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oydRob 发布的文章

文/卡卡
.
小宝是个很热心的男孩,乍一看他,长的忒屌丝,可其实他内心是个哲学家一般的人物(这跟褒贬无关,我指的是他爱探究人性,这玩意儿,探究探究着就很容易对世界失望)。刚认识那会儿,只觉得小宝话忒多,长篇大论的老让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时不时还夹杂着几句English,让我这种三句话抓不到重点就炸毛的人很是头疼。
所以大学前三年,我和小宝之间的沟通仅限于对骂与相互鄙视。
他鄙视我骄傲自大,我鄙视他爱装x。
.
后来机缘巧合我们竟臭味相投成了特别好的 朋友,也是我为数不多的灵魂知己之一。
尽管我觉得他是我为数不多的灵魂知己之一,他如果长得更帅点没准我能让他当我的蓝颜知己。而灵魂知己和蓝颜知己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和蓝颜会温柔的说晚安,尽管有时候还要暧昧好一会儿才真正晚安。可灵魂知己,抓起电话就是“你大爷,老子烦死了……&(……(…(无尽的吐槽省略一千字)。
可是我却只是他众多的红颜知己之一。
小宝长的不帅,个子不高,家里没钱,怎么看都是一副屌丝样,可身边就是很多女孩子,而且还很多是美女。
.
小宝的初恋是sweet小姐。Sweet小姐是那种长得没有侵略性的姑娘,也就是俗称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笑起来甜甜的,眼睛弯成小月牙,细瓷般的皮肤散发着年轻芬芳的光泽。重要的是,还画的一手好画。
可是sweet小姐太像个孩子了,当然人家说都20多岁了像个孩子是屁话。可sweet小姐真的像个孩子。不是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她就是被保护的太好了。在父母手心里细细的栽培,没有受到一丁点儿外界的干扰,就这么顺利健康无忧无欲的成长。
直到长成大家心里的天使。
存在于小宝心里珍重珍重的净土之上,被细细存好。
然而sweet小姐虽然单纯如孩子,也恋爱了。恋爱对象是小宝这种精神至上的人最鄙视的四肢发达的体育系男生。
Sweet小姐的恋情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甜美,和小男友牵着手漫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sweet小姐的笑容更sweet了,溢出来的幸福感只是让小宝心底浓浓的苦涩被搅的更翻腾。
没错,我爱你所以希望你开心,可我不开心,因为让你开心的不是我。
小宝能清晰地看到差距,他知道自己配不上sweet小姐,癞蛤蟆先生本就该静静的躺在池塘里,找一只癞蛤蟆小姐生一堆癞蛤蟆,而不是天天想着念着高高在上的sweet 小姐熬过无数个失眠之夜,用啤酒和香烟打发自己自以为诗意的营造出来的颓废青春。
.
第二个让小宝喜欢的姑娘是王月月。
这时候的喜欢已经不同于当年青葱年少喜欢sweet小姐那种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喜欢。
这是一种侵略性的喜欢。
小宝喜欢王月月,是因为王月月是他漫长的人生里第一个让他感到自信的女人。
这个美丽多情的女人能让所有雄性生物恨不得释放自己所有的激素。
同时也掏空你的钱包。
此时的小宝并没有那么有钱,但是他懂得王月月的好。
虽然他不象对待sweet小姐一样去对待王月月,可他对王月月也是有求必应,即便有所求也从不表露。尽管王月月只把他当一个可以倾诉,可以撒娇,可以展示自己一切的异性朋友。
外人眼里,王月月是个美丽,多情,温柔的女人。
可在小宝这里,她只是个任性,自私,甚至可以不用化妆的女孩。
她享受这种感觉,于是她离不开小宝,却永远不会跟他在一起。
王月月的自私让她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小宝的好,而小宝在王月月身上建立起来的自信也让他对王月月始终不曾离弃。
小宝明白,等自己足够有钱,就可以得到王月月,他不着急,因为对于王月月的喜欢没有那么迫切。
等吧等吧,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王月月呢。
可sweet小姐,就当是个吧。
.
当然,小宝也被人喜欢过。虽然小耳不那么漂亮,戴着厚厚的眼镜,红扑扑的皮肤包裹着不显老的婴儿肥。齐齐的刘海,低低的马尾,臃肿的棉袄,冬天里会抱着热水壶背着西方经济学约小宝去自习。
小宝偶会赴约,当sweet小姐拒绝他的晚餐,当王月月小姐又找到了新欢。小宝便会在空旷的自习室陪陪时不时擦擦眼镜却认真听他说话的小耳。
小耳瞪着一双小小的眼镜看小宝眉飞色舞的讲他的所见,所闻,所观。
听他讲从未游历过却仿佛生活在那的地方,讲倒着都能背出年代的历史事件,讲那些被尘埃掩埋的不知真假的故事。
唯独不讲感情。
冬天过去了,小宝的故事也讲的差不多了。
小耳跟另一个穿着各自衬衫,夹着一本《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的男生一起上自习了。
慢慢的,他们开始牵着手上自习了。
然后,就没有小宝的然后了。
但是小宝很感激小耳,小耳是第一个听他倾诉的女孩,sweet小姐只会跟他喋喋不休的讲漫画,讲小说,讲一切跟现实不靠边的东西。王月月则一直跟他说自己的新欢,旧爱,新欢又要变旧爱。
.
几年后,小宝和cc在结婚的殿堂上,虽然他过去的红颜一个都没来,但他收到了她们发来的祝福,“要幸福哦——sweet”
“她不适合你,真不明白你跟她结婚干嘛——王月月”
小耳什么也没发,她根本不知道。
小宝走神了,面对眼前穿着婚纱的cc的时候。
这真的是自己要娶的女人吗?
这个漂亮,聪明的女人。就在昨晚还告诉小宝“我不爱你”的女人啊。
小宝不知道,他知道cc的故事,也知道像cc这样漂亮夺目的女孩子若不是受过多重的伤怎么会选择嫁给小宝。
.
他知道太多的故事,关于cc,关于王月月,关于sweet,关于小耳。
他一直默默的陪伴她们走过一段时光,让她们定格成一张张美丽的风景画存留在他记忆的深处。
小宝还是选择了逃婚。在戒指即将套上cc手指的那一刻。
他看到cc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小宝知道,自己终究还是帮cc做了她不敢做的决定。
.
结局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写了几个结局,最终都删掉了。
也许未完待续,就是小宝最想要的结局。
.
文章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90388765/

路过心上的女孩

看文章:一个人若长陷于感情之事,必被常伤,古今中外,概莫能是,值或不值,却只有当事人自己心知肚明。

文/橘子

我也是个剩女,写这篇东西,既写给自己,也写给和我一样剩下的单身们。

上周一个女朋友来电话,说: **,给你介绍个男朋友。我一听,很开心,因为说明这个女朋友惦记着我,听她的口气,颇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被好友这么关怀总是开心的。同时呢,也很犹豫要不要接受,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事基本不会成功。为什么?因为我了解我自己,我是日久生情型,相亲啊、介绍啊都没戏,我真的很难喝杯咖啡吃顿晚餐就产生心动感,其实对方也是这样,所以很多相亲都是友好会谈,不了了之。有些双方感觉都还不错的,但因为陌生感和对未来的没谱,谁也不愿意轻易的先伸出橄榄枝,就不了了之了。后遗症是什么?后遗症就是,大家都对这事发怵了。对自己也没信心了,觉得,是不是自己不怎么样啊。或者,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合适的人在等着我啊。然后就是悲观。对感情对婚姻对未来的悲观。

激起我写这篇东西的,正是女朋友介绍的这位男士,称他 Jack吧(昨天看了《越光宝盒》,想起孙俪在里面大叫郑中基 Jack的场景,我就想笑,喜剧很俗很必要)。我们在并不清楚对方什么背景的情况下,就互加了 MSN。然后聊了几句有的没的,然后 Jack突然问我,说你朋友是不是帮你介绍了很多人。我说没有,其实她帮我介绍我还挺诧异的。接着 Jack表示,他挺悲观的,他觉得谈恋爱太难了,总是碰面碰面,他看得上的人家看不上他,人家看上他他又看不上人家,总是挑来挑去,觉得要没有希望了。我觉得 Jack说的是实话,而且也很坦称。所以我忘记了我自己也是他相亲的对象,鼓励他说:不要悲观!要相信,这个世上,总有一个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说这话的时候,我非常诚心的。不知道他能不能感受到我的真诚。我感觉到他的能量有些不足,很想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他一些,但我知道只是这样一句鼓励的话,无法给到他什么能量。于他而言,我也只是个陌生人。我突然涌起很多最近的体会想说给他听,但我猜噼哩叭啦的在MSN 上长篇大论会吓到他。于是,我决定还是笃笃定定的写下来,希望通过藉由写,整理清楚我自己的思路,也给其他单身男女们一些启示。

不再剩下

一、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那你,是哪一类人?你要找的是你的同类。

若干年前,我有一个女同事,她的言谈举止非常高调,因此她的家庭观人生观我们都十分耳熟能详。我非常不赞同的是她把她亲妈和婆婆的两样对待,简直就是孝顺的乖女儿,和精明的恶媳妇。她对她老公的描述非常让人羡慕,我听着听着常想:这么好的老公,怎么就被她找到了呢?不公平啊不公平。直到有一天,我们部门同事聚餐,她老公也来参加了。当她在餐桌上大谈亲妈婆婆区别论的时候,她老公竟然完全不反感,任其目中无人的发挥。我顿时对她先生的品质和品位下了黑旗,觉得这男人不仅称不上优秀,也就一废人。

事后我和我欣赏的领导聊起这事,领导对我说:你为什么会觉得很诧异?其实你不用见她的老公,就应该猜到她老公是哪一类人呀!记住,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他们能在一起默默契契的生活,说明他们是一类人。她是这样,你指望她老公是很正义凛然的人吗?如果她老公不是唯唯喏喏是非不分的人,她怎么可能如此嚣张?

我顿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 “门当户对 ”。没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共同的为人处事风格,是走不到一起的。

所以,在寻找人生伴侣这件事情上,常常把条件置在前面。又常常发现,既使条件符合了,仍然走不到一起似的。为什么?因为你们不是一类人。

Jack 就告诉我,他认为他是非典型上海男人,他意识到了他很难和典型的上海女人相处。其实他在表达的,就是这个问题。当然,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隐含的意思,比如,什么是非典型性上海男人,那典型性的是怎样的?什么是典型的上海女人?如果他无法和典型的相处,那他希望的非典型,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他在择偶的时候,会更轻松。就不会纠结了,为什么这么好条件的女孩子我看不上呢?如果能成,该多好啊。

这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非常希望能早一点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曾经有条件尚可的男人向我表达了他的喜欢,并且表示希望很快结婚。我眼睛一亮,想,咦,条件不错啊!可内心里还是一百个不对劲。一度我非常矛盾,我想:得了!别折腾了!硬件条件都符合了,不是吗?谈吧!结吧!不然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呀?你不年轻了,不能再挑了。现在我突然就清晰了,不是我折腾,而是他的处事风格,不是我欣赏和接受的。这基本上就失去了情感的基础。

所以,先撇去硬件不谈,哦,不对,硬件还是要谈的。在硬件没有差得太远的情况下,我觉得双方应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父母的感情,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未来生活蓝图的一个向往。这有点含糊,总之要了解下彼此的处事原则等。

在这里,还是要提下硬件。双方对硬件的态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权衡是不是同类人的机会。有人对硬件条件是很苛刻的,少一不谈 ;有人对硬件条件是设底限的,不低于怎样怎样的就行。现在好象不仅是女要求男了,男也在要求女的。所以,这就更能权衡双方的价值观了。最后,这些人都会找到另一半的,相信也都会是对号入座的。

我觉得不必假装。假装也常常是结果不着调的杀手。不如摸索清楚自己的真实思路,这样反倒轻松了。你要是觉得硬件重要,那就别觉得,哎,其实这人还挺好的,可惜了。你要是觉得人重要,那就别觉得,这人钱少了点。纠结,就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产生的。

 

二、 找个真正欣赏你、宽容你、接纳你的人。

Sorry,这条不是必须,这是我的择偶观。嫌罗唆的,看到这里,就打住了。后面讲的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了。

我觉得,男对女,女对男,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找到一个欣赏你的另一半,而不是因为你的条件挺好,年龄到了瞅着还行结吧!如果是因为这样而结,那迟早会出问题的。这问题不一定是离婚,但可能让你的婚姻生活变得很糟糕,很不开心。那样就会应了那句话,很惨很坟墓。

欣赏你的什么?其实,不一定得是一个优秀到不行的品质。这世界上,还是凡人多,俗人多。哪来这么多优异的品质被人深深的崇拜,很少的。但是,这种欣赏,又要是必须的,发自内心的。象有些男人特别老实,说话嘴笨笨的,而有个女人,就爱这男人这点真实,觉得,虽然不幽默,但句句实在,听着放心。 OK,那就成。这就是一种欣赏。同样一盘菜,在不同眼里,价值是不同的。 1,我们要知道自己是盘什么菜,比如我们是盘香菇白菜,那我们就得很清楚自己是盘素菜。2,我们要找一个喜欢吃素的人,这样就很合适。而如果我们自己喜欢吃青椒牛柳,那我们千万要找青椒牛柳,如果没有青椒牛柳,至少得找一盘红烧牛肉之类的,千万别委屈自己说就找青炒苦瓜吧,青炒苦瓜清火挺好的,那未来可能真的会很苦的。

你可能不那么能赚钱,家务也不那么勤劳,但你为人特别正直,对朋友对家人都很好。这就是你的价值点。要知道能赚钱的女人通常脾气会很大,家里关系还容易处不好。别拿自己的赚钱能力跟她比,你在相亲的时候,就是要强调自己很随和,从不喜欢争吵,为人大气。懂得你的价值的人,自然会欣赏你。嫌你钱赚得少的,那你们不是一路人,他没关注到你的价值所在呢,错过了也不可惜的!

当双方都知道彼此价值点的时候,就会产生珍惜感。就不那么茫然,何去何从了。

 

三、 真诚的相亲,真诚的相处

很遗憾,一不小心,我们就老大不小了,在感情这件事情上,暂时还没有一个好的归属。所以我们就被称为剩男剩女了。也有些兄弟姐妹,是经历了一次挫败的婚姻,重新回到单身的队伍中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再是 18、19岁的妙龄了。所以,有件事,特别要提到,我自己也非常头痛这件事。那就是动心。

遥想当年,见到心仪的对象,小鹿乱撞,小脸通红,语无伦次,内心甜蜜。那样的岁月,好象有些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起码,我们很难再有那种纯粹的朝思暮想。如果你还有,那恭喜你,其实是件挺幸福的事,挺不容易的。但还是要回到现实。

不能因为不容易心动,就拒绝开始。否则,可能我们到了廊桥遗的年龄,还仍然没有一位名义上的伴侣。而我们不希望那样,毕竟,单身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也是对自己很残忍的人生。

那就,真诚的对待,每一个我们可能成为伴侣的相亲者吧。如果感觉不那么合适,那就早一点告诉对方,并且,可以帮他推荐你认为更适合的人,如果你有适合的人推荐的话。如果在双方初次相谈还欢的情况下,可以给到对方再相处的机会,如果能擦出火花,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我的建议是,不要太早的考虑房啊车啊,如果这个人和你契合的话,该有的未来都会有的。当然,如果你是一无所有,那当然就比较难。你想让别人看中你很难,你看中了别人想和别人共谱未来,也很难。如果真的一无所有,先要做的不是相亲,而是原始积累,不然我说了,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适合你的人,可能就只剩另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尽量不要不了了之。太多太多不明不白夭折的相亲。其实这样大家把整个氛围弄坏了。大家对相亲都不报期望,很形式很浪费时间。除了有些人,确实完全不是一路,而且你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否则,你们都可以还是朋友。毕竟,能被安排相亲,本身也是一种缘份不是吗?

 

四、 不要气馁,保持 OPEN 的状态

被剩下,并不意味着差。看看身边的剩男剩女们就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兄弟姐妹呢。缺乏的,只是缘份和一些亲密关系建立的技巧。不要气馁,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你此生找不到一个适合你的人了,那。。。当然就找不到了。因为你会病急乱投医,拾进盆子里的就是菜。

保持 OPEN的状态,一个人的时候,也过得还不错。这样,才会在两个人的时候,不成为另一个人的负担,而是另一个人的 partner。两个人才可以创造更好的品质生活。

所以,相亲的时候,也请真诚并放松吧。向对方介绍更真实的你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被吸引、也希望能吸引别人。那这个吸引点是什么呢?
比如我,我知道自己不是第一眼美女,也不是第二眼美女。我有价值的是乐观的性格,和通情达理的脾性。我相信会有人真正懂得欣赏这些,并懂得珍惜我。那些浮躁着速来速去的,我只能叹一声无缘。

 

我常想,其实很多剩男剩女心里,都有他们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们不轻易的走进婚姻。而正是对婚姻的重视,以及对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的期盼,他们才更重视,谁是那个可以携手的人。所以,这是值得致敬的信念。但神啊,让他们更早一点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吧,大家都要醒一醒!
希望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信号亮出来,让一个世界的人,可以凭借这信号早点相认。祝每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都拥有美丽的人生。

文/JunYan
.
夏天的夜晚,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不是生命的早逝,这是旅途的开始。
.
一. 风之友
夏天,不是叶落的季节,这片叶子却就在这个夜晚,底一轻,飘到了空中。
枝头的树叶呀呀的叫着,想要抓,又落了个空,眼看叶子快乐地飘远了。
它挥手喊着,出发了,我先出发了,我在前面等着你们。它不觉得树才是它的,高兴地踏上了旅途。
这一路上,它将遇到很多有趣又古怪的朋友,让它永远难忘。而第一个朋友,是风。
叶子落下的时候,夜风刚转过墙角,正好从树下走过,她温柔地托着叶子。
轻声地问候,你为何坠落在这生机勃勃的时节?
叶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它每天都朝着太阳努力地探头,让阳光穿过重重缝隙洒到身上,
也大口地吞着露,让每一支叶脉都在膨胀。
可它还是突然就掉了下来,初始它可高兴呢?以为拼命生长就是快点落下,快点出发。
因为它看见远方的世界好像还很大,有时风抬起树枝的时候,它能看见围墙外面还有一片光,一闪一闪。
叶子真想去看看,它想着,等我出发后我一定去看看。
风回答叶子,是的,是出发的时候到了,我就是来接你的啊,那我们一起出发吧。
夜像水一样静静地盛在大地的怀抱,叶子扭了扭身子,叶柄在前,叶尖在后,
像浮在空中的一只小舟,风之友出发了。
.
二. 莲之语
叶子在空中一会翻着筋斗,一会打着圈儿,一会又攸地滑出一道线。
风微笑着,满足叶子自由的飞舞,有时笑得大声,就把叶子一下呼出老远。
叶子玩疯了,也玩累了,心里突然想起一样事来,
围墙外那片一闪一闪的光,叶子急切的想去看看。
越过了围墙,天啊,叶子惊呼着,外面的世界真大,真美。
它真想让树上睡着了的叶子们也能来看看,尤其是在它旁边的,那嫩绿的,叶尖微卷的一片。
一念而过,叶子就忘了那许多,它让风把它停在一片瓦上,它静静地看着。
池塘像一滴沉睡的水,月亮睡在水底下,闪着幽幽的光。
睡莲已掩了花瓣,倦倦地合上了眼。
叶子在每天隐约的风语中听过些神奇的事儿。
其中就有一种会睡觉的花,今天终于看到了。
不过让叶子奇怪的是,有一株睡莲还孤孤地开着,月光下,孑然寂寞。
叶子落到荷叶上,问,睡莲啊,夜已深了,你为什么还独自醒着?
睡莲虚声说,你看那边,池塘边的花圃,有一株夜昙花正在盛开呢,真美。
叶子看去,一朵洁白的夜昙花,像明星升起,正怒放着。
怒放着盛开,也怒放着凋谢,风语中也有这样的传说。
一定没有人知道她今夜盛开吧,除了那株会失眠的睡莲。
叶子一边想着,一边又飞远了,
它又想着那睡莲应该不是失眠,应该是在等待吧。
想着想着,叶子飞出了庭院,它又轻呼着,外面的世界真大,真美。
.
三. 叶之音
庭院外面,有一条林荫小道。
每到夜里,三三两两的人就走出门,到这里散步。
叶子乘着风,从人群上飞过。
它仔细聆听着,想听清楚他们在说些甚么。
和往常一样,叶子一句也没听懂,“他们可真奇怪啊!”叶子寻思着。
从春天长出嫩芽起,叶子听到过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清脆、有的低沉、有的急促、有的悠长。
但叶子总能听懂他们的意思。
它听到过水滴落地时的尖叫,
也听到过花瓣打开时的惊讶,
还有两条狗在树荫下对骨头与肉的一番争论。
不过,树荫下天天人来人往,却不知道他们在说些甚么。
“人只能说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话。”叶子觉得真可惜。
在思考中,叶子轻轻地落到一块大石头上,一个人坐在旁边。
还不等叶子明白过来,它已经被那人拿到手中,放到嘴皮上。
一阵暖暖的气流呼啸着过来,叶子不由得开始颤动。叶子没有说话,可颤动的叶片却发出悦耳的声音来。
它在唱歌呢,叶子虽没听过,但觉得很舒服,
它的身体像是舞蹈一样优美地颤动着。
叶子想起在树上的时候,它们也这样唱过歌。
但不是一片叶子,而是一树叶子的合奏。
微风时,悉悉沙沙的低吟。
大风时,呼呼哗哗的狂吼。
但叶子没有体会到的是风语中传说的歌声,
说到了秋天,叶子都变得消瘦、枯黄,
它们会在风里一边唱着忧伤的挽歌,
一边飘落。
.
四. 露之殇
一滴露水滴在叶子上,像珍珠一样在叶片上滚动。
叶子曾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朋友,
可是在树上的时候,他们总是转眼就滑过,滴落,来不及说句话就不见了。
叶子喜欢这透明的闪亮的露珠,好看,又让她觉得清凉。
此刻,她伏在路边,终于可以让露珠留在身上。
叶子翘一翘叶尖,让露珠滚到叶柄,
又翘一翘叶柄,让露珠滚到叶尖,
像水精灵般在叶片上飞舞。
叶子和露珠玩这个游戏,一整天都不觉得累。
天黑了,露珠折射出清冷的星辉,她困了。
叶子知道,她会在晨曦中消失,不再回来。
他拥着瘦了的露珠,安静地睡了。
天亮的时候,叶子在晨曦中醒来。
露珠已没了踪影。
叶子没有悲伤,因为露珠说过,
她没有离去,她已化作了气,变为了风,
她也她的命运和去处。
而终有一天,他们将在遥远的旅途上重逢。
那时候,叶子一定会惊讶她的样子。
叶子相信,他们一定会再见的,
他想着,那时的露珠一定变了样子,
是风?是云?是?是冰?
还是和当初一样,是一颗小小的露珠?
而我,是一片离开了家,浪迹天涯的叶子。
.
五. 钥之悔
叶子在一株木棉下碰到一把悲伤的钥匙,
钥匙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它曾是唯一能打开宝藏之门的钥匙,
和它亲密的朋友,一把黄金打造的锁,
一起守护着珍贵的财富,
钥匙藏在神圣之地,
一百把锋利之剑日夜守卫。
世人都渴望得到它,
为它不惜千里征战。
直到有一天,钥匙和锁起了争执。
为谁才是世间最珍贵的神器?
钥匙出走了,它要让锁知道,自己有多重要。
一天天过去,钥匙躲在角落看着众人寻觅的样子。
当它就要骄傲现身的一刻,
哐当一声,回音传来,黄金锁已被一锤砸烂。
钥匙高兴又伤感,来不及哀悼,
黄金锁,或是自己的命运?
就被掷出了门外。
黄金锁没了,一把只能打开黄金锁的钥匙又有什么用呢?
叶子听完故事,什么也没说就飞走了。
他只是一片叶子,哪能载得起这些悲伤的心事?
一片树叶的故事

文/越楚

日前参加朋友的一个生日Party,席间有朋友问我:古人是如何开Party的?我说:中国古人的Party,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显得原始古朴,但大多比现代人的Party更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古代文人的Party,相当于现在作家、书画家的各类“笔会”。其中最风光的一次Party,无疑是由东晋大书法王羲之“做东”,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曲水流觞”大Party,并为后世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中国古人颇有闲情逸致,朋友间聚会的方式往往别出心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玩”。他们随便找一条溪水,就可以开个Party,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他们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也可以开上一个Party,叫做“斗百草”。

“流觞曲水”源于周代盛行的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由女巫在河边举行为人们除灾去的仪式,叫“祓除”或称“修禊”。禊有清洁的含义。后来,古人把修禊与踏春、游春融为一体,便有了临水宴饮之风俗。为增加乐趣,就让酒杯盛满酒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故名“曲水流觞”。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书法王羲之与当朝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于会稽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曲水流觞”大Party,以此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这一天,春日融融,清澈见底的溪水中酒香飘溢,42位雅士端坐小溪两侧,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借酒抒怀,以文会友。当日,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也在酒酣人醉之际,笔走龙蛇,写下了那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次“曲水流觞”,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Party。

“斗百草”又称斗草、斗花,起源较早。唐刘禹锡诗句有“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说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就已在宫中玩斗百草了。

“斗百草”先前多在儿童间玩耍。大约在南北朝,“斗百草”在南方已演变为季节性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每年端午节,民间百姓除了食粽子、饮雄黄酒、举行赛龙舟外,还常相聚一处玩“斗百草”的游戏。唐至五代十国时,宫中也流行起“斗百草”。民间男女则借“斗百草”的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以定下终身大事。在斗草斗花时,古代妇女为了增添输赢的刺激性,还常常会取下头上的宝钗作为赌注相博。唐代郑谷诗的“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钗”,宋代王安石的“共向园中寻百草,归来花下赌金钗”,便是真实写照。

 

摘自:《经典文摘》

古代party

看文章:真是很浪漫啊,那么古人晚上都在干什么呢?因为古代科技的局限,是不是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的夜生活呢?其实不然,他们自有妙方。

睡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很传神,画面感)
发呆: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喝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能饮一杯无。
等人下棋: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会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叹气: 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织布: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洗衣服 这里经过@康少林 提醒更正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听小曲(送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想媳妇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想老公: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睡别人老公: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好吧...这个...其实最后两句是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偷东西: 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
逛青楼: ......诗词尺度有点大,就自行查阅吧,婉约词里,还有很多古典名著里...很多
各种爬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看月亮: 床前明月光......
拉屎: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李商隐)
灰机: 独坐书斋手作妻,此情不与外人知,若将左手换右手,便是倚妻再娶妻。(笑林广记)
打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打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满弓刀。

时光给人的感觉就是仓皇、迷失。看不到的流逝,却又有那么多的痕迹,荒落丛生、抑或是血迹斑斑。擦不干的泪、断不了的念,终究在这个九月散落……

翻落的心情,在日记里写的斑斑皆是,迷惘、想念与绝望。文字给我无尽的宽慰与忧伤,已经分不清更偏于哪方,所以渐渐的开始躲避这种宽慰与忧伤……也许更多的是隐藏于心的无奈,看着那些、那些自己的偏执慢慢的消失在时光的磨砺中,变得安谧、淡然、无望。

九月,高爽、还是悲怆,谁会去那样斤斤计较,只是这个季节,给了我的另一份开始和遗忘,是我梦醒的季节。

忘了何时,曾有梦在心中深深扎根。不记得,怎样用汗水、泪水慢慢浇灌,任其生长。一直偏执的认为,我要的东西,就会一直在那静静的等待,等待某一天我将它领回,慢慢的守护在心中最暖的地方。可是自己,不过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世间冷暖、不知天意弄人,所以注定被现实给叫醒,慢慢的明白,生活就是只消不回,是会渐渐丢掉那些傲慢不羁的孩子的。

我将最真的爱,放在心底,留给自己,任过往飘散,零落。九月的温度慢慢转凉,谁都不明白曾经自诩的温度为何在此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如果故事一开始就看到了结局,为何还在结局时悲伤得一塌糊涂,无力还击?!于是,那态般的执念开始瓦解,开始改变,开始放开,开始自己的另一种心情。

梦过太久,不知该何时醒来,似乎任何时候醒来都是一种伤害,然而,热闹真实的世界还是如期将你叫醒,让自己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抑或,美丽如初,抑或,面目全非,抑或,哑然无语,而我都要去接受,去面对。即使更多的泪语留在心底,任其沉淀、发酵,都要给自己一张最完美的笑脸去迎接窗外的阳光。这个世界总是那样冷漠,如果不坚强,懦弱给谁看?!谁会记得那曾经谁付出了最真的心,唤不回的时光,匆匆的青春,更多的记忆只会留在一个人的心底,一个人细细品味就好。

渐渐地,时间会告诉我,这个季节,这个咋寒似暖的时节,我沉淀出的那些心情,我放开的执念,我重新明朗的心情,是怎样一种举措。就像谁说过的,面对一样得不到的东西,转身的速度一定要比流泪的速度快,如此,至少你给了它最美的微笑,给了自己最大的尊严!

九月这个渐渐走向消落的季节,让我整理好自己,重新起航,继续寻找,依旧向往,即使前方没有了等待,也要走下去。

文章斑驳碎日,风起,轻轻抖动,时而静止如初。九月尾巴,游弋在夏末,秋季之初,露凝于睫,模糊了世界,晶莹的岁月在青春躁动中碎落满地......而他,慌忙把思绪丢在风里。琐碎的文字,尘封着没有温度的记忆,醒时分,曦露依旧晶莹。

竹林听雨的推荐,节选自熊培云最新力作《自由在高处》。

导读: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一点点努力,让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时间上的家园,成为最好的时代。

自由在高处

就在近几年,不少写诗歌或写小说的人也开始改行,该出手时就出手,做起了评论员来。这一切转变,恐怕是中国这光怪陆离的现实,让那些以想象为业的人对自己的想象力绝望了吧!人们时常感慨大自然斧神工、造化无穷,给了这个世界无以数计的神奇景观。事实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是如此传奇,它的创造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力。试想,在平常寂静的午后,当你翻开书页,怎会在某篇小说中读到“躲猫猫”、“被自”、“牵尸谈价”、“临时性强奸”、“恨爹不成刚”等诡异的章节,狰狞的诗意?

和现实相比,诗人与小说家不但输掉了想象力,而且输掉了修辞的能力。难怪有人说,转型期的中国不需要小说了,诗歌也一样——现在需要的是评论。而我,正是在这一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并由着自己思考问题的乐趣,卷入到评论写作中来的。

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参加报社的工作没多久,有机会开专栏写评论。而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领导之领导下达的小要求:“评论可以写啊,但不能有观点。”好在事在人为,这个“第22条军规”并没有完全阻碍我的成长。2002年,在大学毕业六、七年后,我辞去了第一份工作。回想那次辞职的过程,其间不乏惆怅与纠结。在此之前,因为希望报社能给我一个外派的机会,再加上日报是以日为工作单位,醒来就得继续工作,不能对未来做一个很好的打算,为此蹉跎了不少岁月。直到一个清凉的夜晚,我下完夜班准备回家,就在我独自走下报社大楼去开自行车锁的那一刹那,像是突然被电击了一样。我听到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机会呢?你年轻,还有想,你能为自己决策。那个有决策权的你为什么不给有想的你一个机会呢?你为什么不让他去试试呢?如果连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谁还会给你机会呢?”

是啊,我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我不能因为不给自己机会而荒废青春。那一刻,我找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清明与力量,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让自己给自己机会。就这样,几个月内我很快办完了赴法自费留学的手续。你得承认,对于一个农家子弟而言,这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留学生都是父母大把大把给钱,而我在留学时还必须每年给乡下父母寄一些钱,包括其间母亲做手术的费用。不是说了吗,我是家里的“临时政府”。当然,即使如此,日子过得还算宽裕。毕竟此前工作的几年,我做过一些兼职,还有一些积蓄。虽然不是很多,但在这点上,我对原单位及曾经效力过的网络公司还是感恩的。我因此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财务自由,并且体会到了财务自由给我的人生带来的便利。所以,当有的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临行话别,报社有位兄长和我讲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尽管我正是这样做的,这段话似乎也只是为了表达对我辞职留学的赞同,但我不得不说,它对我很有启发,仿佛为我的离职出走赋予了一种特别的内涵。这算是我现在谈论的“自由在高处”的最早一点机缘吧。

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这个问题在我少年时便已经解决了。我知道一生所爱,除了思考与写作,我的生命别无激情。我需要寻找的只是一个更开阔的平台,打开自己的世界。而这一切,在我跨出国门后,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从今往后,我可以为任何华文媒体写作,接受他们的约稿。在身份上,我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单位,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面朝社会,春暖花开”。更重要的是,我在空间上远离了国家,在时间上找回了自己。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能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就好像虽然同样处于穿越历史三峡的转型时期,但中国之今日也不会等同于法兰西的十九世纪。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一点点努力,让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时间上的家园,成为最好的时代。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常和学生提及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由此展开;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有时候我免不了去想,人生真的很无趣,因为要做那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记得上中学时,为了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是“坚持”、“毅力”等激励人心的词语,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今天回过头去看,难免会有这样的经验(毋宁说是教训)与心得,靠着“坚持”、“毅力”去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去做的事情,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

我无法不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感恩冥冥之中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我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在我年少之时,就知道自己会将一生献给文字,献给自己无限接近真理的欲望,并且年年乐此不疲。无论是写什么,一切得益于我的两个天性:一是怀疑的精神,二是思想的乐趣。而这一切,都是符合我的自由的本性的。有怀疑的精神,就很少会盲从,人生因此少走许多弯路;能体味思想的乐趣,做事便无所谓毅力与坚持,做什么都乐在其中了。我每天都不舍得睡,想了解世界多一点,想写作时间多一点。唯一需要有毅力来做却又未做成的事情是劝自己早点睡觉。就像一个男人爱上了堪称“Soulmate(灵魂之伴侣)”的美人,愿意与她共度一生,这显然是不需要什么毅力的。

当生活的一切都习以为常,是否明白我们的心灵走到了哪里?

“西方的报纸上总是着眼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和政治的东西,但是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何伟《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

原文: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

作者:柴静·观察

1

我刚做记者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说过一句话,去现场采访的时候“要象外国人一样去看”。

他的意思是不要熟视无暏。

我以为自己听进去了,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才知道我对现实已经失去多少感觉。

他写“任静要出去打工,妈妈有点惊慌失措地追着女儿到了工厂门口,求她留下来,说她太小了,姑娘什么也不说,也不看她母亲,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哭起来,女孩儿依旧不为所动。最后,母亲让步了,大声叫着“去吧,你愿意去就去吧”

她转过身,慢慢穿过马路,大声哭喊着。

她一走开,女孩儿也不自禁大哭起来——把头埋在双膝间,抽泣起来。接下来一个小时,母亲和女儿站在街道的各一边,哭泣着,她们都很生气,不跟对方说话,不看对方一眼,可母亲还是不愿意离开。

姐姐来了,隔着路给妹妹传口信“她叫你当心”

十六岁的女孩回了一句“告诉她,我不会有事的”

五分钟后,姐姐说“她哭了,她是真想让你留下来”

女孩口气很硬“今天晚上一到那边,我就给她电话”。

工人们装好了车。她终于爬了上去。最后,母亲眼看着所有的哀求都无济于事,就送过来两百块钱。站在那儿看着车消失,泪水从脸上落下来。

另一对姐妹也在这个车上,来送的是父亲,没有拥抱,没有伤感,他关心的是更重要的问题“衣服要暖和,天气凉了,不注意要生病,生病了又得花钱买药,要穿暖和,好吧?”说完这些,转身大步走了。”

中国古老的乡村就在这个细节里挣扎着,又绝不回头地消失了。

2

何伟在90年代来到中国人,生活在小城市,一个美国想在中国默默观看什么事而不成为被注意的焦点,会有多难。但看看他写的清明这天的中国:

“早上杏花落了一地,象春天的暴雪……几个男人在土坟前转‘这儿埋的是我爷爷’

‘才不是呢’

‘我觉得是’

‘瞎说,那是你爸的大哥’

何伟写“他们很少提到人的名字,只提跟某人的关系,也没有相关的细节,没有具体的记忆。”

其中一个坟墓是新的,是一个前两年刚搬到城里的老头儿,坟上新鲜的泥土堆得很高,何伟拿起一把铲子,给土堆上填了一点土。“有人拿起一沓冥币,点了起来。另一个人拿了一支香烟,插在坟头上,香烟笔直地竖立着,几个人退后一步,看着这土坟,议论两句

“他实际根本没抽过红梅”

“对,贵得很,他原来都抽黑菊花”

“现在买不着了,80年代的时候流行”

这是人们提到的唯一与死者有关的细节。站了一会儿,魏说“好,走吧”

其中一个转头看了看“烟没事吧”

“没事儿”

他们几个人“顺着那条之字小路,下到了沟谷里,地上是杏花花瓣,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年一度禁止上坟烧纸的通知。一行人回到地里干起活儿来”。

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3

何伟在美国的时候叫彼得·海斯勒,他在小学校里讲中国,让小孩子提问,孩子问“中国父母杀掉女婴吗?”“中国人吃狗吗?”,他感觉很糟糕,“怎么两个问题都是这样子的?”

他在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四川涪陵教书的时候,课本上对于美国宗教的介绍是有什么样的邪教,对于学校的介绍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凶杀案。他对学生解释“这些事是真的发生的事,但它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社会”

他希望人们描述一个国要讲清楚那些背景,用时间去长期采访“而不是简单告诉他们什么是最不好和最好的事情”。

4

1996年,从牛津大学毕业,何伟坐火到处旅行,经过北京,原来打算呆一周,决定留下来因为这里的人“比较活泼”。

27岁他作为志愿者来到四川的小城市,“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地方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外国人,我喜欢这种挑战。我也喜欢长江和那里的风光。涪陵比四川中部更加多山,我喜欢在那里跑步或者远足。”

他没学过中文,不是任何媒体的记者“因为以前没有研究过中国,我对这里的人和物反而没有什么强烈的态度或意见。有时候你缺乏相关知识不是坏事,中国变化太快了,如果我1980年代真学了什么有关中国的东西,到1996年它也早已过时——中国已经变成另一个国家了。”

2001年他申请了驾照在中国漫游,租了一辆北京产的切诺基沿长城行驶,外国人租车是不能离开北京的,不过他已经学会了小小的违规,如果车撞坏了,租车 的人会拿出一张“美中拖拉机协会”的空白介绍信算作他的单位。他写下人们对他的各种反应“不管限制是什么,它都是现实的反映。”

他不能在车上带GPS,害怕在西部被当成干测绘勾当的外国人,他在小旅馆住宿有时会被上报给警察局,“罚一点钱”,所以晚上他住在主路分岔出去的土路上, 午夜帐篷突然被照得通明,他猛地坐起,以为是驶近的车灯,拉开门帘,才意识到是圆月升上地平线,他在那个月光里“静静地坐着,等待我的恐惧平复下来”。

他沿着长城漫游,后来在怀柔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生活下来,租住在魏家,墙上是《还珠格格》的海报,和一对双胞胎小男孩的大幅画像,“生双胞胎对绝大多数 中国人来说,是唯一可以合法拥有两个孩子的方式,其实就连这张像上的双胞胎也不是真正的,只是一张复印了一份,反着放在一起。”茅房里两块石板中间留着小 缝算是蹲坑,晚上睡觉他听到老鼠在墙上跑动“每当月圆的时候,这些家伙尤其活跃,在那样的夜晚,我能够听见它们把核桃滚到屋顶的秘密仓库里藏起来”

自从他租住在三岔村后,村子里叫“搅屎棍”的人向警察告发他。他知道“警察只是不想有麻烦”,他找出法律条文,主动去拜访了警察,中秋送了月饼,春节送了水果,终于有一天警察对搅屎棍说“别作无用功了”。

5

他的房主姓魏,卖核桃为生的农民,这个荒僻的小村子2003年开始多了游客的生意,老魏从务农转成经商后,收入超过了三万元,比前一年多了百分五十,但这个家庭的人都开始焦虑不安。

男人原来只是偶尔抽只红梅烟,但现在一支接一支,晚上喝酒,问他哪里不对劲。他说“随时随地感到很紧张”

他不断地担心钱的问题,从亲戚那儿借的钱,他准备向银行贷款。在买一样大东西前,大多数中国人要存很多年的钱,或者有“关系”去借钱。他买了一双三十多 块钱的“意大利”牌皮鞋,鞋盒子摆在很显眼的位置上。他还有一件人造皮的夹克,每次离开村里去县城的时候就穿上。来旅游的人有时候留下来的高级烟很管用, 能帮他拉到生意。

男人入了党之后应酬变得多起来了,晚饭后,女人打电话给男人,接电话是别的人,她听了一会儿,突然变得不耐烦起来“他喝醉了,是不是?那他晚上还回不回来?叫他给我电话”

她坐在饭桌旁沉思了一个小时,孩子好象没看见。

后来电话响了,她挪到另一个屋子里接,“你晚上必须回来”她声音很严厉“听见没有?今天晚上一定要回来”

何伟出门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回来了,喝醉了,倒在墙边上。

女人也想跟男人一样试试自我发展,她把自己做的玉米粉条送到城里卖,她挨家挨户推销,但她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没有“关系”,只好退回到这个孤独的村庄里。

后来她的口头禅成了“我管不了”,她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不看不听,用这种淡漠的态度来作消极的反抗。但人的心里是受不了什么都没有的,所以她信了佛 教,因为她听城里来旅游的人总谈起这个“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对一个人该怎么生活,他们有主张”。她在靠墙的地方放了两张桌子,上面铺了黄色绸布,摆了两尊 佛像,还有三个桔子,五个苹果,三杯白酒。她觉得自己平静一点了。

隔着几米远,就是她丈夫泡着刚杀的野猪幼仔的白酒坛。

男人看不上他老婆的求神拜佛,他是村里唯一看过三十几本法律书的人。他一心想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暗地张罗,双方都不动声色,书记是个女同志,请他吃饭, 不明说,但意思谁都明白了“你要是不争,等我卸任了就是你的”。但他不打算退,觉得书记在征地上的事让村民不满,他的胜算还挺大,竞选前镇里的领导来开了 一个会,什么都没说,只是表扬了一下在任书记,然后让党员表态,轮到他,他心里已经挺清楚了,说了句“干得不错”,就坐下了。

他从政的经历就此失败,在此前一个算命先生对他说过“你绝对不要介入政治”

他从来没瞧上过他老婆的求神拜佛,这事之后,他找了开天眼的人,把天井重新翻修了一下,这是他学到的又一样东西“他再也不会把算命先生的警告当作耳旁风了”。

何伟写下这些,他说“西方的报纸上总是着眼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和政治的东西,但是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很 多人都在探究,他们把过去的经验用来应用到现代的挑战上,遇到了麻烦,父母和孩子处在不同的世界里,婚姻更加复杂----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乐的 夫妻。要人们在如此变化的世界站稳根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6

写这个村子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生活从人身上流过,一开始只是细流,后来漫溢成河,回转盘旋,他不由得要对它观察。

老魏的孩子是一个精瘦的农村男孩,精力无穷,喜欢跟他打闹,叫他“魔鬼叔叔”。孩子上学之后,学校里没有零食,也吃不太饱,但一回到家,都是城市旅游的 人带来的方便面和薯片,每天写完作业吃着垃圾食品看电视,但母亲并不觉得怎样,对农村的人来说,“孩子能吃永远是好事,电视不看就浪费了”

孩子肚子已经有点滚圆,腿上长出赘肉,稍跑几步就气喘吁吁,何伟希望他能多吃点水果,但妈妈说冬天不要吃水果“不顺气”。她打量着儿子,挺满意“他现在有点象城里孩子了”。

何伟写“他们同时过着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但他们同时抓住了这两种生活里最糟糕的部分。我并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摆脱贫困,也对这种适应变化的努力保持崇敬。但这个过程如果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本书的主题鲜明如刀,就是中国农村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但何伟并不是从写“史诗”的雄心出发的,这只是生活的潮水落下去之后,自己裸露出来的主题。

7

他的书被称作“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但他不太喜欢被归类,““非虚构”我也觉得是个很奇怪的词,它不是说这东西“是什么”,而是说它“不是什么”。我觉得分类并不重要,哪怕我的书被分为旅游书它也是有特点的”

他默默无闻写了很久之后才成为《纽约客》的作者,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记者,他没有学过新闻学,也没有捆在身上的荆棘“我写作的领域由我个人的兴趣,而 不是出版商或者编辑决定,我愿意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真正的决定权,这对我非常重要。”这种独立性让他更象一个作家而不是记者。编辑有时会要求他去采访 某一个热点事件,他说了句让中国新闻人会莞尔一笑的话“我能顶住”。

他也不回避自己在生活里的参与。在三岔,小孩子得了血液病要 输血。何伟认为血源不安全,但他最后也没争过那里的医生。争执之后,他写“我坐了辆出租车回到家,洗了个澡,一个人吃了晚饭。夜里,我感到一阵麻木。一刹 那间,我在空荡荡的公寓里坐了起来,感到十分的无助,竟至无法呼吸。”

用连清川的话说“如果你要了解当下中国的真实生态,你就必须有这种窒息的体验。”

他在书里也诚实地写下不愉快的事情,一个擦皮鞋的男人欺负他是外国人,他们大吵,几乎动起手来。

给他校对的美国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

当地一个女孩却写信给他说,这个细节让她接受和同情他“因为我理解一个人被自己曾经厌烦的东西捕获时的悲哀”。

何伟并不是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他是以人的眼睛来看人,也看自己。

8

看了何伟这本书,很多美国人对他说:“我一直觉得中国到处都是公安。但是看完这本书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是西部荒凉的公路,路边放着一个塑料片做的警察,这是在中国常见的场景,何伟说他选这张照片的意味是说“在中国很多地方其实是没有权力机构管的,是市场和普通人自己在管”

得普利策奖的华人摄影师刘香成说过他拍中国的方式“我并不刻意去拍政治,我只是拍了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里反映出了政治”。

何伟经常被问,“中国的政治下一步会怎么改变”他说这种问题特别难回答,“实际上对于我来说不是太重要,我在中国的工作不是改变中国,或者改变中国人的 想法。我关心的只是今天他们怎么想”只不过,他说,在不到十年的时候里“所有人都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也都改变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剧烈 地变化,反复摇摆,有时自行其是,有时候被裹胁而去。

他很少对这些人评判,只是了解,但有一个细节除外。

六岁的魏嘉经常感冒,他父亲的反应是把名字改掉。嘉这个字有十四划,不吉利。计算机分析说五行中缺水——何伟说,“我在中国认识的人基本上都缺水”。计算机给的方案是“淞”。

改完名字之后,孩子总是一言不发,大人问好几遍,他回答“不好”。有什么不好,他不给理由,也没提出另做选择。跟往常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没生气也没冲着 他妈吼叫,他的反应只是一句“不好”,这两个字还是自言自语说出来的,时间慢慢过去,这种克制态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结合体,当中有无能为力,也透露些许力 量。他爸爸无法明白哪儿“不好”,很快就懊恼不已。

对这孩子来说,电脑已经给他承诺了鸿运当头,大富大贵等等,但到头来,这一切统统“不好”,反正就是拒绝使用。

几个星期后,他的父亲放弃了,再没提起这个名字。

写完这个故事后,何伟不常见地写了一句有点抒发感情的话“从此以后,他永远叫魏嘉”。

对这个并不与什么对抗,只是要成为自己的孩子,何伟好象有某种敬重和感情。

9

前阵子,我爸打电话给我,说家族决定把老房子拆了卖掉。这是一个三百多年的清代宅院,我在那儿出生,长到八岁,一个人关于熟悉和稳定的感觉都从那儿来。我爸问我“你看你什么意见?”

这个房子的产权属于十几户家庭,我也没有那个财力去买那个房子,我只能说“由它去吧”

放下电话,我想,由它去吧,对所有我干预不了的事情,我只能狠狠心,由它去吧。就当是看历史,旁观好了。我早就变化成另一个人了,我不需要这些。别动感情,就这么着吧。

我认为我已经忘了这件事,看何伟的书,我才重新感觉到内心的掀腾。

在他书里,写到这个家庭里,魏嘉的大伯是一个智障聋哑人,村里人叫他傻子,没有人理他,只有不满6岁的孩子跟他玩,玩的时候他很欢乐。何伟每次试图跟他说话,都被村民拦住“他听不懂”。

有一天,魏嘉的爸爸让何伟开车送一家人去镇政府,到了门口,开开门,他把傻子拉下了车“政府应该每个月给我们钱养他的,他们不给,我只能把他留在这儿,直到他们愿意出钱为止”。傻子没有任何表情。

魏带着他哥哥穿过院子,走过一个金光闪闪的大钢球雕塑,进了大门。

下午稍晚的时候,领导们用车把人送回了大山里,在离村子里还有几公里远的地方停下了,傻子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家那么远过,但他靠本能找到了回家的路。

何伟再回到三岔村的时候,傻子远远地看见他,咧着嘴大笑,指着轿车,比手势,是在讲述坐过他车下山的事。

“我懂”何伟说“我记得”,他想道个歉,说自己当时明白这事儿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还是把傻子丢在政府了。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办法表达歉意,傻子还在那儿激动地大大比划着手势。

后来补助就有了,再后来还给残疾人发了彩电,魏嘉的爸爸把彩电送给了一个“关系”——“反正傻子也看不懂”。傻子晚上一个人坐在黑屋子里。

等孩子6岁之后,长出了父亲一样的桶状胸脯,也学会了像其他人一样对傻子不理不睬。

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