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dleypem 发布的文章

文/文昌

害怕停下忙碌的脚步审视走过的路,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也就只能被动的亦步亦趋接受生活的指点。安静的享受生活的美好,调节好心态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安分的总以为更好的生活不在当下,而在别处。貌似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其实岁月一直在流转,世界在变化,如果只是徒然的混迹人世,又何必大费周章不远千里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工作呢?为什么不在那个安静的小镇,娶妻生子享受人世最朴素的温暖呢?

偶尔的停歇和观望也会让自己失了准心,一路走来似乎也没有做错什么?总感觉眼下的自己不是想要的样子。担心哪天像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其CEO说的,我们并没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担心自己陷入生活的俗套,荒废了这大好的年岁慢慢的老去。尼采说:“当你健康时,你就会快乐;当你羸弱时,你就会悲观失望”。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冷漠悲观无力的时候,或许只是身体不适。有时的悲观是囿于环境的束缚和能力的限制而看不清远方的茫然,久而久之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的时代,不必经受饥寒交迫的痛苦,也没有战争屠戮下偷生的惶恐,只是悠然的按部就班走来,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随着滚滚人流涌入城市,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抱着看世界的心态,每有机会总会出游,看看世界的模样,穿梭在世博会的展馆里见识世界的文明,徒步游走在广州城里看都市的繁华,游弋在各个城市的大学里见识名校的风采,到沙漠里感受细沙缠绵,在大海里品味什么叫肆意汪洋。将自己放到偌大的世界里,难免孤单,但谁不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呢?

更何况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谁先到来,谁能料到鲁甸的地震会骤然降临?在现实面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小资总是缺乏力度,不得不去反思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不遗余力的向外探寻着这个世界的繁华,可终究只是走马观花,精彩欢快的瞬间总是不敌儿时玩伴在田野里嬉戏时的欢乐,再美丽的风景不如故乡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得温暖。有些流淌在血液里美好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但是这种出生背景的局限性也是无法磨灭的。比尔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笔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当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巴菲特。出身卑微并不意味着我们所珍视的东西不重要,父母给了我们别人无法给予的东西,比如生命

试图在机械式的生活里寻找一些人世的温暖,而回家听起来就很温暖。于是见到了久违了父母,围在一起简单吃顿饭就觉得很温馨。小侄女醒来第一反应就是看我母亲在不在,然后啼哭着喊奶奶,挺能体会那种醒来茫然四顾找不到人的失落和无助感。奶奶念叨着他是民国二十二年生的,今年都八十了。家里的夜晚很安静,没有人来车往的嘈杂,看得见漫天的星辰,在家里睡觉很踏实。回京的上旁边的大叔说:“上次来北京,还是在二十年前,现在都六十多了,现在出来看一次就赚一次!”,听着我满心感慨,哪天我也会老去。

数不尽的繁华,经不起此番安静的品味和盘点,再次出发似乎又明白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远千里在外求学工作,无非是尽可能见识不同的精彩,践行着更多可能。如果在家也能看电视,又何必不远千里跑到首都看同样频道?如果做着八十岁也能做的事,又要这大好的青春做什么呢?

如此,也就释然了!向内,我们要追寻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向外,我们要在不断精进中体味活着的精彩。

書於 北京 八月

美好

看文章:什么是好的生命?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如何塑造好的生命?树木花草往高处长,往横向空间长,枝繁叶茂,变成一把打伞,接触更多的空间,长得更高看的更远。人和动物一样,越高大越强壮,才可以奔跑跳跃,去更远的世界,成就那个从未被人看见与理解却是自己内心所想的生活。

文/关中人

佛祖劝阿难学习佛法曾说过一个词:滴水难消。阿难博闻强记,佛祖说过的话他都记得,以此认为自己学的佛法多,但他的“笨”师兄都开悟了,他却没开悟,佛祖因此劝他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否则便会滴水难消。我的陋习便是滴水难消。一切成功源于积累,同样一切失败也源于积累。今天的结果,源于以往的积累,如果你混得不好,有什么可埋怨的,一切都是昨日及以前的陋习造就的。

我发现每天清晨醒来,我脑子都有一个概念特别明确,之前的没有记录,但今天的还没有忘:一切源于积累!左岸有一句话:一切成功均源于积累!以前没太在意,但今天自己脑子里有了这句相似的概念,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举例来说,我今日的处境就是以前积累的结果,分毫不差。

我对自己的生活不甚满意,缘于攀比心。因为周围年轻我十多岁的同事都炒股,换了几套房还有钱换车,而自己却没钱换一辆满意的车子,我想这一切缘于我过去十几年来的生活习惯,我是个不最求上进的人。如果当初稍有上进心,也不会落入今天的困境。那么这种攀比心是对还是错呢?是人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想让自己进步快就多攀比,想让自己活的不那么辛苦,就淡化它。活在当下就正视它,但不为它心动,做好自己。

经常放不下一段新闻,一件办公室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感兴趣的群聊记录也是要翻看的,不看这些就会感觉自己是个落伍的人。当地何时又发生一场地震,文章和马伊琍的新闻,马航的消息,最近又有哪个官员被查了...曾几何时,自己已经和这些连在一起,就像是长在我身上的肉,生活中没有这些新闻和八卦的滋养,就像身上掉了一块肉那样不自在,难以自控,意志力稍有松懈就会就范。

今天仍有改善的大把机会,每时每刻都是机会,我却白白浪费掉。套句电视推销里常用的词:“亲,以前不知道珍惜时间,不知道如何去做是我的错。现在已经知道了还不去行动就是您的错。”我为啥知道了还会去犯错?惯性定律,民间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足可见陋习威力之大。

这种坏习惯就像溶于空气的无色无味的毒药,慢慢侵蚀着我的心。稍有疏忽就会忘了他的毒性,到最后往往就是饮鸩止渴了。我曾经对它发起过挑战:不做习惯的奴隶。仅限于没有忘记它的日子,今天再一次提起,再一次。心绝对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我意志坚定时,它鞍前马后为我效劳,稍有疏忽,它就借机生事,扰乱我的执行力。我决定今后对它绝不手软,用意志力克服外界的诱惑。

我决定要借助我已掌握的方法来战胜我的坏习惯,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致既是正,良知就是物性。致良知就是还原物的本性,就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在我这里就是不分家,因为我认为精神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如同电和磁的关系一样分不开。

如何致良知,根据我的经验验证了古人所说:良知就是当你的心排除一切干扰定下来得出的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让你做了任何决定都不后悔胆怯,所以阳明先生说良知犹如大海里航行的舵,有了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惊涛恶浪都能从容应对,有惊无险地走出困境。当我思索一件事物时,对该事物的认知是肤浅的,只认识了它的表,不知它的里,要想透彻地了解它,就必须亲自去做,在做事的同事,我对该物的认识和态度会随着做的进度而改变,等到将事情做完的时候,我就彻底了解的该物,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应用在冬天早起上:想到应该早起是良知,贪恋被窝是良知的干扰,当真穿衣起床做事时,那感觉远远没有你在被窝里想的那般痛苦。所以,“知”要靠“行”来矫正,知行合一是良知,知而不行是妄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便得到了良知。

佛道两家的圣人也有相似陈述:金刚经说应所无住而生其心,只有将心空出来,才能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投射到当前的事事物物上便可见到事事物物的良知。心不空便不得良知,便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圣人其实是一,都在强调一点:观空。空是什么,空就是心。

其实人心不存在,我们常说的人心不过是人体对环境的综合感应,就像导线在磁场内运动产生的电流一样普通。心就是你对物的态度,态度从哪里来的?态度来源于你头脑里存在的以往有关此“物”的认知经验和对当前环境的感觉。人像一个精密仪器,可控可改造,可杀也可煮,把人当人看,人是社会里的人。把人当工具看,是BOSS赚钱的工具,挣钱养家的工具;当畜生看,人本来就是畜生,会干活,了也能吃肉。当然,吃人肉犯法,也是没人性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人”这个生物的认知,对自己的认识。有了这个认知,我不再迷茫,当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唯一能阻挡他的,只有自己的陋习。我之所以不是马云,因为我没有像马云那样去思考,没有马云的生活习惯。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应该去吃个梨子。

将心思用在关注外物上的人活得忙碌而心累,但只关注自己内心而忽视外界环境的人就算身旁潜伏着一只老虎也不会发现,注定要落魄。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事,常因掌握不好这二者之间的精力分配而沦落成一个俗人。我想能将这二者掌握好的人便成为那少之又少的社会精英。

人间最难的事不是知道什么是错,而是知错就改。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点不一样,因为我做到了知错立改,明天的我和昨天一样,因为又被陋习拉回了知错也不改,拖延的坏习惯。

原文:http://jianshu.io/p/6f4a0b416a36

知行合一

文章关于知行合一,sly61也总结一些奥义,分享如下:

知行其实是一个东西,一件事儿,一个过程。你知道的你就会去做,你不知道的,你想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知与行只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或者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描述同一过程。

知之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便是知。

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真相、真理),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知行一分开就变了,未行的知是闻见之知、意见之知,不是真知、本知,因为落实到你的心意里,你没有体验内化了它,它就不属于你,体验内化本身就是个知行合一。

口耳相传的知识并不能体悟本体大道。得道必须靠超越这些闻见之知,由心体发动去悟。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主宰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到了就能把所有的问题拉回到当下此。所谓格物就是正心。具体方法就坚持事上练。

人宜养花

文/半目宜人

友人送了一盆红掌给我,令我十分感激。一则多年来未有拈花弄草的闲情逸致,二则所有互赠的礼物中,电子产品、书籍均不少,收到生机勃勃“生命体”还算第一次。新奇、紧张之余,却又添了几分欲拒还迎的情趣。

为了不使第一次养花经历过快结束,用盛水的小盘,将花盆放上,再小心翼翼放置于书桌上。红掌有30公分高。白色花盆如大号快餐桶那么大,小小的绿叶层层叠叠,顶上的“鸡冠”微微露出,点红的颜色与瓷白的花盆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从上到下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活力感,让周围的环境多了几分水墨画般感觉。

从此,每天的生活都多了一项既定过程,浇水,拭灰,多次移动位置和方位,所谓风水较好的地方都一一尝试,最后放在显示器侧后方,一来眼睛累了可以换个视物,二来也靠墙比较安全,不易绊倒。看着它一天天变化,心中几分窃喜。心情愉悦时,它是一道风景,俗世烦扰时,也能做到看它几眼,关切在心。如此几日,心中却有些不满足了,生活的美好感如同燎原之势拂过心间,往日熟视无睹的环境有着不适宜感觉,平淡无奇的生活跳动着不一样的音符和节奏。

人说:“养花怡人”。我说:“人宜养花”。人对着植物总是要点精神的,小到“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感,大则菩提树下顿悟人生,均为天人合一、相长并行。如今,红掌顶上的花开得正艳,绿色阔叶像完全张开的手,一进屋还未坐下就能感到欢迎你,鼓励你,像老友般的支持和问候。和它一起,仿佛有人默默关注着你,不会有单调和浮躁,静静感觉还听得见它的呼吸。此时花好,人也好。

前人说:“无心插柳尚可成荫,有心栽花当然要发”,世事无常也有常。心中有期待,花儿自在开。想想亦是如此。

养花始人

养花怡人

文/浮云如

和一般女子不同,我不喜欢养花草,虽然对漂亮的花也很欣赏。朋友来我家总说没有一点绿色,觉得屋子少了些生机。

去年冬天,朋友找到我说,她的一盆花很娇嫩,屋子太冷不好活,我阳台采光特别好,想放我这养一冬,朋友的请求不好推辞,于是事先声明,花养死了可别怪我,把花搬过来了。

花搬过来就有点后悔了,这怎么养啊,朋友是爱花之人,这帮人照看花,同自己养花有什么区别啊,反而更添心了:可不能把花养死呀,不然对不起朋友。

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看花的状况,呀!有叶子黄了,小心地把黄叶撕去,可接着第二片、第三片,我连忙打电话问朋友,朋友说:“没事,掉了旧叶出新叶的。”

一个多星期以后,真的看见枝头有新叶滋出来了,心里竟也有了一种喜悦的感觉,于是更热心地关注着花的变化。

一个月以后,竟然出花蕾了,天啊!我养的花竟然也要开花了呀,原来养花也蛮容易啊,兴奋之下想一盆也是养,几盆也是养,于是跑到花市又抱来几盆。每天摆弄花,似乎令我找到了一种寄托,而且感觉屋子里有了绿色,真的与以往不同了。

过年时,朋友的那盆花开得正艳,有客人来,都夸我会养花,说:怎么正好春节开放啊!得意之余,打心底里感谢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个实践机会。以前总对养花草不感兴趣,没想到帮朋友忙,倒开始对养花有兴趣了。

春暖了,几天前问朋友:“你的花什么时候搬走呀?”朋友大笑着说:“那花送你了,你真当是帮我养的呀,我怕你不养,才故意说是帮我养的。”其实自己已经对那盆花有感情了,还真舍不得朋友搬走,一听这话,连忙说:“太好了,对了,这花叫什么名儿呀?”电话那头说:“是一种只要有阳光就会活而且特别爱开花的花:太阳花。太娇贵的花我敢让你养吗?你也不想想!”

真的很感激朋友给自己带来的这份绿色与心境,自从养花后,觉得性情也有了变化,而且现在我的阳台有好多的花草了,姹紫嫣红。

忽然感觉,经营花草和经营人生一样,只要有心,只要用心。

文/宋宋

俗世里的人,每念一声佛,就有一朵莲花在西方极乐世界为你化生而开。万石莲寺的住持法源法师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对着寺庙佛堂外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露似散似聚,风声仿佛直透心底,我便想,这里不就是天上么?

我所遇见的人或事,能称之为奇遇的很少,“奇遇”二字,起码得包含着奇人、奇事、奇时、奇地吧,这次拜访万石莲寺却能算是一件,采访中一次无意的聊天涉及到它,不然,在教堂和寺庙一样繁多的厦门,我们哪里知道就在市区的著名景点植物园的最高处,还有这样一所寺庙的存在。

万石莲寺

当然,如果你了解李叔同,可能会对这里有印象,“愧观”是弘一法师曾经闭关三年的地方,就在万石莲寺内,至今仍在.它现在的主人是弘一法师在厦门唯一的女弟子——鸳鸯姑。这里算是万石莲寺的别院,距离正殿有几步的距离,“愧观”两个字刻在石上,着以红墨,下面两扇红色木门看起来跟90高龄的鸳鸯姑一样苍老,门外是老人自己种的一点花草和青菜,我很想多问问弘一法师当年在此修行和讲学的情形,老人家听话讲话都没问题,可却难以描述出来那种场景,只能翻来覆去地说“人很多”。

倒是旁边的人说起一个小故事,弘一法师曾在厦门的众多寺庙讲学,但鸳鸯姑这种修行浅薄的“菜姑”(闽南地区一种对带发修行的女子的独特称呼)自然是没有机会靠近的,也是机缘巧合,弘一法师偏偏在人群中看到了一直往里挤却怎么也挤不进来的她,便用手做了个往后拐的姿势,鸳鸯姑也聪明,一下子就领悟了,赶紧跑到后山等他,弘一法师不仅面授机宜,还亲手写了一首偈子送她——“得到成自然,因果自然明,鸳鸯依恋佛,居住在西方”。偈子仍挂在内,与外面的“愧观”形成一种历史的脉象,我们说这是沧海桑田,佛教说这是因果,大师却留四字“悲欣交集”。

山高水长

万石莲寺在植物园的最高处,到达门口前会经过一座特别短的石桥,前后十步长,桥下汪着两潭清透的溪水,据说,这是厦门最短的桥,这寺庙的大门也简单到离谱,4米来高的石门上刻着寺名,没有什么石狮子做阵,也没有大到呛人的香炉,里面倒是随处可见精致的小盆景,盆景不寂寞,因为旁边都有一位石头的小沙弥陪伴,或坐或卧,微微闭眼笑着的神态十分之萌。法院法师以及一众比丘尼终日面对着林风阵阵,云雾氤氲,奇怪,这里并不高,往下走十分钟便接壤红尘滚滚,却听不到一点尘嚣,站在一块天然的石头上,便能触到风从四面吹来,不急不躁的。

此时看见出家人的衣服就是好,法源法师身上看起来明明厚重却能在风里飞扬,长袍的硬度能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往门口的一块巨石上一站,就跟风有了问答一样,硬是把我们这些凡人衬得更加繁琐起来。巨石上能看见比寺庙还高的一处立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万笏朝天”四个大字,年代和雕刻者皆不可考,但顺着法源法师的指示,你会发现大石碑下所有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包括我们站立的这块居然都有棱角,而棱角所朝向的便是那块最高处的大石,你说,即使人间再怎么虔诚的朝拜,又怎么比得过这些石头永恒的皈依?

曾经在《无量之网》里看到一句话:“看似分离的事物,其实都是伟大整体的一部分,比如漩涡、涟漪、波浪、水花……都不能独立的存在,都是以紧密深刻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那是不是说,这树林、这微风、这石刻、这寺院其实早已缔结成某种隐性的契约,我们以为是在一个山头修建庙宇,其实它是被这里的山水日月孕育出来的,就连人,都是注定的,就像我现在站在这个石头上,其实已经进入了万石莲寺独特的时空内,成了因果的一个单位,一粒芥子,而真正的时空又离我如此之远,我可以握住,也可以放开。

2011年看似沉重,其实眼花缭乱;似乎纠结,其实剖析得清楚;似乎欲望博取思想,其实最多博到一些眼球;似乎很是骄傲,其实自卑作怪;似乎强大,其实恐惧……就这样过去了。

及至个人,突然发现,以为的成熟,反而是种束缚。太多的理所应当,这个时空重新告知了你,不是那样。于是,有了2012年的愿望——做个半成品。

前些日子,有点矫情于几句话,“我们半路相遇,都是成品,那些打磨过我们的人和事,都随着时空消散了。该唏嘘谁还是感谢谁?”但我有没有信念因为某个人某个事,或为自己而把自己重新变成半成品?生活即使不是碎片,记忆却一定是;这一秒的和上一秒的你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在你的脑袋里和别人的脑袋里,因为取舍不一,存储的位置都该是大有不同吧。

总是把人生当做磨砺,希望到最后能去伪存真,磨圆了美丽,去了糟粕,一定圆润如玉,晶莹剔透,人见人爱。但太多的人生,是沿路捡拾的货,从不整修,永远堆积,气喘如牛,吱吱嘎嘎,也不必追寻生命的终点,只需要那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草堆上的人啊,也就可以停止可以彻底歇息了;偶尔的人,像极了洗碗布,努力擦拭人生,最终倒是残羹冷炙,气味混合,油光粉面,自以为闪闪发亮的时候,也是该被抛弃的时候了。

璞玉成器,太多人的想,甚至有点自的磨难自己,但人生不是赌石,连自己都看不清是否内藏宝玉,真做了卞和,信念坚定,但结果唏嘘。倒是喜欢力高积木,散做一堆却相互支撑,可以搭建太多的作品,核心的几个部件之外,剩余的看似一样,但加进去就可以改天换地;朋友告诉我,人生如围棋,在棋盒里,平澹无奇绝无区别,及至落子高下立现,但这个立现又是前后落子的看似无着又是铺垫的结果。某个点的选择,当时或许石破天惊,事后却是了了之笔,甚而败笔碍眼;也或许,当时淡然随意,如水流转,未来想来,扼守关口,万夫莫敌。

可人生不是机械,可以更换部件,擦拭过去;人生也难悔棋。还是宿命般的下去,或者既然已是成品,最多装饰一下自己的梦,或修饰些外观相貌,花花绿绿?

还是做个半成品吧,给未来留些接口,可以扩展,不需要什么天上掉下的金砖,只需要跟自己的部件类似的,普通的,可以契合可以提高,可以努力获取的就好。这局棋,一步步走,人生的能力不是说错失机会就满盘皆输的唏嘘长叹,而是错招昏招之后的好招、缓招。

人生如爱情,当做个作品,而不是艺术品或是超市里的标准产品。如绘画,增一分多减一分少,留白有时候比繁复重要;如中国菜,“少许”“适量”是个艺术需要领会,过于标准的,只能成了快餐,活色生香,却不宜日日享受。

这个时代,被数字左右,于是统计和分析,权重和从属,成了我们解剖自己的理由和快感。游戏里的分类和数值,我们运用到了人生,防御力、攻击力等等。电脑可以战胜象棋大师的时代,你自己都心甘情愿的数字化自己,身体情绪思维,都有软件告诉你周期起伏,那谁能告诉你,人生的起伏?易经测算还是八字五行?

人生碎片般存在你的记忆,和别人那面镜子的映照。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有没有权利出招,而是有没有人愿意逼你出招。到了至高境界,这局棋是你的棋,自顾自的下而已,出招的和接招的都是你,双活玲珑,劫劫都是活。

人生不是记忆,仅仅是当下的选择,没有选择的人生不存在,有了选择的人生,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想做成品都难。磨难不是人生的必须,但选择有时候比磨难更让人迷失。冯谖敲剑而歌,不是亮剑胜似亮剑;但柴刀也罢宝剑磨砺也好,用来应付烧烤总是有点别扭吧。

做个半成品多好,不好的跟自己的心商量一下要不要更换一些(如果可能的话);留点给未来的接口和可能,不需要未来多么大的新潮部件的加入,只要一些俯拾可得的;是宝玉当然好,不怕岁月冲刷,就算是石灰岩,也一样可以成就一个雕塑,只要你不一味求着岁月去伪存真。不要那些经不起岁月的装饰,可以有,但不能拿梦装饰生活。

成熟应该是思想,是明白内心而不是记忆,是明白脑袋是服务你的人生不是左右你的人生。成熟是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拿着成熟去验证宿命。世界随时可能毁灭,人永远是活着活着就死了。必然的东西未必伟大,如死亡;活着的选择和有着半成品信念的人才伟大。

2011很伟大,因为很多很伟大或自以为伟大的人走了,一些自己把自己当做成品的,太多人仰视认定他们是成品的人走了。是春天也好,是普世也好,是绝唱也好,是挣扎也好,是天亮了也好或是依旧雾霭深沉,2011注定伟大。死去的人改变不了世界,改变这个时空的要么是记忆要么是还自己折腾自己的人们。

2011很伟大,因为不是改变了才觉得伟大,而是有了太多改变的可能才伟大。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看到了而改变,是我们思考了选择了才改变。于是,2012,这个时空毁灭与否已经无碍,半成品的我继续选择走好人生路。

 

文章如果一遍就能看明白,那敢情好,要不多看一遍,感觉会很不一样哟~

这篇文章是《别做正常的傻瓜》第九章的读书笔记与感想。书中的题目是:你想让朋友和员工更开心么——赠送礼物和激励员工的艺术。“道”的东西,我很怕自己理解成“术”,希望大也不要误解如下九条。

  1. 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送礼的时候后,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收到的效果更好。比如送一条400块的围巾效果好于送一件500块的衣服,我们应该尽量找一些高级的小玩意。
  2. 有用的不如无用的: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扔不掉的东西。比如有纪念意义的奖杯,刻上他的名字,千万不要是几瓶酒这种,能喝掉、能送掉。
  3. 需要的不如想要的:你应该把人们想买却舍不得买或者想买却不好意思买的东西送给别人做礼物或作为奖励。比如5星级酒店1000块一顿的高档餐券,更多的是心理满足感。
  4. 有选择不如无选择:奖励或送礼的时候最好不要让接受奖励或礼物的人自己选择。不然的话他会有“我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感觉,患得患失很不爽”,经典反例就是:奖励海南游或现金2000元。
  5. 小奖不如没奖:人们做事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一旦与奖励挂钩,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做事的人会开始衡量投入产出的物质性价比,所以给小奖反而不如不给奖。惩罚也是如此,小的惩罚反而不如没有惩罚。
  6. 晚说不如早说:在期待的过程中,让员工的快乐最大化,从而增强激励的效果;让朋友在期待的过程中提前享受到礼物所带来的欢愉。如比尽早宣布奖励大去海南玩,如果可能的话,在项目开始前就给出承诺。
  7. 一次送不如两次送:如果你打算给别人两件礼物的话,那么最好分两次给。因为快乐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同样的道理,很经典的结论:好消息要分开说;坏消息要一起说;大好小坏一起说;小好大坏分开说。)
  8. 公开不如不公开:工资体系最好还是不公开的好,以避免员工互相比较而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必用涨工资的方式来进行协调了,因此避免了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有个问题我好奇很久了,但是也不好问,对于能够知道别人工资的职位,是否是通过高工资来避免他们心理不平衡的呢?还有什么其他好办法么?
  9. 涨工资不如发奖金:涨工资不如发奖金给员工带来的快乐大;同时,发奖金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对于这类物质激励,一般效用期比较短,发奖金是一次性的,涨工资是长期的,涨了就不好降回去,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最后记住,奖励或送礼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给对方最大的效用,而是要让对方开心,并且感激和记住你。

有时候做一些项目,有一些经费,怎么花真有很大的学问,最后再强调一次吧,这篇说的是“道”,千万不要当成是“术”背下来了……

作为做产品的你,请再看一遍上述的几条,呵呵,并且请把本文标题想成“如何让用户更开心”,独立思考,批判吸收。

来自:很棒的经理人——iamsujie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