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veshy 发布的文章

感谢方舟推荐。

左岸注:这是摘自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中的片段,原先没有注意,在此向古典老师说声:“对不起!”。

在很小的时候,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是一体的。我们为了一块食物放声哭泣,为了一个拥抱哈哈大笑。我们做的就是我们想的,父母也希望看到我们这样,所以小时候社会我跟自我手牵手。

但是慢慢地,社会我跟自我开始分离。

小学一年级,你跑过去告诉妈妈,我得了100分,妈妈很高兴的摸摸你的头,说“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爱你。”第二个月你跑过去,说妈妈我得了50分,妈妈说“你还好意思回来?我没有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妈妈的爱。社会我马上回答:那我就需要考一个好的分数。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爱好分数,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哥哥高考完了,他兴冲冲地回,说我考上清华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的说真了不起,老早就看出来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高考完了,你兴冲冲的回家,说我考上哈佛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的说真了不起,你兴奋的继续说是哈尔滨佛学院,于是大家都奇怪的对你笑着说,你爸你妈供你读个书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你的自我说:我想要亲戚喜欢我。社会我说:谁让你不上清华哈佛,大都喜欢清华的。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喜欢的是清华,和我没什么关系。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经理。对方说经理您好经理您好,快请进。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助理。对方说助理您好您好,你先等一下。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受尊重。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去当经理。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是经理受人尊重,跟我没什么关系。

终于有一天社会我对自我说:你他妈的怎么搞的?我们俩一起出去混世界,结果每次都和你没关系!不如你不要出来了!自我后悔不已,慢慢萎缩,社会我也就这样越长越大。

未来的日子里,社会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社会的尊重,最终成为了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以此为荣。于是他拥有了很多很多,但总觉得内心空空的,就这样,他把自我弄丢了。

社会的我其实不喜欢给成功下跪,你喜欢的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如此,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可是你站着走,走走就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等着台下的掌声 —— 响起来。

平衡

文章我们需要在自我与社会我之间找个平衡。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看,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看;只硬不柔便是脆,只柔不硬便是软,刚柔相济才是韧;一流人改变环境,二流人适应环境,三流人埋怨环境。社会人是在逐步融入社会过程中的人,自我实现人是不越规矩而能发挥个人潜力的有所成就的人。

文/Sara_Lv

比较,是从眼睛到大脑的连锁反应。

看到别人的工作大功告成,自己开始发慌着急;看到别人出去旅游散心,自己也会蠢蠢欲动;看到别人有了心仪的Ta,自己也会春心萌动······诸如此类首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继而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你强我弱的较量。于是,心绪随之起伏不定,计划随之动摇改变。

然而比较,似乎成了生活的主宰。大家都在比较,比来比去,比上比下,但是比到最后,似乎都忘了比较的最初参照,忘了为什么而比,比的又是什么。

其实,比较若真如所比内容那么表面,又有多少比较是不能放下的呢?工作自有期限,在期限之前完成便是合格,何必要在乎别人比自己早结束几天,早轻松几天?旅游也是天南地北,各有佳处,一年四节,各有千秋,又何必在意别人在某个时间遇到某处风景而自己无缘欣赏?恋爱更是需要缘分,缘分来了,感觉到了,一切便顺理成章,何必纠结别人的恋情已经开始而自己要等的那个Ta还未出现?

但是比较,总是不那么容易放下,总是容易从表面逐渐延伸,直击心灵深处的某个弱点。真正叩问心灵:你是在乎别人的工作比你完成得早吗?你会在想,别人怎么能那么快啊,是自己压根不适合这份工作还是技不如人?这背后,是怕,怕自己落后掉队;你是在乎别人比你多看了几处美景吗?你会在想,别人的生活为什么那么丰富多彩,而自己的却如此单调无聊?是自己不会享受生活,无法发现生活的乐趣吗?这背后,还是怕,怕自己闲置了本可以美丽的时光;你是在乎别人的恋爱比你来的更早吗?你会在想,为什么自己没有人爱,为什么自己不能爱人?是自己不够出众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还是世上的好男好女都已名花有主?这背后,更是怕,怕自己等待过久错过了恋爱的季节。比到最后,发现让自己无法释怀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原来,比较,就是比谁更能坚持自己,谁的的安全感更多,内心更为强大,仅此而已。

因此,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心如明镜,真正分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又何必探出头来,研究别人的一举一动,却乱了自己生活的阵脚;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沉稳淡定,坚信自己选择的意义。做过选择,就让心沉下,沉稳踏实走上自己的旅程,又何必窥探别人的方向,扭曲了自己的轨迹;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从容不迫,有计划,更有执行计划的信念。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自己最为了解,又何必参考别人删了这项添了那项,逐渐再找不到自己生活的节奏。这样的人,闹不会迷失方向,静不会空虚无聊,心中永远充盈着淡淡的幸福感和满满的安全感。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若有幸遇到,你会在他们眼神中汲取力量,获得感染。

与其在比较中晕头转向,不如修炼内心的功力。

 

比较心理

看文章:Sara说的比较有趣,我这里再将比较心理做点延伸:

在我们潜意识与以往的经验里,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又是什么?不还是比较吗?从小我们就在学习上比较,在家庭上比较,分出三六九等,抛弃了每个人应有的特长,大都朝着一个目标发展,互相比较,互相竞争,只是为了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来证明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比较心理,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满足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自己的不好!有这种心理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千万不能衍生为嫉妒、仇视!

容易和别人比较,说明心理需求还没有独立,而是依赖于周围人的需求,对自己想要什么,终究要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想明白,只能通过别人来决定自己要什么,这是一种不够独立的表现。比较心理较为强烈的人主要是因为自己自卑,才会想在和别人做比较中得到满足和优越感,但是比较之后发现原来自己不如别人,自己就更不自信,然后再和别人进行比较,形成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你肯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大家互相协作就可以了,不必去在意自己某些方面由于比别人差而变得卑微。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就不需要通过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了,因为价值一直都存在,无需证明。如果我们真的喜欢做那件事情,也不会过于在意比较的结果,比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的契机。

余世存《非常道》披露了杨树达评职称的一则轶事:
1952年8月,湖南大学评定教师的薪水等级,最高为六级,杨树达当然是其中之一,群众无意见,或以为杨老先生还应再高一级才好,但杨本人却觉得不必再高了。当听说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杨树达大为不满:“谭丕模连《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都看不通,亦评为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凭心而论,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模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
杨树达,本来对他评委六级毫无意见,当他听说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杨树达大为不满。任何评价,都依赖参照物的。因为任何事物是复杂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有在一定参照物的比照下,才能比较清晰地认识事物。杨树达,对于自己可以评几级职称是不清晰的,当时是六级最高,最自己能评为最高职称,自己是满意的。当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他觉得把自己和他们放在同等级别上,是不尊重他了,是小看他了,是一种侮辱了。
谭丕模,《中苏条约》看不通这无妨他评为六级的,他有自己的研究成果,193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新兴文学概论》以及《文艺思潮之演进》出版。第二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这是一部较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指导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每个人都有缺陷的,杨树达也有自己缺陷的。杨树达揪住谭丕模的缺陷全盘否定,是以偏概全的。
比较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比较心理,用在向上发展上,是积极心理。比较心理,用在名誉待遇上,往往会成为消极心理。像杨树达的比较,如果组织不改变这局面,他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工作。

文/阿飞

"我所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樣子”。

大约是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听到了这段故事,呈和洁是高中同学,之间有默默的那一丝情愫,之后,两人分别上了大学,再相隔一千多里的异地,电话维系着他眼中的她,她心中的他,然后她向他表白了,他没有回应,他给出的理由是,当时没想到要谈恋爱,或许故事到这里该结束了,然而,两年之后,他向她短信表白了,然后也没有回应,他再也不好向她提出这件事,大学毕业之后,一个留校,一个在附近,还是异地。说起来,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或许是故事的一个开局,这样的情感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萦怀于心却又要不懂于情,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仿佛自己稍微的奢求就会砸碎自己心中的一丝虚妄。

超跟他女朋友谈了几年了,忽然有一天就分手了,这个发生在春寒料峭的江南某镇,他们年前准备回去见父母订婚的,可是就是因为这件事,遇到了一些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双方见父母的时候,他女朋友在双方父母前数落他的不是,他们当场的争执,恶语相加,说他父母不懂事,父母的脸都挂不住了,本来是要准备结婚的,结果就这样情况急转直下,超那段时间仿佛识遍人间况味,超说:“我再也不想理她了”。当我们都以为这段故事会这么结束的时候,我们都错了,后来的某一天,超拿着一束鲜花满面春光的回来,“我们又好了”。

后来我在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情么,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么,爱情就是曾经有一个人让你怦然心动,还是繁华散尽后的一抹哀伤,亦或是长风过后的一缕云烟,那些事,就让她随风去吧,尘归尘,土归土。爱情,当她存在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她的存在,当他离开的时候你才会真切的感受到他的离开。或许我以为我们爱一个人,其实我们更爱的只是自己而已,我们所以为的爱情,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茫茫人海,找到一个懂你的人和你懂的人,找到一个理解你的人和你理解的人,找到一个包容你的人和你愿意包容她的人是何其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自以为是的默契,不过是一场美好的误会而已,自己内心不能自拔的怦然心动的感觉,不过是错觉而已。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远远看去优美而神秘的人和事,只要拉近了看,就会明白它们原来既不神秘又不优美。”爱情何尝不是如此?情人眼里出的西施,感觉在,一切都在,感觉不在了,什么都不在了。

带来爱情的,是你的三观,毁坏爱情的也是你的三观。一个人的三观,是如此的强大,她深深地隐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之下,却又无时无刻在左右着你。在现在这个世界,你可以很快的改变你的容颜,披上你的戎装,但是你改不了你的三观,你是一个坚定的人,你就不会被周围的诱惑所迷惑,你选择了远方,你终会抵达彼岸,当然,你是一棵墙头草,自然会风吹两边倒。这个世界,最痛苦的不是对牛谈琴,而是当你弹琴的时候,他还要说你谈的不是琴。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三观,最终会让你找到什么样的的爱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合则聚,不合则散。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两个人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两个人就没有沟通的可能。你在过你的独木桥,她却在走她的阳关道。 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来说, “幸福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

爱情,并不是我们所臆想的乌托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何其的困难。我们总是期待爱情的浪漫,期待美好,正如刘慈欣《朝闻道》中形容的那样:“在黄昏的鸟鸣中看着夜幕降临大地, 在银色的月光下听着怀旧的音乐,喝着美酒想着你心爱的人”,然而《诗经》里面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几句,也是形容爱情用的最多的吧。

如果有爱情,那么爱情应该是你的样子吧,这或许就是爱情之所以为爱情的原因了。!

 

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274656481/

最正确的选择

文章三观指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理论体系上它们的相互关系与概念如下: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果闲来无事,可做个有趣的测试——三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