最终没有死在屠夫的刀下,而是长出了獠牙,欢快而独立地奔跑在原野中一样,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就算“没有什么朋友”,但我强大的内心里,掌声不断。

看文章:我算得上半个特立独行的人吧!一半忠于自己的内心,一半混迹于是非江湖;喜欢简单的人啊,不必为世俗所扰,人各有所往,每个人总能遇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伪装反而会让自己和别人厌烦。

文/荣先海(rxh_et@163.com)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诗人白乐天一直魂牵萦的一个地方,她叫江南。

每每读到江南,心中总会泛起丝丝宁静,让人心平气和。“江南”二字,可知蕴藏了多少历史的、人文的气息啊!江南就仿佛一位饱经历史、惯看风云、倍受沧桑的老人,沉着而冷静,深刻而自得;每天踱着悠闲的步子,在岁月的长河中自在地徘徊,无意于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纸金迷,也不参与凡尘俗世的机关算尽,尔虞我诈。与现代的都市生活相比,江南,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烦躁;多了一份平和,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悠闲,少了一份匆忙;多了一份历史的人文的气息,少了一份现代戏的物质的浮华。

江南自古就有水乡之称,说到江南,总离不开那温柔多情而又无处不在的江南水。江南的水,好比一位多情又害羞的妙龄少女,温柔而恬静,默默地为水乡的人们献上和平的一切。江南的水多,每当清晨的时候,漫天的水气把整个江南笼罩了,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一般,让人沉。其实,江南本就是人间仙境啊!

江南的水蜿蜒曲折,细数着古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无数繁华与落寞。没有水就没有江南,但是仅有水,江南也不能称之为江南,因为还缺少其精髓——桥。

江南有很多桥,到底有多少桥,没有人知道,只有白乐天曾猜测过,“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然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有的桥塌了,消失在文化的长河中,有的桥建了,重新见证历史的进程。在这或塌或建之中,江南的桥,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虽然斑驳了青石板,剥落了朱红柱,本来棱角分明的石阶,也磨砺得圆润起来,就连藤蔓也开始爬了上来,但是她的意还在,她的神尤存,她仍一天天一年年服务于走南闯北的江南人。江南的桥不比赵州桥有名,也不比现代的钢铁大桥宏伟,她就是一位小家碧玉,娇巧而不羼弱,多姿而不肤浅。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一片风景,一段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只要你用心去听去看,就会发现无尽的美。

水与桥大抵构成了水乡的交通。闲来无事或者走亲访友是可以走桥的,但若要运送货物有话,就不得不走水路了。一来陆路桥多,台阶多,不方便;二来,水路发达,运输量大。正是因为有了这水桥,于是有了人,有了家。

江南的“家”是灰白,灰的瓦,灰的木,斑驳的墙。水乡的“家”大多有些岁月了,经历了沧桑地洗礼,都变得深沉而古奥了。岁月剥去了新颜,换上的是千年的古装,那一件件“古装”正是一个个和风和雨的历史故事,道不尽,说不完。都说江南是阴沉的,其实,江南的“阴沉”是一种深奥,是一种深邃,是一种看透人世红尘后的心静如水。

江南的“阴沉”孕育了江南人的深刻。生在江南,身处于如斯水与桥,江南人无不看透世俗的芜杂,静心于无争的和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为了争名夺利,也不是为了财万贯,而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质朴的生活习惯。江南人一向是个慢性子,走路总仿佛在散步,不紧不慢,悠悠然,全不若城市里的人们分秒是金。这不是因为江南人的时间观念不强,而是出于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深刻看透:人生在世,苦也百年,乐也百年,与其忙忙碌碌,你争我夺,煞费心机,不如心平气和,顺天应时,快乐生活;有道是“生命有时终须有,生命无时莫强求”。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所以江南人大多悠然处世,笑对困苦,从不怨天尤人。

江南,就是多情之水与古意之桥,就是灰白的历史,就是无争的人们,共同组合成的一处人世桃源,在这里没有浮躁,没有纷争,就连时间也被淡忘了。

多年来,一直记得那个叫江南的地方。读了很多关于她的文字,也看了不少关于她的图画;可惜阅尽了人生数十载,至今仍无缘相见。江南啊江南,你要让我梦萦魂牵到何时啊!

看文章:我是在江南读的大学,书是没有读到多少,那时年少轻狂,到处行走,那儿的人文情怀却也深得我心,想来是我愿意把江南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吧!

人人都会写字,却并非人人都可以写好文章。这真是异常吊诡的事情:任何一种体制下的教育制度都在“写作”方面无能为力——语文教育是如此地苍白无力,乃至于各个国家的教育者都沮丧地发现年轻一代至少有半数在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之后竟然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

这是个“十分钟教程”——让我们重修一下语文。人人都会写字,人人都有话可说,人人都应该能够写好文章;在这个文字发表空前容易的年代,文字更有力量。


第一分钟:词汇(Vocabulary)

最好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词汇。名词是干什么的?名词是用来记录你所能够感知的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形容词是干什么的?你用形容词来记录你 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动词呢?动词用来记录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的动作。那么最后,副词呢?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 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之动作的感知;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这一分钟的内容看起来比较拗口,只要能 做到对这些文字断句准确,理解无误,那么仅在一分钟之后就已经脱胎换骨——你对文字的感知已经大不相同。

第二分钟:语法(Grammar)

你不一定要成为语法学家,但你起码要知道基本规则。这就好像投资股市不一定非要先成为林奇或者巴菲特,享受电影不一定要先成为徐克或者斯皮尔伯格; 但起码要学习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中文也好英文也罢,语法书一本就够。了解基本规则之后,就开始动手写字,把语法书当作地图,需要什么就去查什么,查多了就 全记住了——就好像一个地方去了好几次之后就再也用不着查地图了一样。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话,说什么“不用学语法”——人家发疯是人家的事儿,你情愿当傻子相信疯子,那是你的问题。

第三分钟:逻辑(Logic)

逻辑应该是所有生物中人类所特有的得之不易的工具。亚 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生活中运用逻辑时所要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复杂性”。必然成立的三段论——比如,大前提:人都要死的;小前 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必然会死的——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生活中要处理的更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大前提:政客通常都不可靠;小前提:奥巴马当 然是政客;结论是不确定的、分析是复杂的:奥巴马到底有多可靠?追求逻辑上的准确所有的挑战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个人是否勇于面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第四分钟:文风(Style)

常见的文章起码可以如此二分:文艺类文章与说理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很不相同。基本上,文艺类的文章可能更注重修辞、更考究措辞、更华丽更天马行空。然而,说理类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看懂,传递信息,积累知识,交流经验;因此说理类文章的文字最好“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当然,这不是铁律,如果有能力用华丽的文字说清楚道理也不是不行;反过来,用朴素的语言叙述动人的故事也未尝不可。但是所有希望自己的思考结果能够有效表达的人都最好牢记这十个字的标准——仅仅十个字而已,却已经足够。

第五分钟:修辞(Rhetoric)

修辞的力量不言而喻。所有的修辞之中也许只有“类比”是不可或缺的。类比的本质是“为了说清楚大家不熟悉的X,先去找一个1) 大都熟悉的2) 与X(至少某一方面)最相似最接近的A,最终做到X对大家来说不言而明”。小学老师说“地球的构造就跟鸡蛋的构造差不多”;中学老师说“原子内部的构造与 太阳系的构造如出一辙”;对那些拿一两个“反例”试图反对某一观点的人我们说“随便哪一只破烂钟表都能一天对两次呢”……这些都是类比,类比的力量就在于此:它是我们作为人类从无知跨越到有知必须的桥梁。其它的修辞手段,有空就学,没空就算——大不了更朴素一点没有什么不好。

第六分钟:知识(Knowledge)

字、词、句、语法、风格、修辞等等,都是表达手段。没有米,无论是谁再巧做不出饭吃。“求知”这个词的意味实在是太过理想化,还不如用比较朴素的另 外一个说法“做功课”。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功课。写小说也好、写教程也罢,都需要做功课;功课做得多了,知道的就多了,能够用来思考的也多了,这 些东西多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东西必然厚重、有质感。肤浅的文字之所以肤浅,一句话:作者没做功课。知识改变命运,只因为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之后,他的整 个世界都会因此发生变化。相信我,功课无止境。

第七分钟:沟通(Communication)

有效表达只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效沟通才是真正的目标。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已非易事,从反对自己观点之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难上加难。但如若做不到这 一点,就无法做一个好的听众、好的读者。输出取决于输入,是不变的真理;不吃草的话牛是挤不出奶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说服,更多是为了获取反馈。沟通的技 巧最重要的只有一个:不要认为自己与自己的观点是一回事儿。做到这点,就很容易看到种种反馈之中的宝贵之处。对做不到这点的人来说,逆耳的不仅仅是忠言,甚至就没有听着顺耳看着顺眼的东西——可怜、可悲。

第八分钟:实践(Practice)

经验需要积累,而积累只能通过实践。所谓“下笔如有神”一看就是不会写文章的人才可能相信的痴心妄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文章从来 都是改出来的。所谓的“灵感”也更可能在实践中闪现,而不大可能凭空而出。作者写字就好像司机开一样。司机要积累到一定的驾驶里程,才可能遇到所有可能 遇到的安全问题,于是终究有一天经验足够到有可能回避一切危险。作者也一样,写字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知道文字的种种属性——不大可能通过某一本写作教程就 理解所有文字的属性。不仅要多写,还要为了写好而做更多的功课,这是良性循环的起点。

第九分钟:技巧(Skill)

技巧这东西要等到明白究竟可以在哪里用得上的时候才容易学会。当前这篇“十分钟教程”里所提到的十个方面之中,个个都需要技巧。通过一定的实践,无 论是谁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一些技巧。但有一个方面的技巧是应该最先打磨的——获得知识的技巧:从观察到聆听,从阅读到反刍,从读书到笔记,从使用图书馆 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技巧,并且还需要不停地打磨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逻辑思考的技巧,再次之是沟通的技巧。这三项是应该排在其他技巧之前,因为打磨任何一项技巧都需要时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划分轻重而为之。

第十分钟:修正(Rectification)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完美。正如一篇好文章是要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一样,一个作者也要反复修正自己才能成为好作者。几乎一切都需要修正,并且 需要反复修正——只要时间允许。前一分钟说每一项技巧都需要打磨,这一分钟要说的是连技巧都要反复修正。甚至,还有些时候要把一切都完全推翻从头再来,这 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耐心与智慧。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开放,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着痛苦——打破牙齿和血吞(曾国藩语)的痛苦。
来自:Pure Pleasure - Reb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