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not 发布的文章

——观《西游·降魔篇》

文/布羽

星爷的电影,向来轻松搞怪,让人前仰后合从头笑到尾,然而,这次看《降魔篇》的时候,我心里却一直很沉重,除了那么几个特别搞怪的桥段。我总觉得,陈玄奘的人生,就是星爷的人生,也是我们大多数的人生。

刚出场的陈玄奘,蓬头垢面,善良单纯,分明就是一个初入尘世的年轻人,心怀远大理想,坚定不移,以降妖除魔、解救众生为己任,身上也有那么一些本领、见识,但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他,在成功收服水怪(沙僧)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们的一点信任。但是这次成功,不仅以那一家三口的性命为代价,也得于众人的帮助,还有另一位降魔人段姑娘的出手。所以在玄奘自己看来,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他想的是完全依靠自己,独立地、绝对成功地救人于水火。可是他做不到,只能哭着去找他师傅诉苦。他师傅说,他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可是,他不知道那一点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都没问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自责。无奈,他带着师傅对他的期望,还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再次上路。

这次他来到了猪刚鬣(八戒)的洞府,再次遇到了段姑娘,他再次目睹了段姑娘的厉害,但是段姑娘失手受了重伤,两人一起逃跑后,玄奘为她疗伤。在此过程中,俩人萌生了爱意,心直口快的段姑娘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然而此时的玄奘一心向佛,心中只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虽然在初次相遇就爱上了段姑娘,却不敢承认,在他看来,男女之爱不仅有违清规,更会影响自己远大理想的实现,吓得落荒而逃。爱上玄奘的段姑娘想方设法地追求玄奘,不惜一切,但玄奘还是抱着最初的想法断然拒绝。在此期间,他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降魔高手,天残脚、空虚公子......个个身怀绝技,在他们眼里,他不过只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要饭的,根本不入人家的眼。但是,这样的他,善良、单纯,深深博得了段姑娘的芳心,在多次被拒绝被伤害之后,依旧对他死心塌地。然而,见了这么多的高手,更加让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弱小、无能,他继续照着师傅的吩咐,寻找孙悟空,降服猪刚鬣,循着自己设想好的路线、向着理想迈进。

终于,他找到了孙悟空。期间,段姑娘再次向她告白,他还是狠狠地拒绝,宁可断指也不要段姑娘送的戒指,她苦心拼好的《儿歌三百首》他也拒绝收回,心灰意冷的段姑娘只好伤心离去,玄奘只是沉默。这里有个片段:孙悟空在段姑娘走了之后,感叹道:她的身材真是棒!玄奘却狐疑:你怎么知道?孙悟空很自然地说:因为我用眼睛看到了。玄奘还是疑惑:我为什么看不到?孙悟空:因为你的眼睛瞎了。玄奘不解......其实,谁都知道,他瞎的不是眼睛,而是心。他走出洞府,月光下,他仿佛又看到了段姑娘一袭白衣款款而来,带着温柔的微笑,深情地注视着他。他却只是呆呆地望着,无奈的后退了几步,跌坐下来,悲伤,落寞......在他心里,只有理想才是神圣的、独一无二的目标,爱情之类在理想面前只是陪衬,只能退而居次,即使深爱,也只能暂时放下。无意中,他上了孙悟空的当,放出了孙悟空。心怀怨恨的孙悟空大开戒,杀了三大降魔高手,并把矛头对准了玄奘,段姑娘为了救他,受了重伤,此时的玄奘才心有所悟,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抱起了段姑娘,将自己的爱意和盘托出,然而,一切已为时已晚,段姑娘被孙悟空击为碎片。悲痛欲绝的玄奘失声痛哭,此时的他才领悟了自己缺的那一点点是什么,放下心理包袱的他境界高升,成功降服孙悟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踏上了取经之路......最后,他终于领悟: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然而,失去的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的面容,空洞而悲伤,结尾的音乐,轻松之中也参杂着伤感......

玄奘,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们,初出茅庐,心怀理想,却不够自信,也不为人所认可,于是发誓出人头地证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自己所遇到的人、事全都当作理想路上的羁绊、干扰,视而不见,伤害了自己爱的人,也伤害了爱自己的人,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到了最后,理想实现了,该拥有该珍惜的东西抛弃了,也把自己丢了。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玄奘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而我们往往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屈服了现实。然而,玄奘也说: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或许,每个人都必须像玄奘一样经历一切,才会像他一样有所领悟。许多道理,不是我们懂了就能做的出来,只有亲自受过伤痛之后,那些道理才会真正融入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知道和感觉到,是两码事。”

我想,《降魔篇》就是星爷对自己人生的诠释和解读。前几天看柴静对他的专访,头发花白的他,跟影片里最后的玄奘一样,表情空洞,落寞而悲伤。事业上他是成功者,星光熠熠,生活里,在那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可能是个大大的失败者。

佛家的遁入空门,其本质或许在于真正地融入红尘,可惜,我们凡人始终难以做到。影片里:舒淇说,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现在,现在就是最珍贵的时刻。

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现在的时光。

 

西游。降魔篇

看文章:我看了电影,三遍。有人说它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性,它只“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有人说它不是一部喜剧,它就是一封十多年后星爷补给朱茵的情书。整部电影下来,导演想说的只有那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余种种,不过凑字数而已;其实知音难觅,自知更难,恨是爱而不能,陈玄奘手中的《儿歌三百首》是有意义的,不过是要拿在妈妈手中,那时爱可以很直接地流到孩子的心中。

文/Chen Aibing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心里却是无比的寂寞。

楼,高楼。窗外的月分外明亮,远处的灯火依旧璀璨。

屋内,却是一灯如豆。

开门的刹那,孤独就像等在屋内很久了,起身与我打招呼。我打开灯,让光线充满这屋子;我开电视,让声音充满这屋子;我甚至想打开炉灶,生火随便煮点什么,让气味充满这屋子;可我清楚,这些都无法替代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无法驱散深潜入骨的孤独。

我的屋子就在高楼上。我一直习惯说屋子,而非家,因为这里没有我的家人。我曾经很喜欢高楼,也期望住在高楼。如今,人在高楼,心里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高处,总是比较浪漫。商纣王也曾起高台,取名摘星楼。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俯仰之间,心旷神怡。清风入堂,更是惬意之极。可高处也有不好的地方。高处离地面太远,不接地气。看不见窗外树影森森,也听不见窗外夜雨潇潇。

去年年底,朋友乔迁新居,在底楼。上海气候潮湿,到了黄梅时节,一楼的屋内常常长霉斑,气味也不好闻,所以我不太喜欢。但到了朋友家,看到他家门前的小院,一桌四椅,窗明几净,而隔壁邻居更是在院子里栽满了花花草草,还搭了秋千的架子,门前亦有树,因风摇摆。我浮想联翩,在这样的院子沏壶茶,聊聊天,该是多么的好。

我不禁又念起家住一楼的好。我告诉朋友,我很喜欢你家的院子,但又不喜欢住在一楼,有什么办法可以两全。朋友笑道,那你只能去买别墅了。我听了大笑。放在十年前,我也会笑,笑声中定是自信满满。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如同枝头的嫩芽,将发未发,总以为今后的路一切都有可能。既然如此,别墅也是有可能的。生活,有时候会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但更多的是,将可能变成了不可能。随着年岁渐长,路是越走越窄,年轻时候的幻想就像一个个肥皂泡,一个接一个地破灭,而负担,却像滚动的球那样一点一点爬上双肩。平凡人,别多想,也没有什么不好。

朋友,大多结婚了,或者准备结婚,而我一直孤身一人。我其实并不害怕孤独,正是因为我能忍受孤独,所以至今孤身只影,还能活着。如果我一点都无法忍受孤寂,一个人就活不下去,那么今天坐在这里的我定是与人成双成对了。

于我而言,一个人的生活其实还算好,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孤独的感觉也不是常有,只是如同浪潮,时起时落。往往不经意间,或是酒后醉梦,孤独感才会在心底涌出,那时候心里就像这间一样,空落落的。感觉自己就像是离枝的黄叶,无根的浮萍,漂泊流离。好在还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午夜人尤未,谁来跟我干杯?”这样的句子,能安抚我心:孤独的人不只你一个。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心孤独,胸中有解不开的结,可高歌,可狂悖,可纵情,可酒。排遣孤独感的法子虽然大多不管用,但也只能去找些不是法子的法子。

上周五晚,与同事去酒吧。酒吧里的音乐震耳欲聋,灯光幽暗,酒气四溢,烟雾弥漫。里面有许多跳舞的女子,昏暗的灯光下,肌肤如雪,穿的极少,跳的极好。出来的时候,已近午夜,几欲耳背。

嘈杂,是为了享受安静。忽然觉得,屋内的安静也挺好。

品味孤独

看文章:对于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如果你也不认为孤独是那么可怕的东西,那么不妨学会品味孤独,去体验孤独里的喜悦,坦然自己的“孤独”,而选择“优秀”。如此,是否能体会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晏殊、欧阳修和辛弃疾的词句比作人生的三种境界呢?初出茅庐时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定目标之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路风尘之时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差旅奔波,为了朋友的一套茶具,去叨扰了茶友兼佛友。

茶已然换到第二种了,生普。为了清清嘴里残留的味道,先白水伺候一下。舌头多情,此水微甜,抬眉相问,山泉?知道他很是遵循山泉为上之道。“不凑巧,今天没有山泉了,铸铁壶而已”,有点讶异了。水且不论鱼目涌泉鼓浪之别,此仅去铸铁壶里走了一遭,已然如此,茶之清浅厚薄,或许已然变化。此水值得论道了。

 

水,几于道[1]。老祖宗很是推崇水之天道,至柔至强,“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总是固执的认为,世界甚至宇宙一定唯有一种特质,地球既是最大的幸运儿也是最正确的标准。水带来生命支撑生命,水涉及你能不能活的问题,其他的似乎无非是活的好不好的问题,空气除外。我却总是冥冥中固执的认为,宇宙里也必然有地方的生命不用依赖氧气与水,一样生机盎然,水是不是道无所谓,“几于”么,老子还是给自己留点备选和退路。

水不是答案,答案解决不了问题[2]。到底是舌头的敏锐还是铸铁壶的功劳,微甜的水味仅仅是去了氯气还是增添了铁离子?密度和结构已然变化?还是加了点气泡,如依云,加了气,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入了大餐,活色生香?近期有点怀疑论,竟然写出“冬感动到融化,还是云被无情冷酷到落泪?”,这样老是摇摆不定、自作多情,仅仅是冬雨而已罢了。骗了眼睛、骗了味觉、骗了嗅觉,或许就能改变水对你的功效,做水有时候比做人难。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学习最难的不是需要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忘记什么。未来的渴望,旧时的美好,都使当下的你无法认识、感受、面对现在。

水有禅心,“心不空佛不住”。水除了有限的那些致命诱惑或累世恩仇,一般都包容的面对一切,不涂抹,也一概不警示。至上的毒品是无色无味溶于水的,那这个恶毒,到底是水的包容还是毒药的高深还是人对水的必需?加糖是甜的,加盐是咸的,加黑是淡的,加红是粉的,不尝试改变什么只包容什么。包容是因为足够空,包容是因为不奢求改变,也不害怕被改变。有什么东西,既不是任何事物的延续,也不是任何事物的开始?

水,爱和美是一回事。水充满对世界的爱,于是他很美。你觉得一朵花美丽,是因为他有益于你可能触动到你,还是你爱他?爱与美是一个东西,这是不是让你开始困惑?你会一直以为美让你产生爱。美存在当下的一切里,但当你没有爱的时候,美成为可描述可利用的,美不需要喋喋不休的心。我们问为什么是美的,忘记了美就是美;我们追求占有和结果,忘了当初只是因为爱。智慧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正确的行动。理智不是不爱,爱不是无序,完整的自知之明,智慧才可以统和理性与爱。

水,认真的心,随时的纯真。每一次认真对待自己的心,是不是在旁观者看都是一种“狠”?人生的顺序,你的心智已然安排停当。被程序绑架,认真的心不大可能存在。经常问修行是什么,或许就是延续面对真相的不满足感。当我们因了阶段性的厌倦、畏惧,选择逃避不满足感、恐惧于不满足感。开始用形式或物质或别人的思想,而让你产生满足、产生达成感的时候,你的人生已然结束了。总是把迟钝当做耐力,你可见的美丽越来越少。与一个美丽的或是丑陋的东西朝夕相处,而仍旧能不习以为常,那是巨大的能量,是敏锐的觉知,纯真让你更有力。

水不担心自己的未来是不是水,因为她的水性。但你把别人的知识、别人的认识、自己的经验,自以为的历史投射到未来,造一尊上帝来解救现在的你,是多么可笑的举动。你没有见过佛,如何见了知道他就是?既然未知,又如何已知?你努力靠思想制造的,那又如何是实相呢?历史屏蔽当下,知识障误解未来,你做不到纯真上路,或许你就得不到真实。改变是因为我是水,不改变也是因为我是水。爱不是让你妥协,只是你学会了改变。

 

什么时候,可以如水般,停止当下与已知的比较。不做一个经验者而做一个经历者;不做一个经历者,只做一个参与者;不做一个参与者,只做一个不被感知存在的存在者。

茶已然换到了煮普洱,米汤的味道。想起一个朋友,总是劝我喝白水就好。想想也对,茶很好,白水应该更好吧。

 

上善若水 范曾

文章:大山成形,水滋养万物于无声,是故,小道有形,大道无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注:

[1]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众所周知,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流向低洼、众人所“恶”之地,看似低下平庸,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故几于道”就是接近“道”了,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

[2]求解

文/小逸

 

很小时,距离是课桌上的分界线

你的右胳膊在那里,我的左胳膊在这里

 

长大后,距离是共同语言的欠缺

你难得唠叨,我难得清闲

 

以前觉得,距离是千山万水的永隔

你在天涯,我在海角

 

后来才知,距离是一湾汹涌着人潮的小溪

我听不见你的欢声,你也听不到我的悲鸣

 

两年前,距离是一纸高考成绩单

你们升空为“上帝的骄子”,我坠落为“此间的少年”

 

两年后,距离是一本本科毕业证

你们是金,我是沙粒

 

从前,距离是两个种族的战役

我是兽人部落的刚劲,你是暗夜精灵的飘逸

 

现在,距离是两张地图的对比

你们是dota,我是ie

 

这个下午,距离是几公分的尺寸

球射在这里,球门在那里

 

那个假日,距离是七个钟头的

学校在这里,在那里

 

上一周,距离是八个月考研的潜心修炼

目光在书间,思绪在流连

 

这一周,距离是从东苑到厚学的蹒跚而行

课本在自习室,我在寝室

 

半年前,距离是那道残破而坚挺的寂寞门

西苑在那里,东苑在这里

 

一年后,距离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对角线

你在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今,距离是由南向北的翘首仰望

厚学在这里,灯塔在那里

 

从前,距离是花语者的睫毛,微启又垂帘

人在眼前,心在天边

 

再从前,距离是一条马路的宽度

你走在路的左边,我走在路的右边

 

想起了老泰(泰戈尔)的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文章

这种距离感大概无处不在吧!
和好友吃饭聊天,我说:我和某某某有很强烈的距离感,怎么办?
好友说:你和谁没有距离感呢!
突然意识到,已经有好几个人对我说过,我给人的感觉表面上很容易亲近,暖暖的,和我聊天吃饭做事都很轻松,但如果再深入,就会有很强烈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是我们心的结界吗?
人不可太近,话不可说尽,凡是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一. 人生的疆域  

毋庸置疑,个体的生命和生活领域是极其有限的,个人的意志也不可能无限地延伸,在这一前提下,当我们面对苍穹或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常常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渺小感悟

人的肉体极容易毁灭,一场火灾、不经意而来的疾病,甚至路边飞来的一个小石子都可能消灭一个体的存在。人的意志受制于环境,在生命的长河中起起伏伏,进行不断的命运抗争、增长和消磨。人脆弱如一支芦苇,幸运的,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因为思考,这一支芦苇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在风中摇曳发出最动听的音符。

之于阅读,阅读只是引发思考的一个触媒。我们可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万象,然而书籍无疑是资源的富集区,先贤的智慧在这里汇聚,历史在这里沉淀,千百年的波澜壮阔、伟人命运的起伏,社会变革的动荡、喧嚣和浮躁以及经过时间洗涤之后佛儒释的顿悟、透彻与明体都统统沉淀在极富手感的书籍之中,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之上,一行行洗练、睿智的文字之间。

正因个人生命的局限,阅读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人生的疆域。通过阅读我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领悟先贤、大德的思想。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重现意志的世界和时间维度的历史,领悟历史中的伐决断、权谋、人性以及感知哲学、宗教对于世俗世界超越的彼岸意识,更重要的是这种限制的打破使得个体同整个人类文化长河连接在一起,使得个体可以蕴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一个人只能生活在当代,然而通过阅读,他可以跨越时空感受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喧嚣、血腥以及激昂的自由意识和时代精神;他可以融入那时人们的心境产生共同感知,而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使他打破了自身所在的时空枷锁,使得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另一方面,阅读是对先贤智慧的传承,是反思过去连接未来的一个桥梁,透过阅读我们克服了我们狭窄的生活空间和单纯的感官局限,接触到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不必重新从猿猴开始进化。

阅读是一个接受信息同时也是一个处理和重构信息的过程。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内心的信仰、价值、原则、愿景和思维都在和作者发生互动、产生共鸣。阅读是一个反思过去和连接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一个连接不同个人之间的桥梁。阅读是存在,当下的存在,在此刻一切都消逝,时间是可以触及的流动,一切归于混沌、原初。当我们从存在中走出仿佛觉得恍如隔世,阅读确实让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极大的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扩展了我们人生的疆域。

二. 阅读的共同感知 

真正的智慧之言往往平淡如水,上善若水,在时间的流动中一切都会被证实。孩提时代听前辈说“阅读如择友”还颇为不屑,经历岁月的洗练之后才觉得此言甚是。

“阅读如择友”。我们阅读的不只是简单的文字组合和排列,而是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是作者的思想。思想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频率,阅读时我们跨越时空和作者的精神频率产生感知和共鸣。选择怎样的精神频率一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们自由意志的结果。择友要慎重,阅读也要保持审慎和明确。持续的精神频率交流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从而形成我们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

朋友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样人生才会丰富。阅读也应该多元,人生才会完整。哲学、宗教使我们睿智、善于思索,经济、财务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运作的规律,艺术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超越平常生活的领域,灵魂在这里得到释放。

三. 阅读中幻象的营造 

正如前面所言,阅读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人生的疆域、丰富我们的生活,打破时空的界限和先贤为友、感悟历史,但这毕竟是一种幻象,即所谓“存在与虚无”所涉及的领域。

之于感性,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生活在充实、富足和自由之中。之于理性,我们又意识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种种的限制,虽自由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必须要面对家庭、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和责任。

在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和对抗中,我们营造了一个可以栖息的幻象,一个超越感性与理性的第三维度,这也是宗教、艺术所提供而科学所不具备的。在这一维度中,人们的想、愿景、思想得到完整的释放。人们跨越了时空,在思维的疆界中驰骋,回归孩提时代的狂想。感性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长,跳出了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河流,到达永恒之境,不朽的精神生命。

然而,幻象毕竟是幻象,当我们从第三维度的幻象中走出,往往看见的是真实的世界,感到巨大的落差。此时人们很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常常会再次返回幻象之中以求得内心的安宁,但如果留步,意识到真实的存在,安住于真实之中,我们会获得更大的价值——心智的成长

阅读使我们产生的幻象并不是无意义的。尽管历史本身就是血腥、人性、战争、背叛所交织而成,人类进步、发明也不一定出于高尚得动机,人类的贪婪、对欲望的追求往往是更直接的原因,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类也必须产生内省的意识,引导和克制狂躁的心灵。幻象的价值在于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让我们不至于过分真实而导致精神的崩溃,同时也为我们改造现实展示了一幅蓝图。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中,在所营造的第三维度中,产生了人类的终极情感和人文关怀。正因如此,本来无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变得可以衡量,本来无意义的人生被赋予了价值和使命。此外这种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息之地,在现实和愿景无法融合时,我们回到这一维度进行反思,补充精神的力量,准备再次尝试,再次走入真实之中。因为我们知道幻象毕竟是幻象,尽管美好但终不如真实。

 四. 智慧

阅读可以使人丰富诚然不错,但只是通过阅读却远远不能获得智慧。因为智慧更多的是把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并且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的结果,是一种应对纷繁复杂世界的核心能力。

现实世界中不缺乏通过阅读把书籍搬进自己的脑中的“驴马”,仅是搬运而已。他们缺乏必要的审慎和选择的智慧,更缺乏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们往往缺乏打破幻象走入真实世界、并改造真实世界的勇气。他们在自己编制的幻象中自娱自乐,当和真实相遇,所有的幻想顿时瓦解,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无法接受。

幻象的营造是很有必要的,中介我们必须不断的走出幻象进入真实,把知识转换为智慧。这一点即使是最睿智的学者有时也不能做到,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蠢。

五. 人生 

这个话题实在太过于沉重和庞大了。关于人生是否正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一块巨石反复的推上再推下山坡,重复无尽的奴役。所谓存在和虚无的问题是否让我们内心更加困惑,还是我们是否愚昧的一直追逐面前的一根胡萝卜,被诱惑着不断向前?

阅读可以扩展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关于死亡、关于性、关于存在的价值,这些在阅读中都值得思考。

六. 结语:阅读丰富人生但却不是人生本身 

阅读丰富人生,给予我们时空的跨越,但其本身却不是人生,真实支配命运和掌握人生的是那些善于思考、勇于行动的人,而这恰恰是一个打破阅读幻象的过程。

 

(文章来自左岸读书合作作者:黄楠文集  地址:http://www.huangna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