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Aleby 发布的文章

文/荠麦青青

十几年前,张楚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虽然我很喜欢它低回忧伤的旋律,但张歌手居然不辨菽麦、混淆视听地将“孤独”与“可耻”相提并论,颇令当时尚年轻气盛,有些小资情怀的我愤愤然。张歌手也许不知道,但凡学过点文学的人,大多很欣赏或者非常推崇孤独,尽管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看,孤独是一种无关乎好坏的精神状态,然,在我们这些被文学浸淫日久,中毒甚深的人眼里,孤独的人非但不可耻,反而会因其拥有孤独而臻于一种超凡拔俗、幽邃唯美的境界。

那么,何谓孤独?

孤独是苏东坡“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不屑同流合污,耿介孤傲的姿态;

孤独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物是人非、国破亡之痛;

孤独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峭拔清寒、超然物外的冷峻;

孤独是陆放翁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不为时用,壮志难酬的怅惘;

孤独还是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老人独自与鲨鱼搏斗,永不屈服的顽强执著;

孤独更是十年浩劫后,在一片沉默和谎言声中,巴金先生敢说真话,勇于自省的良知与操守……

然而时下,“孤独”却经常被偷梁换柱,与“寂寞”混为一谈。但,境界不同,实为云泥之别。

寂寞只是乏人陪伴,百无聊赖之状;而孤独则是即便在稠人广众之中,依然会逸出红尘的冥思与冷静。

寂寞是空虚的产物;孤独则是精神的归属。

若寂寞是身上的伤痕,那么,孤独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若寂寞是天上的浮云,那么,孤独则是脚下的大地。

若想解除寂寞,易如反掌:或呼朋引伴;或觥筹交错;或网络神游;或一段艳遇……而孤独则是权利、金钱、美色,表面的浮华与盛世的喧嚣都无法掩盖和救赎的心灵的宗教。

台湾知名精神病专科医师许添盛,在谈到对抑郁症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时如是说,“我们不要将抑郁症看成是我们的敌人,而应该是朋友。”那么,推而广之,孤独不应是一种我们须极力摆脱的负面情绪,更不是令我们身陷困顿与绝望的精神之狱,相反,我更愿将之视作一种清醒、自省的心境;一种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际遇,都能始终保持的一份人格的独立与完整的精神气质,因此,纳悦孤独,享受孤独,不亦乐乎?

如今,我们可以随意撞见铺天盖地的寂寞之网,但蓦然回首,我们已再难遇到踽踽而行的孤独的背影。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匮乏的从来不是享乐,而是精神。

天空之城

文章这里孤独,不是孤苦无依、独自一人的意思,这个孤独是指人在一生的旅途中要能有时间勇敢地、安静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解开人生枷锁中最粗的那一条——自由。

自由是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作者:吴淡如

忙碌的人,对忙碌的感觉总是爱恨交加。一边怨着自己太忙,但真要他们闲下来,他们又会找很多理由让自己不要闲下来。比如:“没办法,我是劳碌命啦!”“哎,习惯了!”……可一旦真的闲了下来,他们反倒浑身不自在,又开始问自己:“现在该做什么才好?”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企图让自己保持忙碌的人,是不是因为害怕孤独,才让自己忙得没有任何空当?

可害怕孤独,就意味着害怕面对自己,害怕真正的自由。

我有这样的问题吗?是的!我有!

我不敢说我面对孤独时已能全然安心。我常常独自一人,但仍然忙碌,我不看电视,但我看书,不断看着书,写着东西。

有一天,我忽然想放自己一天假,不写稿、不看书,可巨大的孤独感竟然像海潮般向我袭来,我手足无措,觉得自己像一艘没有锚的孤舟。

我开始问自己,我一个人时选择读书、写作,是在享受自由,还是变相地借读书、写作来让自己忙碌呢?

这时的惶恐使我体会到,原来一直以来我是借着读书和写作让自己回避孤独,拒绝面对自己。不然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呢?!

“什么都不做”却又保持清醒而宁静,原来是最困难的。因为害怕自由,所以我们沉浸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习惯里,被自己憎恶的关系肆意捆绑。

如果切断这些牵绊,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自己镇定下来,去面对来势汹汹的自由?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我不知道,他的体会是否正是我的感觉,我是否因害怕自由而自愿成为奴隶?

美国国公园之父约翰·缪尔在他的夏日日记中描写寻找羊群的经验,写的不只是羊,还有害怕自由的人类:

“我找到羊群时,发现它们害怕而沉默地缩在一起。显然它们已在这儿待了一个晚上又一个上午,根本不敢出去觅食。它们虽然逃离了桎梏,但就像我们所知的一些人一样,反而对获得的自由感到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似乎还很高兴能回到原来熟悉的牢笼中。”

是因为害怕自由,才使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不想过的日子,又或是不太甘心却又有点儿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忙碌呢?

很多人过完一辈子,一生中真正自由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我试着在行程表里清出一些空当,让自己有时间体会无所事事的乐趣———我也不想一直与自由为敌,抗拒它的亲善访问啊!

 文/光临

客观地讲,作为一个业余的登山爱好者,我应该算是比较称职的。

这些年,在空乏的內心鼓躁下,大大小小登过了百十座大山名岳、荒坡熟岭。远至天边的长白山、西陲天山,近到门口的罗霄和武夷,长则数十公里山道、短时三四刻钟野路,林林总总、层层叠叠、接踵而至,不亦乐乎!

非常遗憾的是,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近来我一直囿局于家里和单位之间,至少已有半年多时间吧,感觉离山巅岭麓有了无数山峰的距离和无数山麓的隔阂。当然,心中始终没有远离山之精神和登山之神怡。今天友人邀约,去市郊登山,自然爽然赴会。

记不清具体是在哪儿看过一段关于人之与山的文字。大概意思是,面对大山,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冲着的都是他各自的境界和把捻。要不就如王屋之愚公,砍出一条容身之径,一步一抬,直奔山巅之外,所谓踏遍坎坷驰千里,让“地上本没有路, ……也便成了路”;要不就做个武陵渔人,在漫山越岭之间找摸出一条过舟之溪,左拨右筏,幽游桃源之间,所谓另辟蹊径别洞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我自个儿的活法。这是两种绝然不一致的追寻和姿态。其实,在此之外,如今的能工巧匠又创设岀一种模式,修炼岀了一个山与山的新的关系。它以一种目空一切的方式桥架南北,串峰越岭,无视起伏,腾东勾西,直奔而去。这是何等异样的技巧和倚重。当然,这些与登山本身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干系了。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比如说自己吧,譬如说登山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写照。作为一个山沟里走出来的新城里人,对于登山的记忆我是刻骨铭心的。那是我幼小时曾经的必不可少的无可奈何的砥心砺胆的生活技能,也是整个青少年期间背负着的沉重和无以复加的生存模式。看看如今舟车代步、和风细,谁还有心思再回头去掂量它过去的份量和沉重?

可真没料得到,仅仅二十几年的功夫,我竟然把登山蜕化出了一种抬腿摆手左顾右盼指三点四的闲暇运动,进化成为一种拎花捻草观景留照酣畅淋漓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是,还凭添出一些想象、一些愁绪、一些感悟来。而对于这个变化,我还一直没有理清楚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演绎过来的。那真叫一个岂有此理!

二十岁之前,尽管年幼岁小,我却着实做了许多年的兼职登山人。比照当下的生活境界,小时的我登山的目的性还真乏陈可数。我登山通常只是在做三件事:一是择食以果腹。去山里采撷充饥填肚的野果、作物,以作家中粮食的补充;二是伐薪备暖冻。每逢周末就得到山里去砍柴背碳,扛回家去准备着烧沸一个冬天的炉堂,让严寒冬天稍稍有些暖意;三是做挑夫赚钱。利用寒暑假期相对长一点的时间,帮人挑煤扛树,用稚嫩的肩臂和颤巍的脚印换算成买米打油交学费的钱财。这些事等,虽说在我们家乡从祖辈那里开始已经传续了几乎整个历史。但如此生活着、坚持着、责任着,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悲催的过去。你能有什么说法?!

有人把登山看作是一种激昂,企登高望远,图指点群峦,一览众山。那是他们的事。撇除过往的沉重,但就斗转星移后的如今的时髦而言,我并没那么的玄乎,也不去那么的玄幻。我以为登山之所以驱我如汲,只是修身、静心、炼气而己。是因为日渐繁碎的生活已经让我等长生岀了一身的臃附,浑浊的周遭让我等的里表凝足了垢污,是因为川流不息的拥来挤去使来唤去一直躁动着我等鲜嫩的心胸,是由于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变迁冲撞了我等的思绪和主意。

丛杂之下纷扰之中繁杂之后,人还剩有什么?即便是举重若轻、四两千斤、心比天高,在群山俊岭面前,你我只能一声叹息,也由不得你我一声叹息。王屋之外是太行,桃源入处只一由,通天梁桥夹杂了太多的牵幻绕,我等还能做什么?那就乖乖的孑行在那条布满沟壑滴满汗水长着野百合的蜿蜒小道吧,舍我其谁地尽情畅意地领略左侧的水滴石穿,和右旁的枝延叶展,“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泰山楹联),随他拐七扭八,管他风诡云谲。让轻快顺搭着把那些曾经的痛楚时髦成一种潮流般的惬意休闲,让自己着实地旁观那万千风景,看谁演净末?!

一直在思考,登山的真谛是什么?一直不得要领。但我深知自己生在山中长在山里,从小受尽了山的折难,一直领略着山的阔度。大山诲育着我的家世,积淀着我的成长,砥砺着我的坎坷,呵护着我的桀骜。因而,对于山,我没有一丁点的嫉恨,有的全都是敬仰的归顺的虔诚着。无论苦楚与甜馨,顺通或迂回,我始终都放纵岀对大山的顶礼和膜拜。

旅界有两句警语,叫“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是对路上人的奉谏。对此我是有自己的解读的。前句那就是告诫行者格外地珍惜,平息静气、驻足净目,踏踏实实地去感慨去惊叹漫山遍野枝繁叶茂的揣磨,揣磨满眼竞艳的真实与渊源;后句则提醒着我们努力地行进,提气挪步、挺胸而前,小心翼翼地去寻听去倾吐满腔热血心潮澎湃的喘息,喘息硅步千里的汗滴和痕迹。每每这个时候我一定在想,在这个原本平和、静谧、悠然、宽宥的世道里,怎么还能有那么多的那么坚韧不拔特立独行渐行渐远的串行?这是一种多么的如影随形和多此一举。

今年的春节,我把几乎整个的假期都挥霍在滨海古城福州。从市井百态的三房七巷,到波涛连天的平潭小岛,自森林公园的莺歌燕舞,至马尾海港的搬古弄今,林林总总、意到行足。把曾经数次梳理过的新颜旧貌覆去颠来个够,唯独没去登福地之巅鼓山。这让我这个登山癖者自个儿都有些诧异。因为什么呢?自嘲、还是怯懦!都无以复答。或许同诸多次的过往一样,缺憾原本就是登山运动的一种姿态和本原。

记起了鼓山顶上的一幅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当地砥柱、也是国之楷模的林公则徐前辈的遗作。非常歉意的是,之前我曾经一直把它当作东岳泰山顶处的一处景观和典故。

十多年前,我利用差外的机缘,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风风火火沾沾自喜地浮光掠影了整个泰山的壮阔。那个时候,自已是真正的不谙风景、不胜途事。自以为已经“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对全程的脚步和急切满不在乎,全然没有一丁点的留心和刻意!说是风尘仆仆、走马观花,结果忘乎所以一无所获。就难怪别去之后对林公的教诲都没多少的领悟和记忆,甚至结孕岀许久的讹误来了。

不过,那次泰山之行也并非心得全无。可以说,接下来的日子,我就偏爱上了这仰山之累、叠步之趣的登山之事了,也算是缺憾之外的自我纠偏吧。

歌手刘欢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叫《在路上》,很中听很在意境。对一个登山人来说,累极之时,乏力之处,困顿之途,来上这一曲的吟吟和和,铿铿锵锵,真有些久旱之雨滴,饿俘之甘饴的感受了。歌是这么写的: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登山,作为一种兴致,就是如此。作为一种修炼,更当如此!

登山

看文章:山在光临的眼中,可爱至极,在光临的下,踏实坚定,这是多么真切的体验,非凡的领悟呢!登山者从来都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登山顶,他们是通过攀登来征服感动自我。他们会说:假如生命是丑陋的,我宁愿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美丽的,今生我已经满足。

文/&方爷

我的身体是一部伤疤的历险绘本。全身上下大小伤疤无数。若算上看不见的,真真是无一处完好。

左脚脚腕处,幼时拿着镰刀去山上砍柴,刀起,柴未断,脚差点断了。

右脚大脚趾距离一寸左右位置,被自行脚踏处的转轴几乎刺穿。那次事故里同时留下印记的还有右手手肘处,以及右脚膝盖下方的胫骨处。

大学一毕业,便与腰椎间盘突出开始了战斗,这战斗,惨烈而持久,如同刻在身体里面的印章,无论你怎么挣扎,也无法逃脱。

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疤,提醒着我伤痛的意义,提醒着我如果继续选择无视征兆,继续选择逃避,选择逆行倒施的后果。在这些伤痛的经验里,我终于睁开一点迷糊的双眼,开始看到这些伤痛真正想要带来什么。我开始打开那扇被失望,愤恨,悲伤充满的空间,看到这些情绪背后被隐藏的爱。看到爱的时候,就是伤痛一点一点被转化的时候,如同将一束光引向一个暗室。这“看见”将我一点一点从一条错误的,离家愈来愈远,离自己愈来愈远的道路上拉了回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从无明与昏睡里震醒。

我开始尝试去接受破碎的身体,接受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残忍,甚至接受自己灵魂里隐藏着的黑暗。我在这条不接受自己,憎恨自己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这种在错误的方向上太过用力后忽然的止步,让我忍不住掩面而泣。

被蒙敝的童年

不喜欢跟人提起童年时光的任何事情。这种执拗直到去年才开始松解。如今虽然知晓这种执拗的背后是什么,但是很多东西知道了是一回事,真正地感受到了,释怀了,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如果在某个时候因某种机缘提起了童年,人前我总是尽量装作在说一个不相关的人的不相关的事,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可最终也还是会在人后躲起来大哭一场。那种受伤之后强烈地想要与家庭撇开任何关系,同时又为真正想要的温暖未曾得到的不甘心,纠缠在一起,碾着身心。甚至前不久,我觉得自己已经更深地理解了父母,理解了这一切的意义时,在跟姐妹们提及过去时,依旧没能控制住内在的悲伤而啜泣。

记得很小很小时的一个画面,那时母亲要出门干活,无人照看我,不得已把我放在家里的床上后锁了门出去。那个坐在床中间,困惑地看着母亲出门的小女孩儿的画面,我常常看到。现在我明白了那困惑里隐藏的是对未知的恐惧。也许如今遇到任何事情都先把自己吓得发抖的习惯,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

父亲曾是军人,脸上少有笑容,说一不二,且对自家孩子要求严厉,更不用说是女孩子。那时的我已然开始显露出极强的敏感和要强。父亲不肯抱我,我便远远地在他与别家的孩子玩乐时躲在一旁偷看,却再也不会主动去粘着父亲。父亲的要求诸多,我一边正面反抗,一边又默默憋着气儿地努力。

母亲那时脾气不好,时常动手打我和姐姐。比起不公平心生的愤怒,没有得到爱的那种悲伤则更甚。对母亲既同情又有憎恨。对父亲,既想挣脱,又想证明,想获得认可。这些矛盾的心理,驱动着我克服所有困难,一路朝着离家的路披荆斩棘地前行。

六、七岁时二婶的离开,则带给了我更深的关于自己无法得到爱的恐惧。记得有段时间我们吃不饱,二婶常把我们俩领回家,偷偷给我们做好吃的。那是父母不在家,负责照顾我们的奶奶又嫌弃我们是女孩子对我们不太上心的一段时光。因为有二婶的照顾,我和姐姐好过不少。可不久后,疼爱我们的二婶却因为自身一些痛苦选择了自杀。

一段时间里我完全忘记了这个场景:我像往常一样开心地跑去找她,推开门,却看见她悬挂在房梁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哭,后来有很多人进来了,大家把她放了下来,说了很多话。有人在哭,很嘈杂,再后来我什么也不记得了,却唯独对推开门那一刻的画面越来越清晰。

现在我常在想,这件事情对那时的我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我知道一定有很深的恐惧,可是如今的我还无法连接到那个推开门的小女孩的感受。那一刻她究竟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是她心里认定这世界再也没有人爱她了。

初中是我跟父母关系急剧下降的几年,也是对童年爱的缺失正式反抗的时候。我盼望早日脱离与父母有关的一切生活,愈远愈好。那种害怕出不去的恐惧逼着我无视身体的疲劳与求救。

冬天夜晚的教室,如同冰窖,每晚双脚都会冻得没有知觉。夏天则是满屋子的飞蛾,伴着它们无处不在的蛾卵通宵熬夜复习。即使不熬通宵,回到宿舍里,也常常不敢睡去,一定要点着蜡烛看笔记,直到困得不得不睡才罢休。记得有一次因为太困,睡着时忘了熄灭蜡烛,半夜听到骚乱声才知道蜡烛被风一吹,点燃了蚊帐,爆发了一场宿舍救火战。

那时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姐妹。然而内心里,我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不配与那么漂亮,性格又好,家世又好的人做朋友。因此也常因很小的事情而更加认定自己是被排斥的。

高中时,因为学校在县城,离家远,一个月可以回家一次。很多人很不习惯,我却非常高兴,甚至有时候几个月才回去一次。

我的个性变得愈发分明,对家人冷漠,坚决。对待朋友却又异常地讨好,讨好里伴随着不甘心和对自我的厌弃。

我越来越讨厌自己。

越是痛苦,越要去给爱

现在想来,高二那场性命攸关的车祸,何尝不是一次回头的机会。那场劫难里,一切都很难,却因为我瞥见了父亲的爱,因为我将对母亲的不满和失望发泄了出来而变得不一样。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被告知父亲得知我受伤消息时震惊和痛苦的神情,那时他正要出差,却在临上车前听到我出事的消息,竟当场差点晕倒。在我的记忆里,那是第一次看见坚强如钢的父亲表现出来脆弱的一面。他的脆弱把我满载误解的心冰震出了裂痕。

后来我正在手术时,父亲推门看了一眼,那时他眼里的心疼,至今想来仍想落泪。那是我渴望已久的爱的眼神。我挣扎、反抗、沉默,暴戾的背后只写着同一句话:求你爱我吧。

同样的震撼,其实在初中时也有一次记忆深刻的发生。只可惜这动摇在强烈的“离家的信念”前只探了下头,又被强按了回去。

那是初二的样子,有次晨跑崴了脚,绑了石膏。父亲便承担起把我从家里送到学校的重任。记得那个早晨,父亲骑着家里那辆老式二八自行,我坐在后座,扯着父亲的衣角。上坡的时候,我说自己下来蹦哒一段儿,父亲笑着说:“不用,你爸还没老呢。”眼泪唰唰落下。

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那时坐在后座的我,内心里的依恋,感动,以及一瞬间再也不想远行的纠结。

父亲这些偶尔松动的意志,偶尔俏皮的玩笑,对于固执地认为自己活在被漠视与被苛责下的我而言,都是最好的和解。偶尔也会想,这么多灾多难的身体创造的各种伤痛,会不会也只是为了在绝望痛苦时惊鸿一瞥的爱呢?

今天,回望这些往事,虽然有很多遗憾,但也多了很多的感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途,太过用力而固执的我,必须承受以面对伤痛的方式来回家的道路。如今,这些模式在我与丈夫的日常互动里,也还会发生。只是每一次发生,我都能更快更清楚地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意。

最近朋友常说一句话:在你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去问自己,你是在“要爱”,还是在“给爱”。越是痛苦,越要去给爱。结合自己这出混杂着血与泪导演出来的伤痛大戏,我愈发地感知到过去的自己承受了多么大的匮乏。我一路用各种血腥的方式悲惨地“要着爱”。得不到,砍自己一刀,还没有,再来一刀。一刀又一刀,坚决狠辣,却唯独不敢说出内心想要的。

好在我终于开始看见,看见透过伤痛显化出来的爱。我开始学习如何不用受伤就能看见爱感受到爱。

意识的这种转换,真的很奇妙。处于无明,会一次又一次跌入相同的模式里。知道了,却也不一定能做到。唯有当你内心真的有了感受,真正有了理解之心,才是改变的开始。波歇尼尔森的《人生五章》精准地描述了这个心理过程:

1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劲才爬出来。

2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哪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4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5

我走上另一条街。

生活和解

清晨,我将电脑轻放在窗边的桌子上。点上一支香,倒好一杯水。换上舒适宽松的衣服,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

窗外是满眼的郁郁葱葱,不过是些平常的花草,生长的姿态却并不比其他更名贵有人照料的花草低落。在许多叫不出名的植物里,竟隐藏着一颗小小的葡萄树,上面挂着快要成熟的葡萄四五串儿。树枝在风里微微摇曳,伴着鸟儿的轻快歌唱,只怕是在与伙伴们欢快地跳着华尔兹也是说不定的。

看着它们,心生岁月静好之感。同样是生命,进化顶端的物种人类,又有几人能活在当下,安然享受与生命的共舞呢。而我,竟将本应如此度过的二十多年的时间浪费在离家出走,浪费在连绵不绝的苦痛里。

去年十·一,第一次开始真正对父母有了谅解之后,我买了机票去看望他们。

一天下午,阳光温暖,父亲坐在门前加工零件,我坐在他旁边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书。空气中流淌着斗争许久后硝散去的平静与祥和,对于曾经无法相安无事共处一个空间的我们,这样的平和如同久旱甘霖。

那一刻,我的心里流过一阵一阵的暖流。

 

@沐心方  公众账号:himuxinfang

原文发表于《心探索》杂志

风之谷

看文章:那种神秘的转化力量是什么?是对悲伤的彻底理解,是经历得够多了,不想再继续了,是我们现在可以给予了的真诚。我们从来无法苛求人世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当悲伤加诸在我们身上,一面,我们可能引向愤恨的深渊,长眠于苦痛之中,不断地延续下去;另一面,我们也可以将悲痛刻在身上的伤痕化作羽翼,轻盈地飞过人间,化蛹成蝶。

文/咸泡饭

在二十五岁前,我有两个梦想:1、成为一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2、拥有一次真正的艳遇。后者被我整天挂在嘴边,却羞于向任何人说起前者。阿汤的梦想更纯粹,他只想拥有艳遇。我们俩因为志同道合而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住同一间宿舍,闻相同的臭袜子的味道。当然,梦想是用来被搁置的。在所有阳光肆意的日子里,我们首先会把时间用在打篮球上。我的球技还过得去,但关于阿汤的球技我就不好意思说什么了,反正除了疯跑之外就不会再有别的作为了。所以,阿汤每次都要绑上根本不会打球的小张和浩子。有他们在,阿汤起码不会垫底,也不至于被蹂躏得太惨。

当我们在球场上丢人现眼的时候,大龙通常窝在宿舍看动画片——那情景无异于一只花猫无限出神地盯着滚筒洗衣机。我们无限同情地看着看动画片的大龙,认为这孩子已经无药可救。秆子则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他昼伏夜出,迷恋于网游。

浩子在大二即将结束时说,他要用剩下的两年时间,让自己写的小说发表到每一个看上去很牛逼的刊物上。他是当着宿舍里所有人的面说的,但没有人把他的话当一回事。每年放寒假前,浩子都信誓旦旦地说要给我们带家乡特有的腊肠。据说很好吃,可是我们从来没吃到过。

当时,我们还住在大学城,这个美女和丑男一样多的地方,鱼龙混杂,包罗万象。你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露台上悠哉地品尝一杯猫屎咖啡,也可以在灯光暧昧不明的小店里轻易买到避孕套。

我们的第一桶金是在小张的提议下赚得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们在篮球场上耗干了身体里的水分,渴得嗓子冒烟,却没人愿意买几瓶水,因为从篮球场走到小店,买水,再从小店走回篮球场,大概需要十分钟。这个路程对于一个口渴难耐的人实在太漫长了。

小张抬头望了望天,突然说,咱为什么不去弄几箱水到篮球场来卖啊?于是,宿舍六个人,凑了一百多块钱,然后拨通了矿泉水瓶子上的电话,以批发价拿了十箱水。销路果然很好,没几天就再次进货。直到暑假来临,我们的生意才告一段落。

为了赚更多的钱,小张先后做起了打印、复印的生意,还承接了送外卖的活。后来他干脆自己进货,宿舍里堆满了方便面、火腿肠、卤蛋、花生米之类的食物,还有袜子、手套,勉强称得上杂货店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尤其到了冬天,方便面供不应求。小张卖的面是煮好的,热气腾腾,还可以根据需要放进鸡蛋或者火腿肠,价钱公道。他一个人根本来不及送货,我们成了他的快递员。临近考试,前来打印和复印资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后来小张名声在外,连老师复印资料也直接找他,还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同学,价钱能优惠点吗,我印得多?

毕业前夕,小张已经是万元户了,他连丢带送处理完最后一批货,长舒了一口气,说,太累了。他发誓再也不做小本买卖了。夏天的风很大。他走到阳台上收了袜子和短裤,肆意的阳光倾泻到他身上,他胡子拉杂,头发油腻,看上去不像有钱人。

浩子嚷嚷着写小说。那时候校园里刮起了读网络小说的热潮,而关于八零后文学的话题已经过时,更为生猛的九零后已经按捺不住要发出他们的声音了。有钱的小张早就买了电脑,接通了网线。在赚钱的间隙,他喜欢在网上阅读那些漫无边际的小说。没有钱的我们只好把小说下载到MP3里,以便在上课和睡觉前消磨时间。

小张曾对浩子说,你赶紧写本小说,放到网上,说不定能赚几个酒钱。小张是非常认真的,说话的语气不像是开玩笑。他还说,我第一个支持你,花钱买了读。在一旁看动画片的大龙却认为浩子只能写出情色小说。阿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写情色小说起码得有实战经验,而这正是浩子欠缺的。他们俩为此争论不休。嚷嚷着写小说的浩子却不置一词,当然,他也没有动手写出一个字来。

第一次见到浩子公开发表的文字是校报上,豆腐块大小的版面,不足两千字,而且只是一篇评论。话题是几天前由我系主办的一个新书推荐会。浩子对某新锐作家和她的新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犀利,也不刻薄,总之,他的态度含糊,不像年轻人所为,这让我们失望极了。在推荐会上,他挤破了脑袋才钻进人堆里,求得签名书一本,目睹了新锐作家的真容。回到宿舍后,他咬牙切齿地说,长得和照片完全不一样嘛!

浩子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新鲜出炉。他逼着让所有人看了一遍,其他人要么没看完,要么专注于猜测女主角是班里的哪位女生。拿给我的时候,浩子郑重地说,全宿舍就你文学素养最高了,你可得给点靠谱的评价。我一下子感到了压力山大。说实在话,这恐怕是我读到的最幼稚最矫情的小说了。通篇只讲了一个纯情闷骚男对女主角如何一往情深深而女主角至始至终浑然不知的故事。繁冗的铺排,无趣的情节,毫无质感的语言,没有一处亮点。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脸上荡漾着真心求指点的表情,叫我如何伤他的心。我只好说,浩子,你写的小说有散文的意蕴,有诗的格调,有报告文学的真实,加油,你迟早会成为最传奇的励志哥!浩子一头雾水地追问,啥意思?

浩子很快又声称自己要当编剧。他所在的文学社的老大接了一个写动画剧本的活儿,人手不够,就分摊了一部分给浩子。浩子憋在图书馆一个多礼拜,竟然顺利交差,还拿到了一笔不菲的酬劳,这让所有人颇感意外。在我们不辞辛劳的撺掇下,浩子最终请我们吃红油火锅。在好吃好喝的刺激之下,所有人都坚决支持浩子写剧本,当一名牛逼的编剧。辣得额头直冒汗的浩子频频点头,表示必定不负众望。当编剧的日子仿佛指日可待。

只是,自此之后,浩子再也没有碰上写剧本的机会了,哪怕是“小儿科”的动画剧本。当编剧这件事也就没有下文了。倒是在大三,春回大地的时候,一部歌颂师恩伟大的电影在学校取景拍摄,我们宿舍所有人都不能免俗地跑去一睹女主演的风采。浩子竟鬼使神差般地被导演看中,当了一回群众演员,而且果然有三十块钱和一盒盒饭作为酬劳。浩子说,那是他离编剧最近的一次,因为他就站在导演旁边。

阿汤为了他的艳遇想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那时候,中国的通信科技还没有全面进入3G时代,各种把妹神器也没未涌现。唯一可借助的手段好像也就是QQ了。当我们出入网吧,为网游而疯狂的时候,阿汤却哼哧哼哧地聊着天。他的聊天窗口估计不下十个,敲打键盘的十指无比灵活。每次去网吧前,阿汤都要花很长时间收拾自己的脸和发型,为此我们很是不耐烦,而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在视频时看上去帅一点。

周五晚上,我们兴高采烈地再次出门,直奔网吧的怀抱而去。路过女生宿舍楼的时候,阿汤指着停在路边的一长溜汽车,说,瞧瞧,大家瞧瞧,这些可都是来咱们学校泡妞的主,肥水全都流了外人田了。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外来车辆,仔细嚼了嚼阿汤说的话,觉得不无道理。小张说,别羡慕,等你有钱了,也可以这样。大龙说,你们能不能别这么俗啊。小张说,咱们都待在俗窝里,你以为你不俗吗?他们为此又争论不休。而我则陷入了莫名其妙的情绪里,也许是不屑,也许是羡慕嫉妒恨。我觉得自己俗透了。

阿汤终于得手了。据他所说,女的很漂亮,眉清目秀,身材劲爆,两者听上去很矛盾,所以没人相信他。反正吹牛对他来说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不过,我们还是乐意听他吹牛,尤其是在卧谈会时刻。阿汤说,第一次见面,他们是先亲嘴再牵手,进了房间之后,是先脱衣服再上床,总之,他们的故事出其不意,而且进展神速。这才是劲道十足的艳遇。直到有一天,阿汤牵着他的女神的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虽然有点恍惚,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小子真的成功了。我们叹息不已,因为女神与阿汤的描述出入太大,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深感造化弄人,因为不帅而且看上去也不有钱的阿汤竟然第一个恋爱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努力的结果。我想,我也许应该像阿汤一样,起码舍得付出时间。阿汤有了女友,理所当然地把我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一点我完全可以理解,换做我,我也会这样做,男人都见色忘友。可是,阿汤与她的小女友甜蜜去了,我就只剩下空虚寂寞冷了。我的两个梦想高悬在远处,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准确地说,阿汤这不算艳遇,他们压根就是在谈恋爱。与所有谈恋爱的男男女女一样,煲电话粥,发无聊的短信,在食堂互相喂饭,上课说悄悄话,在自习室假惺惺地看书,逛街下馆子看电影,偶尔吵架,最后终于丧失了新鲜感,决意分手,或者干脆抱团死磕到底。阿汤和女友的感情颇有波折,分分合合,直到彻底说再也别见。失恋的阿汤没有伤心欲绝,反而经常说,感情的事情你们都不懂如何如何,你们这些曾经单身现在单身以后也许一直单身的人如何如何,诸如此类,全是些让人讨厌的话。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下一页

 

昨天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感觉盖茨比实在很可怜,就这样凄然死去让人感到十分不值。更可怜的是,他到死都没明白他所爱上的究竟是怎样一个贪慕浮华的女人,他所追求的究竟是怎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要怪只能怪他自己,一心向往出人头地的生活,却不知不觉间走进自己亲手编织的偏执幻想中无法自拔。也许死亡于他是一种解脱,让他终于可以从这个混沌肮脏的世界中抽身而退,让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因为梦想的偏离而南辕北辙。如果来世真的有灵魂,想必他也可以因此获得安慰了。

毫无疑问,盖茨比是很有抱负也很有能力的,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双手为自己挣得了一大笔财富。他渴望出人头地,却不至于纸醉金迷、生梦死,偏偏他在自己的梦幻庄园里面就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然而这一切却只是为了能够制造一次与旧爱的美妙邂逅。为了与心上人再续前缘,盖茨比可谓苦心孤诣,在殚精竭虑的经营之后,一切似乎都在一步步按照他的计划进行,终极的梦想就像那彼岸的绿光一样在眼前散发光芒,仿佛触手可及。然而直到真正与那个女人相见,他的惊慌失措、举止不安终于暴露了他内心的凌乱,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他兴奋异常,像极了苦苦努力最终得到奖赏的孩子。不过事情在这之后就开始逐渐失控了,就像他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那个女人一样,对终极梦想的癫狂已让他愈陷愈深,他终于再也回不了头了,而悲剧的源头正始于那次蹩的邂逅。此时我不禁在想,如果盖茨比最终都没能与那个女人相见,而只是仍然活在自己虚幻的梦中并为之孜孜以求、奋斗不止,想来也是极好的。可惜,是梦就会有醒来的一天,而醒来的一天却是美梦实现而又同时破碎的一天,这该是多么讽刺!与其说是宿命,不如说是盖茨比的劫数,虽说红颜祸水,盖茨比却也并非在劫难逃、万劫不复,只是他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飞蛾扑火这条绝路。壮哉!伟哉!

即使不用刻意去给盖茨比所深爱的女人贴标签,想必众看官也能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爱慕虚荣、自私怯懦而又绝情冷酷的女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让盖茨比如着了魔一般不惜挥金如土,不吝倾注一生,在外人看来的这种巨大反差恰恰凸显了盖茨比人生悲剧的注。盖茨比爱的当然不是这个女人的爱慕虚荣、自私怯懦而又绝情冷酷,他当然不是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个女人的本质,只是他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对于现实的真伪,他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了无视。究竟他只是一个乐于做梦也善于做梦的孩子,他的一生只为追梦而奔跑,只是,追梦人怎么都想不到终结他的却是他自己的梦。他不知道自己的梦只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抽象符号,或简言之只是一种信念,可是他偏偏以为那个女人就是他梦的寄托,灵魂的归宿,只是这个轻浮的女人是无论如何都承载不起这样一个沉甸甸的梦的。所以,选择这个女人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这个女人的不幸。现实就是这样,最虔诚的信徒在看到自己的信仰被具象成为一具凡夫俗子的肉体时总是会被无情地摧毁的,而摧毁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所以,当我们需要造神时,就必须让那个可以成为神的人死去,而且,神既不可以现世,也不可以复活,只有这样,神才能得以永生;所以,当我们需要励志时,就必须要制造一个永不可以实现的梦,而且,梦需要永远是梦,而绝不可以清醒,只有这样,梦才能成为永恒。我相信,在追梦的道路上,还会有无数的盖茨比前赴后继的。

盖茨比的梦断红颜令人扼腕,但其爱的纯粹、活的真实却让人激赏。他的葬礼的冷清虽然让人感到心寒,但正是这种纯粹与真实的凄然凋零才更能凸显纽约的恶心与丑陋,这真是一个态的城市,而这个病态城市中的芸芸众生似乎早已变态得无可救药。好在,还有这么一段绝世传奇让人隽永回味、击节长叹。

 

了不起的盖茨比

看文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女主角?她们美丽,如梦似幻,高不可攀,同时任性,近乎残忍的地步。男主角们永远带着中西部男孩们的腼腆,只能任由璀璨明亮的女主角带给他们全新的世界,然后被无常的命运折磨。他们总是很接近幸福,然后不知不觉间,又被当作玩物放弃了。

柏邦妮说:

财富会腐蚀艺术家。
比如,菲茨杰拉德。
空虚不可怕,物质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你身在空虚和物质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写出来什么?如果真能写出有质感的空虚,有颗粒,又有花纹的物质,那么也很了不起。
艺术家没有什么用。
就像盖茨比的爱情,卑微到可笑,郑重到可怜,毫无用处。

所以,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直言不讳地说,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
所以,菲茨杰拉德也没有什么用,他很快就被他的时代所遗弃了,怀揣着重新崛起的梦想猝死,就像他自己小说里一个可悲的人物。
他热爱那些繁华,否则不会那样不厌其烦的去写它们的细节,
同时,他深知这些仅仅是幻影,他才会那么深情脉脉的写它们如何幻灭。

艺术真的没有什么用。
他们不知道科学如何推动整个世界,也并不真的懂得经济如何操纵整个时代。
他们不知道娱乐和财富背后的万能手掌,甚至不知道怎么好好经营自己的命运。
但是,他们描摹整个时代巨大和微小的脉络和风向和阴影,
他们关注每一颗微不足道或者洋洋得意的心,
他们洞悉了整个时代的秘密,并非推断证明得出,
而是直觉,敏感,天然的知道。

他把这一切写了出来,然后被忘记了。
就像小美人鱼一样,也许他真的从来没有存在过,对这个世界来说。

艾米莉·狄金森正在美国被称为是与惠特曼并列的大诗人。但是她在生前,却只公布了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她孤单、沉静、终生未嫁,大部分时光都在乡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她写诗,创作了大量诗歌,她的那些注重大自然与心灵世界的诗篇,在她去世后才被别人拿出来公布,却堪称是美国诗史中最出色的作品。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出了不驯的叛逆姿态。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艺术气质近乎“婉约”。

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有甜而不腻的喜悦,炽烈而蕴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绵绵难绝的长恨。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写来清新别致。

她写自然如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

她爱生活和生命,试图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表达生的意义。

她写死亡,写的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她的死亡诗,很有点一死生、齐彭殇的味道,却又不完全是,因为她虽不畏死,却更眷恋生,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神迷”。

她的思辨能力和想像力一样强,她写哲理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她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她也不避抽象。

狄金森可以说是灵魂风景画的丹青妙手,她在相对意义上的内向,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她那基本上作为家庭妇女狭窄的生活圈子强加给她的无可奈何的限制。

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在韵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一节、抑扬格四音步 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的赞美诗体。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她运用起来千变万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 韵”,有时干脆无韵,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体。

1.等待

等待一小时,太久

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

等待一万年,不长

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

 

2.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3.预感

预感,是伸长的阴影,落在草地

表明一个个太阳在落下去

通知吃惊的小草

黑暗,就要来到

 

4.黑暗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5.水火

你无法扑灭一种火

有一种能够发火之物

能够自燃,无需人点

当漫长的黑夜刚过

你无法把洪水包裹起来

放在一个抽屉里边

因为风会把它找到

再告诉你的松木地板

 

6.狂风夜,暴

狂风夜,暴夜!

如果你我在一起,

狂风暴雨夜,该是

我们的洞天福地!

风儿再吹也徒劳,

因为心进了港口,

已不再需要罗盘,

已不再需要航图。

荡桨在伊甸园中,

啊,这一片海洋!

今晚哪,但愿我,

停泊进你在海港!

 

7.百合花

穿过黑暗的泥土,象经受教育,

百合花一定考试合格,

试探她洁白的脚,毫不颤抖,

她的信念,不知畏惧。

从此以后,在草地上,

摇晃她绿宝石的铃铛,

泥土中的生活,此刻,全都遗忘,

在幽谷中,欣喜若。

 

8.秘密

秘密一经出口

也就,不再成为秘密

秘密,保守着

只能,使一个人畏惧

最好,继续畏惧下去

此外

你,能对谁说

 

9.忍受

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

等待黎明;

我们有一份欢乐的空白要填充,

化解憎恨。

这里一颗星那里一颗星,

有些,迷了方向!

这里一团雾那里一团雾,

然后,阳光!

 

10.只需片刻

死去,只需片刻

据说,并不痛苦

只是逐渐,逐渐昏迷

然后,视力全无

系一天黑色缎带

帽上佩戴服丧标志

然后,美丽的阳光照耀

帮助我们忘记

离去的神秘的那一位

若不是由于我们的爱

已经睡最香甜的一觉

再不知困倦疲惫

 

11.爱,先于生命

爱,先于生命

后于,死亡

是创造的起点

世界的原型

 

12.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

有一颗草莓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13.秋景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