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确切的消息,昨天市里一所高中有三个学生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据说今天成功学院也有几例疑似病例!一时间,搞得很紧张。
   
    孩子今天放学后,说他们班有好多人都请假了。爱人也和我商量,说不行明天让孩子也请假,因为他这两天虽然不发烧了,可感冒症状仍然没好。
   
    我不想孩子缺课太多。刚才我去他的屋里,想给他改作业的时候,他很紧张的样子对我说,试卷上一部分英语题他不会,我一看,今天测验了,他只得了74分。我问他是不是得签家长意见,他说是。我就知道,他是怕我责备他。其实孩子能坚持到校学习,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能说他什么呢。我做出很轻松的样子,给他签上意见,然后,把错的题给他辅导了一下。
   
    孩子看起来轻松了一些,告诉我说,错过的两天课,老师一点没再讲。我说你不会的只管问我,你现在的课程,妈妈都还人。孩子看起来心安了。
   
    是不是我以往责怪他太多呢?对他抱的希望太高,稍一达不到我的满意,我就会怪他。孰不知,孩子是那么需要家长的宽容。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孩子都做得比我好。
   
    前几天他发烧,脸烫得吓人。我害怕地抱着他,他还开玩笑安慰我,“妈,我的脸上都能煎鸡蛋了。”
   
    那天我专门请假在家照顾他,孩子很感动一样,中午时小心翼翼地告诉我说,他想吃蔬菜煎饼。我问什么?他拿着手里一本带图片的食谱给我看,那本书是家常面食制作,他很喜欢,看了很多遍了,可我从来没有想过给他做,他也一次没有要求过。这次,是借着生病,才敢向我提出来的吧。他说过后,还问了一句:妈,你做做吗?
   
    我说会。当然会。于是专门去买了四季豆,洗净后切成细丝,又切了些葱花,再加上火腿肠丁,把这些放入面糊中,再打一个鸡蛋,加入调料打匀了,在电饼铛上制作。
   
    饼做好了,切成几块放到干净的玻璃盘子中,孩子觉得自己很被宠爱一样,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品尝,告诉我味道不错,还专门为我留了一块。
   
    孩子的所作所为总是让我感动,让我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不好。我经常不知道自己都在忙些什么。现在想想,用心在孩子身上才是正题。孩子那么敏感,又那么知足,我们不能让等爱的孩子失望。

    个人借贷与银行借贷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相通的。银行借贷讲究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个人借贷也当考虑这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建立,银行做了很多的工作,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时人们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肩负着为经济输血供氧的责任。当时考虑的主要是实体本身的效益,资金投入之后能否产生预期效益,达到偿还的目的,因而在借贷手续上非常简单,很多贷款甚至是完全的信用贷款。那个时候银行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本身的经济效益反而考虑得少了,银行不少不良贷款很多都是那个时候放的。而现在,银行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信用贷款在如今基本不再存在。
   
    个人借贷同样也得考虑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借不借,并非简单的自己有没有钱,自己有钱有时也不能借。很多民间借贷是靠个人信用维系借贷关系,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对方没有诚信,借出去的钱很难要回来。
   
    从安全性来说,就是要考虑你借出去的钱是不是能够得到及时的偿还,一旦遇到危机你的钱能否得到有效保护。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方的诚信,对方是不是有信用,也就是对方的人品问题。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能力,对方是否勤俭,从事的劳动是不是能否保证收入。再次要考虑借贷关系的保护,双方之间最好以书面方式确定借贷关系,一旦产生纠纷就有依据。
   
    至于流动性,对于个人资金来说,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个人的资金不是用于借贷的,主要是供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以及未来预期的各种需要。只有那些放高利贷的个人才会考虑自己资金的流动性,通过加速资金流动提高个人资金利用效益。个人资金可以用于投资国家认可的一些理财产品,而且这些最好是自身意愿表达,绝不可受到其他的干扰,要保持理性。
   
    效益性,主要是考虑向对方借贷以后,对方从事的劳动或者项目是不是能够有效益,保证自己借出去的钱能够按期收回。如果对方借钱是用于个人消费或者从事非法活动,从事不正当的活动,自己又没有稳定的收入,就不应当借出去。比如有的人因为打牌赌博在外面有欠账,应拒绝借钱。
   
    在民间借贷,很多人都说,你有钱怎么不借给我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借不借与自己有没有钱没有多大必然关系,除非你钱太多,自己花不完了,或者你特别具有爱心,成心想要资助人家,你有钱当然可以借出去甚至赠送他人。否则,那种认为别人有钱就得借给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在目前很多人收入并不高,以及各种高消费面前,即使有钱我们依然得保持紧张,防止那些钱被过高的消费剥夺。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婚育,还有自己的养老问题,都是我们现在就得着手准备的事情。在我们的口袋正在被各种市场化的借口下偷窥,我们的收入正在被各种改革幌子剥夺的情况下,我们对自己很少的收入必须牢牢地抓住,不要轻易地被疯狂的消费或者不必要的消费所消磨!
   
    市场可以疯狂,国家可以疯狂,但是你,一个需要生活的人,你必须为自己的生存着想!保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收入,尽可能地保证有可以`让自己再生活若干年的积蓄在自己的身边。老祖宗千百年前就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如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别指望别人会借钱给你;当你流落街头的时候,别指望国家会来收容你,一切都要靠自己。
   
    今天到带着孩子去存钱,碰到一对老人夫妻也去存钱。由于老人不会操作,我在旁边进行了很多帮助。老阿婆对我说,他们的钱被亲戚借走了两万多元,至今没有见到归还。我以为对于这样的人,即使是亲戚最好也不要借。老人不借,说是怕得罪人家。其实,对方赖着不还何尝不是得罪了自己呢?借钱给他,他可能得罪自己,亲戚可能做不成;不借钱给他,你可能得罪他,亲戚同样可能做不成,其实结果是一样的。
   
    我还想说,中年人不要借钱给人家。为何?因为中年人负担最重,压力最大,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什么都需要自己去负担去承受,自己的血汗钱得花在对家庭有价值的地方。
   
    我还想说,老年人不要借钱给人家。为何?因为老人身体较差,还常常容易健忘,自己借钱给人家了,也许时间一长自己就忘记了,到时怎么去向人家要?加上没有借条,对方怎么会承认?还有一点,老年人一旦什么时候突然逝世,那笔只有自己知道的帐就成了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死帐,成了死无对帐,对方更不可能还。
   
    当然,年轻人也很难借钱,因为他们刚刚进入社会,收入不多,他们面临着住房结婚孩子等很多预期消费,更不允许他们借钱。
   
    只有那些真正上了富豪榜的人才有资本去做借钱这样的善事。

    九月的阳光空灵地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黄。农人们看看天,望望稻田,露出惬意的笑——又到了一个收割的季节。
   
    很小很小时候,看着父母在田里忙碌。母亲弯着腰,右手握紧镰刀,左手抓住谷杆,娴熟地把一株株水稻同向(保持谷把乱草的一致)割倒捏在手中,然后提起谷把一抖,再内旋使刀口向两侧,轻轻地放在谷桩上。父亲走到谷把前,弓下身,将谷把的乱草一捋一缠,轻松地提起来向拌桶走去,快到跟前时,双手箍紧谷把往头侧一挥一攥便向桶板砸去,一声“砰”响,谷把便被弹到了拐角的另一块桶板上,父亲会在那极短暂的一瞬把谷把分撕两半一抖,然后内旋着将谷把再次扬起……母亲总会利用偶尔直腰的时间为我抓上几只油蚱蜢,掰去牙后递给我 ,“快到对面的田埂上去守着,妈妈一会儿就把油蚱蜢给你撵过来,逮一大堆煎来吃!”我就乖乖地在对面守着,看着那些又肥又大的蚱蜢跳来跳去,那份激动的心情也随着它们不停地上下翻飞。但他们的速度实在是太慢太慢了,往往在守着守着的时候便睡了过去……即使父母夙兴夜寐的劳作,忙完一季的收割至少也得需要半个多月的时候。望着他们,常常会莫名地感动,为他们那天天在太阳下曝晒的泥土般的肤色,还有那副累得几乎已直不起的腰板。即便如此,那时的我还是特兴奋的,因为不仅可以吃到又香又脆的蚱蜢(要知道那可是我童年的一道大餐啊!),还可以期望着在不久的时候吃上一碗白花花的米饭。
   
    后来,小孩们相继长大,亲戚们便决定收割的时候大伙儿联合着干,一家一天轮着来,毕竟人多干起活来快,也热闹。在我只有八九岁,便成了“收割战场”上的一大主力,跟在大人的后面整日整日地忙碌着。虽说烈日下的感觉火烧火燎的,可只要一听到大人们喊起“打-雷-了”(长时间的劳动过程中加餐补充体力)的时候,那份疲劳与躁动便烟消云散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或是干脆躺下尽情地舒展舒展,酣畅地喝下一瓶“峨眉雪”,吞下两个咸鸭蛋,再想着中午那顿垒尖尖的宝肋肉(肥,油气重,吃了解馋),那感觉甭提有多爽。打完雷以后,兄弟姐妹们的笑声、砰砰的打谷声再和上长辈们的吆呵声,便汇织成了一首“秋日丰收协奏曲”。当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群人排着队,挑的挑,背的背,扛的扛,沐着夕阳,担回一年的心血,担回那份收获的喜悦。一季下来,也得忙上十余天。
   
    再后来,手绞式打谷机与油电两用打谷机的相继出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独轮车的方便与快捷也让稻谷的运输变得轻而易举。餐桌上,鸡鸭鱼肉一起端,冰镇啤酒随你喝,那阵势,更像是在过节。三四天的劳作虽说也不短,但却让人感觉不到多大的倦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家的生活观念与质量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人们常常说一句话“现在的生活,就是吃剩倒了的都比以前的大地主们好得多”。还未开始收割,南方来的“久保田”联合收割机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队,只待价格一敲定,轰隆隆的一下田,就半个小时的时间,所有的收割任务便告结束。
   
    一切都还在变化着……
   
    夕阳下,老人们拎着一杯茶,望着田里收割的机器,呡一抹晚霞,便醉了……

    80年代我读大学时,食堂周末之夜常作舞厅用,其面积可想而知了,一到开饭时间仍然人山人海。“加塞”的太多,于是索性都不排队了,抡胳膊伸腿的,空饭碗一律高高举过头顶。据说饭后炊事员打扫战场,没准能扫出一两只不成对的拖鞋来。  
   
    连女生窗口都插满了和尚兵,使不少穿了漂亮衣裙的小姐们急流勇退,焦急且无奈地作在水一方观望状,幸好慨然相助的白马骑士不在少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向窗口挤去……  
   
    学生食堂荤素兼备,但要么是肥肉炖土豆,要么是白水煮似的豆芽青菜,两个极端,有些蜜罐子里倒出来的学生娃这么形容。人对生活真是能挑剔则挑剔,于是增设了小炒。现在消费水平提高了,加上小锅菜速度慢,显得等小炒的学生比其它窗口反倒多些。  
   
    平心而论,吃食堂也有好多得天独厚的乐趣。上午第四节课放学铃迟迟不响,肚子饿得咕咕叫之时,食堂这个概念就变得格外亲切。拎空饭碗去教室的人数量俱增,“民以食为天”嘛,上课时偶尔有调匙无意中碰落在地上所发出金石之声,老师和学生居然都不受干扰。
   
    谈恋爱的人更是愉快且充分地利用这一公共场所,老去双方的集体宿舍毕竟诸多不便。谁跟谁好上了,意味着两个人的饭碗将要合并,统一编制,一只装菜,一只装饭,两根调匙你来我往,好不亲密。也许确实有那么些校园情侣,多年以后回想最初的契机,会由衷地怀念那熙熙攘攘,且留有自己青春投影的场面,感谢母校的食堂!  
   
   1989年大学毕业,我来到另一座城市。单位里单身汉少,连食堂都没有,我只得辗转托人在邻近一家机关的食堂换点饭票。那个国家机关是军人把门,我只能趁人多时混进去,成为其食堂的额外“食客”。晚餐照例没多少人,我在冷冷清清的饭厅里默默吃完饭,联想到大学食堂的温暖如春,一切恍如昨日,心里顿时有点湿……  
   
   吃食堂成了习惯,也就用不着像饮食大众那样为一日三餐操劳。我和单位同事开玩笑:“以后纵使结婚我也不为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忙碌,两人各吃各的食堂,星期天到酒馆‘搓一顿’!”同事们既羡慕我的超脱,又根本上否定我的浪漫设想:“摆弄锅碗瓢盆自有其乐趣,那才真正像个家。”
   
   听到家这个字眼,我愣了一下,终于明白自己何以喜欢食堂热热闹闹,连拥挤或排队都被视为一份温情,因其至少给我一种大家庭的感觉。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只有无家的单身汉才能理解这份对食堂的依赖和热爱……

    1.养成经常替老婆洗衣服的习惯

    当然了,劳动不是第一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如能在洗衣服前将老婆所有可能放钱的地方仔细搜查几遍,通常都会有所收获,小则一两元,多则三十五十,不过要是收获超过一百。为了防止竭泽而鱼的现象发生,建议以交还老婆为妙。

    2.养成经常打扫房间的习惯

     通常在清扫床下及其他隐蔽的地方时,作为劳动的回报,会有几枚硬币伴着清脆的“当啷啷”响声出现在你面前。如果运气好,出现一元以上面额钞票的机会也是常有的事。

    3.养成经常收拾废品的习惯

     其中经常会有一些家人乱扔的纸箱、酒瓶、报纸、铁丝、胶鞋、塑料袋,如果碰上合适的收废人士,再加上一定的讨价还价技巧,通常的收获还是比较可观的。注意:对小食品袋、瓶盖、易拉罐拉环卖前应仔细检查,万一碰上中奖标志,收获会更大!

    4.养成腿脚勤快的习惯

     如果老婆让买东西,时间又允许,货比三家是必要的。比如买三斤黄瓜,就可以在走过十家菜市场的二十家卖黄瓜摊后,对市场的黄瓜价格有个充分了解,用最低的价位买入,用最高的价位向老婆报价,中间的差价不就到手了吗?不要小瞧这个,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几十几百都是它!

    5.养成分账理财的习惯

     工资卡上交,那是咱控制不了的,但哪个单位都会有不入工资卡而直接发到手的钱。这部分钱可就凭自己良心和多年的夫妻感情了,不可不交,也不可全交。一点不交,一旦东窗事发,后果不堪设想。要是全交,心里怎么说也有点屈得慌,再说了,也对不起单位给的好政策!

    6.养成长跑健身的习惯

    这样,每天就可以不坐公交车或打车上班了,每天老婆给的交通费就可以直接纳入自己的财政收入。

    7.养成在家多吃的习惯

     这样,在单位就可以少买二两米饭,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就是50多斤,一百来块呀,够出去小撮儿一顿了。其他以此类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8.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特别是数学和经济学知识,比如数学里最简单的四舍五入,就值得一试。举个例子,一斤酱油八毛四,你一两一两地买,买一斤酱油不就有四毛钱的收入了?你说啥?四毛太少,这四毛、那四毛,就不少啦,多少是多呀?

    9.养成与孩子经常交流感情的习惯

     孩子通常是不太缺钱的,身上经常叮叮当当的有些散碎银两。大钱咱就别和孩子耍心眼儿了,不过小钱,你完全可以以替孩子暂时保管为名,占为己有。不过这事毕竟不太光彩,如果不是特别的渴,还是不用为好。

    10.养成经常到老爸老妈家串门的习惯

     嘘寒问暖时,如果看到老爷子老太太高兴,你哭点穷,老人家爱子心切,百八十的总还是有的。道理同上,现在都不兴啃老了,老爸老妈挣钱不易呀,如果事不得已,还是别用这招了。

     以上各招男同胞都学着点儿,有用的!

    1、每天睡到自然醒,什么时候想去上课就去上课,但是考试回回拿每一,老师见到你毕恭毕敬,像看到明星一样,有题目不会做就来请教你。

    2、银行卡里的数额无限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且不买最好的,就买最贵的。买回来的东西开心就使用,不开心就直接扔了。

    3、全票当选学生会主席,然后甩一甩头发,潇洒地说,我的时间太宝贵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别人吧。

    4、每天有一帮漂亮女生围着你转,但你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然后每天还要假装很郁闷地说声:人生如此,我还要做些什么才有意义呢?

    5、课堂上,你狠狠地对老师说,我要让你失业。然后就出来创业。之后你财运亨通,如有神助,逢山过山、逢海过海,一直追着李嘉诚盖茨赶,几年后就己经是福布斯排名第一位。你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的任一个角落,年年获经济人物奖,天天上报纸头条。忙着接见总统主席,狗仔队在你家方圆十里都扎了营。终于赶上教育彻底产业化,就把母校买了,然后直接开着劳斯莱斯找到原来那位老师说:“sir,你自己走吧!”

    6、忽然找到了时光隧道,一口气把以后各种考试的试题、各种彩票的中奖号码全记回来,从此之后考试是你最高兴的事情,每次都提前交卷但就是拿满分,说你天才实在是抬高了天才这两个字。不久又因把近期的六合彩票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奖金一股脑儿全拿了。各彩票的头头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请你签下合约,让你承诺以后不再买彩票了,然后定期给你不菲的费用。你还不乐意,非得让主席过来后你给面子才作罢。

    7、有一天心血来潮,推翻了什么相对论又顺势发现了什么香蕉定律,成为当年诺贝尔奖得主。以前批评过你的老师一见到你就不好意思地绕路走,然后天天去开报告会,到处是鲜花掌声。人家问你怎么有这样的天才?你还要谦虚地说:脑袋嘛,爹娘给的,有什么办法?

    8、那一天摔了一跤,一不小心就把任督二脉给打通了,然后发现自己身轻如燕,力大无穷。眼光炯炯有神,样子也玉树临风起来了。然后一路参加院运会校运会市运会一直到全运会亚运会全球运动会,无论是长跑短跑铅球篮球跳高都是第一,把该破的记录全破了。体育部长亲自请你参加国足,于是从此国足战无不胜,把接下来的足球比赛全一口气拿下。各大报纸上同一标题:龙的传人,民族英雄!

    9、你不费吹灰之力就提出了N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妙计,得到国家主席的赏识。从此中国的强大就像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接下来当然是世界沸腾了,呵,各国的邀请函有如雪花般纷沓而至。你当然不能答应。做人要低调嘛。然后你就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天天感叹,人生寂寞啊。呵,但是上天怎么会放过你这个天才呢?终于,又一种新病毒“全杀死”入侵了。人民需要你啊!于是,在那个万众瞩目的时候,你在七彩祥云的映照下出现了。你嘴角扬着救世主的微笑,你不可一世地流着口水看着下面的欢呼,呵呵呵……

    10、该醒了,还要抄作业呢。 

    从前有一个王子被巫婆诅咒了,他每年只能说一个单词。但是,这个单词是可以累积的,就是说如果他第一年不说那么第二年就可以说两个词,以此类推。
    
    有一天,王子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他深深地爱上了她,想娶她为妻。他想叫她“darling(亲爱的)”,告诉她“I love you(我爱你)”,对她说“would you please marry me(你愿意嫁给我吗?)”可惜,那要9个词。而王子一年只能说一个词。
    
    为了爱情,王子豁出去了!他辛辛苦苦咬紧牙关沉默了9年,苦苦等待了9年。
    
    9年后,王子终于又见到了公主。而且幸运的是,她还没有结婚,而且还是那么漂亮。
    
    王子简直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快步走到公主面前,一字一句、深情款款地对公主说:“Darling,I love you,would you please marry me?(亲爱的,我爱你, 你愿意嫁给我吗?)”

    结局:
    
    公主迟疑了一下,然后说出了一句让王子吐血不止的话。

   “Pardon?(对不起,我没听清楚,请再重复一遍。)”

    王子:“#¥……¥……!”

    眼见着大哥赴津的日子临近,只要一踏上那条熟悉的长长的小巷,我的心就会很伤悲,许多次我独自落泪。大哥这一走,将不再属于这个城市。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么多年,除了大哥,这里再没有我别的亲人了。
   
    说起来,我和大哥并不很亲密。兄妹三人,从小我和二哥关系好,俩人合伙做点坏事,琢磨点好吃的。大哥从不,他给我们做肉炒咸菜丝,他总是记着先把肉丝挑出来放一边,给父亲留下。他不怎么说话,我和二哥海阔天空瞎白话时,他就静静地听或憨憨地笑。他总是在干活,挑水做饭,洗衣种地,好像没有什么他不会干的。那时候,母亲还在硝矿上班,一住矿就十天半个月,父亲在铁路上三班儿倒,所以很多零散的日子都是在大哥的打理下过去的。每年一进腊月,大哥便早早地帮母亲洗了被衬褥里,然后再起早贪黑一针一线缝好。大哥的针线活做得好,扣子掉了衣裳破了,大哥没少给我们收拾。
   
    多年以后,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大哥在结婚的头天晚上坐在灯下缝扣子的情景。记得当时,我说,我给你缝吧。大哥说,不用。只轻轻这一句话,大哥便把一切难处都留下来自己扛。后来当我把这事儿告诉远在千里外的母亲时,母亲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
   
    我知道母亲心疼大哥。母亲常说,就数你大哥脑袋笨了,考学费那个劲儿呀,让人想起来就心疼。有时,大哥也会对两岁多的女儿发发感慨:“你老爸活了三十几岁,念了二十多年的书。”大哥师从我国著名学者高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位法学博士。因为是博士,大哥变得与众不同。
   
    实际上,大哥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生大哥时,母亲难产。都签了字剖腹产呀,赶来了出门诊的老大夫。尽管老大夫小心又小心,大哥还是被产钳碰了头。就这样,落地时大哥依然睁着他大得出奇的眼睛。后来母亲才晓得,被碰了头的孩子极易留下后遗症,真是后怕。
   
    大哥生得漂亮,漂亮得母亲总疑心大哥不好养活。三四岁以前,大哥老爱闹毛病。有一次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大哥哭闹得满车厢的人都抱遍了,可还是哭,母亲气得没着没落。这时,坐在母亲对面的一位老中医详细寻问了大哥的生辰八字姓甚名谁,建议母亲给大哥改成现在的名字,并说这孩子的身体大点儿会慢慢好起来。老中医还说,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有出息。到了老家,写在母亲手上的老中医的地址已模糊不清,但母亲记住了那名字。在姥姥的坚持下,大哥改了名字。
   
    时隔不久,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河,像跑道似的,有个声音在说:向前跑,你的孩子在终点的红线那头等着呢。梦中的母亲跑呀跑呀,她撞上了红线——母亲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说来也怪,那以后大哥的身体就真的逐渐好起来。
   
    多年以后,母亲一直不能释怀的是,想好好谢谢那老中医已无从找寻,只知道好像是生活在齐齐哈尔。也许冥冥中注定了,在大哥的生命中会有这么一个手拿魔杖的仙人为他指点人生
   
    现在看来,老中医只说对了一半,大哥是出息了,可她没说这种出息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多年了,母亲还一直念念不忘,要不是产钳碰了大哥的头,大哥才不会遭那些罪。母亲总说大哥立事晚,我倒宁可相信大哥是大器晚成。父母虽也识文断字,但文化不高,并不把我们的学习放在心上。中学时大哥念的一直是差班,直到高中毕业,大哥的好朋友考上了吉林大学,大哥才如梦方醒,回过头认认真真思考学习的问题。
   
    大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读,这一重读他就又读了三个年头的书。重读的日子艰难而又苦涩,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成撂成撂的书堆满了在厨房一边搭起的大哥的床头,好多次看见大哥就那么倒头睡在书堆里。我就想,他快把自己也看成一本书了。三年时间,大哥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儿,他总是合衣休息个把小时,赶紧再爬起来接着学。大哥的话更少了。我们都帮不上忙,就那么远远地看着,看着大哥脚步沉重地朝前走去。母亲曾多次劝大哥,咱不考了,接班(早些年父母亲退休,孩子可以顶替)也挺好的。大哥不干,他让二哥接,二哥也不。第四次高考时,大哥把书呀本呀全拆了,最后一段日子,他看一页撕一页,颇有些壮士一去的英雄气慨。后来,大哥悄悄告诉我,就是考不中,这课本也用不上了,下一年换新教材。
   
    1983年,22岁的大哥经过三年持久战,考上了省大学历史系。数学从几分的基础考到78分,外语从英语改学日语,以自学为主四处求师,考出了89分的好成绩。一夜间大哥成了同龄人学习的榜样,随后几年时间,小城兴起重读热,有不少落榜生学着大哥的样子,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功。后来母亲回忆说,在大哥重读的日子,她和父亲从没指望大哥能光宗耀祖,只求老实厚道的大哥可千万别考出毛病。
   
    大哥的大学生活应该说上得还不错,做班干,搞社会活动,入党,当优秀学生。毕业时,大哥很顺利地留在了青城。就因为这个原因,大哥前脚走出内蒙古大学,我后脚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省大学汉语系。大哥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人,以至后来,我们在一幢大楼里做了好几年相似的工作,在异地他乡都是一个人操办的婚事。
   
    只知道大哥一直在读着书,但能考上中央党校的研究生,还是让大家再次刮目相看。转眼,大哥的博士也毕业了。有时候别人夸大哥夸得多了,我就实话实说,其实我们兄妹三个数大哥笨了,可没人相信。连大哥都说他是笨鸟先飞,不过是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可就这几年书,几乎把大哥的日子填得满满的。
   
    离开住了二十来年的青城,大哥犹豫了很长时间。大哥总说单位领导好,同事也不错,他实在有些舍不得离开。大哥的调转手续办得很顺利,对方听说是博士生,一路绿灯。大哥在新单位主要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手续办好后,大哥买回好几大箱子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方面的书。大哥说,读好这些书就是他今后的主要业余生活。也许是真的,前世的大哥一定是一本书呀!
   
    大哥离开青城的时候正是秋天,秋风吹过,落叶哗哗作响。送站的同事已散去,大哥走到面前。
   
    回去吧,天冷。大哥说。
   
    你也快上去吧,你穿的少。我说。
   
    开车铃响起,火车缓缓开动了。我的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如果有来生,大哥,我还愿做你结着血缘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