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沙悦读 发布的文章

最近又回归了一下虚拟世界,尝尝“沉迷”的滋味。刚开始是打算浅尝辄止的,所以就找了款免费游戏。说起来我的游戏经历也不算太少——在MUD里从玩家一直到NPC,在RO里做个小商贩倒买倒卖,在黄易里最大的乐趣是掘地三尺完成所有任务,在魔兽里为图清闲成了个专职鱼叟。按理说应该是真金不怕炼了,按理说是不会再被游戏给晃点了,可惜……这只是“按理说”罢了。

新手上路自然是不需要花银子的,轻轻松松打怪,开开心心升级,还会拿到免费的礼包,经验丹、高级武器等等,让人不知不觉就升到了30级。30级以上就不再有免费礼包拿了,可你却习惯了天上掉馅饼的滋味。加上屏幕上不时冒出“某人得到某强大武器”、“某人得到某珍稀铠甲”的提示,这就让人的手痒了起来。手痒?心动?到收费货架上看看吧,1块钱一个的宝箱在跟你招手哪?先来1个?切,等着出垃圾吧!不甘心,再来5个?总是些边缘货,仿佛跟好运就擦肩而过了。咬咬牙,来10个?豁出去了,买20个?赌性一旦被勾引了出来,那可不是想停就停的。

当然这招也不是对谁都灵验的,当大部分人恍然大悟,懂得了“十赌九输”这个真理,愤然发誓再也不开宝箱了,那怎么办?好衣服不要了,好装备不要了,你总得练级吧?不升级,那么多宝贵的技能学不了;不升级,甚至有些特殊物品也用不了。高级玩家的特权,游戏商可是开发得淋漓尽致。想升级怎么办?要多拿点经验吗?付费道具,可以帮你免费储存经验,还可以让你一定时间内的经验翻番。想比别人更强大吗?想走捷径吗?只要肯花钱,一切好商量。

级别终于慢慢升上去了,可以去更高级的地儿了,结果得到的珍贵道具也越来越多了,偶尔还能打到些货架上正在热卖的付费道具,那自然要储存起来了。可是,那狭窄的仓库怎么放得下?怎么办?付费购买没商量。不想买也行,那你扔些东西,或送些东西给旁人,游戏里自然也有收购这些物品的,但价格可是低得惊人,自己衡量衡量吧。

网络游戏的一大乐趣就是做任务,奖励丰厚,而且能引发一些剧情。可是,做任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些任务要在难度很高的副本里完成,不知要壮烈牺牲个多少次,一旦牺牲就得回到城市里,再千山万水地走到这儿来,费时费力。想要原地复活吗?好办,花点儿银子就能解决。还有些任务,看起来容易完成,只需要一把“金钥匙”。问题是,一般玩家只能弄到铁钥匙,若是身上带着一个什么收费的灵符,则自然能很快找到一把金钥匙了。免费收费效果天差地别,就看你怎么选择啦。根据完成任务的速度和效率,在做任务的团队和个人之间还会有各种激烈的竞争,你想成为老大吗?想获得那丰富的奖品和光荣的称号吗?货架上有各种超级强大的辅助道具,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看到这儿,终于明白网游玩家那每月几百的ARPU值是怎么来的了吧?我这还是个不完全的消费版本呢。总而言之嘛,请务必认清形势,在免费游戏里,免费固然可以让你温饱,却绝对不能小康,更谈不上小资了。想要爽,免费是万万不能的,花钱买“爽”,这点在现实中和虚拟世界里,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您说呢?

    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图:《屈原》,傅抱石作)

今天,我们的生活还没“组织”好


    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我们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在新的开始,就要开始挽救,从逻辑上很矛盾,但这就是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遇的不得以的出路。
1860年代,欧洲的德国实现了历史性的统一,整个德意志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全力转型,当社会转型的过程非常迅速,推动非常有力的时候,一个或许让人意想不到的文化困境出现了,那就是涂尔干所说的“失范问题”,涂尔干是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大师,他一辈子的主要研究大多是这个问题——失范,即那些失去了稳定社会规范引导的人们惶惑不安的心理状态,他这么写道:“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信仰陷入了困境;传统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个体判断从集体判断中解放出来……突然出现的新生活还没有完全组织起来。”这就是欧洲100多年前的文化困境,而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短短三十年,我们的文化同样也陷入了“失范”的境地,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我们完全“组织”好自己的新生活了吗?

 

传统节日,要找到“节日的根柢”

    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面临着“该如何过”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节日习俗普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民俗知识传播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这是非常积极的,然而,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机会,更宽广的前景,更强烈的生理和精神刺激,但是,正如法国人莫里斯巴雷斯所言:“失去了根柢”,失去了心灵寄托,失去了精神的根柢,我们又如何完全“组织”好自己的生活,生活有房、车、股票、投资这些所谓“硬”的一面,同样也有情感归属、心灵寄托、精神寻根的所谓“虚”的一面,后者常常比前者,对一个人更有意义。
    所以,到了端午节,我们依然会思考端午节该如何过,如何过?我认为要寻到“端午的根柢”,在“失范”的文化困境中,找到一个坚强的文化支点。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信史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我们对屈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


何时出现“屈原星”?


    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需要必要的形式,这不是politics,而是文化,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对人文学科的历史人物,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重。我举一个例子,以国际小行星命名为例,国际学界对宇宙中的小行星命名,是一件具有国际意义的大事。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公布于世成为该天体的永久名字,并为世界各国公认。我们国家入选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呢?我列举一下:
     祖冲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
    郭守敬星——1977年,编号为20
    我们虽然有当代文化人巴金和金庸,获得了小行星命名,但是,古代文化名人,特别是哲学、思想、文学人物,罕有进入这个领域,在宇宙里,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伟大的诗人屈原还没有,我们说这是文化的尴尬,还是文化的偏见?
    我们对文化,特别是人文学科,有着说不出的顾虑、疑惑、禁忌,乃至盲区,我们对理工科的过分工具化的认知,对人文学科过分的边缘化的认知,既损害了自然科学,也损害了社会科学,不能够给人文历史人物,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的文化不能给人文科学构建应有的评价体系和文化体系,我们就无法“组织”好我们的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范”,从根本上讲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法律层面的,法律完备的社会,即使从理想模型的角度来看,是法理社会,但是法律和逻辑,并不能保证人们生活的放松和舒适,100多年前的欧洲,已然惶惑无边,事实已经证明,即使在法理社会之中,“失范”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会激化。消费主义、法理社会,都无法解决“失范”问题,不能完全引导困境中的自由的人们,走向充实、自信和理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加认同“屈原”,从文化上真正的认同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价值和历史意义。
    很多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感到被社会价值体系过分的边缘化,青灯冷月不怕,皓首书斋也是本分,然而,学术前途狭隘,空间狭小,同时,社会价值认可度低下,遭受偏见和轻视,这就是“过分的边缘化”。有人曾经问我,历史学有什么用处?我说,她就像阳光一样,阳光无法让人吃饱喝足,无法给人发财走运,但是,人们没有阳光行吗?
     人文学科,屈原们,有什么用处?就是我们的社会的阳光,有她没“用”,缺她还不行。有的学者推动古代人文名人命名国际小行星,有的学者主张用屈原、曹雪芹、李白成为流通货币的人像,这些都是文化认同的方式,值得进一步讨论,而不仅仅是建庙修祠这样的实用方式,也不是利用端午节搞什么公祭。
     端午节,如果离开了对“屈原”这位人文知识分子模范的文化认同,就失去了端午节文化“失范扶正”的根基,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nextpage}

12号小行星。
    张衡星——1977年,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
    沈括星——1979年7月1日,编号为2027号小行星。 
    张衡小行星——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第2051号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张(Chang)”来命名的。
    落下闳星——1996年9月18日,小行星其绕日运行周期为4.67254年,轨道半长径为2.7948813天文单位。
 

    导演不一定都是色导演,但色导演却也是导演。导演,是一个统称,其实也代表了“出品人”、“制片人”、“投资人”,当然也不乏貌似导演的副导演和统筹之类。

1,“亲爱的,最近忙吗?”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各位看官不要瞎激动,“亲爱的”在娱乐圈根本不值钱,已经跟“亲哥啊”“某哥”一样成为通用称谓。即便是行为保守一些的女演员,在嘴巴上也完全可能是“开放”的。这句话貌似简单问候语,其实含义颇多:导演,最近有戏吗?在忙什么呢?有好事别拉下你妹妹我啊!

    完全可以理解女演员的苦衷:色导演毕竟也是导演啊,演员总要上戏啊。虽然导演不都是色导演,但套套近乎总是应该的。

2, “又去吃饭啊……都有谁呀……好吧……”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饭局多,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对女演员而言,尽管要减肥,但有些饭局,不可不去,哪怕是鸿门宴。漂亮女演员知道,自己参加饭局无非是帮导演做花瓶,不过,既然要做花瓶,就要先看看给谁做花瓶——如果是投资人的话,当然得去,所以要问“都有谁呀”。虽然有几分不情愿,机会总不能失去。

3,“太晚了,我该回去了。”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不管是假意推脱,还是真的想走,酒足饭饱又K歌之后,女演员为了尊严,总要告辞一下。

4,“我就不上去了吧……”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告辞也没走成,又鬼使神差跟导演到了剧组所在的宾馆了,导演热情邀约上去“看剧本”(想起《水浒传》里的“小僧请娘子看佛牙”),女演员深知江湖险恶,但又怕丢失机会,所以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当然,欣然上当的也有不少。

5,“不要……不要这样……”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色导演,或者制片人终于图穷匕见,要张罗“看佛牙”,大施咸猪手,漂亮女演员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终于忍无可忍,“不要……不要这样……”现在就两个选择,一个是摔门而去,一个是半推半就,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此处删去9000字,女演员的话恐怕应该改为“不要……不要停……”。

6,“那部戏……”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如果昨晚发生了“故事”,那么,这句话含怨带嗔,总算理直气壮,如果“故事”没有进行下去,那么,这句话就更像是一句不甘心的试探:没有和您……那样,您老人家还考虑用我吗?

7,“我要曝光……”

    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点评:吃亏上当,没有换来理想的角色,或者角色泡汤了,难免不忿。俺要拿着俺的内裤去找媒体,俺豁出去了,曝光你个色狼,没准俺还能成名呢,没准还有出版社来邀请俺出一本《我跟导演的负距离接触》!啊?已经有很多女演员试过了,此招不灵?出这样的名没用?俺现在后悔啊……

   补充:这里的漂亮女演员大都是一些小演员或者二三线演员,一线演员当然不用这样了,早过了初级阶段了嘛。大拇指掌门人邓鲁平在此保持“残存的、仅有的一丁点厚道”,坚决不提名道姓,没有谁对谁错,大家都不容易,何况还要在这个圈子混呢。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网瘾的受害者,但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是否也有网瘾呢?如果有了网瘾该怎么办呢?

首先请看看网瘾的标准:

1、上网已占据了你的身心;

2、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强度;

3、因某种原因突然不能上网时,感觉到烦躁不安,无所事事;

4、向家人隐瞒自己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5、每天上网超过4-5小时,连续一年以上;

6、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惟一方法;

7、在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后有所后悔,但第二天仍然控制不住上网;

8、无法控制上网冲动;

9、因长期迷恋因特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

这9条标准是专家多年研究的成果。一般来讲,如果这9条符合4条就是网络成瘾者了。如果有2条也是个网迷,但是网迷和网瘾有着本质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时间上的限制,而是网迷的网络行为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际,他们只是沉迷于某种事物中,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网瘾与网迷不一样,网瘾已经是一种病,网络成瘾症是一种无法控制的上网冲动,网瘾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一旦上网成瘾就会带来人格的改变,造成心理障碍严重的人格异化。心理上产生的严重障碍甚至发展成抑郁症、强迫症。这也是和网迷最主要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上网占用的时间多就说成是网络成瘾症。网迷也应该适当控制自己,最好在上网前就制定好目标和时间。如果不加以控制,网迷也会发展成为“网瘾”。

网瘾对于成年人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影响工作,一方面影响生活;许多上班族在办公室沉迷于与网上聊天,当然工作就不会专心了,甚至感到很空虚。如果经常在家也是这样,将会影响到夫妻感情,甚至出现“红杏出墙”的情况。研究发现:网瘾除了游戏以外就是聊天了,聊天容易发生网恋,这是大家公认的。产生网瘾的最大原因就是感情的空虚,其次就是对网络世界的好奇。所以预防和治疗网瘾的最好方法就是找一些事情做,不要让自己太空闲了太空虚了。

孩子,有些话,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我要和你说说。

昨天你哭哭啼啼地告诉我,说一个同学又和你闹别扭了,你说事情本来不怪你的,是同学做得太过分。

爸爸笑了。

依爸爸的经验,一个人要赢得另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要学着吃亏,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就会赢的别人,哪个懂得以更大的吃亏方式来回报你的人,是你赢得朋友。

孩子,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要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的回报。

你拿着一个高远的玻璃杯,跳上跳下,一个杯子碎了以后,就永远地不能再复原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握不好,它还会划破你的手指,让一些伤痛永远留在心里。

孩子,婚姻就像是这样一个精美的杯子。开始的时候,你不要被它外在的光怪陆离所迷惑,你要审慎地去遴选和把握。再后来,你对待它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一个结实的杯子是呵护出来的,你用爱去细细擦拭,它就会释放出永久的光泽。

那一次,让你出去买醋,本来给你一个硬币就够了,爸爸多给了你几个。爸爸发现,你出门的时候,把多余的硬币放进了写字台的一个角上。那一刻,爸爸装作没看见,但你不知道,爸爸的内心是多么高兴。

孩子,人生的许多东西是多余的,比如我,比如欲望,比如名声,更多的时候,得到你该要的该有的就够了,就像现在,拿走一个硬币,剩下的在你心里淡淡的忘掉。

爸爸想说的是,因为你的舍弃,你豁然开阔的眼界里,将会发现人生中更多更多的风景。

爸爸在乡下教书的那一年,咱们家的日子过得穷迫。爸爸没钱给你买玩具,你找来许多塑料袋,在一个塑料袋里盛满水,用针扎破了,然后你看着细细的水流向另一个袋子,然后再换一个袋子,你玩的很快乐。

或许,很小的时候,你就学会了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快乐。不错的孩子,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容易改变,但容易改变的是人的心情。孩子,即使你一生中什么也没有抓住,但抓住了快乐,你依旧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爸爸给你讲个故事

你爷爷有个朋友是做大买卖的人,有一年他把二十几个村庄的账收起来,用纸包好了放在家里,他说他要到别的村子里去,他就一屁股走了。结果,一连多少年,再没有了他的消息,爸爸上学的时候,你爷爷的肺病已经很厉害了,家里一贫如洗。

好几次,你奶奶提到那个账包的事情,你奶奶的意思是挪用一下,缓一缓家里的情况,你爷爷一瞪眼,说:“人家凭什么敢把这么多钱放在咱家里?说明咱的人比他的钱值钱!”

孩子,你爷爷临死时,还是一个穷人,但他是一个响当当的穷人,爸爸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是希望你明白,一个穷人应该以怎样的风骨在这个世界站立。

  一名自称“北京政治老师”的网虫6月12日在某知名网站论坛抛出题为《疾农民如仇》的惊人帖,全面剖析农民的粗鄙表现。在帖子中,“北京政治老师”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1000余字叙述农民的粗鄙表现,通过自己所理解或看到的表达他对农民群体有缘有故的“看不起”。他说:“内在方面,农民小农意识深厚,生活习惯猥琐,法制观念淡薄,势利眼毒辣,报复欲旺盛,阴坏损;至于外在方面,农民不讲卫生、以净为耻,穿衣品味奇差。

  “北京政治老师”用调侃的笔法隐晦地陈述着真实意图:先进的理念始终无法在农村传播普及,文化落后、思想闭塞让农民命运卑微轻贱,落后的体制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疾农民如仇》让我们清醒看清农民的悲哀,让我们思考。但是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慨。农村固然落后,但是毕竟人们的思想还是非常单纯,比城市人活得更坦然和健康。从几年来在城市生活的所见所闻来看,如果要全国10亿农民都向“城里人”学习,我认为他们的道德也将会日益沦丧。

  众所周知,中国城市现有体制法规的松散,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日益失效,使得全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恶性深渊。现代性文化资源匮乏已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致命伤。中心大都市本该是胚造和传播现代文明的摇篮,可中国大都市缺乏这种现代性文化张力,它的冷漠和麻木成了恶化整个社会肌体的病源体。

  中国中产阶级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道德上微不足道的群体,也缺少成熟的现代性价值观念,对外来民工不具有道德楷模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是两极分化最突出的地方,其商业繁荣和教育发达与道德水平的低下不成比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市民,有着自己坚定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支柱。中国长期任由政治作孽,衍成一个百病丛生的畸形社会,权钱交易和裙带关系使财富越多﹑地位越高的人们越缺德性;中层社会则普遍的麻木不仁,这是中国都市歌舞升平背后不可忽视的严峻实现。可以说,中国城市已是道德荒芜之地,严重匮乏现代性道德文化资源,单一经济发展以牺牲道德和法制为前提,更谈不上整体有序性。

  当中国广大农村兴起“向城市人看齐”的新大跃进运动,都市成了农民们羡慕和仿效的标座。在贫富悬殊﹑身份差距﹑制度不公等压力下,进城民工们在道德上无所适从,其原有道德抗拒力最终因残酷现实而降服,转而奉行“城市人能做的,我们都能做”的简单道德逻辑。然而,中国都市化人性是普遍的麻木和冷漠,有道德勇气者寥寥可数,城市“好人”的哲学则是坏事不干﹑好事不做;惹不起﹑躲得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近乎冷血动物,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又缺乏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如平等﹑公正﹑理性﹑宽容等等,甚至不具有起码的平常心态。无论城市人自身在一座城市里有多幺微不足道,当他们面对比他们更弱势的农民时,就表现出骄横自大和沾沾自喜,毫无良知的内疚感和羞耻心,更缺乏反思内省的道德勇气。因此,当十亿农民都向这些所谓“高等国民”看齐,其结果使整个国家走向彻底缺德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凡到过大城市的农民,原有的道德水平必然有所降低,“良心变坏”。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严重匮乏个性精神和正义元素,宗法伦理又是一种缺乏正义勇气的贫血道德,使得中国文化整体无比阴森,以致审美与价值上倾向消极冷漠,缺乏人性张力和正义热情,这大概是中国人冷血“国民性”的文化根源。所以,愚民思想和愚民政策在中国大行其道,即使今天,城乡两级户籍制度毫无松动,这一户籍制度显然是集权与奴役的新变种,那些在这一制度中受益的市民社会持着天经地义和麻木不仁的态度,而农民有一种认命的扭曲心态,那就是他们诉不尽然的自我埋怨和自我嘲弄:“谁要我们是农民呢?”。路遥是最早对城乡户籍不公制度发起抗议之声的文化人,与《人生》同期的“伤痕文学”便是一片哭诉声,通篇充斥着“下乡者”﹑“下放者”的不幸经历,这固然没有错,但本质上漠视了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们的不幸命运。换言之,伤痕文学哭诉的背后,隐藏着城市人的道德危机。中国虽是个传统农业文明大国,却有着以“农”字为耻的国民心态,“农民”一词是中国城里人贬人的口头禅,实际利益的歧视就更指不胜指了。赵本山每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扮演农民那套绝活之所以那幺受欢迎,就是因为愚昧﹑丑陋﹑穷酸的农民形象已成为人们捧腹笑料。城里人习惯以歧视农民而{nextpage}获得价值优越感的满足,也是一种幸灾乐祸与变态心理。当前学界“贫富”﹑“城乡”或“三农”问题炙手可热,实质上并非一种社会自觉的良知,而是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矛盾的危机反应,因为今天中国农民越来越不安分守己﹑低眉乖顺,而是有些蠢蠢欲动,似乎愈来愈缺德性,这才引起市民们的恐慌和学朮界注视。由于市民社会对现有户籍制度改革的冷抵制,使得“一国两民”问题遥遥无期,甚至有人公开起来维护这一丑陋的制度。

  现在,上海官方对外地人户口进沪控制很严,只适用于那些对上海有“特殊贡献”人士,通常都是些暴发富商、院士、专家、学者,普通民工显然无法享受这种特殊待遇,暂住证﹑挨罚挨关是他们人人不可逃脱的恶运。目前大城市户口价值三至十万不等,连一般城镇户口也需三至五千元,许多地方公安部门以抓人罚款﹑贩卖户口为生财之道。城市中小学校对无户口求学者高额收费,使得大部分民工家庭不敢问津,子女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常而言,愈是现代性大都市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中国则不然,仅北京上海两地便有一种普遍严重的都市病态人格,京沪人那种沾沾自喜的优越感往往建立在外地人的痛苦之上,而且两地人的麻木和冷血可谓中国之最,与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荒唐的是,网上京沪两地网人互相贬斥﹑拆台,一决高低,显然是狭隘而偏执的市侩习气在作祟。总体上,两地人都恶劣地排斥﹑歧视外地人,民工被无辜伤害最为严重。北京人一贯的霸道狂妄与上海人一贯的骄傲自大,皆成中国都市人格病态特征。尤其北京人皇城根观念更为膨胀病态,事实上,北京哪一样值得自满的东西不是来自全国人的血汗?北京人把绕几句不阴不阳的京腔视为了不得的高明文化,殊不知那是过去宫人专有语言方式,既不高雅深奥斯文,更不是什幺贵族派头,热爱故乡或家乡的本位主义无可厚非,可谓人之常情,但绝不是沾沾自喜和攀比压人的宝器,可见中国城市阶层是多么缺乏包容与开放的现代素质,跟纽约﹑伦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无法相比,这种冷血城市,居然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经济和教育的中心,似乎就注定了中国城市人已经彻底“缺德化”。

1. 你怎么这么没用!

  女人最在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联系,而男人最在乎的是自己的能力。女人,尤其是结了婚的女人,常常会抱怨丈夫的无能,这种无能的指责既可能是事业上的,也会是生活中的,但往往就是这句话大大地刺伤男人的自尊心。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体现是男人生命最看重的部分,一味地讽刺挖苦只可能将男人置于绝望的境地。每个男人的能力各有差异,既然女人选择了,就应该面对现实。

2. 看谁谁谁家新买了房子、车子……

  这句话会让男人得出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自己没用,不能在物质上满足妻子的要求;一个结论是妻子是个势力眼,爱钱不爱人。这样丈夫既会对自己不满意,同时也有足够的理由对妻子不满意,这样的话讲多了,丈夫会误以为妻子是在向自己暗示什么,夫妻关系也就更加疏远了。

3. 有本事到外面称王称霸去。

  当夫妻之间发生争吵之后,平时对人礼貌客气的妻子会一反常态,在吵架的时候闹得很凶,对丈夫说出这句话。可能确实有很多丈夫性格比较懦弱,不敢对别人发火,只敢在家里发脾气,但是这也正是他们性格中的痛处,妻子完全不应该故意去戳丈夫的伤疤。

4. 她是什么人?你俩什么关系?

  如果男人手机响了,妻子都会不自觉地问一句:“谁呀?”如果丈夫稍有支支吾吾,接着就会问:“她是什么人?”“你俩什么关系?”女人自古爱多疑,这是可以理解的,喜欢翻看别人的尤其是丈夫的手机和包,这也是可以想的通的。但是让丈夫感觉到的夫妻之间存在不信任,确会极大地影响彼此亲密关系。
 

女人最让男人伤心四句话,千万不要说哦!

△你可以不会做家务,但不能不会花钱。

不会做家务,男人不可能找个情人回家来干活;你不会花钱,他则比较可能找个MM帮你花。

△你可以不化妆,但不能不购置全套的化妆品

不化妆你可以说你是“嫌脂粉污颜色”;可是如果你没有全套的化妆品,就说明你根本没有随时“上得厅堂”的心理准备。

△你可以不喜欢逛街,但不能不喜欢shopping。

不喜欢逛街,说明你成熟,购物有自己独到的品位;不喜欢shopping,则只能说明你没有新意、不热爱生活

△你可以不拿钱,但不能不上班。

这里的“上班”,包括自由职业和公益事业。你拿钱,是你的能耐;你不拿钱,是一种奉献的美德。从事社会工作,才会具有社会地位。千万别相信男人对你说:“回家来吧,我养你”,(养你可以,回家不行!)那是他想把你慢慢培养成一个标准的黄脸婆,以备日后唾弃。

△你可以不常聚会,但不能不常和朋友联系。

不常聚会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工作繁忙;可要是不常联系,男人可就要沾沾自喜地以为他是你的唯一。他们总是贪得无厌,一旦他成了“唯一”,他要求“加薪”的时候就到了。

△男人出去happy,你可以不限时,但不能不查岗。

你限时太紧,难免给他造成压力,觉得玩也玩得不尽兴,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可是你给他自由太过火,电话也不打一个,他又会觉得你不重视他。男人们聚会时,接到自家女人的电话会大叫:“瞧!查岗来了!”那其实是一种甜蜜的语气。

△你可以不贤惠,但不能不撒娇。

再温顺的男人,骨子里都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味道。撒着娇去和他沟通,不贤惠也不会让他觉得你霸道,反而是一种可爱和调皮,他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去贤惠。

△你可以按照这套方法去做一做女人,但可不要把这些一条条地读给你的男人,因为这只是属于女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