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ecoosy 发布的文章

推荐古典老师的新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下面是书中的精彩章节,大家先睹为快。

/古典(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空洞,我们如何填满这些成长空洞?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玩虚假自我的游戏。

物质的游戏

当遇到空洞,我们几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东西填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在干这个的,什么东西,能满足你什么需求——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快乐的洞——我们努力搞来这一切的东西,按照说明书塞在自己心里的洞里面,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仿佛单凭这些东西,我们就已经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一开始,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第一个一千块钱的快乐,现在需要赚十万才有;第一次开捷达的感受也许在宝马上也找不回来。你于是匆忙投入下一轮赚钱和下一轮消费,等待这轮刺激的推背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来。这促使我们迅速再来一轮这个轮回——更多的钱,更好的物质,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钱……

当物质越来越多填满心里的洞,满足了你的各种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们视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头衔,你同学聚会“不经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价格……

物质的游戏

因为你用了那么多物质填满的空洞,就好像补牙一样,你开始把这些物质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用钱买到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无怪很多人会把某个数字的钱当做生命目标呢。你肯定自然而然的认为——财富、物质和尽可能的满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拜金、成功学和享乐主义,三者合谋,构建出这个建立在物质之上虚假自我的骗局。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有能力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的发现,那个空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而绝非幸福。快乐和幸福,本就是两个东西。

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

他人认同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完全靠父母亲的认同生活。婴儿是如此奇怪的一种小东西,每隔2个小时定时发出恼人的哭声,专注于把奶水变成屎尿,而且还全无说明书。如果没有父母的喜爱和认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活下来。逐渐我们长大,我们开始把寻求认同的目光转向老师和长辈,在青春期投向朋友、异性和偶像。在我们成年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当爱情或友情破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那么的痛苦。经历过真正爱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种文学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体验。两个人互相用对方填满了自己的空洞,他们如此紧密的在一起,呆了那么久,像一对连体姐妹。日子一长,你把这些被填满的部分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如此美丽,就好像“两个灵魂在一个身体”,而等到关系结束,两个人不得不分开,这种感觉又会如此痛苦——这种分离带来的强烈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个已经长在你身上的器官一样。古往今来,已经有太多文字、歌曲、戏剧、艺术记录这种情感的美妙与痛苦。

和上一个故事一样,当你的成长空洞被别人的认同所填满——你会感到安全和快乐——慢慢的,你开始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你获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你就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越来越“有面子有地位”。当这种外界的认同成为你自我的主要部分,你开始认为,那个“被认同”的部分,那个你的名声、地位,才是你真实的自我。从这一刻开始,你就被别人的认同绑架了。

灵魂只能独行。两个人格独立的人,无法永远一致,当方向不同,意见向左,别人就会拿走填满在你的空洞里的认同而离去。这时你感到巨大的空虚和疼痛感——你会觉得“失去了自我”,“没有生活的意义”。为了继续保持这个你认为的“自己”,你只有两个选择——跟别人走,按照别人认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或者迅速找一个一模一样的下家填充进来。

他人认同

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很容易看到第一种选择——我知道的一位母亲,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人生选择,当儿子到了有力反抗的年龄,每次有冲突,妈妈就当场下跪,儿子偃旗息鼓,妈妈站起来哭着说,你真是孝顺的孩子。这场景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为了不失去父母的认同,做一个“好孩子”,很多人被父母所绑架,一辈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生活。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认同,甘心一辈子做没有主张和方向的“老好人”,不和任何人冲突;为了不失去大众和旁人的认同,名人们甘心做一个粉丝眼中完美的“假人”,被粉丝所绑架。这并非善良,而是无能的表现。

而在亲密关系中常见到第二种选择。我曾见过一个连续三场恋爱都遇到“文艺贱男”的优秀女子,每次的故事都如轮回一样——天崩地裂的失恋、忽如其来地感动、众叛亲离地投入、让人窒息的24小时全天候连环绝命CALL、爱恨交加地离开、天崩地裂的失恋——不是命运多舛,也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背,全因为他们心里的洞,只能由那一类人填满。如果没有意识到你心里的洞,从内至外的修炼,这个轮回会无休无止。所以,亲密关系中,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寻求“被认同”是社会的构成理由,但是一旦过度追求“被认同的我”,则真我遍体鳞伤。尤其在我们这个提倡以和为贵的文化中,每个人都乐此不疲,玩得好的甚至被称为美德。不知道你怎么想,看着那些被称为早慧,年纪轻轻就八面玲珑四面来风的孩子,我总觉得可怜又恶心。

你以为大家都喜欢和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离不开他们的喜爱。

我们渴望成长而产生空洞,我们用非我的东西填空,我们逐渐认为填充物才是真实自己,现在他们开始反过来占据我们,真实的自己被我们丢了。这就是虚假自我的游戏脚本。

当你把“成长空洞”换成“钱、爱情、关系、认同、自尊”,再填上年代时间地点姓名,就构成了这世间的各种悲剧故事。

你就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玩死了。


看文章:长成自己和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应该不会有矛盾,问题出在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不顾一切地讨好别人而无底线地纵容自己或者别人做荒唐的事。如“人一万,自损三千”是也。

附:

如果你拆掉过思维里的墙,那你一定想看看生命里还有哪些可能。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5月即将上市。

关注微信号“新精英做自己”获得更多新书内容,免费赠书,书友交流。

文/游泳的鱼

一路走来,总会被问到“你现在后悔吗?”开始的时候还仔细而周全的解释和回答,后来被问得多了,干脆就一笑了之,不再唧唧歪歪说很多。后来仔细回想:一个本来就是假设的问题,答案自然就有千万种。不知提问的人需要听哪一种或者说是想要那种答案。或者说本来这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寒暄或者无话题的时候漠不关心的一个谈资而已,答与不答结果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偶遇的陌生人或者说就是你自己哀怨:“要是当初不这样选择,就好了。”、“要是能重新来过,我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要是世界上有后悔药,就好了。”其实仔细一听这些话,都是将自己对现状的困惑或者无力感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当中,总结问题一概归咎在“过去”和“当初”。时间不能逆转,“假设”只能是人的意识上的自我慰藉,当我们在苦苦懊悔“当初为什么不”的时候,当前的时间也稍瞬即逝。

其实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毕竟是理想。每个人生阶段、每条人生道路都有它的精彩和不如意之处,大至一个国家战略的实施和选择、小到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学业、家庭、婚姻、交友、事业等等,都有出彩之处,也有窘境相伴。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每当人处于一个艰难阶段的时候,谁他妈不想有后悔药让自己能规避艰难,处处顺利?可是世界上有这种药吗?要是有,历史不早就被重新改写了!所以后悔与否本就是一个假设的、形而上的、让人思想挣扎的、自找痛苦的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此,当我们遇见困难或者面临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没有必要老是纠结在“后悔”这个问题上,毕竟你思想上、心灵上“后悔”太多,只能是自找痛苦和不快,与其痛苦的后悔不如找到解决改变困境的方法,让自己尽早的走出困境。

我曾经非常执着于一件事情的结果,倘若一件事情在最终不能如愿以偿,我会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夜不能寐,弄得自己非常憔悴,常常倍受“后悔”这个问题的困扰。后来,随着自己参加工作,年龄愈增,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之后,越发的对曾经的那个我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一个过程的短暂总结,人生道路蜿蜒绵长,只要身心还健康、至亲的人还平安,一切都还来得急。过去的已然过去,沉浸在懊悔当中无异于将能改变的现在和将来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目光放远,好好的把握当下和将来。至于过去嘛总结下经验、吸取了教训就好,没有时间和必要沉迷其中懊悔不已。

 

Do not regret

文章编个故事吧!

有位知名的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不知迷倒多少少女。

某天,一个女人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了我你将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乃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一贯的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分别罗列下来,之后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又想出什么新的理由,都是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过的那一个。

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那个女人的家中,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女人的父亲冷漠的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的女儿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换来的竟是一场悔恨。

而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只剩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文/HR汤宁(www.weibo.com/tnway,他说这是一篇有点愤青式的批判性日志,我却见文章虽有发牢骚之嫌,却不破不立,于批判中直击当代人的浮华心态,文虽有点刻薄,却表现了对生活的真实热爱,喜欢坦诚——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越到中年越不喜欢热闹,什么样的热闹也不喜欢,那些热闹不过是暂时的麻痹,像浮油一样从心头掠过,不留下一丝云彩;也不喜欢人多,人多的地方就喧嚣,而那喧嚣也不过是各种利益烘托出来的一种形式,你(若名气不大)甚至都算不上张牌,只不过是被不断倒手的小小筹码,你刚出了光棍节的局,又被摆进了三里屯的场,你刚跟了动车的风,又猎上了蒙牛的奇,你在各大商场打折的狂潮中十步刷一卡、千里不落空、钱花的想剁手,你在不断更新的微博界面前不断的迷失、被各种虚假的信息愚弄和摆布、为那些流浪的猫猫狗狗们伤心落泪你却全然不知道自己也许连只流浪的猫猫狗狗都不如……

你关注了几百个有生之年都不会跟你有屁大的关系的人,你都没有认认真真的关注过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我是快乐的、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是否真的爱着他……

你若想不明白,生命的长短对于你来说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你只不过是社会的一种存在,你的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空虚。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空虚,是弥补空虚的佳品。

我其实一直没有搞明白的是,对于纯种的中国人来说“圣诞节”跟“情人节”到底有什么区别?年轻的时候我还是挺喜欢这些节日的,那样家人、情侣、朋友之间相聚的借口就多一些,尤其是对那些婚后即失宠、心理落差过大的女人来说,可以拿这些洋节日当作圣旨质询比路人甲还冷漠的老公,明天圣诞节了,你说怎么过吧。

当然,对于一部分受到质询的男人来说这种洋节就比较难过了。

也许是因为长大了,我不仅不喜欢洋节日,连中国人的节日都很讨厌,因为除了放假不扣工资外,我找不到任何快乐和节日的关系。我们只不过是在机械的继承和遵守着几千年的传统礼教,不敢打破,就虚伪的迎来送往,假意的相笑言欢,目的是千金买,把胃喝穿。

去年的圣诞节我是跟昭子跑了一趟王府井的教堂,还没等到教堂开门,两个人就被冻的跟 2B 青年一样了,跑进地铁之后就开始懊悔三条秋裤穿的真是太少了。今年我是不准备约他了,一方面是他已经是有了女朋友的人,我总不能把一个女人的男朋友约出来一起过平安夜吧;另一方面,我对于两个男人一起上街这种事情总是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你知道,北京是个大都市,市民们的思想都进化的比较快,看到两个男人在一起他们绝对不会认为你俩是刚从皇宫或天上人间那种地方洗了个盐浴出来,而是理所当然的觉得你们绝对会在五点一刻的时候在东单公园或者牡丹园的某个角落嘿啾,虽然有个陌生的男人反问过我“喜欢男人有什么不好的?”哥当时就明确了态度“嗯,喜欢男人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遗憾的是,我这辈子只对女人感兴趣!”

 

还好, 2011 年的圣诞节我是和朋友联通 lady 腿腿一起度过的。

圣诞节前后, KTV 包的价格从平时的100元/时上涨到了400元/时,但这样你都定不上;你想找个饭馆跟情人浪漫一番,但一周前你就打不进去电话去。所以,各种的节日都是商人们的节日,你就是个埋单的冤大头,商人们一边嘻嘻哈哈掏空你的钱包,一边还冷嘲热讽的笑你的愚蠢,而在那些你累的跟个三孙子似的平常日子里,他们却躲在也许你这辈子都不会听说的某家顶级私人会馆里面行着苟且之事。

我还以为她是不会有时间的,你知道,这种节日漂亮的女孩子都需要先排一下日程的。

上次打台球我跟他说了我朋友在北京的某某馆子说相声,她说那太好了你下次带我去跟他要个签名好吗?

我说,别闹了,他还没你名气大呢!

她说,咦 ~ 哪有,我就是个人名。

我们有一个多月没有见过了,她说,你他妈的都没我大姨妈来的准!

呃——因为我是你大姨夫!

和 lady 腿腿的谈话是轻松的,没有任何负担,每次都是这么轻松。可能是因为她的年轻,也可能是她的天性。

但更多的时候,你会感到和很多人谈话就像围棋,他要给你表达的目的和他说话的内容是完全的两层意思,你就跟慈禧太后身边的小李子似的,你得学会去琢磨和猜,不长的谈话却是步步惊心、到处是坑;还有的跟你完全是两个逻辑世界的人,你跟他滔滔不绝的说了两个小时,说的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就差瞪眼了,他只反馈给你点头、嗯、哦、啊、是……,而你就是个白痴也能看出来,大哥他就是在敷衍你;反过来,他跟你声泪泣下的倾诉了半个多钟头,你就憋着想问一句话:您想说什么?他继而又跟你聊了二十块钱的,你还是听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对于我来说,搞明白一些人莫名其妙的谈话,真是件痛苦的事情。

朋友看过我发的微博,品评我说,你是逻辑思维性的人。我认为他说的很对。我强烈的感觉到我的大脑里有一部快速的逻辑翻译器,每当一个人对我说出一句话的时候,这部机器就会将它解码成“因为”和“所以”,或者“所以”和“因为”。但是我发现很多人说话都是比较随性的,有一部分人也许他本来说话就没什么逻辑,说之前也没安排好语言的顺序——我并不是非得要求您没有目的性我们就不要交往,我只不过希望您能在说话之前理清一下思路……大家都是好忙的好吗!有的时候他真的是要过来跟你咨询一个专业问题,可是大哥他的嘴就跟跑马场一样,扯起淡来比赵本山还厉害,让我听起来就很不爽,后来,我发现他说了两个钟头的话,其实只不过想问一个问题:诶,咱放下中国何时收复台湾的问题、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到底有多微妙以及,诶,你说谢霆锋和张柏芝还能复合吗,或者蒙牛的股票跌了那么多你不准备抄底……算了,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想问问,勒个……北京人事考试网的网址是多少!

我靠!你他娘的简直就是在侮辱我是个闲人!

 

当然,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不过有的人肤浅,他属于感觉太良好的自闭型的,他认为这世界的花都是为他开的、鸟儿都是向着他唱歌的,他接受不了第二种声音;有的人独立,他属于选择性的开放型的,他承认这世界的五光十色,只是在决定内心方向时有自己标准。

就如我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就会受到周围人的批判一样,有个中年女作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年轻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我当时真想把她从博客里面揪出来问问,什么叫“该结婚的年龄”,这大自然有千万种水果,你这受过文革迫害的作是不是认为每一种水果都是在夏天成熟的,让我这没接受过革命洗礼的小同志跟你说一说,你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听从了以功利为导向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而不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你那时代的人结婚要么听从父母,要么听从年龄,唯独没有听从过自己,先结婚再恋爱这个陈旧的观念制造了多少悲惨而又麻木的婚姻。在婚姻的这幕戏中,你被逼上了家庭伦理的舞台,有时候出演的并非是真实的角色,但是你不敢卸妆啊,你婚姻的幸福不幸福是其次,你得首先让你身边的人幸福了才是前提——当然,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满意了,你自己不满意又能怎么样,还反了不成你。

“不要太挑了,差不多就行了!”我靠,二大爷,您当那是买冬瓜呐!

世人无论阅历深浅,都好为人师,但漫长的婚姻长河中,给你拍板的人、劝导过你的人都算上,谁会为你的幸福负责到底?

你要也是我这种想法,一定会有你的亲人朋友把鼻子气歪的,也时不时的会有人丢给我一句:你不可理喻!

我内心很清醒,这世界上骂我的人未必比夸我的人少,同理,理解的人还会更少,但是,我不可理喻跟你什么关系,最少我知道怎么理喻自己,而你,哥哥,我不是劝你,你在从蓝色洋河下面爬出来还没有睡着的时候也好好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谁在理喻着你?

有木有?木有!那你有什么资格过来教训我,别举着什么“我为了你好”“我是过来人”的牌子,真正为你好的人是会为你做些什么事情的,而不是只把你当成三岁小孩子哄;你可能是过来的富翁,但是你却有十几个小三。

很多人都被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围绕着、纠缠着,但他还以为他们是“朋友”。

刚刚眼贱,一不小心看到一个名为郭 XX 发的微博,说自己过 VIP 通道时被安检员误认为是小朋友了,窃喜自己不用装还显得那么纯 ~

我真想一瓢狗屎浇到你头上去,让你清醒清醒,你以为靠抄袭赚了个比苍老师还大的名气,你就真把自己当宠物了!

从粉饰过的舞台上面下来,记得揽镜照一照自己真实的容颜。

 

PS. 大家都新年快乐!新年新气象,都快来许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