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ryngob 发布的文章

先讲一个无缘分享的他和她的故事。

她,是一个骨子里很要强,可是表面上很温和的女孩;

他,同样是一个骨子里很要强,可是却会对她百依百顺的男孩。

她与他的相识没有任何的巧合、悬念,一切都很顺其自然:她在他的城市里上学,他在她的城市里比她早一年上大学 ;毕业后,她留在了他的城市,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找工作,于是两个人相遇了......

即便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两个人还是没有交集,他做他的财务,她做着她该有的服务。只是因着另外一个共同的朋友,他们才开始有了点头之交。

三个月后,两个人一前一后的离开了这个单位,原因也各不相同。直到有一天,她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租的几处房子都不合适,可是又没有及时的找到落脚的地方, 要强的个性让她不愿意找任何人,只是因为怕丢人,所以大半夜的自己一个人带着行李孤零零的坐在广场的长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少,灯也越来越暗,她的内心也越来越害怕,于是找出手机,在联系人里随便的翻看,就是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有理由暂时对付一晚上的人,于是看到了他的名字。

在她的思维里,他与她的关系其实很一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在看到他名字的一刹那,感觉 可以依靠。

于是他打车穿越大半个城市,来到了她的面前。也许命运就是这样,从他们俩个再次相遇的瞬间,产生了某种化学作用。

他陪她聊天,帮她打听可以信赖的朋友那里有没有空闲的住,区区十分钟的时间,在她来看貌似绝路的情景被他逆转了。

于是,两个人开始走的近了,几乎每天短信、通话,时不时的还可以吃个饭,时间一久,她就会问他:你怎么对我那么好啊。他会笑笑说:朋友嘛!她放心的也笑了。

因为她知道,他并不符合她的择偶标准,她相信自己早晚会遇到一位知她懂她的王子,哪怕不要骑着白马的,但至少要是位君子。可是他绝对不是!

于是,时间又如此的走了下去,一转眼有三个月了,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一样,除了当事人之外,大概所有周围的人都以为他们两个是一对了,于是她开始可以保持与他的距离了,可是他一如既往。

终于有一天,她的一位好朋友对她说:你到底想要怎样??这么一个知冷知热的人在你面前,你不看,整天幻想着轰轰烈烈?!告诉你,再热烈的爱情最后都挨不过平淡的柴米油盐!她一下子被问住了,细想一下他没有什么不好,可就是没有爱情的感觉。于是她开始试着接受他的好。

两个人确定关系的时候,他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在她看来,也许这个人还算是稳重吧。

需要见父母了,他的父母对她还比较满意,她的父母表面上还过得去,可是私下里就会一直问她,确不确定是他?其实她也明白,自己还有父母心目中对另一位家庭成员的构想跟他是一点都不沾边的。可是就是冲着他对她的好,她非常确定的点了点头。

结婚时,她对他说:你到底喜欢我什么?他还是笑笑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好!她的眼底失望了一下,他没有发现。她想,是啊,看看自己周围,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都是被掩埋在平凡的生活当中,那么多例子摆在自己面前,自己还挑什么呢。于是,两个人就正式的走到了一起。

结婚后,他还是一样,对她好,对她的一切无理取闹、胡搅蛮缠都笑笑过去了。日子过得倒是还可以。可是在她心里总感觉缺少什么,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甜言蜜语,也没有海誓山盟,甚至连“我爱你”这三个字都没有说过,时间久了,她觉得自己快被逼疯了,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与之前自己的设想差距太远了。

于是,她开始故意找茬,她不想让他对自己那么好了,她想要改变,无论什么样的改变都可以,只要不再那么平淡下去。

刚开始,他以为她心情不好,还是会容忍;可是后来他也感觉到了什么,于是一次在她发完脾气之后,他拉过她的手握在手心,只说了一句:你放心,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离开你的,我会永远对你好的。瞬间,她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一处轰然倒塌,泪如下,不能自己。

后来,两个人过起了正常的日子,虽然也有小的磕磕绊绊,但是因为两个人心里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一直也是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最好的爱情

故事到这里,可以暂停一下,这样的故事一定不止一次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什么是爱?这一直都是一个让人乐此不疲的话题,都说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讲也分好多种,谁说酸甜苦辣咸里就没有幸福呢?关于她与他的故事,还没有完结,谁都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遇到什么问题,又会如何排解,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此刻的他们是幸福的。那幸福的爱情,其实真的无需用夸张的感受去求证。

下面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诠释。

最好的爱情,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文/林东林)

单恋了别人老婆一辈子的屠格涅夫,晚年说:“如果什么地方有个女人关心我回家吃饭,我情愿放弃我所有的天才及我所有的书籍。”

这话让人听起来心酸,可悲可叹的是,他直到晚年才悟出来。

跟屠格涅夫一样的,还有很多人,有男也有女,张爱玲就是一个。张爱玲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书,那么多爱恨离散,是因为她就是那样的经历经验,她写的其实都是自己。

她笔下所有的字,都是血滴子,都是红豆熬成的思念的伤口,江山不幸诗家幸,情路不通文路通,她们是把人生爱恨百炼成钢,才结成让我们鉴照自明的文字。但如果能选择,我宁愿她不写出那些作品,也要让她们像芸芸人潮中的一介凡妇一样,浣纱洗衣,生儿养女,十指纤纤阳春水,做一个小女人,尝一尝寻常巷陌里相爱的滋味。

伟大是遥远的,是不贴身的,不可与之相亲,没有阳光划过皮肤的温暖和质地,也没有灶台前熏火燎的饭香和植物味。一个人跟一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是虚拟关系,所以才需要细节去支撑,需要家常去濡沫,如果虚拟之上再铺层阳春白,那只会是两只小白兔过家。

贱的是,我喜欢的姑娘大多都是文艺女。譬如其中一位,我曾总结了她的特征:矛盾综合体,安妮宝贝控,古典控,旗袍控,旅行控,微信相册控,刷牙刷两遍,抑郁症患者,严重起床气,严重神经衰弱,肚皮舞初级狂热症,基本不做饭。这一位让我爱到不行的文艺女,生活中接触起来让我简直要抓狂,你往东,她去西;你吃稠,她喝稀;你吃醋,她不在乎,几乎事事你都不能如她的心、称她的意。

后来,我终于打掉牙齿和血吞,分就分吧。文艺有啥了不起,一样要吃喝拉撒。打那,我就暗暗发誓,再也不去找文艺女,伤不起呀!

我最向往的恋爱,不是乱世硝烟中的离散鸳鸯,也不是蓦然回首、惊鸿一瞥的电光石火,我不做张生,你也休要当莺莺;我不是董永,你也别七仙女下凡。如果可能,我宁愿做个三线小城的小户主,娶妻不用青梅竹马,只求投情合意,忙时同耕,闲来同游,即使粗茶淡饭也能炊烟不断,即使两相久坐不交一言,也能有心静观人世绵延。

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恋爱虽不文艺,然而真实安心,不会被

曾经有个姑娘问我,要看什么书、电影才会对感情有所帮助?

我告诉她说:“如果想踏踏实实找个男人爱一场,过日子,就什么书都不要读,什么电影都不要看。”这话虽然不免极端,但今天我一样坚持当初的看法,谈恋爱、找男人,跟书和电影没关系,它们只会把你往真爱的反方向上拽,你按图索骥,到头来爱上的只是爱情。

以前的女孩子,读了三毛读琼瑶,枕头一天到晚都是湿的,现在的女孩子不大读这类纯爱的文艺腔了,这是对的。恋爱何必非要文艺?爱情的交给爱情,文艺的交给文艺,井水犯不着跟河水搅在一起。一对男女有一个文艺范儿,那恋爱就会缺少很多烟火气,如果双方都是文艺范儿,那恋爱就像三毛遇到了琼瑶,永远地凄凄惨惨戚戚下去。

谈恋爱不是为了文艺,不是为了浪漫,也不是为了伟大,更不是为了传千古,所以不要去学《乱世佳人》,也不要去学三毛和荷西,没有必要拔高自己,也没有必要弄得惊天动地,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证明,需要证明的感情都是有瑕疵的,是爱得还不够纯粹。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有一封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王小波去世后,这封信传唱天下。

没有白头的爱情,才是最被大家顶礼膜拜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李隆基和杨玉环、沈复和陈芸、林觉民和陈意映、三毛和荷西……都是轰轰烈烈传千古。然而生死相隔的爱情是给大家看的,白头到老的爱情是过给自己的,我宁愿他们闾巷人家、生儿养女,也不要成全伟大。

文艺范儿的男女,对恋爱曾有一个比喻,说谈恋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得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这看似说得一番寒彻骨,其实却是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本来就糊涂。无论男女,要爱上对方,不要爱上爱情,弄混了主体只会迷惑自己。恋爱的时候,就应该回到简单的两个人,是鬼别装人,是货别装纯。如佛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只需要依此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最好的爱情不用文艺,而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心底的悲欢冷暖,你知,他知,外人不需知,天地也不需知。真爱如禅,不可说,不需说,言语爱断,一说就错,更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先讲一个无缘分享的他和她的故事。

她,是一个骨子里很要强,可是表面上很温和的女孩;

他,同样是一个骨子里很要强,可是却会对她百依百顺的男孩。

她与他的相识没有任何的巧合、悬念,一切都很顺其自然:她在他的城市里上学,他在她的城市里比她早一年上大学 ;毕业后,她留在了他的城市,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找工作,于是两个人相遇了......

即便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两个人还是没有交集,他做他的财务,她做着她该有的服务。只是因着另外一个共同的朋友,他们才开始有了点头之交。

三个月后,两个人一前一后的离开了这个单位,原因也各不相同。直到有一天,她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租的几处房子都不合适,可是又没有及时的找到落脚的地方, 要强的个性让她不愿意找任何人,只是因为怕丢人,所以大半夜的自己一个人带着行李孤零零的坐在广场的长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少,灯也越来越暗,她的内心也越来越害怕,于是找出手机,在联系人里随便的翻看,就是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有理由暂时对付一晚上的人,于是看到了他的名字。

在她的思维里,他与她的关系其实很一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在看到他名字的一刹那,感觉 可以依靠。

于是他打车穿越大半个城市,来到了她的面前。也许命运就是这样,从他们俩个再次相遇的瞬间,产生了某种化学作用。

他陪她聊天,帮她打听可以信赖的朋友那里有没有空闲的住房,区区十分钟的时间,在她来看貌似绝路的情景被他逆转了。

于是,两个人开始走的近了,几乎每天短信、通话,时不时的还可以吃个饭,时间一久,她就会问他:你怎么对我那么好啊。他会笑笑说:朋友嘛!她放心的也笑了。

因为她知道,他并不符合她的择偶标准,她相信自己早晚会遇到一位知她懂她的王子,哪怕不要骑着白马的,但至少要是位君子。可是他绝对不是!

于是,时间又如此的走了下去,一转眼有三个月了,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一样,除了当事人之外,大概所有周围的人都以为他们两个是一对了,于是她开始可以保持与他的距离了,可是他一如既往。

终于有一天,她的一位好朋友对她说:你到底想要怎样??这么一个知冷知热的人在你面前,你不看,整天幻想着轰轰烈烈?!告诉你,再热烈的爱情最后都挨不过平淡的柴米油盐!她一下子被问住了,细想一下他没有什么不好,可就是没有爱情的感觉。于是她开始试着接受他的好。

两个人确定关系的时候,他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在她看来,也许这个人还算是稳重吧。

需要见父母了,他的父母对她还比较满意,她的父母表面上还过得去,可是私下里就会一直问她,确不确定是他?其实她也明白,自己还有父母心目中对另一位家庭成员的构想跟他是一点都不沾边的。可是就是冲着他对她的好,她非常确定的点了点头。

结婚时,她对他说:你到底喜欢我什么?他还是笑笑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好!她的眼底失望了一下,他没有发现。她想,是啊,看看自己周围,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都是被掩埋在平凡的生活当中,那么多例子摆在自己面前,自己还挑什么呢。于是,两个人就正式的走到了一起。

结婚后,他还是一样,对她好,对她的一切无理取闹、胡搅蛮缠都笑笑过去了。日子过得倒是还可以。可是在她心里总感觉缺少什么,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甜言蜜语,也没有海誓山盟,甚至连“我爱你”这三个字都没有说过,时间久了,她觉得自己快被逼疯了,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与之前自己的设想差距太远了。

于是,她开始故意找茬,她不想让他对自己那么好了,她想要改变,无论什么样的改变都可以,只要不再那么平淡下去。

刚开始,他以为她心情不好,还是会容忍;可是后来他也感觉到了什么,于是一次在她发完脾气之后,他拉过她的手握在手心,只说了一句:你放心,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离开你的,我会永远对你好的。瞬间,她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一处轰然倒塌,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后来,两个人过起了正常的日子,虽然也有小的磕磕绊绊,但是因为两个人心里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一直也是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最好的爱情

故事到这里,可以暂停一下,这样的故事一定不止一次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什么是爱?这一直都是一个让人乐此不疲的话题,都说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讲也分好多种,谁说酸甜苦辣咸里就没有幸福呢?关于她与他的故事,还没有完结,谁都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遇到什么问题,又会如何排解,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此刻的他们是幸福的。那幸福的爱情,其实真的无需用夸张的感受去求证。

下面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诠释。

最好的爱情,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文/林东林)

单恋了别人老婆一辈子的屠格涅夫,晚年说:“如果什么地方有个女人关心我回家吃饭,我情愿放弃我所有的天才及我所有的书籍。”

这话让人听起来心酸,可悲可叹的是,他直到晚年才悟出来。

跟屠格涅夫一样的,还有很多人,有男也有女,张爱玲就是一个。张爱玲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书,那么多爱恨离散,是因为她就是那样的经历经验,她写的其实都是自己。

她笔下所有的字,都是血滴子,都是红豆熬成的思念的伤口,江山不幸诗家幸,情路不通文路通,她们是把人生爱恨百炼成钢,才结成让我们鉴照自明的文字。但如果能选择,我宁愿她不写出那些作品,也要让她们像芸芸人潮中的一介凡妇一样,浣纱洗衣,生儿养女,十指纤纤阳春水,做一个小女人,尝一尝寻常巷陌里相爱的滋味。

伟大是遥远的,是不贴身的,不可与之相亲,没有阳光划过皮肤的温暖和质地,也没有灶台前熏火燎的饭香和植物味。一个人跟一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是虚拟关系,所以才需要细节去支撑,需要家常去濡沫,如果虚拟之上再铺层阳春白雪,那只会是两只小白兔过家家。

贱的是,我喜欢的姑娘大多都是文艺女。譬如其中一位,我曾总结了她的特征:矛盾综合体,安妮宝贝控,古典控,旗袍控,旅行控,微信相册控,刷牙刷两遍,抑郁症患者,严重起床气,严重神经衰弱,肚皮舞初级狂热症,基本不做饭。这一位让我爱到不行的文艺女,生活中接触起来让我简直要抓狂,你往东,她去西;你吃稠,她喝稀;你吃醋,她不在乎,几乎事事你都不能如她的心、称她的意。

后来,我终于打掉牙齿和血吞,分就分吧。文艺有啥了不起,一样要吃喝拉撒。打那,我就暗暗发誓,再也不去找文艺女,伤不起呀!

我最向往的恋爱,不是乱世硝烟中的离散鸳鸯,也不是蓦然回首、惊鸿一瞥的电光石火,我不做张生,你也休要当莺莺;我不是董永,你也别七仙女下凡。如果可能,我宁愿做个三线小城的小户主,娶妻不用青梅竹马,只求投情合意,忙时同耕,闲来同游,即使粗茶淡饭也能炊烟不断,即使两相久坐不交一言,也能有心静观人世绵延。

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恋爱虽不文艺,然而真实安心,不会被虐。

曾经有个姑娘问我,要看什么书、电影才会对感情有所帮助?

我告诉她说:“如果想踏踏实实找个男人爱一场,过日子,就什么书都不要读,什么电影都不要看。”这话虽然不免极端,但今天我一样坚持当初的看法,谈恋爱、找男人,跟书和电影没关系,它们只会把你往真爱的反方向上拽,你按图索骥,到头来爱上的只是爱情。

以前的女孩子,读了三毛读琼瑶,枕头一天到晚都是湿的,现在的女孩子不大读这类纯爱的文艺腔了,这是对的。恋爱何必非要文艺?爱情的交给爱情,文艺的交给文艺,井水犯不着跟河水搅在一起。一对男女有一个文艺范儿,那恋爱就会缺少很多火气,如果双方都是文艺范儿,那恋爱就像三毛遇到了琼瑶,永远地凄凄惨惨戚戚下去。

谈恋爱不是为了文艺,不是为了浪漫,也不是为了伟大,更不是为了传千古,所以不要去学《乱世佳人》,也不要去学三毛和荷西,没有必要拔高自己,也没有必要弄得惊天动地,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证明,需要证明的感情都是有瑕疵的,是爱得还不够纯粹。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有一封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王小波去世后,这封信传唱天下。

没有白头的爱情,才是最被大家顶礼膜拜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李隆基和杨玉环、沈复和陈芸、林觉民和陈意映、三毛和荷西……都是轰轰烈烈传千古。然而生死相隔的爱情是给大家看的,白头到老的爱情是过给自己的,我宁愿他们闾巷人家、生儿养女,也不要成全伟大。

文艺范儿的男女,对恋爱曾有一个比喻,说谈恋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得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这看似说得一番寒彻骨,其实却是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本来就糊涂。无论男女,要爱上对方,不要爱上爱情,弄混了主体只会迷惑自己。恋爱的时候,就应该回到简单的两个人,是鬼别装人,是货别装纯。如佛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只需要依此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最好的爱情不用文艺,而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心底的悲欢冷暖,你知,他知,外人不需知,天地也不需知。真爱如禅,不可说,不需说,言语爱断,一说就错,更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Kindwater的投稿。

原文:读《人间失格》

 

人之沉沦常源于自身性情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却一心想要融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构架于这个世界主流人的性情之上,这个世界主流人群的人格基础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的主流社会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世界,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常”,多数人的追求就是“主流”。

然而这个世界并非都生存着这样一群的主流人类。相对来说,非主流的是少数人群,或者说是非主导人群。非主流人群被主流社会歧视、边缘、精神同化、异类教化也属寻常。主人公叶藏,性情特异,却仍因想被世人认同,想被世人所爱而用作怪的伎俩来取乐、取信众人,更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掩饰真正的自我。可这常常被戳穿的伎俩,又常常带来局促的不安。而自我否定和自我伪装又不断地使人格被撕裂。

叶藏终未能感到可融入于这个世界,最后选择了过早的离开,这是个他难以归属的世界。这是对内心真实之压抑和对社会真实之恐惧双重导致的。作者太宰治和《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的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必只有未被分裂的、完整的人格方能成为最坚忍的人格。有时候,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能坚强而不堕落的活下来的,并留下其著作、思想和伟绩的人,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造和净化主流社会的行为认知。当然,太宰治和龙之介用其笔墨和血泪倾吐的自我真实,其对主流社会中伪饰的控诉更是极具震撼的。

既想取悦于主流社会,然其本性自我又是非主流的人格基础,那么这种冲突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导致最终人无法承受这种分裂而选择的生命之终结。药方可能也很简单,对主流社会的种种异于自我人格基础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包容和理解,然又不深陷其中,不出卖自我的真实人格,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精神和行为世界中践诺自我的真实,践诺自我的人格完整和独特之美。这其实就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缕光芒。

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这种包容和坚忍,放弃了对自我真实人格的一种认同。这是对主流社会的否定和舍弃,更是对自身人格的否定和舍弃。

对自我的真实否定,就会沉迷于伪饰,就会失去真实,造成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对他人的防备,最终就会把悲戚、懦弱、卑微、颓废留存于这个世界!自杀者,因不融于世或不忍于世而选择离开。

尼采属于 “强”的虚无主义者,表现是强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懦夫——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是一致。叶藏悲在无法消除内心的巨大恐惧。这个巨大的恐惧源于对人类复杂的恐惧,源于对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因为恐惧而成为胆小,“胆小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句话真实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但又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的痛苦。主人公因为渴望爱而未能择善而友,因为恐惧爱的失去而搞笑取乐于众,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更因为没有爱的能力而恐惧被他人爱的太深,这着实是循环不止的悲痛。其实主人公彻底否定了自己真诚和善良的真性情,反去夸大了因为掩盖自身真实而产生的恐惧。世上,也从没哪个否定自我真实的人会具备包容和坚忍的品质。

人应该活的真实,活在不真实的面具下的灵魂,终究是含泪带笑的恐惧和悲苦。真实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人间失格

文章想象这样一个作家,一生以毁减生命为志业,从二十岁起五度自,终于在四十岁前了结生命;想象这样一个作家,毕生的写作都是以自身为蓝本,自传体式的回忆贯串文本;想象这样一个作家,生前毁誉参半,死去近六十年还被不断追忆,连忌日都成为节日…… 他就是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人间失格》是他的最后一部自传体小说。纤细的文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人们“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笔下生动的描绘都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 因为,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块,被他无声地侵袭,无从回避。这世界原本就粗糙生动,无处安放细腻精致的灵魂。

如果我们要看通这个让人想一想都会绝望的世界,逃避是没有用的,却唯有真实去面对这些境遇,勇敢坚强去解决那些绝境才能看到希望。

时光回到十年前,当大多数的你跟我一样,坐在宽敞却拥挤的教室角落,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学题像是一个个战场上的尸体一样摊在黑板上,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会。

今天的物质如此丰富到人手一手机而不是寻呼机的日子我是完全没有想到,然而更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这样的生活:日子会过得如此重复而波澜不惊,这般现实而缺乏诗意。梦想犹如那彼岸之花,遥而相望,却难以触及,唯有用苍白的文字和偶尔的叹息去追忆那就快消逝的青春尾巴。

 

最近听到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人如果心怀坚定,激情不逝,那么青春就永远不会有尾巴——这位兄台的意思很显然,就是说40岁的时候可以去考研,50岁也可以去踢球,60岁还能攀个珠峰,只要内心激情不灭,青春就会常驻于心。

不可否认,这是对青春的另一种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但本文真正想跟大探讨的是犬儒思想和现实主义,如果非要跟前者想拉上关系的话,大概需要些黑色幽默了。

 

众所周知,青春这个词充满着无限的美好,与之对应的是梦想、希望、追求、激情、荷尔蒙和肾上腺素随时飙升,放在漂亮姑娘身上还能组合出一个让男人恣意遐想的画面。

与此同时,我们又从各种媒体中看到跟青春对应的另一些关键词:援交、自拍视频、捐精卵、富士康、裸模,放在有钱人儿子的身上还能组合出一组让老百姓畏惧的画面。

所以,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问题,当然更找不到答案。青春到底是敢想敢做,还是恣意妄行?青春是不拘一格,还是道德沦丧?青春是加班到凌晨十二点电话一响又冲去城市某酒吧蹦迪劈酒第二天一大早用水抹一把脸又赶去上班?还是一年打两次胎半年换三男友两礼拜发生四回一夜情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青春无限好,只怕乱燃烧。

 

说到燃烧,环顾周围,有的朋友把青春燃烧在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中,有的朋友则献给在千山万水的游吟旅途里,还有的朋友燃烧在柴米油盐的斤斤计较间,更有的朋友奉献给了爱恨情愁的缠绵悱恻处……

不可否认,这些燃烧的青春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随波而动的抉择,然而不管来源怎样,总会在时间的烈火熄灭之后浮现出或幸福或追悔或狂笑或叹息的轮廓。

 

我有个女性朋友,芳龄自称33,高级白领,有房有车,单身也算是多年了,或者说横贯了其青春的大部分时光,偶尔交个男友也是像是减肥的姑娘用手指吃点心一样浅尝辄止。前几天听她说,活得实在没劲!我问为啥。她说是这样的,上周出差回来,到家已经快凌晨2点了,冲凉冲到一半时由于太累一不小心滑到在浴室里,腕立马脱臼了,当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种“过去忙碌失去意义未来人生一片黑暗”的感觉如同醍醐般灌顶而过……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忙碌是一种祸害,真正想说的是,爱和被爱的权利也是青春时期最应该书写的东西,如果因为其他事儿给耽搁而且耽搁得太过厉害,那倒是年老之后祭奠青春的最好点心——而且这一点,也算是男女平等吧。

 

韩寒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青春》。这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杂文集,其中有一篇杂文讲的是两个朋友为了生存无奈地挥霍 着自己的青春,结局却让人叹息。他们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缩影。这个窗口和缩影是非常苍白的,没有色彩,引不起大众的视觉撞击,只因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么一个窗口和缩影。

古语有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果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如果生活总会在恰当的时候恶作剧,我相信,即便可以名垂千史,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做冯唐或李广的。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刻坐在电脑前阅读本文的大多数朋友都是青春在手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你们这么一个黄金时代,面对着如此横流的物欲,真正应该抓住的是什么呢?

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说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还是知道自己的梦想,比方说到底是想做宇航员还是快递员?抑或是拥有一份不世俗利益的纯粹爱情,到底是想跟ta还是跟ta的钱财或美色白头偕老?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有耐心把文章看到尾声的朋友,即便心里没有答案,亦会掩卷不语,静而思之。

 

十年之后,当我们坐在某个花园的冬日暖阳下,回忆起如今这青春葱茏的岁月,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些许的欣慰呢?那爬满皱纹的嘴角是否会不经意地露出比头顶的暖日更灿烂的微笑呢?

亲爱的朋友,你的答案是?

 

◆ E-mail:shenwanjiu@139.com ◆ Weibo: http://weibo.com/shenwanjiu

(非商业用途可自行转载,但请注明以上链接)

 

看文章如果归结为一个词,那么我认为青春至少要有点“歌德式的情怀”。中国是个含蓄保守的民族,即使在西洋文化喧嚣着涌入国门后,表面的逐渐开放下,紧紧包裹着的仍旧是一颗内敛的心。毕竟,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基因揉进了我们的每一滴血液里。 我们的青春,大部分中国孩子们的青春就像一张苍白的纸,上面画满了算术公式,活像高考作文。 青春需要一点点的冒险精神,以无愧于自己的青春。

分享“回城卷轴”里这篇幽默诙谐的文章——小径分叉的荒原,也送给在我信息课上一直不忘打“红警”的同学,看完之后,也许你们会明白些什么。

王胖是我的初中同学,不以胖昭著,却在学生时代因一辆自行车成名。那一年还没有网吧,没人知道电脑这东西除了打红警还能做什么,于是成排的电脑房应运而生, 简陋的门脸与昏暗的内在如同致命的禁忌勾人魂魄,王胖就这样着了魔,充分利用别人不喝咖啡的时间打红警,立志成为一名职业玩家,缺心眼儿程度可想而知。那 年代没人知道职业玩家是什么东西,他爸还以为他想成为一名职业手,只好为民除害,每天放学到校门口抓他回家伏法,有一次提早放学,他爸没堵到王胖,却老 谋深算在一电脑房门口找到了王胖的自行车,他爸既不进去抓他,也不在门口堵他,而是不声不响地鼓捣起了那辆自行车,撬锁未果后,干脆一发狠扛到了肩上,冒 着腰肌劳损的风险连走十里地,把王胖的自行车扛回了。

可以想象到王胖走出电脑后慌张的神情,一个小胖子无措且窘迫地站在日落时分的街 头,肚皮朝着逆向走来的人群,苦苦思索着自行车的下落,原本熟悉的归途突然变得忐忑而漫长,与此同时,那位妙计得手的父亲也很难会沾沾自喜,一方面没料到 自行车实在太重令人累趴,另一方面也在担心着如此戏弄儿子的自尊是否恰当。我禁不住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能让一个适龄少年玩会儿游戏就会产生罪恶感, 又是怎样的敌意,会让父亲想出那样一个荒诞又缺德的办法来对付自己的儿子。不听话,就让你寸步难行?还是想偷懒,就要你走得比别人辛苦?不翼而飞的自行 这个意象,传达出凛冽残酷又意味深长的内涵,至今让我反复玩味。

长大了的就知道,这才是亲人,爱之深责之切,永远都在以己推人不懂装懂。过 去我也不懂,现在装懂了,过去的年代没有职业玩家王胖的立足之地,只有一排排的王科长、王老师和王经理。你同没见过海的刚果人大谈扒虾的乐趣,并宣称扒虾 将成为你的职业,他只能偷你的自行车。而那些劝你坚持理想的都是阶级敌人,从来不解决实际问题,懂装不懂。就像我不写文章改行做强盗以后,好多熟人都惋惜 地劝我说,你怎么不坚持下去,本来都指望你实现俺们的理想呢。其实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糊弄孙子呢。当年我写文章那阵他们不说这话,全一门心思大谈香车美 女,撂我在一边眼馋,现在把我拉下水了又劝我坚持理想,还替这帮孙子实现梦想,把我当礼拜天过哪?少来这套。

仔细想想,做一份不靠谱的工作 确实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什么影评人、漫画家还是游戏狂,听着还不如“职业杀手”有前途。且不说别人介绍你身份时遮遮掩掩,父母领你出去时臊眉耷眼的,光说 自己这一关就重峦叠嶂穷山恶水,跟发癔症没什么区别。先是对镜子觉得这人没皮没脸,也就拿自己长处比比人短处才勉强能活,再就自怨自怜,觉得自己特悲情特 命苦,有好道不走,怎么就选择了一条尸横遍野的路呢,恨不得马上破罐子破摔。腰板不硬了,轻易不敢跟谁较劲,好不容易逮谁犯个错误马上往死里批驳,生怕过 了这村就没这店。嘴也不欠了,话说轻说重,反正打挺老远听人说不务正业,都觉得像在说自己。同学聚会不去,觉得寒碜,喝酒先得把自己灌多了,言必称古今中 外,就怕跟人聊柴米油盐。就这日子,有一个算一个,过一天多一天,谁没抑郁至死都算拣着了。

所以每当我看见某个不走正道的人交了好运,出点 小名,或恰巧赢得点什么,瞧见零星几个误入歧途的羔羊修成正果,起码没像亲人们说的那样死扑街,活得还挺美,还是打心眼里觉得高兴。自己做不成的事,看别 人做到了,羡慕嫉妒恨是有的,但和妒忌那拨野心勃勃的鸡贼完全是两码事,说好听点叫忍看朋辈成新贵,跟斯大林瞧人真实现了共产主义的高兴劲差不多。我想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方面自然需要几个不务正业的倒霉蛋,作为对自己四平八稳规范人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几个另辟蹊径的成功人士作为 样板,用来缅怀当年种种不靠谱的梦想,获得抛开现实的片刻喘息。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这句话照我的理解,说的就是既然人生同样是打瓶酱油,何苦不多走些弯路打来瓶色泽浓郁口感霸道的老抽。

正像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管怎么说,尽管过去几十年中的那条大路依然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但却有一两个被挤出了人潮的犟种, 或是三四个探头探脑妄图抄出一条捷径的小机灵掉下了路基,路两旁有灌木和杂草,烂泥和痰盂,还有随处可见的脑袋倒插在泥里双腿还在奋力扑腾的活地标,时刻 提醒着此路不通请立刻折返。可令人欣慰的是,借助微弱的月光,我们还能发现几个稀松的足迹、几具被推倒的稻草人和远方簌簌作响的芦苇丛,在大路的两侧,不 知已被谁踩出条条泥泞的小径,阡陌相通,纵横交错,蜘蛛网状朝着四面八方不断延伸,引得星嘣几个不怕死的上前一探究竟。与大路上匆匆赶路奔往终点的旅客不 同的是,这里的行者永远不知下的路通向何方,也不必为抵达终点而疲而奔命,他们或徐或疾,姿态古怪,时而狼狈踉跄,时而放声高歌,只因为明天又将是前所 未有的崭新经历。后来,我是说后来,也许其中的大多数人不幸踩到屎而被迫折回原地,至少他们还可以眉飞色舞向大路上的人讲述那一脚的经验,或破口大骂是哪 个倒霉催的随地大便,或泪水涟涟,或如法炮制,其实想表达的无非是,这辈子恐怕再也遇不到如此有趣的事了。

正因存在着如此有趣的变数,我开 始喜欢上路旁这样一片广袤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绝不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溺水的时代,也是自救的时代;这是丧失信仰的时代,也是立地成佛的 时代;这是一夜暴富的时代,也是聚沙成塔的时代;这是荒芜之春,也是茂盛之冬;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芳圃,这里是小径分叉的荒原;有人正在直下地狱,有人正朝 向四面八方撒丫子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