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Paurb 发布的文章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日江湖再见,自当把酒言欢......”这是武侠江湖人士所惯常的告别话术,有点类似我们大街上邂逅老相识的套路:有时间一定要出来聚聚啊!电话还是那个没变吧……

结果,有时间宁愿在家里的马桶上刷刷朋友圈,在约炮的路上等等红绿灯,或是在办公室的会议室一声不吭,也不愿意拨打那个几乎一百年没变过的电话。而当年那个出来聚聚的约定,也轻易便成为了十年后某场觥筹交错的饭局后的一句感叹,或是几十年后墓前雨花拂面时的一声叹息。

曾几何时,“曾几何时”这个四字成语还是抒情散文的流行用语;曾几何时,要看侦探小说的可以去翻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要闯荡武侠世界可以去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小女子处男友处崩了第一时间可以啃安妮宝贝寻找慰藉,漫画我们听说过宫崎骏是一面旗帜,而如果要是想刺激地体验一下不伦的性爱,我们脑海中也会立马蹦出渡边淳一的《失乐园》。

然而时光流转,转得物是人非,可爱而多情的渡老已经去了真正的极乐园,他所一手构建的失乐园却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如你所知,渡老的笔锋喜欢关注中老男人的恋情。 究其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年青人的爱,喜欢就能在一起,简单得很。”再加上现在有了避孕套这一项伟大发明,说得不好听,大家随便得就跟屋顶上发情的猫一样,不分时间地点场地也不管有没有人偷拍想high就high。而中老年人却不一样,他们背负着更多的责任,责任之下的爱更加纯粹——对此,恐怕很多读者要把头摇得像是拨浪鼓,特别是那些恪守三从四德的女性已婚读者。坦言之,对于作为一个崇尚有趣文字高于一切的读者,我对渡老的文字并没有多大的喜爱,但对这套“不伦却更纯”的理论还是多少买单的。且不说死者为大,就光说这份中老年不伦之情感,能勾勒得如此细致入微,除了是经验之谈之外,必须有过硬的文字功底。

可惜的是,如今的江湖再也没有他身影了,没有能让“失乐园”等同于“婚外情”的独具匠笔。更让人疑问的是,这日益不吃香的文学江湖是否还能走出真正的跟鲁迅一样弃医从文的情爱大师?

除了岛国的渡老,来自地球另外一边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也离开了,带着他那持续了快一百年(87岁)的孤独。对此,我建议所有孤独的人都可以看看这本鸿篇巨制《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可以确保你一定受益匪浅,正如确保你(或你男友)20岁看波多野结衣时一定会勃起一样。

至于说,这位号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家,到底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估计得用另一本小说才能说透,所以我也不打算费这个劲。即便是在能够预见到的江湖,再也难以见到那个曾发誓“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的天才老顽固了。

以前我有一个女同事,长得娇小可爱,北师大出品,气质出众,身材像小泽玛利亚,脸蛋则有点像蔡依林,经常有人假装向她要签名的同时搭讪要电话,唯一的缺点就是已婚,更可恶的是她老公还是一个健身房教练,专职负责动感单车教学。

言归正传,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做项目,慢慢就产生了情愫——所谓的革命友谊,但如你所知我们不可能发生故事,她已经是人家的娇妻了,我也不想被揍得不成人形,成为事故。

即便这样,事故还是发生了。她被我那号称跟陈坤同过班的光头上司盯上了,并试图潜规则她。她不顺从,结果只有一个,被公司迅速逼走。临走前,我给她送了一本书,正是马老的《百年孤独》。她问我为何送这本书,我想了想,说我可没说送啊,是借给你,等你看完就还我。结果书借到现在两年多了,还没有拿回来,最近又听说她怀宝宝了——突然有一种感觉,这辈子都很难见到她了。

众所周知,97年已经过了很久了,除了留下香港回归的里程碑式的记忆之外,我们还有幸在逐渐开放的同性江湖中看到了王卫的《春光乍现》。与此同时,戴安娜王妃和著名的台湾歌手张雨生都遭遇了祸,未来真的成为了梦......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的年份,我最爱的作家,王小波去世了。

如今十多年已经过去,王小波“门下走狗”都出了好几季,却还是后继无人的架势。究其原因,用其老婆李银河的说法就是,那样的一个文字天才,是那个时代的苦难所孕育的产物。对此,我恐怕不能赞同更多了——在这个穷人都忙着赚钱养家糊口富人忙着移民自保的历史浪潮里,暂时是不能期望太多了,正如乔布斯离开之后,我开始喜欢吃雪梨,也逐渐更爱逛三星。

举这么个例子,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道理:伟大的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不管是人还是你那曾经满腔的青春鸡血。

韩寒首次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已经杀青,预告片也上了。他说他的满意点很高,所以对于他这部电影我个人还是非常期待的。退一百步来说,只要比《某时代》等国产脑残烂片好一点点就足以说服我进去电影院了,而且至少还会多带一个人。

“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电影主要讲了几个乡村屌丝自驾游所遭遇的传奇经历,让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归宿,有点像是曾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的《三个傻瓜》。电影中,这三个印度傻瓜最后还是相聚了,而我们中国的三个屌丝是否真的跟电影名一样,后会无期呢?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又开始热播,掀起了老百姓们新的一轮美食期待。藉此,某个天才(8成是来自陕西的)改编了拜伦的成名诗:“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眼泪,以沉默......以肉夹馍。”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遇到愿意以肉夹馍来贺我的老友,未尝不是一件眼泪婆娑的事。

宁财神的神作《龙门镖局》的片尾曲《江湖再见》这样唱道: “......我走过千山万水,只想再见你一面。 栀子花开的季节,让我们江湖再见。”我也希望,青山会回来的,绿水会回来的,他日再见时候喝的酒是没有塑化剂的,即便再见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容颜,却依旧能带有一份诗意——那将会是一件如此庆幸的事。但或许,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还是此时此刻。

谢谢阅读,更多文章,可关注“沈万九”微信公众号:

沈万九的微信

看文章:初见谈笑欢,再见已惘然。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

5月11日母亲节,此文献给以智慧养育子女的父母们!

这样的话你一定耳熟能详:

“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你现在恨我,长大了你会感激我!”
“现在如果我不提醒你,将来你吃亏了就会怪我!”

但这样的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关于这件事,孩子,我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你得自己去尝试!”
“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也许你是错的,但谁又能次次都对呢?我也做不到啊。”
“如果你碰壁了,我的胸怀永远为你敞开,但我不能为你做任何决定。”

在美国参加家庭聚会聊到孩子,经常听到的理论是:“医生的儿子不见得就是医生。”“球王的儿子肯定不是球王。”里根年轻的时候是演员,小布什年轻的时候是个吸毒、玩摇滚的浪荡子,如果他们的父母费尽心思、用尽手段,把他们强行“掰回正路”,也许就没有此后的总统先生了。

让孩子走弯路的真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冥冥之中,所有的选择串在一起,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却顺理成章的道路。如果家长横插一杠子,路就断了,没有逻辑关联了。不让孩子走弯路,留给孩子的也不会是直路,而是破碎的路,那将是孩子一辈子要面对的茫然和被动。其实,只要能自由选择,就是幸福的,哪怕是一条曲折的路。

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

我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进修的时候,我的导师Friedmen邀请我参加他女儿的婚礼,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女儿才19岁,大学还没毕业,而且她念的是印地语系,完全没有继承Friedmen的应用心理学衣钵。

后来在一次集体讨论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指导女儿走一条更好的路?”Friedmen用蓝色的眼睛慈爱地看着我:“什么是更好的路?”我边想边说:“让她选择一个好的专业……”Friedmen打断我:“那什么是好的专业呢?”我说:“应用心理学啊、金融啊、国际关系啊……”Friedmen:“然后呢?”“然后她就可以进很好的机构成为专业人士,然后找一位很般配的郎君,过上幸福的生活。”

Friedmen笑了:“可是我现在就非常明确地知道,我女儿目前很幸福。”他说:“如果当时我粗暴地阻止她和Joe来往,而且逼迫她去学自己不喜欢的金融,对,她可能会顺从我,进很好的机构,找个比Joe有钱有地位的男人,但是,然后呢?然后她会在某个普通的夜晚醒来,觉得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意义。她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许,她会用一些心理暗示来帮自己渡过这个难关,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她最终不得不来找我,因为她得了抑郁症。”

“现在,她早婚,可能会经历为人妻为人母的种种艰辛,甚至耽误她的学业。她学了一个很偏的专业,可能会失业,或者被派往万里以外某个贫民窟做社会工作,缺吃少穿,还要担心感染疾。这一切在我眼前清晰可辨,我当然会心痛,但是我知道,她不会抱怨,她会在每一点艰辛后面积极寻找幸福的踪迹,因此,她的人生是完整的。如果她感到这样的生活很幸福,那么这条路对她来说就是正确的。如果她觉得不幸福,她自然会走回来,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让孩子直面自己选择的路,就算选错了、走错了,她也会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哪怕有一天把她放到森林里,她也有可能自己找对路出来。反之,一直给孩子安排阳光大道的家长,却斩断了孩子选择的能力和直面弯路的勇气。其实,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

不走弯路的孩子不是孩子

Semantha告诉我她跟儿子George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告诉自己要“忍住”,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指挥儿子做这做那。在美国,一个唠唠叨叨、满嘴大道理、总是把“我早就跟你说过”挂在嘴边的母亲,是要受到嘲笑的,会被认为老土,不懂得教育方法。

有一次George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为她神魂颠倒,竟然把自己买自行车的钱拿出来给女孩买礼物。Semantha知道那个女孩儿只是玩玩而已,但是她不能说,只能眼巴巴看着。

那天晚上,George兴奋地说女孩儿答应和他约会,Semantha真想当场拆穿她的假面具,但是她不能,她若无其事地问儿子:“你准备安全措施了吗?”George很感动,上前吻了她一下,说:“放心吧,都准备好了。”然后就开着车绝尘而去。

Semantha说:“就是这样,我心里骂了一万遍,有一千次冲动想要对他说,你在毁掉自己!不要去,你会后悔的!但是我只能敲锣打鼓送他去,因为这是他必须要走的路。”

后来女孩儿认为他不借车给她开很吝啬,当场提出分手,George很沮丧。回到家里,Semantha知道情况,看到George垂头丧气的样子,摸摸他的头说:“如果你有火,就全部撒在我身上吧,因为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我不会被你伤害,我是安全的,永远爱你的。”

如果Semantha一开始就阻止儿子,也许George会听话,但是他可能会觉得那个女孩儿是他一辈子的遗憾,糟糕的话,没准会演变成私奔。

Semantha说,她没有权力去阻止儿子走弯路,但是她有能力站在弯路的尽头,等着他,用自己的爱去抚慰他,让他有勇气去选择正确的路,让他得到教训之后还能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没有不走弯路的人生,就像没有不跌倒就长大的孩子,在孩子跌倒时等他站起来,给他继续行走的鼓励和信心,这才是家长应该且需要做的啊。

走过多少条弯路,我都陪着你

Lily4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去地中海旅游,爬山爬到一半的时候,有个本地人给他们指了一条近路,其他游客都纷纷往那条路走去,但是Lily不肯,爸爸并没有强迫她,而是拴紧背包带子,牵着她的手继续往上爬。

父女俩孤独而温暖的背影从此定格在Lily的生命中,爸爸从不会替自己做决定,而是陪着自己去经历,Lily从小就体会到这一点。她上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迷恋动画片,经常不完成作业,爸爸的做法是收起她的课本,陪她一起看电视。直到最后她考试成绩出来,Lily的老师把爸爸叫到学校去教育了一番,Lily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连累了爸爸挨批评。

高中二年级,Lily突发奇想要去参加《美国偶像》比赛,她有点五音不全,但是爸爸全力支持她,为她写横幅、贴标语、做文化衫,还鼓动家里人做她的后援团。结果可想而知,她在海选中就被淘汰了,Lily很伤心地出来,一下就被爸爸搂进怀里,两人哭天抹泪儿。

在Lily的婚礼上,爸爸发表祝词,他说:“亲爱的,我不知道你选择的这个男人是不是对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无论欢笑还是流泪都一同度过,所以,你根本不必害怕和不安,只要勇敢去爱,就是对的。”

摘自《读者》

母亲节

看文章:

孟子,名轲家乡山东。孟轲是个苦命的孩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他也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位坚强而明智的母亲。
小时候孟轲的家住在墓地旁边,他就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嚎哭,把办丧事当游戏玩。孟妈妈觉得这不是个好地方,我儿子将来可不当哭丧专业户,于是就带着小孟轲搬了家。
孟妈妈把家搬到了一个菜场旁边,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起了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孟妈妈觉得这也不是个好地方,儿子以后做个商人可是没地位,没出息。虽然境十分贫寒,但孟妈妈毅然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搬到了文庙附近,孟轲跟着来文庙的人学习各种礼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这次孟妈妈终于满意了。
虽然孟妈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关于她的这个小故事却流传开来,后来被写进了著名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孟妈妈也由此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文/深林

谁阻挡了我的优秀,谁阻挡了我的幸福?此时的心情如此沉痛!

故人说我的那套没有论据的心理学说就是泡乌龙,我想此刻证明给他看,因为我信任自己不会消沉,此时的失落仅是难得的一刻,要好好珍惜。从佛性角度说,烦恼即是智慧。本着一切随缘的心态,我不该浪费此时的智慧,因此我打算用笔记录下我此时的“智慧”,此时的我烦透了。

回忆今天的所为,我做得并不成功。早上起床我就告诫自己不要向坏习惯妥协,上午一直在努力工作,尽管时时有偷窥论坛的心,但能够忍住就是在困难中前行,工作就是不断地克服障碍,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午后忍不住分享了自己对待生活的太度:

是你欺骗了世界,还是世界欺骗了你?
是别人对不起你,还是你欺骗了别人?
是环境影响了你,还是你影响了环境?
是你完成了工作,还是工作成就了你?
是烦恼和你作对,还是你找上了烦恼?
是凡事不利于你,还是凡事有利于你?
是问题老难为你,还是你不会想问题?
是你被习惯左右,还是你在左右习惯?
是你找到了敌人,还是敌人找到了你?
是我影响了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我?

我想告诉世人的是我们欺骗了生活,却觉得是生活欺骗了我们。因为我们觉得生活无聊,所以生活就变得无聊。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我讲一个故事:有三人去泉边喝水,第一个人用金碗喝水,第二个人用泥碗喝水,第三个人用自己的双手捧水喝。用金碗喝水整天提心吊胆,害怕把金碗丢了;用泥碗喝水非常自卑,整天郁郁寡欢;用手捧水喝的人轻松自在,既没担心,也没自卑,每天快快乐乐。现实中的我们与故事中的人何其相似,能够喝到水才是主要的,其他都是生活的赠品。但得到生活特殊照顾有碗盛水的两个人,反而没有那个用手喝水的人生活的快乐。我现在的老板一年有7~8个月呆在国外,回国也只在公司呆1~2个月,在旁人眼里也算成功人士了,但我觉得他并不幸福,因为他对员工的态度比较刻薄,没有容人的度量。我相信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是不会刁难员工,也不会人前人后两种态度。

在写下上面这写文字后,我的心已经逐渐静下来,不再彷徨。但我仍想用事实告诉故事,我的格言不是泡乌龙,我要用我内心的经历来证明不是环境影响了我,是我要影响环境。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今天下午的生活有些无聊,因为我提出的知行合一被故人说是不切实际的东西,因为我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是知行合一,也没有资料论证知行合一在日本的影响。网上寻找的一个对知行合一解释的文章,还被sly61(思文群里的辩论高手)批判不懂王学精髓,误人子弟。我是不认可他们这些说法的,但没有论据证明他们不对,我更不想为一个聊天的话题影响了我工作的心情。可是无论如何调整自己,郁闷始终没有挥去。

晚上是故事会时间,我在郁闷和救场的复杂心情中将自己工作中的无奈串成幽默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心情很失落。后面网友卡萨又分享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情绪更是低落到了极点!我甚至觉得自己不该加入这个群,因为现实是如此地残酷,我那颗冰冷的心久久不能恢复。

睡前泡脚的时候,我问自己:难道我每天都要被这样的生活击溃?得到肯定的回答:这种生活不属于我。我仿佛看到了故人在内心深处轻蔑我又在泡乌龙,看到sly61在嘲笑我不懂知行合一,网友们在蔑视我堕落。一句话,所有这些我不甘心。

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打消他们轻蔑我的气焰。我又想起自己的格言:不是烦恼和我作对,是我找上了烦恼。难道这一切不是我那颗小小自私的心在作怪吗?别人哪有心情来琢磨我,哪有时间记得我,我也没有让他们蔑视的资格。人在烦恼中成长,在解决困难中增加能力。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动力,没有煎熬就没有智慧。

想想,所有的这一切不过是我自编自演的一场小电影。阳明先生说的对:心外无物!我信奉他的至善与知行合一,能如此深刻剖析自己,不向邪恶思想低头,可谓做到了至善,能边整理自己的思想边记录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而我相信:凡事发生的,必有利于我。为我所用,哪怕是烦恼!我也相信:我不会成为聊天和故事的奴隶,也不会做习惯的奴隶。我还相信:向心外寻在幸福,幸福离我原来越远,向心内寻的幸福,幸福触手可及。生命没有意义,我赋予它意义,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一切都会受限,一切皆有可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是谁阻挡了我的幸福,我再一次问自己。答案是谁也阻挡不了我的幸福,除非我自己!佛家说:一念迷,佛成人,一念觉,人成佛。此时的我就是一尊佛。故人若在又会说我泡乌龙了,那就让他说去吧。

注:故人即思文论坛中的文章多情似故人

喷子和沉默

看文章:下面是一位挚友发给我的对生命成长的感悟,深深打动了我!

有些成长是主动的,有些成长是被动的。就算我们不想成长,命运也会推着我们往前走,主动的成长会让我们在坎坷之前站稳脚跟,被动的成长让我们永远比现实的安排慢一拍。

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克服了一个,迎来另一个,螺旋式上升,盘旋着提高。年少时候,我们懂得再多,认识再深刻,也一定会在时光的历练中,逐渐被取代,直到我们到达人生一个较为平坦和缓慢的山坡上,才会慢慢巩固整理出自己完整的生活感想。

成长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变得坚硬、寒冷,不再相信美好,不再相信誓言,而是要在百转千回的伤害中,逐渐地消除那些对社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用多一点的成熟、理性、宽容看待大千世界,漂浮的心终于落下来,散乱的步终于稳下来,骄傲的眼睛终于静下来。

只要放下一颗心,才能获得意外的惊喜。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然而也绝没有那么坏。不再轻易地失望了,因为已经懂得放低梦想,从最细微处体会幸福。

最终我们都要学会心平气和地生活,不再记挂着年少的无知和笨拙,明白那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

一、家是学会讲道理的地方

文/南桥

常听人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醒世恒言》称:“逆子顽妻,无药可治。遇到这般泼妇,难道终日厮闹不成?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这种“智慧”纯属糟粕。家是公民训练最重要的课堂。

家不光是讲理的地方。除了道理,尚需关心、理解、包容和爱。如果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那就有点捣浆糊了。再到“家里是不讲道理的地方”,就是胡搅蛮缠了。当然,道理怎么讲,谁来讲,用什么时机讲,这里大有学问也颇有趣味。

在家这种安全的环境里,都讲不了道理,出了家门,又如何在社会上讲理?家是公民训练最有效也最必要的地方。我们在社会上如何为人处事,很多来自我们在家的言行模式。家里的冲突,找不到妥协的办法,在社会上解决矛盾,恐怕也是空谈。在家里靠欺瞒过日子,到了社会上,也会遇事捂盖子,不能直面现实。“大环境”里的多少矛盾,哪一个不是家庭小环境下问题的放大?

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把自己放到了自己讲不了理的处境上,这通常是女权机会主义者的自我贬低。论到利益,这些人跟你讲男女平等寸步不让。说起道理,她便扮作弱者,要你包容忍让。不过,含糊忍痛不是办法。忍得一时的毛病,最终还得冒出来,甚至一次次冒出来,不如不畏艰难,把问题摆在桌面,从容面对。

一个家庭,就好比是一个木桶,生活的水准,最终会降到最不讲理的人的水平。如果双方不携手共同成长,而靠蛮不讲理达成的和谐,是无奈的“含糊忍痛”。它所造成的问题,最终会超过它所解决的问题。道理让位,则粗暴横行,家庭不再是温馨的港湾。刁蛮与粗暴,都会让关系出现裂缝,一方或者两方会去找别的精神慰籍。苍蝇不盯无缝的蛋,他人乘虚而入。

如果有了孩子,这样的环境,让孩子看见大人的世界,不是谁有道理谁胜,而是谁嘴大谁胜,谁嗓门高谁胜,谁刁蛮谁胜,这对于孩子,又是什么样的教育?

我爱我家

二、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

文/易水寒

有个男人在大街上跟人吵架动刀子,被抓进监狱后,妻子拉着横幅四处上访。有人说这是个好老婆,为了老公敢上前线。也有人提出了小小的质疑:俗话说“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与其事后又哭又闹地找人讲道理,不如平时多劝劝老公多忍多让。老婆是干什么的?是压事而不是闹事的。你平时不未绸缪,遇上事又显得多勇敢似的。做妻子的,还真不需要多勇敢。贤惠比勇敢重要。

这个质疑有点刺耳,但想想也不是没道理。作为一个贤惠的妻子,平时应该多跟丈夫念叨不要酒驾,不要闯红灯,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过于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尤其不要跟人斗狠、凡事让三分。某种意义上讲,男人结婚之前还不算个完整的人,父母教育他,学校教育他,社会影响他,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似乎已形成,但妻子对丈夫的影响被忽略了。妻子的说教,也是家教的一部分。妻子和丈夫天天在一起,耳鬓厮磨,卿卿我我,说的话做的事丈夫更能接受。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常常强调吹枕旁风呢?皆因枕旁风有效,立竿见影。当然,若男人爱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主观上就更愿意接受这些观念和原则。这种后天性格一旦塑造,将会非常坚定。“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有时也被说成“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二者其实可以通用,不做横事自然不会遭遇横事,平时总耍横,时间长了,岂能不遭横事?

贤妻的另一个功能是将横事扼杀在摇篮里而不是任其壮大扩展。见到坏事要发生,要及时劝住,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同事说,他和妻子一起去逛菜市场,向一个卖鱼的打听价格。卖鱼的发音不清晰,同事听不清,多问了几句。卖鱼的突然发飙:“乡巴佬,买不买得起?”同事生气了,回道:“买得起怎样,买不起怎样?”“买不起就不要瞎问,乡巴佬!”同事说他脑子一热,当时要跟对方动手,但是他老婆拦住他,连连向卖鱼的陪不是,然后拽着他迅速走了。后来他老婆说:“卖鱼的手里拿着刀,随时都能飞过来,真要动起手来,吃亏的还不是咱们?再说,你怎么也算个读书人,收入比人家高,地位比人家高,跟一个市井小民较什么真?吵架吵赢了打架打赢了都不算光彩事。虽然是他挑衅,但这个社会不公平的事太多,我们搞不过恶人,就得躲着恶人,行不?”同事说,这样的事儿发生过一两次,他敬畏之心加重,不再那么爱动气了。

作为贤妻,还应该有足够的善后智慧。事情发生了,不能惊慌失措手忙乱。倒回开篇那个例子,男人捅了人,被法院判了重刑。有人说,虽然你也感觉冤枉,但毕竟是你捅了别人,若及时向受害者家属道歉,承诺赔偿,取得对方谅解,法官量刑时或许会有所考虑。判决以法理为准绳,但也会顾及情理的一面。跟人讲道理的同时再讲情理,也是做事的一种方式,只顾逞一时之快,只能将事情恶化。

肯定会有人说,合着男人出事都是老婆的责任?当然不是。

老婆不管丈夫,任其沿着“横事”的方向一路狂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管不了,不敢管。有些男人招摇撞骗、吸毒、斗殴、挑逗别人老婆,爹妈、朋友、妻子、儿女不要说劝他,过问一句他都会翻脸,这样的极品天生就是作死的节奏,大家只能眼睁睁看他遭遇横事。还有一种情况则相反,老婆认为老公敢想敢干才够种,才像个男人。她不但不劝老公,而且自己还惹是生非,在地铁里被人蹭一下,马上拽住人家吵架,跟人发生一点不快,马上撒泼打滚,将事情闹大,就像郭冬临演的那个小品一样,跟邻居吵架让老公给自己出头,最后还是老公告诫她“冲动是魔”,劝她消停一下。这样的女人,老公早晚死在她手上。

农历八月十八,侄子满五周岁。

阳历5月份的时候,因事外出,顺路看望侄子,初见时感觉个子猛窜了一头,依然是那么古灵精怪,他还是那么喜欢迷你的玩具,同样的玩具却想着拥有2个,仍旧沉迷于卡通片、游戏、玩具中。

十一再见的时候,他便对我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都会珍藏起来,害怕弄坏掉,突然发现他已然不是那个对新旧玩具只有三天新鲜度的他了,幼小的心已经开始萌发自己的审美、价值观,问他,前段时间给他邮寄的玩具还在玩吗,他一脸成熟的说,有些是很小的小朋友玩的,已经不适合他了,我开始跟不上这个小家伙的思路,或许那些对他真的太简单,已经不屑于玩,孩子的童真童趣自己也会慢慢开发,比如他天生的求知欲,当我们面对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不禁感叹自己的无知。

00后的孩子大多对手机、电脑游戏无师自通,侄子更不例外。自从他5月份第一次玩“保卫萝卜”(策略益智游戏)后,我和老公竟然对此游戏也颇为喜爱,以至于回到上海后把所有关卡通关后仍兴致勃勃的玩了好长时间。十一见他,他竟然还惦记着这款游戏,还记得当初自己所玩关卡的毒针、鱼刺等道具,还悉心询问后来我又没有全部通关。由于打电话的缘故,被他发现那部屏幕大的手机,于是缠着姑父给他重新下载“保卫萝卜”,老公是个软心肠,果然经不起他的花言巧语,先前下的不知什么时候卸载了去,老公在网上搜了好一阵子,对于他这个工作狂来说下载游戏是个小小的工程,我便很轻车熟路的搜索到那款游戏,没想到小伙竟然说:“女人就是比男人聪明,你看姑姑一下子就找到了,好厉害啊!”没人教他,他竟然知道合乎适宜的夸赞于人,我和老公听后开心了好一阵子,不知道他的小脑袋中还有多少东西让我们倍感新奇、吃惊。

小家伙带我们去逛了附近的超市,脑子里对哪里摆放着糖果、巧克力、玩具清晰的很,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向我们介绍着他的世界里的乐趣和味道。一只奇趣蛋,附带的小潜水艇玩具在他的摆弄下很快组装成功,遇到疑问的时候自己还津津有味的看图纸,然后自己就不亦乐乎的玩了半个多小时,自己新奇的差不多的时候,让我也来玩,我说,我不喜欢玩,看你玩就好了,他又来反问,你老是看别人玩,有意思吗?哈哈,面对这种盛情互动,谁还会无动于衷。

时间关系,这次就待了一天,短短的相聚总要面对别离,还清晰的记得他在刚看到我们不久的时候问,姑姑这次你们要待几天?我真的不忍心告诉他就一天。哥哥开车送我们去车站,一路上他滔滔不绝的发表着自己的认知和观点,说不相信有外星人,甚至还谈到了航空母舰、宇宙飞船……把播放“熊出没”定为不上幼儿园的通知,有他在,让我们忘却了世间勾心斗角的纷争,旅途的劳累,工作的辛苦。

说再见便又重新两地相隔了,这次,见到他竟然不舍得说再见。

孩子带来的幸福

看文章:孩子,就是用来改变自己的。一个孩子,往往就能逼着人过上健康无害的生活

也分享苏美的一篇日记:清晨五点的牛肉面馆

初冬清晨五点的牛肉面馆,如果你看见一名女士,头发蓬乱,衣着凌乱,神情因疲劳反而显得亢奋,并齐全的带着钱包、钥匙、手机和银行卡,放心,这不是一位遭遇不幸而身陷困境的女士,她不过是一位新妈妈而已。

楼下的牛肉面馆就是这样无数次拯救了我,它是在清晨五点唯一亮着灯光冒着热气的去处。在不远处的楼上我的儿子正在熟睡。夜里三点喂过奶之后他就沉沉睡去,留下我一个人醒在黑暗里,无数念头像繁花开在身体里:没有写完的稿子,看到一半的诡异血案还没找到凶手,厨房里砧板上的鱼,遥远的京都等待造访的寺庙——可是儿子在熟睡,为了培养他的睡觉习惯,不能开灯,不能有声响,辗转枕席之间儿子鼻息偶然弱下去,像是要醒来,看看表还是凌晨四点。摸黑披衣起床,胡乱穿上衣服,依次拿好钱包钥匙手机银行卡,出门下楼去。

凌晨的天空高的古怪,像是把深海倒挂上去了,凉丝丝的空气仿佛薄的刀刃,路灯闪着光华,一盏接一盏延伸到更远的黑暗里。我空着双手游荡在路边,古怪的不得了。这种古怪的感觉从孩子出世那一刻起时时袭来。那么,我是已经当了妈妈了吗?

最初的几个月里,每次醒来都恍如隔世:那么,是已经当妈妈了吗?身上的刀口,僵硬的关节和掉落的头发都是佐证。可是,好像昨天还在熬夜看美剧,还在深度宅,还在叫嚣要根治拖延症,还在叫喊男女平权,女性自主,发誓不会淹没在尿布奶瓶之中。可是一晃眼,美剧已经有一季没有追看,见缝插针看书,争分夺秒写作,时不我待般的睡觉,雷打不动出门晒太阳。你看,不用什么高深的哲学和坚持,一个孩子就能逼着人过上健康无害的生活,而所谓的女性独立自主则完全不用坚持,孩子每一秒都逼你做决定:要不要喝水?哪一种纸尿裤不红屁股?要不要加辅食?要不要输液?要不要和那个疑似感冒的孩子一起玩?要不要和长辈的老办法对着干?

这一切在一年前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原来这就是当妈妈。一个女人就此结束了恣意而为的小散文时代,带着孩子进入了漫长、持久而坚韧的大史诗时代。一个人携带着另一个人开始生命的漂流,供给他保护、爱和教育,却始终没有彼岸以供抵达。如果说,在避孕措施尚未出现的时代,孩子的孕育和诞生因其无法避免而带有某种神迹,并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煽情;那么在避孕成为常识的今天,依然选择身为人母,要么就足够无知,致使你无法预估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即所谓无知者无畏;要么就足够勇敢,勇敢到在生理心理经济人际等各方面受挫时,依然能百折不挠的履行母亲的义务。因为我们知道母爱并不是本能。海龟产下蛋会翩然离去,小龟孵化后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回大海,开始履行生命的义务。

生命不是权利,而是义务。在某一刻你会觉得辜负了它。你本该让生命更自然,快乐,健康和多彩,可是没有。此前大多时候,你茫然无知,潦草度日,仿佛有无数个明天可供挥霍。如今一条崭新的生命摆在你面前,告诉你人生过半,来日无多,但同时它仿佛又是一个自我救赎的契机。它有新的肌肤,新的眼神,新的头脑,好像你可以在它身上再活一次,可你又知道这个带着你基因的小东西,最终不是你,而是另外一个人。身为人母丝毫没有崇高感,甚至在听到歌颂母爱的伟大时,会有本能的反感,这是一件这么自然而然的事,让任何形容词都显得做作,煽情和居心叵测——毕竟,谁会歌颂吃饭睡觉呢?

凌晨的牛肉面店,店员小妹迷蒙着双眼洒扫整理,拉面师傅刚刚就位,不锈钢大锅里的水还没有烧热,硬塑料桌椅被磨的发亮。墙上的挂钟指向五点半。旅人拉着行李箱,建筑工人穿着军用胶鞋,刚下夜班的店员和来路不明的人,陆陆续续的走进来,端着鸡蛋小菜热腾腾的碗,在凉而薄的人生里,靠靠岸,停停,之后又要各散东西秋山几重。不一时,进来两个抱着孩子的妈妈,重重包裹之下的孩子自然是我的视线焦点:几个月了?身高体重还不错,衣服也很可爱,穿这么多会不会太热?我儿子和他相比哪个更高?儿子不知醒了没有,还是回去吧。

文/强磊(磊磊涧中石)

我生在北方,所以面一直是我比较爱好的食物。还有就是因为面很实在,就像北方汉子一样。

我在读高三的时候离学校不远处有一个“兵兵面馆”,我一直猜测是不是因为老板有个当兵的想,或者是当过兵复原了才起这么个名字的。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面馆是我们周末出来最重要的聚集地。面馆的老板是个很憨厚的小伙子,个子不高,大圆脸盘子,黑呼呼,笑起来特别的憨,给人感觉很亲切,每次我们一拨人去他都格外的热情,高考前我们去吃面的时候老板还一个劲的给我们加油。那时候学习很辛苦,压力也都很大,所以大伙一起出去看球赛便成为了那段时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一人一碗“扯面”或者“棍棍面”,坐在一个圆桌上,盯着电视,每每有比赛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激昂的叫好声或者唏嘘声,这也成了这个面馆的一大亮点。我们总会引起他人的侧目。多年以后,我们中有些人依然会在那里聚一下,我们依然做在那个饭桌,吃着“扯面”“棍棍面”,只是少了激昂的叫好声与唏嘘声,取而代之的是对时光以及物是人非的感叹,和对以后的憧憬。

大学是在南方读的,一直因为不能吃到好吃的面而纠结难过。发现忽然之间吃面成了一件比较奢望的事情了,倒不是没有面吃,只是没有家乡的面来的那么爽劲。读大一时,学校旁边开了一家“西北面馆”,这让我兴奋不已,这家面馆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面馆和我们陕西的大多数面馆布置一样:里面放着方桌圆凳,桌子上放一壶醋,一钵油泼辣子,一个筷子筒,有个玻璃柜台,放着些酒水可乐之类的东西,有的则是摆上一些凉菜。这布局看着都让我觉得舒服亲切。

在我们陕西吃面辣椒可是有讲究的。所谓油泼辣子一道菜嘛。先把这红辣椒摘下来晒干,然后在大锅里放一点油,将这些晒干的辣椒再次呛干,这时候就不是干了,而是脆,再将脆辣椒放到研钵里面捣碎,要特别的碎,和面粉差不多。然后放在小碗或者小盆中,用烧开的油往上面一泼,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声响,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有的还会放些桂皮或者大料在里面,那味道就更“窜”了。我觉得在南方这辣椒就是区分这个面馆好不好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凡是辣椒里面充斥着很多辣椒籽或者干脆是那种买来的辣椒酱,那里面的面肯定好吃不到那里去。这点我是屡试不爽。

回头说面馆,“西北面馆”老板是我的乡党陕西渭南的,他做出来的面比其他地方要好吃的多,而且每碗分量都很足,所以我经常介绍同学朋友到西北面馆去吃面。我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也常带他们到这来吃,吃一次她们以后就会自己来了。像嘉楠、梅芳、超超、勇明这些都是我这么弄过去的。我和几个哥们经常到这个面馆来吃面,点的最多的是炒拉条和炒刀削面。恺子,小咪,星仔,亚君,亚飞、小胖,我们也常去,当然喜欢的原因不一样,我和亚飞是北方的,本身就喜欢吃面,再说这味道确实不错。小咪亚君小胖都是觉得味道可以。星仔基本上就是陪我们一起去的,谈不上什么喜欢也谈不上讨厌。恺子喜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分量大。分量的大小那个时候是我们选择饭店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这方面恺子最甚,每次我们一起去吃菜的时候,刚上一个花生米恺子就大喊上米饭,他基本就是主食活着的人。另外一个哥们小方一直是不太喜欢吃面的,每次我们去吃面他不是不去就是去吃粉啊什么的,但是最后他考研时上天竟开玩笑般的把他调到了兰州去了。从此小方就在拉面的海洋里荡漾了。

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西北面馆换了一个老板,也是陕西渭南人,但是味道较之前差了些,分量也稍微少了一点,而且老板为了省钱吧,买的那种煤,一进饭馆就一股呛得人胸口难受,之后换了无烟煤。总体还是不错,但是我们去的就没有原来那么勤了。当然,去的不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面馆的对面开了一家“过桥米线”。

大四后大去的就更少了,谁都懒得出去。就我和勇明会一起去吃一下,他虽然是九江人,但是还是比较得意这个的。和勇明是在协会里面认识的,人很好,我和班级里的哥们一般聊天都是东扯西扯,非常的开心。和勇明会聊一些相对比较正经一点的东西,最近的经历啊,感想啊以后的打算什么的。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大忙考研的,忙着玩的,忙着找工作的,忙着考公务员的,忙着考国编的,什么样的都有,一起出来吃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直到最后的一段时间,聚餐才多了起来,四叶草、成都食府,成了常去的地方,没有人再想起西北面馆了,就剩我偶尔一个人出去吃吃。大伙最后一次聚餐是在四叶草,恺子和小方一如既往的彪悍,吃了一摞饭,我和小咪小胖三个人要走,恺子、小方、才子、冯星、亚飞、嘉楠、超超、梅芳、维仔、华龙、宗斌、泽鸿都来送我们,我们喝了一点小酒,眼眶微红,我和大家伙相拥而别,本以为会像电视里面那样恸哭不已,泪流满面,事实上电视就是电视,和现实不一样。大家就这么不舍的分开了。我回头往西北面馆的地方看了看,已经看不见了。

工作到了上海,那面吃起来就更不是个味了,甜不拉滋的,很是吃不惯。一直都没有一家面馆的面能吃出熟悉的味道。我高中的哥们小科后来来上海了,自然我们经常在一起,他属于没有馒头和面就会嘴角上火的人。这么跟你说吧,不管到什么样的饭店,小饭馆也好,大酒店也好,他首先都会问“你们这有馒头没,大点的那种?”“锅盔也可以。”“有面没有,那种宽面。”即便吃火锅首先得看看有面没有,没面就先上馒头。没馒头就先来两个饼。后来小科就自己做面吃,平时没事爱做油泼面。味道怎么样不知道,反正看起来一般。我起初并不会做,跟着小科算是学会了。最重要的是我做的不但味道比较好外,卖相还很不错。上海的哥们可以抽空过来尝尝我的手艺。

无论现在有面吃与否,但总是及不上记忆中的面馆里的味道。因为面馆中包含了我们欢声笑语,充满了我们的回忆。不知道现在的“西北面馆”还在不在、换没换老板、生意还好吗?

陕西扯面

后记:今天参加了学校国际部的毕业典礼,勾起了我以前的回忆。想起了好久不见老朋友。希望各散四方的哥们朋友一切都好。前些天打电话给大学老师,他说学校边的“西北面馆”已经被拆了,心中泛起一阵阵酸楚。有些事情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但她却永远在我们心中。

文/方爷

这本书搁床边好久了。在同时看着其他好几本书的间隙里。每晚临睡前,随意的翻看几页。今天陡然发现,原来已经看完了。

然后随意扔在一旁,却又觉得心里堵得慌——甚至算不上是堵得慌,只是有种莫名的淡淡的像是哀伤,又像是怜悯,夹杂着一点点烦躁,却又挥之不去的难以描述的情绪。

原本这是一本已经过热而令我不愿再画蛇添足评论一番的书,对待这种过热的书籍或者电影,一般情况下我都是选择缄口不言。可是这本书很奇怪,我明明已经决定 如同吃完饭后自然的喊一声“好撑啊”后,继续做下一件事情般自然的搁置一旁。可是那种倦怠,复杂,且莫名的情绪,却令我不得不暂且忽略内心那微妙的烦闷 感,再次细细捧读一次。

这一次读完,我决定放下我的“原则”。为此书写一篇书评。

 

1

整本书的基调氛围,是日本文学中很典型的的哀伤感和惆怅感。如同阴雨连绵不绝的天气。既无法令人发火,也断然无法令人愉悦。不同的是,却也无法令人讨厌, 就像你无法讨厌工作,无法讨厌父母,更无法讨厌日复一日必须去面对的生活本身。最多偶尔厌烦一下,下一刻,再次咧嘴期待。

原因是,这样的基调,原是生活本身的真目,至少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如此真实而又贴近的感受过这种哀伤,惆怅,却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如同落叶飘在河流,时而窃喜倦怠也能过下去的“幸运”,时而深感漂泊不安又无力改变。

 

2

小说的主人公知寿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淡薄,却又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里分量的一位刚满二十岁的小姑娘。内心丰富而矛盾。我想借以摘录她的自白来展现这个刻 意伪装出刻薄,不在乎,喜欢嘲讽他人的摸样,其实内心敏感,丰富,而充满了善意关爱的姑娘的内心世界。也是“曾经”或“现在”的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于姓名 

“我没有自报姓名,我不好意思说。因为长这么大,我几乎没有主动告诉别人,别人也没有主动叫过我的名字。”

从这句关于名字的自白,我们已经能非常清楚的看到,知寿对“自我”观念的淡薄,对自己的不重视。也许你可以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但是如果连这个基本的代号 都无法引起自己和他人的重视,或者说是正常的对待。那么这个代号下的主体,可见有多么受排挤。多么被敷衍。成为真正的隐形人。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关系,实话说,我自己有过类似的经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名字,每次需要写自己名字时的心情也非常的复杂,总觉得仿佛在写 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还充满了莫名的羞愧和不安。哪怕是网名,笔名等一切跟我本身挂钩的代号,都连坐般被带有这种羞愧地无法与人提起情绪。如今我才明白这微 妙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令自己变成真正的隐形人:你在哪里,都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你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很可怕,确是主人公当下的处境。

我想这也是知寿在跟吟子说完“我男盆友,他跟别人上床......”吟子只是随意的回了句“什么”时,知寿立刻敏感而小心翼翼的觉得这点事不值得特意提起 般不再说话,闷闷的吃起芋头来。这其中固然有吟子的智慧哲学在里面,但是也何尝不是因为知寿本身对自己的无价值感加上敏感一起对他人的每一个微小的反应都 折射回自身,加深自己的无价值和隐形指数。

“听到别人叫我的名字,吃了一惊。好久没人这么叫我了,多少有点心颤,还有种不快的预感。”

当吟子喊知寿名字时,知寿内心为什么会有一种不快的预感呢。也许当时的知寿自己也未曾多想。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预知。预知自己对自己的漠视与不认可的模式,从名字被叫响这一刻开始,即将逆方向行走。改变总是令人不悦的,即使是好的改变。

知寿决定离开吟子单独生活的前一天,名字的意义再次被深化。吟子为知寿准备了生日寿司盖饭。随口说:

“做寿司盖饭,是因为知寿的‘寿’和寿司的‘寿’是同一个字。”
“你知道我为什么叫着名字?”
“不知道呀”
“据说是靠自己的知识得到长寿的意思。”
“好名字呀。”
“可是我还什么知识也没有啦。”
“是吗?”
“嗯,什么都没有。哦对了,到这儿来以后,学会了把锅盖倒过来的话,上面还能再放一个锅。”
“挺好的啊。”
“还有,知道了人会变的。我原来是不希望变的。那么希望变的话,就不会变了吧。我想增加这样泛着看问题的知识。”

这段对话,看似吟子一直无非敷衍式的应几声,却一步步用自己的智慧,引导知寿自己认识到自己名字的价值,实际上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种认识,与她后面终于一步步走出她给自己画的地牢,一步步走出过往的伤痛重新笑对生活,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的。

 

关于刻薄 

“看她那样,也活不了多久,没准下星期就差不多了。”

刚进吟子家时,知寿见到吟子后。心里默默的评判着这个即将一起生活的老奶奶。

吟子生病了。在躺了三天,第四天恢复精神后,知寿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却自白心理活动:

“就因为住在一起,难道自己就得为她安排葬礼,准备大花圈吗?”

吟子参加了交际舞班,每到周四就会化妆打扮一番。知寿的反应是“按说,应该夸赞她一番,可我却直咂舌。心想,都这岁数了,心还不老啊。”

吟子与舞伴芳介爷爷恋爱后。每天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知寿却被自己的偏狭和乖张牵着跑:

“我经常故意穿着吊带衫和热裤在她眼前晃来晃去,向她展示自己富有弹性的皮肤,可是却感受不到多大的优越感。吟子越是努力,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越是泄气。我是想要全力阻止她变得越来越漂亮。”

甚至在与妈妈一起坐在酒吧里的时候,为了推开与妈妈的距离,也不忘刻薄的对妈妈说一句:“你显老了。”

就是这样的知寿,内心明明想要靠近,想要给爱,却一次次做出刻薄而不讨喜的举动。仿佛只有刺伤别人才能找到所谓的优越感,存在感。又马上被即刻意识到于事 无补的无力感所吞噬。其实她心里多么羡慕多么希望能像吟子一样过着七十岁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恋爱,跳舞,在情人节去买巧克力的生活。

多么熟悉的模式,却每天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与各个亲近的角色互动上演着。

而于我,也许最开始放下书那一刻,我的烦闷正来源于此。正因为看到了这刻薄,最先涌上心头的是曾经的自己也曾如此刻薄过。这种不适感,一度令我差点未能看到这刻薄背后的善与爱。

 

无所谓

无所谓这三个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经常这么安慰自己,如同知寿所做的一样。

当她说出自己“真不想来这儿啊”的真情实感后。马上否认,认为说出来,反倒觉得虚假。其实怎么都无所谓。

当爸爸妈妈在她五岁离婚后。觉得自己很可怜想当不良少女又不知怎么当,只好放弃了。想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父母,又觉得跟他们什么也说不清楚。于是又带着怕烦和无所谓的心情糊里糊涂的度过了青春期。

当她发觉吟子有点冷酷。联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些来吟子家寄宿的姑娘们一样被遗忘,就感到人生很虚无。正要叹气时,又安慰自己“我才无所谓呢。”, 于是把叹息憋了回去。“像吟子这样柔弱的老太婆怎么看我没什么大不了的。到了她那把年纪,也许只剩下粗线条的情感了吧”吟子为自己的无所谓找着合理化的借 口。

避免受伤最简单直接,我们每个人也都最擅长的便是先假装自己不在乎。就像我们经常做的那样,想要掩饰自己害怕得不到某样东西的恐惧时 ,假装自己不需要看不上不在乎不喜欢的手段一模一样。

 

思考 

我提过知寿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姑娘。从她面对人生各个画面产生的各种思考可见一斑。或者这也是敏感的人的一个通病吧。也可以理解为“天赋”。

“在活到了这个岁数的人面前,恍惚觉得对方不会再继续老化,只有自己朝着前方的苍老飞速地坠落下去。”

面对着七十一岁的吟子,知寿产生这样的错觉。也许不是错觉,是一种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细细地回味着他的站姿和他挠头的动作,禁不住轻轻笑出声来。可是不一会儿,莫名的空虚忽然袭上心头。我自己再怎么想也没有任何意义,今天也会和昨天一样的。”

这是知寿还未和藤田确定关系,对他倾心时的一段心理独白。这种忽喜忽悲的飘忽感,也许每个人在恋爱时期都有过,但在知寿身上尤其强烈。这种对所谓的美好事情的惧怕和幻灭,原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的一种。但是结合知寿的经历与性格,又如此浑然天成。成为最好的代言人。

知寿曾经与藤田一起去过高尾山时,谈论起过关于“死”的话题。可惜藤田的频率与知寿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谈话最终以沉默告终。也许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没资格考虑死的问题。但是对知寿而言,二十岁与七十一岁之间,并未隔着太远的距离。只需一个飞跃。

后来知寿与藤田分手后。再次考虑“死”这件事情。

“感到莫名的倦怠。自言自语都觉得累,全积存在肚子里,不同于夏天的蓝天和孩子们的细腿也懒得去看,现在走着单调的林荫道,以及前面等待着我的和老奶奶的共同生活,这一切都令我感到疲惫。”
“没有追我的人,净是离我而去的,这么一想,我就焦躁起来。真想胡乱弹一通钢琴,恨不得把衣橱里的衣服全烧了,真想把戒指和项链都从楼顶扔下去。真想一次连抽十根烟。这样就能摆脱烦恼了吧。”
“我觉得自己永远也过不上正常的生活,得到了的东西又扔掉或被扔掉。想扔掉的东西总也扔不干净。我的人生净是由这些组成的。”

这几段话,道尽了分手后的知寿心境的变化。很悲哀,但是看清楚的那一刻,便是改变的开始。

说到这里,不得不跟知寿一个习惯联系起来:喜欢顺手拿一些身边人可有可无的小东西。百无聊赖的放在鞋盒里保存起来。

“偶尔我会翻看这些盒子,沉浸在回忆中,想起东西的主人和我的关系。我会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吃吃笑起来。拿起其中任何一样摆弄,都会令我安心。”

这种感觉好令人心疼,这种只能靠着顺来的小东西,偷偷地将自己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孤单和无助。没有类似体验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可是这样一群人,多么需要爱。多么需要联系。

“我想起藤条,想起其他和我好过的人。忽然不安起来,和其他人的缘分都那么不可靠,我好像做不到将其他人和自己紧紧的连接在一起。我也想尝试一个人生活。我也望能有一回,不是别人离开我,而是我离开别人。”

离开总是难免。最难过的是心永远梳离在外。

故事的结尾,知寿开始放下对鞋盒里的小物品的执念。我想也是一种一种她开始有勇气改变的隐喻吧。

“季节啦,身体啦,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总是在变。”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我相信这后面藏着另一句话:那些核心的东西从未改变。更从未遗弃我们。只等被发现。

 

3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但是很多细节,却也非常值得一提。这与更全面,更立体的去理解知寿这个人物有很大的关系。

 

与妈妈的关系

知寿与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存在。虽然于她自己而言,有父母幼年离异的特殊性。但是母女相处的模式,却又与大部分有有着奇怪的共性。

“我本想炫耀一下,可是话刚说出口就后悔了。在妈妈面前,自己所有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想跟妈妈说自己的工作时正经工作,一年可以挣十几万时,又立刻被自己的无价值感和在妈妈面前的渺小感击溃。

“我想要道歉,可又想不出道什么歉。我干脆把被子蒙在脸上,好看不见妈妈。”

妈妈讲话陷入不愉快中,想要缓解时,又觉得一切无所谓,无意义。只好逃避。眼不见为净。

“让我反感的不是被她不理解,而是被她理解,又理解的不彻底。”

也许从这些心理活动的表面看起来,知寿如此的不可理喻和不孝顺。可是当你看到她回想起妈妈从小到大对自己的付出之后的想法后。也许就明白了一切的根源:

“比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更多的还是负疚感。”

没错,这一切都是负疚感在作祟。而知寿自己的无价值感越严重。面对妈妈的负疚感就越强烈。就越是会努力的推开妈妈。哪怕以一种伤害的方式。

我们又何尝不是,多少次我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多少次我们用烦躁的口吻甚至冷漠推开父母,深层次的原因难道不是害怕被父母发现自己的无价值呢。

 

与男友们的关系 

如果说一段恋爱关系是一个轮回。那么在知寿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试图通过换男友找到新的相处模式的人,基本可以考虑放弃这条道路了。

阳平和藤田从性格上看明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然而最后他们对待知寿的方式却越来越变得一模一样。阳平和藤田一样的视知寿为空气,一样的劈腿,虽然藤田方面没有阳平那里那么赤裸裸的被逮个正着。

很奇怪吧,但是也一点都不奇怪。

这便是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如果主体本身并未改变。他吸引过来的人和事也不会有任何的不同。人生就像一份答卷。当你无法通过一个考验时,同样的考题就会一直出现,直到你游刃有余的穿越。

 

4

小说里出现了两次描写挥手告别的场景。一次是芳介与吟子挥手告别。知寿在旁边观看,她戏谑这情景怎么跟三途河的此 岸与彼岸似的呀。一遍带着鬼精灵般描述“两人还在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以为他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吧。”其实心里某些东西早已被牵动。这为第二次的挥手告别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挥手其实是知寿第二任男友交往初期,他回去前,知寿请求他再车站的尽头向她和吟子打招呼挥手。

“这样的夜晚以后还多着呢——这种告别方式给人这样的感觉。挥手时,从底升起了一股暖流,真是惬意。不可思议的是,就连在旁边挥手的吟子,都令我觉得可爱极了。”

我想我明白知寿口中的借由挥手引发的“以后还多着”的错觉,更明白这一刻看吟子如此可爱的心境。自欺欺人也好,短暂的找到爱与羁绊的先也罢。这种挥手,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倦怠阴郁基调的文章里,找到了各自的温暖。

作者全文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以及生活里的迷宫。却从未明确的指出这拨开迷雾的方法。但是我知道用心读的人,会发现答案到处可见。

挥手只是其中之一。类似一种预示,一个指引,一种希望。

“我想趁现在把空虚都用光,老了就不会再空虚了。”
“知寿,可不能在年轻的时候都用光了,要是只留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纪,就怕死了。”
“上年纪的人都这么想吗?年轻真的有那么好吗?我每件事都要难过,悲观,太累了,我厌倦了。”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的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越来越少了。”
“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吧?”
“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

有没有觉得吟子的每一句话也都是答案。智慧的老人。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是一个人。但是终能走出自己的好天气。自由自在。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e19b901016eta.html

sina微博:http://www.weibo.com/nhongfeng

(1)

在我还没有希望自己成为设计师以前我曾渴望自己是一个幻想成为旅行家的自由职业者。

而在此之前,我用了四年与数学绝缘的时间为自己的未来贴上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的标签,此后的又一个四年,我庸庸无为、南辕北辙、对牛弹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挥别了我原以为可以不屑于万人敬仰却能势在必得成为一代才子的伟人

这就是我一部分的青春写真、纪实,洋洋洒洒用了长达八年的时间,只告诉了我这么一个浅显却晦涩的真理:每个人的青春总是湿漉漉的,有汗水,有泪水,也有精液。

汗水不一定会换来盘中餐、餐中肉;

流泪的男孩女孩也不一定就会有糖吃,即使有,这糖也不见得就是甜的;

游弋的千万亿精子更不一定就能换来千万亿分之一的爱情,而且这爱情也很难说有没有精子的存活期长。

所以,不管是哭哭啼啼来高高兴兴走的,还是高高兴兴来又哭哭啼啼走的,所有挨过这一半青春的男孩女孩们,都多了一些宿命般的哀愁,俯拾皆是的全是可以说到口吐白沫的遗憾。

遗憾不堪回首的头再也伸不到其实当时已经老大不小的小时候。如果要是一直都把头埋到堆满数字、图形、符号、字母的书桌里、做孜孜不倦状,会不会就不会沦落到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了?!

遗憾目光囧囧的眼神再也望不穿泪眼汪汪的满目秋水。如果在图书馆如饥似渴、日拼夜熬到双眼近视,悲剧会不会就少那么一点点,哪怕只是一丁点!?

遗憾夜黑风高的夜晚再也不会黑到看得见五指却看不清自己无耻不足、羞涩有余的表情。如果姑娘的手绕过你紧绷的双眸时,你可以多加迟疑,不那么早的向自己的多巴胺认怂,结局会不会早已经是脱光脱处脱衣服、夫妻双双把家还?

 

(2)

身边会围绕着一群人,我们姑且称之为「朋友」,虽然多年以后大部分都会逆生般的回归于「同学」。

身边会发生很多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爱死不活的无病呻吟,尽管我们都明白,要不了多久,一切怎么来的就会怎么默默死于无人问津的脑后。

身边会有易躲的「明枪」和难防的「暗贱」,告诉自己一定要比陈年的松花蛋还要淡定,毕竟你知道,你会过的很好,并且会纹丝不动的一直好下去。这比任何回应都能让他们痛苦不堪、悔不该当初。

......

悲剧的是,在你的这一半人生开始之前,无论书本、教材、父母、老师、同学、路人甲乙丙丁,都没有一个现成的一劳永逸的答案提供给你。也就是说,你必须一个人摸索着、顽固着、放弃着、无赖着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才能在终于开始嫌弃自己的同时,找到安身立命的角落。

这就是你要面临的选择,要么孤独孤僻孤寡人的数日子,要么疯狂疯癫疯疯癫癫的被日子数落。只要青春期不会倒置,你就得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厌恶,然后和自己达成「我不鄙视你,你别放弃我」的妥协。

 

(3)

我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在高二时就退学回结了婚。

我有一个高中的好哥们有一天突然半夜打电话过来,让我给他女儿推荐一个好听的名字。

我有一个初中的同学在幼儿园当幼师,她的学生中有一个是她自己的儿子。

我有一个小学的同学,结婚,离婚,去年又结了婚。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读了最好的大学,拿了最多的证书,现在正一边构思自己的简历,一边等着考研时间的到来。

我有一个同学高中毕业后跑去做生意,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

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一年换了三个姑娘,现在开始享受单身生活。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挂了十几门课依然淡定的等着毕业到来。

......

我有一群同学,他们好好地生活着。

不管他们现在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生活着,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着,他们之中都没有人因为脑子发热而去做人犯的,没有因为极度干涸饥渴而去做强奸犯的,没有因为生活所迫而去做贼当小偷的,或者干脆自我了断与世界说拜拜的,当然也没有因为对这个国家过度失望而去当卖国贼的。

他们在开始的地方离开,又或是在离开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中有一成不变的麻烦事,也有瞬息万变的小波折,但更多的还是各式各样、或简单或浓烈的小幸福。

他们陪我走过了每一部分短暂而悠长的青春,每一段过程都伴着倔强、顽固、麻木、疯狂、无知、怯懦、后知后觉、和幡然醒悟。

于是,我们都会感叹故事太短,但来日方长。

还好,大家都还在,青春着,顽强着。

好好的生活着。

 

by:不二飞(www.buerf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