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

一直不知道,你那与众不同的味道因我而换,因我偏爱柠檬的淡淡青涩,和隐约不多不少的酸。一直不知道,你那与生俱来的气质因我而散,因我倾向于活泼热闹,还有不轻不重的熟悉感。一直都不相信,你说你不配爱我,不愿低于我身边若有若无的冷酷条件。可我一直肯定,你爱我多过我爱你,而今生的我没有这份好运,你已离开,入土为安。

感谢 forever硕only 的投稿~

以前逛街买衣服,下馆子点菜,他总能知道我想要哪个,可每次他都只说是巧合。分手之后,同学聚会又碰上了,买刨冰那会我正在看样品,刚要点又被他选中了,我一直追问他只是笑。在KTV唱歌,嘈杂中他坐在对面发来短信说,我只是能认出你喜欢的那个眼神,因为我在里面住过好几年!@silver是水果味儿的

洪主任退下来后,在小别墅院里养了一窝小鸡,每天,他喂鸡前都煞有介事地给它们开吃前动员会,还经常开安全会…小鸡渐渐长大,一次,老伴要杀一只给他尝鲜,被他怒斥一顿。在老伴过生日那天,他破天荒地逮一只要杀。老伴泪光闪闪地正想说话,却听他大吼:”乖乖,我讲话时你竟敢睡觉!“@亳州李景强

文/越楚

日前参加朋友的一个生日Party,席间有朋友问我:古人是如何开Party的?我说:中国古人的Party,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显得原始古朴,但大多比现代人的Party更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古代文人的Party,相当于现在作家、书画家的各类“笔会”。其中最风光的一次Party,无疑是由东晋大书法王羲之“做东”,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曲水流觞”大Party,并为后世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中国古人颇有闲情逸致,朋友间聚会的方式往往别出心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玩”。他们随便找一条溪水,就可以开个Party,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他们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也可以开上一个Party,叫做“斗百草”。

“流觞曲水”源于周代盛行的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由女巫在河边举行为人们除灾去的仪式,叫“祓除”或称“修禊”。禊有清洁的含义。后来,古人把修禊与踏春、游春融为一体,便有了临水宴饮之风俗。为增加乐趣,就让酒杯盛满酒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故名“曲水流觞”。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书法王羲之与当朝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于会稽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曲水流觞”大Party,以此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这一天,春日融融,清澈见底的溪水中酒香飘溢,42位雅士端坐小溪两侧,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借酒抒怀,以文会友。当日,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也在酒酣人醉之际,笔走龙蛇,写下了那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次“曲水流觞”,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Party。

“斗百草”又称斗草、斗花,起源较早。唐刘禹锡诗句有“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说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就已在宫中玩斗百草了。

“斗百草”先前多在儿童间玩耍。大约在南北朝,“斗百草”在南方已演变为季节性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每年端午节,民间百姓除了食粽子、饮雄黄酒、举行赛龙舟外,还常相聚一处玩“斗百草”的游戏。唐至五代十国时,宫中也流行起“斗百草”。民间男女则借“斗百草”的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以定下终身大事。在斗草斗花时,古代妇女为了增添输赢的刺激性,还常常会取下头上的宝钗作为赌注相博。唐代郑谷诗的“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钗”,宋代王安石的“共向园中寻百草,归来花下赌金钗”,便是真实写照。

 

摘自:《经典文摘》

古代party

看文章:真是很浪漫啊,那么古人晚上都在干什么呢?因为古代科技的局限,是不是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的夜生活呢?其实不然,他们自有妙方。

睡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很传神,画面感)
发呆: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喝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能饮一杯无。
等人下棋: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会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叹气: 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织布: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洗衣服 这里经过@康少林 提醒更正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听小曲(送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想媳妇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想老公: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睡别人老公: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好吧...这个...其实最后两句是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偷东西: 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
逛青楼: ......诗词尺度有点大,就自行查阅吧,婉约词里,还有很多古典名著里...很多
各种爬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看月亮: 床前明月光......
拉屎: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李商隐)
灰机: 独坐书斋手作妻,此情不与外人知,若将左手换右手,便是倚妻再娶妻。(笑林广记)
打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打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满弓刀。

听说哥哥嫂子又吵架,我赶去说和却没赶上,嫂子回了娘家。哥哥做了锅水煮肉片招待我,辣椒花椒放得十足;可惜他上火,只吃素面陪我。我吃得过瘾:“还是家里踏实!在外面要是放这么重的料,都是肉不好,要掩饰奇怪的味道……”却见哥哥脸色大变。同时,我从嘴里吐出一枚结婚戒指。@水天一色TuiLi

文/梁文道

很多人以为一个电台或电视的清谈节目要做得好,主持人的口才是最重要的。但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原来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成功的清谈节目靠的是参与者的“耳才”,而非口才。也就是说,懂得听有时要比懂得说更要紧。因为谈话不是独白,你说的任何一段话都不可避免地坐落在对话者的言词之中,它构成了你的背景,发展了你的言论。假如你只是抱着满腹的宏论,却完全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就算你说得再有道理,也难免予人一种格格不入的错乱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有错,也许需要检视自己的信念,除非我们坚持自以为是的正确要比共认的真理还伟大,否则带着耳朵去参与对话就是一次检验自我的好机会了。诠译学宗师伽达默尔在他的经典《真理与方法》里如是说:“……必须从一开始就对文本的异己性保持敏感。但这种敏感既不涉及所谓的中立,也不意味泯除自我,而是为自己的先存之见与固有理解容让出一块空地。对自己偏见的觉察是件重要的事,因为这样,文本才能呈现出它所有的他性,以及它那相对于读者固有理解的真理”。解读文本固如是,与他人对话恐怕更当如是。

因为在央视上讲清史而闻名的阎崇年先生曾被人掴了两巴掌。那是一场作品签售会,一位年轻男子排队走向正在为读者签名的阎先生,然后发难出手。据目击者说,当时还有人在现场大叫汉奸,看来是针对阎先生种种为满清辩护的言论。那位年轻人的朋友后来解释他揍人的理由是因为他没有和阎崇年平等辩论的机会。

我不想参与评价清廷的史学争论,也暂且不谈这件事情的后续处理对不对(那位青年后来遭到当局重罚),我甚至很能体会那种由于欠缺交流机会而生起的沮丧与愤恨。可是我很好奇出手打人与言谈对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假如我说了一番驳斥对手的话,而对方不能完满回应甚至不理睬我,于是我动手给他一巴掌,这是否表示我这一巴掌其实是我所有想法的延续和表达?一个耳光又是不是一段话的代替呢?如果打人也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我是否也该预期对方将以拳回报?因为对话和辩论总是有来有往的。

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阎教授总不愿正面回应那些青年的理由(是没有时间,还是他的回应被人觉得不够正面?)。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

也许我们乖得太久了,不想再当个只能听话的傻孩子,所以我们现在都有话要说。周遭如此喧哗,我必须用尽心思把文章的标题起得耸动一点,让我发言的姿态张狂一点。也许我说得没有什么道理,但起码我被人听到了,也许别人没听懂我到底说的是什么,可是说话的语调和姿态要比说出来的内容还重要,因为正是那些语调与姿态让我被人看见。被人看见,所以我存在。于是每个读者其实都是作。在一篇一万字的文章里看见一句令我不满的话,忘记剩下那部分吧,我要写一篇两万字的回应来批判它。我为什么要耐着性子看完那篇东西呢?我为什么要深入甚至同情地理会它的真正含义呢?它只不过是我用来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借口罢了。

个性被压抑够了,因此“个性”二字是今天最高尚的品德。听别人说话不算个性,让别人听见我说话才算是个性。所以这是每个人都要说话,但却没有人想听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清谈节目或许是不必要的,我想。

倾听

看文章:急于表达自己就忘了倾听别人的想法,好像太心急要说服什么,说服什么人,或者说服自己。只是失去了倾听,别人哪里还能听懂你说的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上常常有一些误解。表面上看,误解是源于信息来源的不同以及表达中的扭曲、删减等现象。比如人本能的会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信息作出判断。然而,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却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一方偏听偏信,另一方却一叶知秋。显然,断事单凭信息来源和信息量,好像还不是本质原因。

沟通的鸿沟不仅受限于信息的来源,亦受限于处理信息的基本思维模式。很多人常常本能地把事情往坏里去想呢?也就是说,常常是先看到“危险”,其次才会看到“机遇”。为什么如此?大约对这些人而言,是生存为第一需要使然。往坏处想,固然可能冤枉好人,但至少可以保命。因此,要令人们可以看到信息的更多价值,挖掘信息中的更多关于“机遇”的部分,调和基本的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举个例子:在两性差别上,女人和男人在生物学上有基本的分工。女人在生物学上出于怀孕和哺乳、照顾幼儿的需要,需要更多的安全感。而男人出于寻找合适伴侣以留下遗传基因的需要,更多的看重机会。女人和男人思考问题视角的不同,大概源于这最原始最基本的不同吧。

像下面这段很矫情的对话:

她从不正面进攻,只是狡猾的问:
“你爱我吗?”
“当然。”
“爱到什么程度?”
“尽一个人所能爱的程度。”
“那不能算多……你说,你能为我做些什么?”
“你要什么就什么。”
“要你做件坏事你做不做?”
“要用这种方式来爱你,太古怪了!”
“不是古怪不古怪的问题。只问你做不做?”
“那是永远不需要的。”
“可是假使我要呢?”
“那你就错了。”
“也许是我错了……可是你做不做?”
他想拥抱她,被她推开了。
“你做还是不做?你说?”
“不做的,我的小宝贝。”
她气愤愤的转过身子。
“你不爱我,你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爱。”

今天是他们恋爱三周年的纪念日,吃饭的时候男生忽然拿出一枚戒指:“这是我昨天买的,你猜猜,贵不贵?”姑娘有点猝不及防,红着脸说:“贵吧……”这时男生单膝跪下,把戒指戴在了姑娘的手上:“既然是你要我跪的,那你就得答应嫁给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