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BilO 发布的文章

文/下午百合

我想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只有走向他们的路是不变的。有太多的人与事是无常的,只有他们的爱是不变的。

长在他们近旁的那棵树,是树荫最浓的树。开在他们近旁的花,是最美的花。有他们的间是最温暖的间。他们眼中的你,是最真实的你。

你在外的风光,到了他们眼中就黯然失色了,你说不出炫耀自满的话。回到他们身边,你受的委屈和辛苦也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他们经历过的更多更多。

温暖

刚回来的一两天,他们待你像客人。再过一两天,你就慢慢地显了原形。你不再是社会上那个贴了标签的你,也不是修养,外表包装下的你。你小时候的臭毛,并没有改变多少。他们忍不住提醒和唠叨了你,而你也发现,他们告诉你的”过得很好”是隐去了两个人都病了,或是半夜去医院的那些日子。

人生

世界上的这两个人,你一直在离开他们,可为何又一次一次地归来?你只是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距离越来越远了。

世界上的这两个人,你曾经想过与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可是为什么慢慢地你发现,像他们那样依靠着老去才是真正的幸福?

世界上的这两个人,他们关心的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东西。他们说,最糊涂的人生就是忘了对自己好,他们说人生很短,你看我们的满头白发。

世界上的这两个人,他们不知道你在异乡的街头落泪的时候,想起有他们的那一间屋子,那里就是人世最温暖的地方。

等到他们很老很老了,你想说,我愿意用今生的财富和我的生命,换你们安康。

他们

我爱你们。

——关于李娟,关于《阿勒泰的角落》

文/咸泡饭

前几天读李娟的博文,“关于爱情”的一篇小随笔,千把字的精粹短文,滋味儿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明明有悲苦,读起来却有喜感;明明很屌丝,却蕴蓄着诗意。看到照片上那个笑容可掬的小女子,突然好想与她谈一场恋爱。(原谅我的自作多情吧。)

昨晚出差在外,开车上高速,遭遇团雾,视线极差,匆匆找个出口下来,然后乱找落脚的地方。深更半夜,小小县城,路边少有亮灯的地方,终于寻到一家咖啡厅,走进去的时候,看到穿白衬衣的服务员在吧台后擦拭瓷杯,橘黄的灯光氤氲开来,心里顿时升起暖意。一个人喝茶是很无聊的事情,幸好还有书可读,而这书,正是李娟的新版《阿勒泰的角落》。

最先读她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读完之后就开始搜罗她的其他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世间所有的白》,然后是“牧场系列”。于是一年的时间,我几乎都在读李娟。唯独《阿勒泰的角落》,各网店缺货,书店更是寻不着踪影。后来逛豆瓣,看到新经典重版了这本书,封面是《冬牧场》那位美编画的,清新雅致,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样子。赶紧入手,终于把李娟买全了。

二〇一三年初,春天的步迟疑未至,自己的第一本书定稿,放心地交给了编辑。然后,然后就写不出文章了,感觉自己好像一只放空的气球。糟糕的焦虑症又来了,只好找理由给自己放假,前前后后跑了许多地方,做其他事情。还有就是阅读李娟。

在李娟的纸上世界里,现实的悲苦和坚硬都化作了清新、幽默、温暖的存在,即便有悲悯,也给人坦然受之的感觉。这是我喜欢李娟的主要原因。她不怨天尤人,不高深莫测,不思考空泛的大问题,她就像邻家女孩,絮絮地把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和事讲给你听,她讲得妙趣横生,她没有对她讲述的内容做点评,不经意间,她就讲完了,然后古灵精怪地跑回了家,留下你一个人,空空地对着外面的世界,觉得有些意犹未尽的东西在脑海里绕来绕去。

每次读李娟的书,总能获得让内心宁静的力量。李娟简直就是缓解焦虑症的一剂良药,绝无副作用。世界有时候是唯心的,你简单,它简单;你复杂,它复杂;你清新,它清新;你阴郁,它阴郁。它就是你内心的倒影。李娟就像清澈湖水里倒映的蓝天白云,只是看一看,就觉得清爽怡然,心情倍儿好。

自己既是读者,也是一位写作者,我想,这辈子恐怕都要与书打交道了,想到这一点,觉得挺开心。喜欢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你难道能阻止你去喜欢一个人吗?当然你也不能阻止你去喜欢一件事情。读到一本喜欢的书,与欣逢良人无异;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高兴得好想拥抱一个人,迫不及待地要与别人分享快乐。于是,我也想矫情地说:生活中有读书和写作,真好,要多好有多好。

封面:

阿勒泰的角落

看文章:《阿勒泰的角落》是关于新疆的最美丽文字,这是现代版《呼兰河传》。由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成册。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给你带来最生动的故事!

然而,看完下面这两篇文章,你一定会很神奇,像李娟这样神奇经历的奇女子,何以能写出《阿勒泰的角落》那些动人的故事吧?


附1:如何原谅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心情不好,课堂气氛非常紧张。这时隐约听到后排同学小声叫我的名字,我回头看了一眼。就因为这个小动作,我被老师抓起来体罚,她命令我自己抽自己的耳光,一直抽到下课为止。我小时候虽然调皮,却性格懦弱,就照做了。途中抽打的声音若小了一些,她会很不满意地喝斥我再抽响亮一点。下课后我右边脸肿得老高,耳朵嗡嗡响个不停,几近失聪。回家后,我妈问我怎么了,我不敢说实话,撒谎说摔了一跤。因为我妈性格暴躁,我很怕她到学校去吵闹。有这样一个泼妇妈妈感到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她保护不了我,她只会出她自己那口气,然后把烂摊子留给我,把局面弄得更糟。

但很快我妈还是知道了。我的一个同学回家给家长说了这件事,刚好那位家长认识我妈,就跑来问我妈这事怎么处理。果然,我妈怒不可遏,跑到学校大闹一场。结果和我想象的一样,同学们议论纷纷:她妈怎么这样啊?而那位老师,一逮着着收拾我的机会便加倍地收拾,完了还总是阴阳怪气地说:“有本事再把你妈叫到校长那里告状啊!”害我彻底不敢让我妈知道这些事情。

那时每天早上醒来睁开眼睛就觉得非常恐怖,因为接下来必须得去上学。

从小就厌恶学校生活,从小就在盘算辍学和离家出走的事情,但一直没有勇气。自己这么小,离开了家和学校又怎么生存呢?想想看,小孩子真的很可怜。

初中毕业后就向我妈提出不想上学,但我妈的体罚比老师更狠,提过几次后再不敢提了。直到上了高中后,感到自己真的长成大姑娘了,绝对有底气出去打工了,才在高三最后一学期逮了个机会悄悄退学。我妈妈气疯了。那是我对我妈第一次成功的叛逆。

那个老师,当时还很年轻,怀有身孕,大约是妊娠反应的原因,才那么暴烈。可那时我才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呢。为什么会那样憎恶一个小孩子呢,她肚子里不是也怀着一个孩子吗?她小小的孩子隔着母亲的肚皮能感受到这一切吗?他也会恐惧吗?他还会对这个世界有信心吗?……我永远不生孩子。

我对一个朋友说过这件事,她听完后说:“李娟,你就原谅她吧。”

我当然可以原谅她。“原谅”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原谅她?这样的暴力和恶意,恐怕只有上帝和佛主才能原谅吧。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化解不了这种黑暗。尤其是我自己心里的黑暗。


附2:关于爱情

高中缀学后,所有亲戚都认为像我这样的,唯一的出路只剩下嫁人。便热心地帮我介绍对象,介绍了一个又一个。有卖猪肉的,贩羊皮的,还有收购旧家电的。可是我眼光太高,一个也没看上。大家便背地里议论,认为像我这样的,将来肯定是老姑娘的命。结果,还真被他们说中了。

当然,条件好的对象也不是没有,曾经就有人给我介绍过一个做建材生意的,大小也是个老板。那天,介绍人深更半夜跑来报喜,对这个老板赞不绝口:“……条件实在太好了!虽然瞎了个眼睛……但是条件真的好!虽然瘸了条腿……条件真好!虽然四十五了……”当时我十八岁。

十八岁之前,我一直渴望恋爱,但从没恋爱过。离开学校后,成为真正的大人,恋爱也成了正经事。除了时不时有人上门介绍对像外,渐渐也开始被人直接追求了。

第一个追求我的是个河南小伙子。很快,由于贩卖假钞……

第二个是个在深山拉矿石的货车司机。我倒是很喜欢他。但他实在太穷,就当时的困境而言,他非得娶个富婆才能熬得过去。在现实面前,我们的爱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再后来我跑到乌鲁木齐打工做了两年流水线上的车工。在单调又紧张的工作间隙,一个工友开始追求我。可惜他只有十六岁……我二十一岁……没办法,当时他实在没得挑,一起干活的单身工友里,只有我是个女的。

我当然不可能答应,但还是喜悦的。我不理他,我做出蔑视他的样子。但还是喜悦。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骄傲而不安的眼睛。

再后来当了编辑,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也遇到了些堂皇的人。其中一个表示爱上了我。出于长久的寂寞,我立刻爱上了他对我的这种爱。可是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我便不顾一切去找他。带了全部家当(一只拖杆箱)和全部存款(只够买一张单程车票,剩下的够打三分钟公用电话)。

去了,傻眼了。现实中的这个人和长途电话里那个简直判若两人……不,判若二十人。

我要离开,他不让走。我死了心要走,他就是不放手。两人在他的宿舍里僵持许久。看他态度如此坚决,我也渐渐心软……然而,就在那关键时刻——我即将妥协的最后一秒钟!——楼下传来第八套儿童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便松开抓住我的手,下楼去做操。

我拎起行李就跑,出门花掉剩余存款给一朋友打了个长途电话,他往我卡上打了够买回程票的钱。

再后来一路混成了公务员,年龄也渐渐令人担忧,单位的前辈便好心为我安排相亲。这种相亲是严肃的,因此再没遇到什么不三不四的人了。可惜的是,正经人都好现实,虽说当时的李娟捧着个铁饭碗吧,但实在太穷了,都2005年了,工资才六百块。家徒四壁,还养着不能自理的老人(我外婆当时已经九十多岁)……我在那个单位干了五年,直到辞职仍无人问津。

对了,在机关工作期间还是恋爱过一次的。惭愧,是网恋。介入现实后,整天鸡飞狗跳……直到鸡飞蛋打为止。不提也罢。

辞职后去了南京。终于,在二十九岁的年龄上,李娟总算遇到了一场真正的恋爱。为时一年。那真的是真正的恋爱!还一起看电影呢,还牵手逛街……可惜,这世上总是有那么多“可惜”。不提也罢。

如今倒是不后悔分手,只后悔当我们还在一起时,没能对他更好一些。

最后还是回到了新疆,去了冬牧场,又花了一两年时间整理出后来的几本牧场系列的书,赚了些钱,在靠近城市的村子里买了大房子,死心塌地跟我妈过日子。然而一切似乎仍停留在最初的状况。修好房子后,村里的泥瓦匠看上了我,托人来提亲。还表示不嫌弃我比他大,还说:“女大三,抱金砖。”

这篇文章由周小胖的“济南,又一栈渡口”和MARK的“适合的生活”组合而成,一种是淡淡的洒脱,一种是凝固的真实,你会体会到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交织行进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济南,又一栈渡口

周小胖(2385270922#qq.com)

 

这个时刻,有人在古城南京,赏略十里秦淮的厚重与现代;有人还在绿皮火车上,回首北方的粗狂,前瞻南方的秀气,“轰隆、轰隆”的声音不知何时停止;有人已在北京,深深呼吸帝都的空气,心里豪气地对自己说:“北京,我来了!”。有人还在原地,等待明日的离开。

有人向西,有人向北,有人向南,可知昨天都曾同在一起,相聚一室。此时似手中棋子,一松手,顷刻间即四零八落,天各一方,同在手心已只是昨日回忆。

不知几番挣扎,一月已过,其中的日子也未做到历历在目,但重要的画面还会若隐若现,随环境、氛围,适时的浮现。每人的回忆就像一幅水墨长卷,肆意挥洒而又不失顺序,以后便能按时按需,取之使用,偶尔头脑昏花暂时忘记哪是始笔。

头上轰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不知里面坐着的是归人还是过客,可最后他们不都深埋地底,作为此生过客。院里几个知了不知累疲的吱吱叫着,一只唱着,一只和着。只是分贝一天比一天小,和者也在渐渐消失,昨天还在一起唱歌,今天就在树下泥里,躲不过天气的变凉,季节轮转。

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说:论际遇、出身等等,世上是没有公平的,最公平就是时间。每分每秒静静流去,不因任何缘由。每每说到这个,便无限感慨,在一个相同的时刻,不管名人、明星也罢,都在一个时间下行走,已被编织好的命运,依次排队走向叫彼岸的地方,不过你前我后罢了。

从三月初实习开始,除去中间回校毕业的日子,前前后后共三个月的时间,一直有块石头压在心头,慢慢变厚变重,最后几天压得喘不过起来,昨天也终于尘埃落定。当老师念到上海的时候,没有不快,也没有雀跃,就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似的。上海,说不出来好,也说不出来不好,好和不好也因人而异。对自己来说仅仅是过客而已,上海是座没有温情的城市,是地图上和别的城市无异的两个汉字。上海唯一的印象是,大二那次去上师大,傍晚葱葱郁郁树下,那个背着双肩包向我问路的清秀女孩,陌人已去,现在也毕业了吧。而它的富足与否,于我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只是努力去那讨生活罢了。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几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散落石子,荆棘满地的路上,须一人踽踽独行。

来时怎么来,走时怎么走,变的不过是地点,只是不舍得一同走过的人,一时放不下经历的事。

提起行李,转头挥手,留丝许遗憾,容来日聚时纷说吧。

 

适合的生活

MARK(sharkconi#gmail.com)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路,无论你相不相信,它确实就在那里,让你一步步的踏了上去。你可能曾经想过要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但是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正所谓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命中注定。

刚见到我远房表弟的时候,是他来上海念大一的时候,有着一脸山东孩子质朴纯真的表情和开心的笑容,我们全家都为他能到上海来读书感到开心。当时,我们唯一不解的就是,他这么好的成绩,干嘛要读国防生呢?还是石油类的国防生,毕业后是必须要去部队基层滴。按照他的成绩,完全可以读个金融、计算机,哪怕是他喜欢的老师这类的专业。他妈说,因为读个国防生,是国家出钱的,不要交学费,毕业后包分配。。。。我靠,这是神马思路和想法啊??!!

这么好的孩子去当什么国防生啊?!他多有钱啊,还交不起学费??!! 在和表弟交谈的过程中,我也听出了他对国防生的一些不满。因为他有几个分数比他差的同学,都进了复旦、同济,而他却只去了华理的国防生,心里有多少不甘心和不爽啊!!而且他姥爷姥姥不希望他再和部队有什么关系,他这次大学读的国防生的事都没敢和他姥姥姥爷说。于是,我们全家就帮他出谋划策,可以复读一年,或者大一考插班生,或者研究生换个好专业,这些都可以啊,只要有决心就好,路是自己慢慢走出来的。于是,带着不爽不甘心和忐忑的心理,表弟开始了他的大一生活。

以后见到表弟的时候,是大二大三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比大一减少了很多,成熟了点。大一下半年,他没有去报考插班生,因为,他成绩不是很好,坦言自己的高数没有学好。于是,我们鼓励他说,没事,你还可以好好学习英文、计算机,做点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考个好的研究生,也可以不要去当兵啊。后来他自己学习计算机、英语,参加了世博志愿者,学校里面参加了些社会活动,寒暑假在山东老家自己打打工,日子过得也挺好。

最近见到他,是上周他从老家回来,回学校报到注册的时候。见到他的时候,忧郁、低沉、目光呆滞,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从他黝黑的脸上找到,和大一时候的他判若两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他在为他的未来纠结。他不想毕业去当兵,但是不当兵,他又没有动力去考研。一个是重庆的某石油军事学院,一个就是自己的学校。重庆那里比较好考,自己学校难考。考上的话,可以晚去当兵两年。如果读博士的话,可以再晚几年当兵。他想去重庆那里读研,考上的概率很高。 我靠,这又是什么里格想法啊?一个当年山东省高考成绩那么好的人,现在连自己学校都不敢考,想去重庆那种鬼地方混?就为了容易考上读研究生? 就为了晚当兵几年?就算读出来了,去当兵,能当什么好兵吗? 太TMD的没有出息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表弟吗?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里,也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很多话,像开闸的洪水,一股脑儿的泄了出来。

> “你为什么不去读你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你喜欢做的老师呢?你不是很想做老师的么?”
> “我不知道啊,如果我真的去做老师了,可能我也不一定喜欢啊,也可能觉得做老师也就那样。”
> “但是,做老师是你喜欢的啊,是你的愿望。至少应该去尝试下才知道啊。这样你不会觉得后悔吗?不开心吗?”
> “你知道吗? 其实,从我报名的时候开始,我就注定要当国防生,毕业要当兵。做国防生,在我们山东是很光荣的事情。而且高考的成绩不错,那时填志愿的时候是提前录取的。我爸妈给我填的都是国防生,即使不是现在这个学校,也会是华师的国防生,会是同济的国防生。”
> “所以,我肯定是要去当兵的。。。”
> “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会后悔呢? 我现在觉得,当兵也挺好的啊。。。。”

听到最后一句话,我顿时觉得五雷轰顶,除了无语还是无语。 突然,让我感觉,这四年来,我对他说过得话都是屁话,什么出去看看世界啊,追求自己的梦想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费尽口舌说的那么多话,都抵不过他的一句话,轻而易举的就把我说的哑口无言、体无完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果知道四年后的现在,是这样的结局,我又何必当初帮他瞎搀和,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他最后想清楚了,用我的道理说服了自己,钻回自己的世界,却又把我一棒打死? 或者,当初就直接告诉他,你就是去部队当兵的命,让他一开始就死了各种各样的心,不要抱怨直接认命,又有多好?

是啊,我承认,这四年,他努力了很多,但是,还是差很远。而对他来说,当兵是最好的选择。 他姥姥姥爷是中国第四野战军师级和副军级干部。他从小就在干部大院长大,不愁吃穿,服从命令,唯一要做的只是把书读好,其它的事情姥姥姥爷自然都会帮他安排好。高墙大院出来的乖乖孩子,除了听话还是听话,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被安排好,这样的孩子光靠大学四年的时光就能适应外面这个社会吗? 而当初是什么理由让他不去当兵呢? 是因为大一时候他的不甘心? 他姥姥姥爷不希望他当兵? 亦或者是青春期的逞强好胜不认命? 但是,当他填志愿的那刻起,他就注定,要走上部队这条路。四年的大学时光,只是给他出来透透气而已,结束了,还得继续回到他的温暖世界。

可能是被我的话逼出了他自己最真的想法,一瞬间,他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神态也放松了好多,涨红的脸颊又变黑了。 是啊,当兵也挺好的啊。。。

过了好久,我想,我还是应该说些什么。 “既然你已经决定了你的路,觉得这条路适合你,那你就走下去吧。 不过,每条路都有好坏宽阔之分,还是希望你能越走越好。部队也不见得比社会好混,你有很多地方还是要好好努力的。如果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事情,我鼓励你还是试试。”

我想,表弟最后妥协了,多少有一些性格决定命运的味道在里面;也正是因为他年少时候高墙下的管制,把自己的想爱好志向勇气都管没了,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然后,生活纵使有很多的无奈,但是,每个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你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未必是幸福的;但是,只要自己想通了,觉得满足了,就好。

周末,喜欢看一些魔术,每每都被那神奇的现象所吸引,魔术是对生活现象一种奇特展示,魔术实际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骗人”。刘谦因为春晚的出色表演而红遍 大江南北,最近经常在一些省级电台上看到他在表演、教授小魔术。谜底揭开时都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的。

魔术之所以成为一股热潮,我觉得原因有二:其一,人们有一颗好奇心,对知识、对科学的好奇;而反过来,也说明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人们把科学本身看的太深奥,人们的基本科普知识欠缺,这是其二。所以这也是科学松鼠会为什么会一下走红的原因吧。

科学需要普及,人们需要一些科学知识。

日本有一个电视节目,我觉得很不错,叫伽利略教室,是一个一传授科学知识的娱乐节目。还有以前看过美国的一些类似的节目,国内这样的电视节目好像几乎没有,都在搞无聊的选星呢。

碰巧上午看到三思科学网上一篇王小波的文章,觉得挺不错,附下:

生命科学与骗术

王小波

我的前半生和科学有缘,有时学习科学,有时做科学工作,但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充当科学的辩护士,在各种江湖骗子面前维护它的名声——这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身为一个中国人,由于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很难理解科学是什么。

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作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 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是,这种体会过于深奥,对大多数中国人不适用。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科学有移山倒海的威力,是某种叫作“ 科学家”的人发明出的、我们所不懂的古怪门道。基于这种理解,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一切古怪门道都是科学;其中就包括了可以呼风唤雨的气功和让药片穿过塑料瓶 的特异功能。我当然要说,这些都不是科学。要把这些说明白并不容易——对不懂科学的人说明什么是科学,就像要对三岁孩子说明什么是性一样,难于启齿。

物理学家维纳曾说,在理论上人可以通过一根电线来传输;既然如此,你怎么能肯定地说药片不可能穿过药瓶?爱因斯坦说,假如一个厢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其 中的时间就会变慢;既然如此,三国时的徐庶为什么就不能还在人间?答案是:维纳、爱因斯坦说话,不该让外行人听见。我还听说有位山里人进城,看见城里的电 灯,就买个灯泡回家,把它用皮绳吊起来,然后指着它破口大骂:“妈的,你为什么不亮!”很显然,城里人点电灯,也不该让山里人看到。现在的情况是:人家听 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我们负有解释之责。我的解释是这样的:科学对于公众来说,确实犯下了过于深奥的罪孽。虽然如此,科学仍然是理性的产物。它是世界上 最老实、最本分的东西,而气功呼风唤雨、药片穿瓶子,就不那么老实。

大贤罗素曾说,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一切权 威都不同,它是一种理性的权威,或者说,它不是一种真正的权威。科学所说的一切,你都不必问它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那人可不可信,因为你可以用纸笔或者试 验来验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验证数学定理的修养,更不见得拥有实验室,但也不出大格——数学修养可以学出来,试验设备也可以置办。数学家证明了什么,总 要把自己的证明写给人看;物理学家做出了什么,也要写出实验条件和过程。总而言之,科学家声称自己发明、发现了什么,都要主动接受别人的审查。

我们知道,司法上有无罪推定一说,要认定一个人有罪,先假设他是无罪的,用证据来否定这个假设。科学上认定一个人的发现,也是从他没发现开始,用证据来 说明他确实发现了。敏感的读者会发现,对于个人来说,这后一种认定,是个有罪推定。举例来说,我王某人在此声明自己最终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我当然不是认 真说的!),就等于把自己置于骗子的地位。直到我拿出了证明,才能脱罪。鉴于此事的严重性,我劝读者不要轻易尝试。

假如特异功能如某 些作家所言,是什么生命科学大发现的话,在特异功能者拿出足以脱罪的证明之前,把他们称为骗子,显然不是冒犯,因为科学的严肃性就在于此。现在有几位先生 努力去证明特异功能有鬼,当然有功于世道,但把游戏玩颠倒了——按照前述科学的规则,我们必须首先推定:特异功能本身就是鬼,那些人就是骗子;直到他们有 相反的证据。如果有什么要证明的,也该让他们来证明。

现在来说说科学的证明是什么。它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可信,绝不以权威压人,也 绝不装神弄鬼。按罗素的说法,这种证明会使读者感到,假如我不信他所说的就未免太笨。按维纳所说的条件(他说的条件现在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人可以通过 电线传输,那我未免太笨;按爱因斯坦所说的条件(他说的条件现在也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时间会变慢,也未免太笨。这些条件太过深奥,远不是特异功能的术 者可以理解的。虽然那些人可能看过些科普读物,但连科普都没看懂。在大家都能理解的条件之下,不但药片不能穿过塑料瓶,而且任何刚性的物体都不可能穿过比 自身小的洞而且毫发无损,术者说药片穿过了分子间的缝隙,显然是不要脸了。那些术者的证明,假如有谁想要接受,就未免太笨。如果有人持相反的看法,必然和 “骗”字有关;或行骗、或受骗。假如我没有勇气讲这些话,也就不配作科学的弟子。因为我们已经被逼到了这个地步,假如不把这个“骗”字说出来,就只好当笨 蛋了。

关心“特异功能”或是“生命科学”的人都知道,像药片穿瓶子、耳朵识字这类的事,有时灵,有时不灵。假如你认真去看,肯定碰上 他不灵,而且也说不出什么时候会灵。假如你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把特异功能搞好些再出来表演,就拿他们太当真了。仿此我编个笑话,讲给真正的科学家听:有一 位物理学家致电瑞典科学院说:本人发现了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受控核聚变,但现在把方法忘掉了。我保证把方法想起来,但什么时候想起来不能保证。在此 之前请把诺贝尔物理奖发给我。当然,真正的物理学家不会发这种电报,就算真的出了忘掉方法的事,也只好吃哑巴亏。我们国家的江湖骗子也没发这种电报,是因 为他们的层次太低。他们根本想不到骗诺贝尔奖,只能想到混吃混喝,或者写几本五迷三道的书,骗点稿费。

按照许倬云教授的意见,中国人 在科学面前,很容易失去平常心。科学本身太过深奥,这是原因之一。民族主义是另一个原因。假设特异功能或是生命科学是外国人发明的,到中国来表演,相信此 时它已深深淹没在唾液和粘痰的海洋里。众所周知,现代科学发祥于外国,中国人搞科学,是按洋人发明的规则去比赛规定动作。很多人急于发明新东西,为民族争 光。在急迫的心情下,就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创造奇迹。举例来说,五八年大跃进时就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上点岁数的都记得:一根铁管,一头拍扁 后,做成单簧管的样子,用一片刀片做簧片。他们说,冷水从中通过,就可以变成热水,彻底打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东西叫作“超声波”,被大量制造,下在澡 堂的池子里。据我所见,它除了割破洗澡者的屁股,别无功能;我还见到一个人的筋被割断,不知他现在怎样了。“特异功能”、“生命科学”就是九十年代的“ 超声波”。

“超声波”的发明者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但我建议大家记下现在这些名字,同时也建议一切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有脸作人, 尽量不要当骗子。很显然,这种发明创造,丝毫也不能为民族争光,只是给大家丢丑,所以让那些假发明的责任者溜掉有点不公道。我还建议大家时时想到:整个人 类是一个物种,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它的成就不能为民族所专有,所以它是全人类的光荣;这样就能有一些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也就不容易被人骗。

我的老师曾说,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平常心。如罗素所言,科学在“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如 此淳朴和善良。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是如此崇高的事业。我用大师们的金 玉良言劝某些成年人学好。不用别人说,我也觉得此事有点可笑。

现在到了结束本文的时候,可以谈谈我对所谓“生命科学”的看法了。照我 看,这里包含了一些误会。从表面上科学只认理不认人,仿佛它是个开放的领域,谁都能来弄一把;但在实际上,它又是最困难的事业,不是谁都能懂,所以它又最 为封闭。从表面上看,科学不断创造奇迹,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实际上,它绝无分毫的神奇之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是对真正事实的实事求是——它创造 的一切,都是本分得来的;其中包含的血汗、眼泪和艰辛,恐非常人所能知道。但这不是说,你只要说有神奇的事存在,就会冒犯到我。我还有些朋友相信基督死 了又活过来,这比药片穿瓶更神奇!这是信仰,理当得到尊重。科学没有理由去侵犯合理的宗教信仰。但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种远说不上合理的信仰在公然伪科学 ——一个弱智、邪恶、半人半兽的家伙,想要奸污智慧女神,它还流着口水、吐着粘液、口齿不清地说道:“我配得上她!她和我一样的笨!”——我想说的 是:你搞错了。换个名字,到别处去试试吧。

这里再引用:发表于《人民画报》上的"魔术表演利用了许多人类的认知特点"来说说魔术:

一只红球放在指间,随着魔术师的手型变换,转瞬变成四个;手上冒出一阵火花,一朵玫瑰花出现了,魔术师潇洒地将花送给身边的美女助手……

这些场面并不是出现在专业魔术表演中,而是一场大学里组织的小晚会。表演者也不是专业魔术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系本科学生。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名喜欢人叫他白菜的表演者鞠躬谢幕了。白菜是许多魔术爱好者之一。

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你也许在这股全国性的魔术热中开始了自己的魔术学习。魔术师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硬功夫即魔术手法的练习和表演技巧。后者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巧妙的表演技巧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用魔术师们的行话形容就是”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魔术师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表演细节。比如,看表演的观众心里会暗自想:”他(魔术师)一定在做手脚”。”手脚”就是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如果魔术师 想要这些动作在众目睽睽下而丝毫不被发现,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表演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 Simons和 Christopher Chabris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两位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个拍摄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视频。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给 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而忽略其他人的运动。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他停留片刻并做出经典的大猩猩动作–擂胸脯, 之后离开。观看视频结束后,有半数参与者居然都没有发现有大猩猩演员在视频中出现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未注意目盲(unattentional blindness)”。其实,早先对于注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 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上述实验中,由于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运动员,竟然忽视了如此怪异的大猩猩演员。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 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将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变化目盲(change blindness)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 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 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看不见的”助手们”

社会认知导致的注意是魔术师的好”助手”。一个魔术师面带神秘的微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右手中的丝带,一旁,他漂亮的女伴也让你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演还没开始,你已经进入了魔术师设定好的”圈套”。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的皱眉……总之,他永远不会面无表情地上场。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Gustav Kuhn通过研究观众的注视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错觉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你一定记得”两小儿辩日”这个著名的错觉故事(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晨大还是午间大,这涉及太阳与参照物的 比较)。一些知觉定势在平时有利于我们观察世界,但到了魔术的舞台上,却成了魔术师设计障眼法的关键。一个魔术师不断向空中抛出小球,在其中的一次,他将 球丢下,但他仍作出抛球的动作,并且眼睛看着不存在的球,而观众也随着他的动作和眼神追逐着小球,根本意识不到小球早已经消失。大脑为了处理视觉信息,凭 空造出了这枚小球。

我们都能通过近大远小这一知觉线索判断事物的距离,魔术师就制作了一个大一点的远景使我们以为它非常接近。当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向美女时,观众不禁捏 了一把汗,接下来,电锯毫不留情地从美女身体上切了下去,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的的确确确有一把锋利无比的电锯,只不过它孤独地旋转在舞台后面,魔术师利用 错觉使我们觉得是它将美女拦腰截断了。

暗示是魔术师和心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暗示的某些方面,魔术师似乎还更胜一筹。魔术师对观众席高呼:谁愿意上台来!应者云集。随后,魔术 师对被邀请上台的观众迅速展示一套牌,之后魔术师对他说:”任选一张牌,看完不要告诉我”,这位观众的自由意志似乎暂时放假了。70%-80%的参与者会 选择魔术师意料之中的那张牌,因为这张牌在刚才的”迅速展示”中已经重复出现过十次,但参与者可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能进入意识的刺激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阈下刺激(心理学将刺激能被感受到的最低限度称为阈限,而称那些不能感受到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例如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显然,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产生了影响。

如你所见,进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舞台魔术中的注意与觉 察》,今年三月出版的这一期又有两篇关于魔术与认知神经研究的文章发表。科学家相信,对于魔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信息加工的深层机制,甚至能够帮助 改善那些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翻飞的扑克牌中,兴许隐藏着治疗阿兹海默氏症的秘密,科学家的工作,大概会让魔术师也吃惊吧。

随着魔术热升温,魔术揭秘也多了起来。对此,年轻的魔术师白菜回答说,他们会抵制这种行为,但也相信,这些“揭秘”不至于让自己没有魔术可供表演, 稍微改变一下,观众又意识不到了。“魔术其实就是那个秘密,但是那个秘密是最不值钱的”白菜回答说。那值钱的是什么呢?“魔术更多是看表演。换种表演方 式,就是自己的魔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表演中,隐藏着认知科学的玄机。

来自:教学时光

一个经理正走在大厅时,这时他看见一个下属Jones迎面而来。两人碰面时,Jones打招呼道,“早上好。顺便说一下,我们出了个问题。你看……”当 Jones继续往下说时,经理发现这个问题与所有下属提出的问题具有两个相同之处,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两个相同之处是:(1)经理知道自己应该参与解决问 题(2)经理知道目前还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我现在很忙。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然后他就和Jones 各自走开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刚才发生的一幕。他们两个人碰面之前“猴子”在谁的背上?下属的背上。两人走开之后,又在谁的背上?经理的。一旦猴子成功地从下属的背上 跳到上司的背上,“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便一直持续到猴子回到真正的主人那儿接受照顾和饲养。在接收这只猴子的同时,他也就自动地站到了他下属的下属位置 上。也就是说,当经理做了两件一般应让下属为老板做的事时,他也让Jones将他变成了她的下属。这两件事就是 —— 经理从下属那儿接过了责任,并承诺汇报工作进展状况。

而下属呢,为了确保经理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她会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这叫监督)。

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经理是如何结束他和另一位下属Johnson的谈话的。他离开时说,“好的。给我一份备忘录。”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场景。猴子现在在下属的背上,因为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是他,但猴子准备跳跃了。观察这只猴子。Johnson尽职地写好经理要求的备忘, 放在发件篮里。然后很快经理从收件篮中收到并读了一遍。现在该谁采取行动?经理。如果他不迅速采取行动,下属就会越生气(因为他会浪费时间),经理也就越 内疚(他所背负的“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重)。

或者,设想经理在和另一个下属Smith会面时,他同意为他让Smith作的公共关系建议书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结束的时候经理说,“需要帮助尽管告诉我。”

我们来就此作一分析。同样,猴子本来是在下属背上的。但是又有多久呢?Smith 意识到:直至经理批准她的建议书才能让经理“知道”。根据经验,她也意识到她的建议书会在经理的公文包里呆上几个礼拜才能得到处理。是谁真正得到了猴子?谁要找谁核实?浪费时间和瓶颈问题又会发生。

第四个下属,Reed,刚从公司的另一部门调任,将发起并管理一项新的业务。经理说过他们马上要碰个头,订出一套新的工作目标,并补充说,“我会草拟一个跟你讨论的大纲。”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下属(通过正式委任)得到了一份新工作并(通过正式授权)负有全部责任,但是经理要负责下一步的工作。在他作出任何行动之前,他肩负着猴子,而下属也无法开展工作。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在各种情形下,经理和下属在最初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他们所考虑的问题是两人共同的问题。每次猴子都是在经理和下属的背 上跳来跳去。它所要做的就只是不合时宜地跳,然后,一转眼,下属就机敏地消失了。于是,经理的一大堆事务中又增添了一桩。当然,可以培训猴子合时宜地跳。 但在最开始就阻止它们叉腿坐在两个人的背上就更容易些。

谁为谁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这4个下属都能为他们上司的时间周全地考虑,从而尽量使每天跳到经理背上的猴子不超过3只。在5天的工作周里,经理就会得到60只尖叫的猴子——猴子太多,会令他无法一只一只地处理好。所以他只能将“受下属制约的时间”花在搞定“优先事情”上。

周五下午快下班时,经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时考虑面临的事情,而他的下属们则等在门外希望能抓住周末前的最后机会提醒他“快作抉择”。想象他们在门外等的时 候怎样彼此悄悄议论:“真是难办。他根本没法作任何决定。真是不知道象他那样一个没能力作决定的人怎么在公司做得这么高。”

最糟的是,经理无法作出任何“下一步的行动”是因为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应付上司和公司要求做的事上了。要完成这些事,他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当他 忙于应付这些猴子时,也就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经理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但是时间却被浪费了(这是说得轻的)。经理用对讲机告诉秘书,让她转告那几 个下属,他只能礼拜一早上见他们了。晚上7点,他离开公司,下定决心要第2天回办公室,利用周末处理事情。第2天清晨,当他回到办公室时,却透过窗户看见 高尔夫球场上看见两对人正在打球。猜到是谁了吧?

这下好了。他现在知道谁是真正为谁工作了。而且,他现在也明白了,如果他这个周末完成了他要完成的任务,他的下属就会士气高涨,从而每个人都会提高跳到他背上的猴子数量。简而言之,当他登高远眺时,现在他明白了他越被纠缠不放,就会越落后。

于是他正象躲避瘟疫似地飞快地离开了办公室。那他的计划呢?多年来他一直没时间做的一件事:和家人共度周末。(这是自由支配的时间的众多形式之一。)

周日晚上他享受一次长久10小时的香恬醇酣,因为他对周一已有了清楚的计划。他要摒弃下属强加给他的时间。而同时,他也得到相同长度的自由支配时间。其中,他还要将一部分自由支配时间花在下属身上,以确保他们学会艰涩难懂却极有意义的管理艺术 —— “猴子的照料和喂养”。

经理也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来控制他的“受上司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的时限和内容。这也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和一直以来的情形相比,回报将是异常丰厚的。他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自己的时间。

摆脱猴子

周一早上,经理尽量晚地回到办公室,他的4个下属已聚集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等着询问他猴子的问题。他把他们逐一叫进办公室。每次面谈的目的是拿出一只猴子放 在两人中间的办公桌上,共同思考下属的下一步行动应是什么。对于有些猴子也许要花更长一些的时间。下属的下一步行动也许很难定夺,那么经理也许可以暂时决 定先让猴子在下属背上过夜,然后在第二天早上约定的时间把猴子带回到经理办公室,继续寻求下属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猴子在下属和经理的背上都睡得一样 香)。

当经理看见各个下属带着各自的猴子离开办公室,觉得很满足。在后来的24小时里,不再是下属等待经理;相反,是经理在等待下属了。

后来,似乎是为了提醒自己有权利在间歇期间参与一项有建设性的工作,经理踱步走到下属办公室门口,探进头去,欢快地问道,“怎么样?”(这里的时间,对于经理是自由支配时间;对于下属则是上司施加的)。

当背着猴子的下属在第二天约定的时间与经理会面时,经理这样解释基本规则:

“任何时候当我帮助你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你的问题都不应成为我的问题。你的问题一旦成为我的问题,那你就不再有问题了。我不会帮助一个没有问题的人。

“这次面谈结束后,问题应该由你带出去 —— 正如由你带进来一样。你可以在任何约定的时间向我求助,然后我们可以共同决定下一步谁应采取什么行动。

“在偶尔需要我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我们俩要共同决定,我不会单独采取任何行动。

经理就这样将他的思路传递给各个下属,一直谈到上午11点。这时他突然明白他不用关门了。他所有的猴子都不见了。当然他们都会回来——但只在约定的时间。他的日程安排将确保这一点。

转移主动性

我们采用这个“背上的猴子”的比喻的目的是经理能将主动性转给并一直留在他的下属那儿。我们曾试图强调一个浅显易懂的老生常谈,即:在培养下属主动性之 前,经理必须确保他们有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一旦他将主动性收回,他也就失去了它,并要向自由支配时间说“再见”。一切又将回到受“下属制约的时间”。

同样,经理也无法与下属同时有效地拥有主动性。一旦有人说“老板,我们这儿有个问题”时,即暗含着这种双重性;同时,也正如以前提到过的,说明猴子叉腿坐 在了两个人的背上,这对于开始职场生涯的一只猴子来说是很糟的。因此,让我们花几分种的时间来探讨我们说的“管理主动性剖析”。

经理在处理他与上司和公司的关系时可以有5个级别的主动性

1、  等着被叫去做(主动性的最低级)
2、  问应该做什么
3、  提出建议,然后采取最终行动
4、  采取行动,但马上提出建议
5、  自己行动,然后按程序汇报(主动性的最高级)

显而易见,经理应该足够职业化,从而在处理与老板或公司的关系上不会采取1级和2级主动性。采取1级主动性的经理无法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 时间的计时和内容,从而失去了对他被要求工作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抱怨的权利。采取2级主动性的经理可以控制计时,却无法控制内容。而采取3、4、5级主动性 的经理则可以控制计时和内容,尤以采取5级主动性的经理控制力最大。

在处理和下属的关系上,经理的工作是双重的。首先,取缔1级和2级主动性,这样下属就不得不学习并掌握“完成的员工工作”。然后,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离开他办公室的问题都有一个认同的主动性级别,和与下属会面的下一次时间及地点。后者应在经理的日历上标明。

“控制好工作的时间和内容”是一条关于管理时间的恰当建议。对于经理而言,商务中首要任务是通过消除“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来增加自已的“自由支配时间”, 其次是利用这部分刚发现的自由支配时间确保各个下属确实具有并运用积极性。最后经理利用另一部分增长的自由支配时间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 约的时间”。所有这些步骤将提高经理的优势并使他花在支配“管理时间”上的每个小时的价值能无任何理论限制地成倍增长。

猴子的照料与喂养

为了进一步弄清背上的猴子与分配任务和进行控制之间的比喻关系,我们可以大致参考经理的约会安排。经理的约会安排需要运用指导“猴子的照料与喂养”管理艺术的5人严格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造成自由支配时间的丧失)。

规则1:  猴子要么被喂养,要么被死。否则,他们会饿死,而经理则要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尸体解剖或试图使他们复活上。

规则2:  猴子的数量必须被控制在经理有时间喂养的最大数额以下。下属会力所能及地尽量找到时间喂养猴子,但不应比这更多了。饲养一只正常状况的猴子时间不应超过5到15分钟。

规则3:  猴子只能在约定的时间喂养。经理无须四处寻找饥饿的猴子,抓到一只喂一只。

规则4:  猴子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进行喂养,而不要通过邮件。
(记住:如果通过邮件的话,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人就是经理)。文档处理可能会增加喂养程序,但不能取代喂养。

规则5:  应确定每只猴子下次喂养时间和主动性级别。这可以在任何时间由双方修改并达成一致,但不要模糊不清。否则,猴子或者会饿死,或者将最终回到经理的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