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Jet 发布的文章

文/于震

看完电影,一缕思绪油然而生:爱和希望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呢,一个人到底要怎样程度的心死,才可以完全的对这个世界绝望,再也不能从周围感受到爱和希望,以至于因此让那本可以顽强的生命力表现的脆弱不堪?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水岛(女主角)拟定招聘要求(积极努力,身体健康)和宣布结婚决定(谈恋爱到结婚只是一个月)的场景一度让我以为导演是从日本被诟已久的”年功序列制度”为切入点,表现一个在这种制度所造成僵化的社会结构下失去活力,完全机械化的人物。然而随着影片的进展我感觉导演完全没有从这种所谓”大格局“描述某种现象或者衬托什么人性,相反,它仅仅是刻画了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山崎和樱井(两位男主角)则分别被刻画成为独来独往,鲜与人交际的形象。而这种类型的人相比于正常人确实更容易感受到绝望(绝望的表现并不是只有寻死),他们存在或者消失,对于周围人来说都没有任何区别。樱井是多次自未遂,而山崎则是如谜一般的人物。

两个人因为一次澡堂的意外几乎相当于互换了人生,尽管之前已经对两个人的人物设定做了铺垫和伏笔,但是某些地方还是可以感觉到一些勉强,当然因为整部电影的主题,以及个人看来的不少点睛之笔,都让它不那么重要了。

失忆的山崎当得知自己的境遇之后并没有走樱井原来的老路,那个小本本简直是让人喜爱啊。而相当于一夜暴富的樱井也没有因此好像获得重生一样,其实他远可以带上钱,去没有人找到他的地方过新生活,但是正是他内心的善良和贪婪得以让剧情彻底烘托出来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山崎听到他常听的那首音乐得以恢复记忆;黑暗职业原来并不是真的;樱井最后的那场戏;水岛看到小本本上自己名字突来的怦然心动。这都是剧中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的场景,而这些场景都不是突然转折,或者说是让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山崎恢复记忆,却保留对水岛的感觉,所以愿意交换樱井的人生;最后那场迫不得已的戏,让樱井重新对生活恢复了希望;水岛最后的怦然心动直接反衬出了一个没谈过恋爱,年过三旬,生性胆小的女人仍然没有丧失爱的能力。而这一场景出现在她划掉结婚计划的那一刻,我权当理解那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吧。

整部剧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场景,但是就是这种细水长流把爱和希望的主题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都说现实残酷,人生如戏,但是我们所谓的成熟更像是对自己智力和体力上懒惰的放纵,它的直接表现就是绝望感。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水岛相比于大多数人又是勇敢的,因为34岁,还可以说出经济实力和爱情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话,因为在她内心深处相信爱和希望本身,超出一切。

我想,应该就是这样吧。

点击:观看这部电影 |高清下载:迅雷快传

不是剧照哟—— 广末凉子

文章我也推荐一下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4分。《盗钥匙的方法》是关于找钥匙的故事,只要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哪怕是无意调包,它都能帮你打开那道正确的人生之门。人生最厉害的武器是习惯,即便一个人失去记忆,失去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他还是能通过习惯来改变命运,甚至寻得宝贵的爱情,尤其是那些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了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转折点之后的人生道,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的悲剧往往也是注定的。

四月的阳光,毫无阻拦的倾泻下来,羽翼尚未丰满的树木,被打成了筛子似的,靠着风让阳光摇曳。要开的花,屈指数的过来。花不乱的时候,春天也约摸着到了后半程。

一丝丝云都没有的蓝天,让人怀疑能否长久,蓝的不深远却讨人欢喜,北方的春天总是撩拨而躁动。樱花开落的时候,对于有些人是”花开似海,思念成灾”的莫名萌动,对于有些人可以是丝袜诱惑或是光腿闪耀。城市的嗅觉灵敏和视觉焦点永远在欲望,自然已然挑逗不了。山里的春天还在跟冬天纠缠的诀别,花开的恣意而孤单,春水浅薄,载着些落英回转。

春茶已然到手,不是很舍得,但存着似乎才是真正的辜负。放下岩茶,琉璃杯、明前茶、龙井,可以唤醒清明前清冷的温暖的水。早春的青涩和甜润在雾霭里翻腾,绿的让人怀想早春料峭。

春天本是邂逅的季节,在我这倒成了遭遇。几扇门打开,不是风景,都是遭遇。

 

一个朋友,在纳米比亚领事馆领了结婚证。一直在路上的他,明晰的知道在逃避什么。去非洲前,他就告诉我,他去不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只是觉得他快失去自己了。社会没有让他纠结,他自己让自己很纠结。我说:“漂泊就能不失去吗?”他淡淡的说:“寻找就能不失去。”

辗转在非洲的清冷里,跟保持尊严却日渐没落的白人,与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快乐的黑人,与自然的远大和充满竞争的原野,寻找自以为要寻找的,偶尔的信息只是小礼物和一些只言片语的寒暄。每次回来,我都会要礼物,不是因为东西,仅仅是因为让他知道一种牵挂和需要。

在异乡的婚礼只是一顿中餐和一次宿醉,保护好自己了么?自己不会再丢失了么?他说:“我在邂逅自己,原先以为可以逃开就可以保留,现在明白,我只是在这里邂逅到自己。”“邂逅到自己,于是继续在那里呆着天荒地老?”“我会呆在可以邂逅或遭遇自己的地方。”

 

朋友的朋友,胃癌扩散转肝癌,在事业初成、有儿步履蹒跚的年纪,很多事情在最完美的时刻最不完美。越是顺理成章、越是满盘皆输。化疗成为安慰的时候,家庭里的灰色阴霾可想而知。争吵、泪水、离婚当做口头禅的来来去去,时日不多,付出未必有回报,或许更是痛苦的理由。当世界已然背叛,自己过去的努力都是滑稽和对方的筹码。

与一个中医朋友聊,说起这事,他说,邪气已然生了,不调整就会乱窜。平时,告诉你不要没事唉声叹气、不要无病哼哼唧唧,身体知道自己所受的邪气,通常会以唉声叹气、哼哼唧唧做些释放,或是小病小灾的更新换代、除旧迎新。真要病了,你还助长邪气,你在哪里跌倒,他就在哪里踏上一只脚。没谁一定不病,但最终还是你自己死你自己。

玄妙还是玄虚?只是觉得,已然的时日无多,你一定要靠着让周遭彻底灰色,才证明你曾经的付出或是曾经的存在?死自己真的蛮容易,不比春天来临难多少。宿命也好,运气也好,所谓的“命”,是你注定遇到某人某事某物;所谓“改变命运”,该就是选择如何对待某人某事某物。

 

前几天,跟人讨论因爱生恨的事情,太多的爱情,美好的让你忘记时间、忘记转移视线。你可以忍受和一个不爱的人白头偕老,让婚姻经营的有声有色。却永远不能忍受,你爱的人哪怕一点点的怠慢。于是,相互吸引的在茫茫人海里奋力相遇,不是邂逅不是遭遇,而是真正努力的、放弃身心的泅渡。

牵手了,目不转睛,不是因为近了清晰了,缺漏无遗,才心生怨念。怕是目不转睛,背对世界、背对人生,世界开始让你遍体鳞伤,于是你觉得背离了世界、背离了时空的爱,理应让你获得更多。眼里只有对方闪耀的形象,世界都不存在了,世界会对你含情脉脉?

在你选择的那一瞬,你走向你的爱,其实已然背离了你曾经的世界,那个世界不甘心你的离去,会让你真的痛真的失去。及至牵手,你会一股脑告诉对方,因为对方你失去了世界,但爱难道不是牵起手来,转开眼光,面对世界么?因为注视彼此而离去,为什么不因为共同面对时空而爱呢?

 

四月在三月的草长莺飞,五月的红色热情中,不尴不尬,缓步向前。任何的问题,都应该是简洁、细化和可答的,除了人生。人生充满陷阱,你只是要学会不走向陷阱,也不让陷阱走向你,更为重要的,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的陷阱。或许,谦卑因为慈悲,慈悲因为智慧,智慧因为爱,爱因为当下,当下因为孑然独立。于是乎,遭遇也好,邂逅也好,充满信仰而没有丝毫的仪轨,是这个四月的主题。

四月给我打开三扇门,开开合合,门里风光无限,值得唏嘘,但只落得灵犀无语。只求,静如秋山之岿然,动如大河之中流,寂静之心,存于冥想之中。

四月花

文章:大家找到了哪三扇门呢?

刘明玉(mingyu0625@126.com)的投稿。

 

想了好久,不知道该用哪一首歌的名字作为我的题目,因为beyond的每一首歌都是我的最爱,舍不得放开。海阔天空,嗯,也许是我的追求吧。最近的心情特别低落,所以常常是一听beyond就听上一天,现在想想喜欢beyond也已经是好多年的事了。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歌迷,我没有一张正版的cd,没有一幅海报,更是一场演唱会都没有去看过,因为原来我没有钱,温饱问题一直还在困扰着我,等我有了钱,驹已经离开好多年了,看着其他三个人和大屏幕上的驹共同歌唱,我受不了那种感伤,我不想看到那一幕,至少不要亲眼看到。朋友都理解不了为什么我这么痴迷,毕竟我是80后的尾巴,怎么会有70后的狂热,况且家驹离世的那天我才刚刚5岁零2天。连我自己都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去听流行歌曲,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追星,但我记得当我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第一次听《海阔天空》就哭得特别伤心,应该是8、9岁的光景吧。

Beyond是个让人怀念的乐队,他们带给我的不只是耳朵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经常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适合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很怪异的想法,可是我又不知道我究竟能生活在哪里,也许是听他们的歌曲才让我有了这一种念头,因为觉得他们的歌已经超出了音符的境界,是能和人的心灵契合的力量,超脱物外。说不清,道不明···

记得有一次听到了一首歌叫《我们的天空》,署名是beyond,当时我真的相信了一个传闻,那个我一直希望是真的的传闻,那就是家驹没有死,他只是厌倦了生活,隐居到了日本,我固执的以为是他回来了,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人回来了,那个给我无尽动力的声音回来了,可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歌迷的原创歌曲,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我想这位兄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着同样迷人的声音,可以自己唱歌给自己听。老实说我对家驹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小时候在电视不可能看到,又没有网络,只是常常听到随声听里重复着的略带沙哑的声音,每一次都心潮澎湃,后来也只是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照片影像,才有了音乐才子近在身边的感觉。

其实最喜欢beyond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很迷恋敲架子鼓的男孩子,不管是谁,我都迷恋他的自由。我始终是个找不到自由的人,我总觉得一直是在为别人活着,也许这样说有点自私,但是必须承认,如果没有父母的期望,我也许不会在20好几了还拼命的挤考研这条独木桥,每一次伸手向老爸要钱,都要承受内心的无数次的纠结,我相信别的方式,我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如果没有一直以来好孩子的评价,我也许不会在歇斯底里的疯狂抽烟之后还跑到老师那里去汇报工作,满嘴味还笑着说公交车上民太多,令自己厌恶的笑容让我一次次躲进厕所,吐得翻江倒海。我根本就不是我,我在欺骗全世界,其实我不想。世荣总是给人很自由的感觉,闭上眼睛,只管敲鼓,脑袋瞬间空白,总以为有时候能什么都不想,也是一种幸福。帅气的黄头发,红色t恤,凌乱的手法,劲爆的节奏,抛开一切,这一刻的他是如此轻松。

最喜欢beyond的歌是《遥望》,虽然粤语听不太懂,但就是听着特别温暖。家驹唱的,世荣唱的,风格不同,却各有滋味。其实阿paul也是足够带给人震撼的人,低沉的声音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尤其是娴熟的贝斯技术,更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家强的低音吉他给beyond的音乐添上了另一层神秘的色彩,浑厚磅礴,不知道已经身为人父的他还会不会怀念那段不羁放纵的似水年华。

我是个不懂音乐的人,唱歌跑调,五音不全,但我就是如此迷恋着beyond,尽管听到的永远是那些曾经无数次听到的歌曲,尽管永远只能在电脑上看那些看了无数次的怀念版演唱会,尽管再也不会有四个人站在舞台上,带着样子奇异的戒指玩音乐给我们。但仍旧如此迷恋···

不论心情好不好,情绪低沉不低沉,beyond的努力,beyond的声音带给我的触动都足以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管是伪装自己还是回归自由,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不断徘徊不断彷徨的路上,学会慢慢成熟···

文章

Beyond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这个社会上,想活下去,想活得好,活得开心,活得幸福,活出点味道来 ,有两条路:

第一,你从穿开裆裤起就积极向上,单纯拼搏,乐观的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生命中接触的、关注的都是爱、阳光、激情、宁静,小学无忧无虑,初中品学兼优,高中多才多艺,大学光芒四射,毕业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第二,你一路走过来, 你堕落过,颓废过,自暴自弃过,打过架、 乱过性、犯过事,觉得生活没意思,觉得自己没未来,迷茫焦虑整天纠缠着自己,但是你头脑保持一丝清醒, 眼睛还亮着,关键的时候身边还有对你不离不弃的人,你没让自己在低俗中扔了坚韧和勇气,你他妈又活过来了,俗透了就脱俗了,那你就牛b了,大小通吃,黑白皆认,修魔修高了不差那修仙的。

当然这有点极端了,其实生活也很平常,犯过小糊涂,该做的还是要做,也会有所抱怨,可是大部分时候都是乐颠颠的,不求达官显贵,只求一步步的小跑着前进不太落人于后。想想,我们大多都是平常人, 一辈子都在不停的调整着这天平的砝码,这天平的一边是魔鬼,另一边是天使。

生活很会打击人,其实是人的弱点很会打击自己。如果挺过来了,生活就会对人赞许,人们就会充满自信和幸福感;如果怂了,生活就会抛弃人,人们就在放纵和堕落中抛弃了自己。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音乐是安抚悸动灵魂的神器,喜欢某种音乐,就映射着那种内心灵魂的归处,若于万乐之中能找到自己的挚爱,幸甚!

人们对音乐口味的选择是呈金字塔形状的,大多数人的选择会趋从流行,因为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去欣赏,甚至没有意识要去了解更好的音乐作品。只是,当你真正懂得去欣赏后,从中获得的领会及产生的共鸣也会更多更大吧。

作者:傅佩荣

原文:洞察的方法

在讲究创意的时代,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上求变求新,但是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时不妨参考艺术家、心理学家与哲学家的示范,从他们捕捉及孕生创意的方法中学习一点心得。创意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洞察力,英文称为Insight,看到事物里面的真相,把握事物的本质,然后在表达时才有可能推陈出新。

一. 艺术家:遭遇对象

电影“阿凡达”里面的纳美人有一句口头禅,就是“我看见你了!”这种“看见”是指排除文明装饰,直接接触的意思。艺术家正是如此。法国画家塞尚“看见”一棵树。当他着手要画一棵树时,他先仔细观察了一整年,因为树会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改变造型。他所画的树与我们一般人所见的树大不相同。你曾见过这样的树吗?它好像有血管,会呼吸,连根茎都全部呈现。随着四季它也有不同的面貌。美国心理学罗洛‧梅说得好:“从那时以后,任何人只要全神贯注欣赏那幅画,让它对自己倾诉,就会看到那棵树显示了独特而强劲的活动力,它与风景之间的亲密联结性,以及一种建筑学上的美感;在塞尚体验并绘画树木之前,这些都确确实实不存在于我们与树木之间。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观赏并且品味塞尚那些树木画作之前,我从未真正『看见』一棵树。”(参考《创造的勇气》,立绪版)

当你要画一棵树时,必须设法与树“遭遇”,将自己与树融为一体,否则无法体验树的生命力与活动力。如此你可以成为树的代表,甚至你就是树了。伟大的小说不也是如此吗?其中每个人物的装扮、表情、行动与言谈,都必须恰如其分,而不能大家都说作者那种水平的话。这样的作者要花费多少精力去观察及揣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音乐家要想打动听众的心灵,也需要具备类似的条件,在丰富的生活历练中看透人生的悲欢离合,紧抓住时代的脉动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由此看来,没有遭遇就无法洞察,没有洞察就谈不上创意了。

艺术家与其创作材料之间的“遭遇”,还需要一种特别的专注,显示像孩子一般单纯的心思。《庄子》笔下有个画家,接受宋元君的诏令来到朝廷,看到众多同道挤在一起听候差遣时,他却径自走进画室脱去上衣准备大显身手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官员,不必在乎官位与排场,一颗心只想着如何表现技艺,结果大获宋元君赏识。艺术家往往给人“不修边幅”的印象,那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搞怪,而是因为专注以致忽略了日常琐事。

二. 心理学家:产生灵感

谈到创意,心理学家强调灵感。灵感从何而来?答案是:潜意识。所谓潜意识,是指我们平常的意识所无法测知的部分。既然无法测知,又如何确定它存在?弗罗伊德的《梦的解析》作了最好的说明。人在睡觉时,意识变得模糊,有如防线松懈,这时潜意识找到缺口就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梦境。

潜意识有个作用,就是让你转移焦点,不再由清醒时的意识在作常规的、习俗的安排。纽约一位化学奥托‧洛伊在研究中碰到一个难题,久久不能索解。一天夜里,他忽然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立即抓过一张纸匆匆写了些东西,又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梦境都忘了,半夜记下的东西乱糟糟的,怎么看也看不懂。这使他非常懊丧。幸运的是,隔了一个多星期,同样的梦境又出现了,这一次他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的研究终于大有突破,后来使他获得了一九三六年度的诺贝尔奖。

威廉‧詹姆士说:“我们在冬天练习游泳,在夏天练习溜冰。”乍听之下这句话好像说反了。其实没错,他的意思是:人的潜意识会把学习的肢体动作渐渐纳入本能的反应中。于是,即使你冬天并未游泳,但潜意识已经在整合游泳的动作了。夏天的情况也是如此。然后,当你第二年再去游泳或溜冰时,夏天的情况也是如此。然后,当你第二年再去游泳或溜冰时,会忽然察觉自己的能力增强了。

灵感有两个特色:一是在你松懈时“突然闯入”,二是它会寻求一个“完型”。所谓突然闯入,可以借用爱因斯坦为例子,他对朋友说:“为何我在刮胡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很好的想法?因为那是注意力松懈时,或者在具体工作之外的短暂解脱,最适合让潜意识上场了。因此,我建议学生在家念书,每隔五十分钟要起来活动一下,就算射飞镖也可以,让灵感有浮现的机会。

其次,所谓“完型”,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你心中必须要有个完整的想法,先猜测这整张图是什么,否则如何下手?或者,你见到一小部分的图案,就可以联想到完整的画面。譬如,心理学家为病人治疗情绪问题时,往往只由两三个点或一两条线,就可以构成大体上的理解,知道病人的性格类型与困扰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最近流行一些介绍“观人术“的书,谈到像美国联邦调查局如何审问嫌犯。他可以从你的身体姿势、口语习惯、穿着打扮,甚至眼神闪动的方式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心理学案例研究的成果,对于我们有心了解“洞察力”的人,自然很有帮助。

三. 哲学家:认识自己

常有人问:心理学与哲学有何不同?简单来说,心理学建立在“假言命题”上,亦即你不能脱离某种“假设的情况”来谈一个人“应该”如何。譬如,我说:“如果你要去美国念书,你就应该学会英文。”“如果你要别人善待你,你就应该善待别人。”这两句话中的“应该”都是在特定情况下才有效的。如果你不去美国念书,如果你不在乎别人的善待,那么你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问题。

哲学不同,它建立在“定言命题”上,亦即先确定一个语词的意义,随之肯定后续的作为。譬如,“你是人,就应该行善。”“你是朋友,就应该讲道义。”这是先对“人”与“朋友”做了界说,然后就有随之而来的“应该”。因此,哲学家为什么要谈“人性”是善是恶?是向善还是向恶?是无善无恶还是可善可恶?是注定为善还是注定为恶?未能先处理这个问题,后续又怎能要求人们如何生活?

然而,我们所能见到的是人类社会复杂的现象。自古以来,善人恶人同时存在。同一个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有时为善有时为恶,对某些人为善对另一些人为恶。因此,这时确实需要一种非比寻常的洞察力。我们常说哲学家是有创见或有洞见的人,其故在此。但是,哲学不能只给答案而不提供理由。于是,各家各派众说纷纭,我们又如何判断孰是孰非?

光说“人性”还不够。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在人与自然界之外,还有一个作为根源的东西吗?这个根源可以称为“上帝、存有、天、道、梵”等等,但是谁能证明它的存在?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人、与自然界产生关联?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哲学家无可回避的。

所有的洞察最后都必须落实在具体处境中。事实是用来检证洞察的,但是洞察也可能创造新的事实。艺术家帮助我们认识一棵树的本质,使我们真正“看见”一棵树。心理学家鼓励我们面对特殊情况,使我们明白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联。哲学家邀请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人性,并且提供有关自然界的玄想,以及有关“根源”的可能理论。没有这些洞察,人的生活难免坐困愁城,在变化无常的世间束手无策。

所有的洞察都必须始于第一步的挑战,亦即希腊戴尔菲神殿所刻的一句铭文:“认识你自己。”

左岸p.s:“认识你自己”就是告诉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何缘?何思?何为?这是第一步,但不够,自己不是自己的宿命,必须超越自己,根据风云之变幻,理清世事之根本,融合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做出决断。比如,对于经济的洞察,时寒冰先生的《大道至简之十:沿着历史的轨迹》、《大道至简之十一:超越才有境界》、《大道至简之十二:走在政策前面》、《大道至简之十三:节点的提前和延后》这几篇文章的分析,对下一步的投资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最后的选择、投资、决策都必须靠自己得出,并付之于行动,一切才会有所改变。

求异思维

要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国家,你需要练习求异思维!

为什么有些国家或文化能够产生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其他国家或民族却寥寥无几?这是来自各个国家的一些人,还有几次是中国人向我这个瑞典人——阿尔弗莱得·诺贝尔的同胞所提出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在教育和平等,权威,教育孩子和创造力方面,各个国家与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基本差异。

让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位以色列朋友有几年曾经从事培训未来教师。在他的班上,有犹太学生,也有巴勒斯坦学生,很快他就发现在回答要求思维和推理的问 题时,两者之前存在差异。每一名犹太学生都给出自己的答案或评论,每个人都尝试说提出别人没有谈到的新问题。而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学生却有不同表现。如果 一个学生的答案或评论得到老师的认可,其他同学就只重复第一个人的答案,以为第一个学生给出的是预期的“正确”答案。

这是对创造力和自由思维态度不同的两种文化的例子。一种文化鼓励孩子们从小独立思考,推理和争论,而另一种文化中,孩子按照家长,教师,宗教领袖或其他权威人士的想法去思考。

一方面按照长辈的想法去思考,另一方面则以尊重长辈的意见,也有自己的思维,两者截然不同。在后者中,你进一步发扬文化遗产,以表示对它的敬意。毕 竟,在犹太社区,对古老丰富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而这并不妨碍人们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不过,在以色列,世俗学校的学生比神学院的学生更具能创造 性地思维。)

如果你受的教育只是重复别人的想法和知识,那么你很难创造新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当然,长久以来,情况一直如此,不过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随着技术飞速发展,这种传统具有破坏性。它意味着这样的国家将依附于其他民族的创造力与革新。

那么将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也意味着人们难以获得高级职业。在当今世界上,当学校教授的大部分知识将在几年内过时,在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比如,与你的父母和祖父母思维方式不同。

如此说来,严重缺乏创造力和自由思维的民族需要做什么呢?

在传统和学术气氛必须有所改变——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短期措施必须侧重于公司、机构和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和传统,而长期步骤必须侧重于学校体系,以及父母和祖父母的影响。本质上,这关乎使社会在学术上更平等,不论级别,性别或年龄。

当然,在传统社会也有创造力兴盛的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压抑创造力的团队和社区——也以色列为例——但是社会整体的学术环境如何呢?

层级结构和传统呢?

世界各地许多国家、机构和组织都有非常森严的层级结构,限制着变化和发展潜力。层级本身并不一定不好,但是不欢迎——甚至禁止——下级向上级发表建 议和想法,那么这些组织真有问题了。如果在我们这个竞争性的世界中,一个公司无法利用各种可用资源,那么该公司要生存大部分要靠运气了。

值得警惕的警告信号是僵硬的工作制度,对权利地位的狂热,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鄙视体力劳动,对公司使命和策略目标一无所知的雇员,下属联系管理层的复杂正式程序,不能合作的团队,沉默的雇员,不能自我批评或接受批评…

看上去,对于世界各地所有类型的领导而言,接受下级的批评最为困难。这种情形对于任何组织都非常危险,这会失去批评者提供的潜在资源。其实,批评者可以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宝贵资产。

父母——和祖父母——需要相信他们的权威,但不要独裁…

层级结构和传统在庭中也很常见。不过,当家长不相信自己不象独裁者那样总是不容质疑地必须让别人顺服,就有能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这其实是软弱的表现。这对祖父母也一样,在中国等国家,他们在照顾孙儿辈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想创造富有创造性和自由思考的文化,你需要一开始就鼓舞激励子女有好奇心、能提问、具有冒险精神而且独立思考的父母。

家长的关键挑战是在每天的家庭聚会,比如早餐时,将支持孩子所需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

在中国,我访问了几所社区学院或学习中心,那里很多年纪大的人学习培养绘画、书法、唱歌和其他能力,不过,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学习团体如何培养激励孩子们自信、好奇、聪明、思维开放、勇敢、具有创造力…!

不过, “求异思维”并不意味着学术“无政府状态”, 在思维中只靠自己。相反,你从父母、祖父母和其他人得到的知识、经历和想法越多,你就越有创造力。在学校也一样;只有当你有稳定和宽广的知识基础,创造力 才能繁荣。而创造力在开放性思维、容忍、求知欲、愿意分享的团队中最能自由繁荣兴盛。

不要成为旧知识的奴隶…

不过,如果你想富有创造力,你就不应该成为旧知识的奴隶。你需要使用这些知识,但是不能被其所辖制。受现有知识所束缚甚至可能很危险,正如这个二战的例子所示:

战争中,美国空军有这么两个人招募大型轰炸机飞行员。一位是心理学家,他因循守旧;另一位是退休将军,他使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评估发现心理学家挑选的许多飞行员被德军击落。而另一方面,别出心裁的将军所招募的飞行员却想方设法地生存了下来。

心理学家和将军都问候选人,如果他们的轰炸机被德军的防空武器击中,他们会怎么做。心理学家认同按照指南手册回答的人,即他们会随轰炸机爬高,而不认同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人。但是,将军则认同回答不知道怎么做的人,而按指南手册回答的人却没有通过。

结论是不盲目遵循指南手册的人在危险时更具创造力,因此更有机会生存。

前几年最关键…

父母和祖父母尤其重要,因为,从出生到大约5岁是大脑最佳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这几年激励儿孙们能力所做的,其重要性怎么高估也不为过。同样,学龄前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

可能,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或祖父母——应该接受的最重要的认识是激励的作用;没有激励,就没有创造力和革新。但是,有两种激励,外在(外部) 的和内在(内部)的。外在激励来自个人以外,可以是正面的(某种奖励)也可以是负面的(某种惩罚)。内在激励来自个人内部:好奇,兴趣,热情……

许多研究表明内在的、内部的激励对于创造力更为重要,而外部激励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外部激励很容易使人偏离实际目标,让人们更关注奖励或惩罚。由于承担风险可能会危及预期的奖励,外部激励也会减少承担风险的意愿。

而不承担风险,就不可能有任何大胆的创造力…

学校

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学校主要侧重于集体思维,即象其他人或者权威那样思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非常具有判断力,他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摧毁所有的 求知欲,还真是个奇迹。”他谈论的是欧洲和美国的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大多数还相对自由。在宗教或政治性集体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社区,学校情形更糟糕。

为促进创造力,学校和教师必须让重复和教条给自由思考让路。教师们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教师们必须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他们必须知道如何促进创造力,还有——更重要的——不做什么。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一起谈论、探讨、推理、反 思他们所学的内容,非常必要。比如,不能只在大班进行讨论,其实,一天中随时将大班分为小组,以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上学的每一天里积极参与讨论。

不过,教师们不得忽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只有在良好宽阔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深深植根于本国文化,学生们才有可能进行严肃的讨论,才有可能真正具有创造力。

创建创造力和自由思维能够繁荣的学校体制需要一系列措施:

——必须改革教师培训。首先,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本,而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权威不得挑战的知识源转变为更为独立的学习帮助者。

——根据新的教师培训,学校的老师需要通过课程、研讨会和学习圈得到进一步培训。比如,教师需要学习如何促进和激励创造性,如何不妨碍自己的学生。

——教师们应该是创造良好团队学习条件的大师,在这些条件下,创造力可以在各种思想、体验和态度等交汇中兴旺。顺便说一句,团队工作是当今每一个现代公司都需要的东西。

——教师们需要独立于教科书,这样他们可以富有创造力地使用课本,也有更多灵活性。通常,其他资源更有用,比如普通书本,报纸,期刊,互联网等等。

最重要的,所有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其终极目标非常清楚。是教学生做老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还是让他们为未来作好准备,而这个未来学校和教师们也不清楚,实际上没有任何认识?

我参观过中国的几个学校,墙上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标语。我想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到“求异思维!”的口号…

考试体系

不过,不论我们在学校做什么来促进创造力和自由思维,如果高等教育考试不支持这些素质,那么效果微乎其微。只要进入高等教育的竞争激烈,学生们就会为这些考试做准备。而如果他们只测试记忆和重复能力,那么学生就只侧重于这些技能。

当然,你需要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高等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管理比如说英语技能。任何考试体制必须包括这些技能,但是除了必须学习的,就是思考的能力,而这必须成为任何选择机制的主要侧重点。

同时,只关注或者主要关注重复性知识的考试体制还有其他灾难性的副作用。其一是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将离开学校,而他们学习到的东西对未来生活几乎没有什么用,因为其唯一目标就是高一级学习的考试。这何其浪费时间和资源!

另一个副作用是一些真正有创造力天赋的学生通不过考试——仅仅因为他们发现为无聊的考试做准备实在太烦人,为此,他们永远无法进入大学。

把考试和抽奖合而为一?

如果你想促进创造力,你需要不仅测试学生记忆力也测试求异思维能力,即不象其他人或权威那样思考的能力的考试。你还需要有不要求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准备考试的体制——不然他们何时有时间培养成为好公民所必须或者很重要的所有其他能力?

有一个可能的方法是用两个步骤创建选择体系:考试加抽奖。

第一步:每一名已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该考试测试高等教育或者更高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沟通技能,英语,逻辑思维, 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等…考试应该只测试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毕竟,当没有任何人真正知道其他知识的价值时,几乎不可能选择应该测试哪些知识。

考试只产生两组结果,通过的和未通过的。如果你通过了,你就有资格申请大学学习。

第二步:申请大学或大学学院的某个具体课程。如果申请的人比名额多,那么该大学应该安排抽奖,产生“赢家”和“输家”。

通过了第一步,但是由于抽了空签,未能进入心仪大学的学生当然应该有可能在其他大学或者稍后再次尝试。

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只需要学习一定的重复性知识——足以通过步骤一中的考试。当学校已经教授了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老师和学生就有时间关注素 质、创造力、团队工作等。这种体系将老师从只思考已学会的知识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与认识,从而自己也具有创造力。

而且——作为附加奖——这种教育体系将使有天赋的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显著增加…

你自己可以做什么…

在鼓励创造力方面,父母,祖父母和学校很重要,但是都不及你自己重要。我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放弃电视。电视如同毒品,可以让你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不断学习——但是它真正所做的是软化你的大脑。所以,不要看电视!

读书吧!各种各样的书。选择引人入胜的书,跳过无聊的书。尝试阅读讲述你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的书籍,把这当作挑战。

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尝试过,在网上探索“播客”的大量资源。有无数令人兴奋的演讲,收音机节目,免费课程,你都可以下载到电脑和iPod上。可以在走路和锻炼身体时听一听,这也对你的大脑有益……

假设你很好奇,而好奇心可能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还记得孩童时,你是多么好奇,你不会仅仅因为长大了,就不那么好奇。记住,每一个人都能观察到苹果掉在地上,但只有牛顿问自己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苹果为什么掉下来…..?”

养成习惯随身带个笔记本。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日后回忆更容易——容易到你几乎不需要真得去读你所写的东西。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锻炼你的大脑:与别人交谈,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那些背景、经历和想法与你不同的人。当上学或上班时,走一条不同的路。如果你习惯用右手,那么就用左手,反之亦然。诸如此类。

用开放的心态讨论和阅读,当然,其他人可能没有你聪明——但是他们仍然可能有值得你思考的想法和结论…..


原文链接:To become a nation of Nobel Prize winners, you have to practise thinking differently!(pdf)
原文作者:Tore Persson
翻 译:Paula
工作组织:益学会(Edu2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