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Tak 发布的文章

序:卡卡的文章写得精致漂亮,今天再分享她的两篇短文。

文/卡卡

如果没有我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位有名的摄影师为了拍摄而意外死亡的故事,当全国人民都是感叹他的敬业,他的巨作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孤零零的在上海一个小弄堂里悲恸大哭,他只要他的儿子,不要功成名就,不要名流千古,只要他,有血有肉,能说能笑的站在他的面前。

小的时候我不能理解这种感情,只想好好学习,功成名就,父母会为我感到骄傲,即便是为此我付出了生命。所以每次看到电视里有些伟大的人物死亡重于泰山的时候,我都会莫名的兴奋,现在越长大才越发现,我这么害怕死亡,我甚至会在坐大巴的时候也系上安全带,即便同车的人都笑话我,但我害怕,万一哪天我就回不了家,我的父母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我的离开,会以怎样的心情继续过没有我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我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对有些人来说,我也是一切,没有了我,生活终究失去了意义。

以前总是对那些遥不可及的悲伤感到心痛,却会在另一个小笑话中重新找回欢乐,其实那些字里行间描绘出来的深切痛苦都曾深深的发生在某一些人身上,我要学会感激,感激我只是作为一个看客,而不必亲身经历这些光是看起来就无法接受的痛苦。有次回家我问妈妈,你这辈子还有没有什么没实现的梦想,其实我是想,趁着妈妈还年轻,再带着妈妈追一回梦,妈妈想了好半天,才说,家人健康就够了,再问,已无其他梦想。简单而又执拗的梦想,触手可及间便可实现,只要我在平时多运动运动,少生病,多开心,父母便会抚平几缕皱纹,少几根白发。

也许我会这么平淡的过一生,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当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东西,有尊严而健康的活着。

如果没有我

只因我爱那片土地爱的深沉

高中最期待的就是上大学,因为上大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背起书包去旅行,看秋水长天共一色,品香茗美食十分。美丽的祖国山河尽在我脚下,空间微博里写满我的游记,评论下尽是大的艳羡与惊叹。

而等我真正上了大学,我真正出去旅行,只有两次。一次是和最好的朋友去了凤凰,安排了三天的行程,前两天非常紧凑,把大部分景区都玩了个遍,没有休息,饭都几乎顾不上吃,而最后一天,无所事事,两人在沱江边泡了一下午的,晃晃悠悠的拍打着水花,直到落日的阴影掠过小城,才拾起凉拖,走向大巴。再一次就是和姐姐去下川岛,一天一夜的旅行,为了看日出早早吃饭睡觉,却错过了日落的美景,而第二天早上又睡过了头,懊恼之余还是有些欣喜,见识了小岛风光,感受了海风吹面。

我每每看到美丽的图片都会想,将来,等我攒够了钱,一定一定背上行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带两件棉布衣裳,几本书,像卢梭一样,找到那个美丽的地方,寻一户村落人家,每天不做其他,只是看书,看风景,思考,吃饭,睡觉。

然而从未实现,一直到我毕业,毕业旅行去了桂林,玩了两天,因着下,连漓江都未能游,但雨中的桂林也十分美丽,穿着黄色的雨衣在飘零的雨丝里品味朦胧的山丘。印象深刻的便是,清晨的桂林,仿佛卸妆的美女,残妆中,疲惫的接来一批又一批的过客。

到了现在,我才惊觉,我所想的一切不就是我儿时过过的日子。我从小就在山城里长大,四周都是绵延起伏的山,有瀑布,有野味,有清新的风,有随处都可鞠来一喝的水,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辐射,却有饭后树荫下聊天的老人,有牌馆前三缺一的堂客,有刚从小山坡里玩的一身是泥巴的孩子,还有被拴在院子前趴在午后斜阳里打盹的大黄狗。

我不禁恍然,原来我所想的浪漫尽是幼时过的腻得出油的日子,我所想的也许也不是旅行,只是回到我生长的地方,再拥抱一次那片美丽的土地。

(文/16143290@sina.com)

自从看了“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作用”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对王阳明老先生是非常的敬佩。

其中有一句话是非常的经典——“有了知行合一这件工具,你可以打败比你强大一百倍的敌人。”我现在告诉大家,这句话是真的,但是真正地做到这句话的离圣贤就不远了。

下面就让我来说说原因吧,本人仅中专文化才疏学浅,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层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个我们一般都容易理解,仔细想想好像也可以做得到。

第二个层面就是思想道德层面,王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我理解为,以自己的良知为道德的标准,通过积极的变通,去做任何的事情,可以以一敌百。看到第二个层面,大家会说,这个也很容易哦,不就是凭良心做事吗?

别急,我原先也是这么想,但王老师不是这么说的,知行合一的第三个层面,致良知的中心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心没有善恶之分,是本质,做好事是良知,做坏事必是被私欲蒙蔽,只有知良知,才能去恶行善。

大家注意到了,有一个词——“私欲”,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第四个层面了,就是致良知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去私欲,在《传习录》、《王阳明全集》里更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你只要做到了这个最根本的,去私欲,你就基本可以做到前面说的——“掌握知行合一,可以……”

我仔细地看了《传习录》,现正在看王阳明全集,看着看着就有点儿看不下去了,“去私欲”是一件看似简单,却绝非普通人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个纯粹没有私欲的人会是个什么样子——是圣贤。

我想了很久,如果真想学王阳明先生,掌握他的知行合一,是必须下一番“苦心”的,这绝非易事。当然,最后我还是要建议大家去读一下《传习录》,会更明白一些,然后一步步走自己领悟的“知行合一”。借此文章送给喜欢王阳明的朋友。

后记这是近期一位读者发来的邮件,我做了一点点修改,然后我想到在一些文章后面有好多读者对“知行合一”的精辟评论,整理了一些,以增进理解。

sly61

别提GTD了~
还有思维导图什么的~提了上火
前一阵子也痴迷的不得了~
到处疯狂收集相关资料、软件及应用案例~
希望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可以让我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相信只要有了这些软件及方法,我就会如何如不何,到最后肯定会天下无敌~
不过后来,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方法有了我的问题呢?我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之前根本没想过,只是简单的认为按上面做肯定就会成功)
这些方法真的是解决我的问题的捷径么?真适合我?难道没有其他更简捷有效的方法了么?
放荡不羁的性格让我很难忍受这条条框框的束缚~
后来收集的东西,扔的扔(为了画脑图,我还特意买的彩笔),删的删~
结果浪费了尽一个月的时间/心血/银子~
知行合一~为啥知在行前啊~同志们~大家好好想想吧………
在家格物中……..

古侯子

每个人看一些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有不同,所看到的问题的关键也是有所不同的。
就如sly61认为这个话题中“关键问题其实是我们不够冷静”,而我认为不是冷静不冷静的问题,而是“我们有多大的企图心”,如此而已。
至于是不是把问题割裂,我认为倒也不是,你认为是问题的地方,对我而言不一定就问题,我做不到的地方,对你而言也许轻而易举。
我跟左岸兄的理解应该类似,从“知”到“行”有很长的要走,要做到知行合一,往往是一辈子的事情。

sly61

知行合一前面还有一句吧~
不格出本质性的东西,那合出来的一会不会有问题啊?

古侯子

如果是遇到事情,没有考虑到其他,这我认了,我自己没有那个本事。
知道的东西,跟你在一些情况下用到的东西是两回事,遇到一些事情我们用到的不是知道的知识,而是固化到我们身体里的常识。
我受困扰的是,我明知道做什么好,比如我体重比较大,我明知道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要多运动,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我还是会多吃,而且会花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码文字或者躺床上看书。这是我理解的知道却做不到的事情,我所说的知行合一,知道做到,是指这一类的事情。
至于你说的遇事冷静,确实,在一些时候,忍不住多吃的时候,确实是不冷静,但也有很冷静的时候,也在多吃。这不是冷静不冷静就能解决的,我想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个人的意志力,习惯的问题,心理的问题等等。

zhoumo01:

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立场问题,自我立场太浓重让人摆脱不了对自己和对其他人的幻想。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外界,集中到事务而不是人身上,那才能发挥最好的能力。
说” 写出比柏拉图更伟大的作品”,这个说法就不对,只能做,写一部凝结自己所有洞察的作品,这个作品要思路清晰,文风简洁等等。这样的说法是把注意 力放到作品上的。这样的人也不会对那些所谓伟人有出于保护自己自尊而形成的崇拜和远离,而只会觉得这些人很亲切。爱因斯坦只是一个想到不错想法的人,而苏 格拉底也只是个好玩的老头,这里并没有谁比谁伟大等等的纠结。
人们的所谓”追求卓越,超越自己”的说法,包含着很深的自我意识。而太多的 自我意识正是阻碍人进步的一个根源。只应该追求工作上的超越,而不应该追 求自己的超越。也就是说,不必太在乎你是那个最好的自己,还是那个最烂的自己,这些是无所谓的,人总是有好状态的时候有烂状态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你现在 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价值,而你又是不是在尝试添加更多的价值在里面。只要这样的尝试过程不结束,总会有好的作品出现的,至于价值是不是比的上某些大师,其 实也无所谓。这主要看的是你为了做这件作品在多大的视野,多细的层面在不断改进。最简单的写一封情书,你是不是愿意先去通过电影,小说等等途径理解人类情 感,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感受抽丝剥茧,找到最真实的感受。又是不是愿意从每一个词汇上琢磨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如果有这个决心和精力去这样做这个事, 没有任何理由它的价值比不上所谓的“大师”作品。
其实吧,像大师,伟人,牛人什么的,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而已,你即觉得人家做的事情你比不上,又不肯觉得自己很蠢,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事。就只好用这些词把自己和他们分开,让自己觉得好受点。但是事实是,他们也和你一样,是一天吃三顿饭,一顿不吃就饿的动物。

彩虹之爱

@zhoumo01, 您有点如水流动的意思,这个比较有中国道教思维吧。但现实里,知行合一,方向有时候大于细节,此一刻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在彼一刻或下一刻就是错误的。所谓 的伟人是个结果导向的,是一段时空后人们的认可,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些基本原则是需要遵循的吧,亦步亦趋自然不得要领,但一味存异也未必是通路。
自我也是个变动和累积的事物,超越自我更多的应该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不是抛弃。

圈圈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宽容平和的心态。能够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并且运自己的头脑冷静思考,做出符合自己信念内核的行动,也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这篇文章也让我的生命和生活产生了共鸣。让我更加强大了。

黄岛主

很多人都是缺少行动力的,我觉得这种缺失有很多时候恰恰是你懂得太多,懂得太多所以顾忌太多,知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框框,把自己困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是读书,没有实践,没有先破后立的决心,人生毕竟是不够明悟的。
就像自己,终日坐困小城,一边焦躁着,一边让自己平静,一边渴望远行,一边又借口父母在不可远行,时间在蹉跎中慢慢流逝。

岁月

人的世界观和世界的现实,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两者都不能失去,所以人往往觉得内疚(为现实放弃道德时);或者觉得自己很可怜(为道德放弃现实时)。由此,迷茫和痛苦产生了。
实际上,你不就是如此吗?你的文章真的写得挺好,你内心也真的挺矛盾的。
所以,我们就有了可以讨论的话题。
我的观点是:一个高尚的人,未必非要天天去做高尚的事。比如我确实是想做个“好人”,但我完全也可以去骗你。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我想说四个字“求真务实”。求真,就是在内心要去追求真理,追求高尚,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自己的人。务实,就是采取“可行”的行动,来 完成我们求真的任务。比如我给一个贪污犯送去1万元,他能给贫困村修条路,我是愿意做的。因为我出发点是做好事,要做成这件好事,我又必须用做坏事的手 段。
这就是务实,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这就是《君主论》里面那些看起来不道德的人做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二”。(其实我本来想专门写个文章来说这个理论,但最近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出空。以后有机会我会好好写下来。)
只求真不务实,会成为纸上谈兵,成为空谈误国,成为愤青,成为书呆子,成为满口放炮。只务实不求真,会成为自私自利,成为卑鄙小人,成为贪污犯,成为弑父不肖子孙。
我非常推崇“求真务实”这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的理念,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物质和意识是两样东西而不是一样东西的矛盾。有了这四个字,我们以后就不会成为一个真的坏人,也不会因为通过做小坏事成就大好事,还觉得自己的人格美中不足。
备注:(窃以为,求真务实也为我们做坏事找到了良心上的借口。就跟你说了,保密,小声点,别让别人听见啊,哈哈。)

岁月:

以前我是自己胡思乱想,今年我才知道有个人叫王阳明,无知的我,仔细看了看一些资料,发现他的理论比我杂乱的思考碎片系统的多,但有很多相同之处。
其实,就这知行合一四个字来讲,后来人以个人理解和实践,对其发展了太多,使其内容庞大而复杂了。想想看,在现实中,王阳明的学生很多都比这位祖师爷要混 的好,那我们是否一定要走远道去学王阳明,而不去学他的学生呢?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每个人理解不同,因为个人知识和经验不同。就如同对易经,道德经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争论。我有时觉得,这四个字就跟没说一样,因为这是明摆着的道理,还是大道理!比如我说‘‘太阳下山,月亮自现’’,你说我说 的对不?哲学不?如果今后我或者我的学生发达了,我写本书,你会觉得我的理论牛逼不?类似的这种大实话经常出现在圣经之流的所谓智慧之作中。我们一个劲地 在这里研究王阳明,目的何在?其实我们又陷入了那个牛角尖——想着找到个“世界人生万能原理”,然后我们就明白了,参透了,掌控人生了,无所畏惧了!但 是,可能吗?我想,王阳明自己也没明白,不然何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出来,还要我们在这里为了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而讨论?再者,如果王阳明复活了,左岸 的朋友们拜他为师得到真传,是不是我们就一定会创造辉煌,安心死去?人生的有些问题是没答案的,因为答案总在变化,人和人又十分不同。需要明确的是,只要 你依然在寻找答案的路上,那么这就是个最好的交代。

王纲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侧重修心方面,王圣人临死前指胸口说的一句话就是 此心光明。平生常对人讲,一生破两贼,即心中贼,山中贼。他的 知 是圣人之道,心性光明的宇宙大道,向善去恶之道。他的 行 也是践行圣人之道。与其他读书人无他区别。之所以与其他读书人不同的是两点,一,他是个得道的人,何谓得道,开窍,顿悟,了解了宇宙的真相,获得了一种做 人做事的感觉。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这就是圣人的感觉,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用言语说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就是这个意思。说白了 就是超越常人的感觉。这种东西学不来,也不可学。二,他是个实践派,在现实中践行者向善之道,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如此反复,以至无穷,最终量变 导致质变,思想最终升华。这就是读书人与读书人的差别,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用起来也是境界不同。说到底是素质问题,而非圣贤之道有问题,像 李瑞环说的,不要怀疑哲学,问题在人。

挣扎的人

博主分享的文章大都是空口大话,畅谈理论,我妄自猜测,作者还是没有获得飞跃,如果作者真把分享文章中的一部分做到了,那么你肯定有能力的飞涨,所以你估计是那种以读书为乐,确不大知行合一,类似于那种天天寻找学习方法却不肯踏实地坚持不懈按要求学习的人。

流若涵

虽然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却感觉他还是不怎么了解王守仁的,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会像文中 所说:“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貌似他在说:王守仁偏于理论轻视实践影响了中国学生的思想,殊不知,正是王守仁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 二十多年后,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一个人懂了,一个人没看懂,看懂的人叫张居正,没看懂的人叫海瑞;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这句话,佩服的五体投 地,并据此改名为—陶行知;即使到现在,很多高校的校训就是“知行合一”.
还有他的“心学”的确是哲学中的一朵奇葩,但估计由于我们的教育是信仰唯物主义的,自认为心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没有怎么宣传王守仁,所以很多人关于王守 仁最 多知道守仁格竹(王守仁是通过七天格竹后,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产生了怀疑,自我认为,这与实践精神没多大关系),他的那么多名人轶事却没被后代传颂, 哎,一生伏首拜阳明。

明月心

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知行合一的问题也很突出。孩子,不服父母,其中的原因不可遗漏父母的言行不一致,知行没有合一。譬如,教育孩子努力,自己消磨时光。怎么具有说服力?!

Fey

言行合一,知行合一,思行合一。
做到言行合一就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别说知行合一。
正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禅宗的“无住生心”…都是一些美丽而遥远的概念。

雅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事很多。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可是做起来有几个不迂回着前进?都知道杀人犯法,那人犯怎么还那么多?道家讲身心合一,那 岂是一天修炼而成?孔子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知行合一”是大量的知识与不断的实践锤炼出来的一种至高境界的“身心合一”。

沈万九的投稿。文章博取众长、幽默风趣,富有王小波之风骨。

王小波曾说过,根据他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个经验同样适合于我,记得年轻时的我对这件事很是头疼,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搂着心爱的姑娘还是睡不着,想到这一生要做的事还没考虑好就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像是一个初次拜访岳父却来不及准备见面礼的年青小伙子一样。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身边的姑娘叫醒聊个大天——当然,考虑到是大半夜的,而且人家第二天一大清早还得赶去上班,所以有时候非但不能叫醒,还可能挨一顿歇斯底里的臭骂,弄得整栋楼都能听到,以为我们要拆楼。所以,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爬起来去翻冰箱找啤酒喝,喝多了自然想少了,但如你所知,喝酒只能解决晚上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头疼的苦恼。所幸的是,我现在年纪也不小了,身边的姑娘也较为固定了,头疼的时候自然少得多了。换句话来说,我对于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个命题已经有了几分把握。

在中国,我相信大多数的年青人甚至中年人要不是太闲就是太忙,以至忘了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往小里来说这是一个终生职业的取向问题,往大里谈则可以说是跟世界三大哲学问题所媲美的重大问题,其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它具备时效性,二是它还具备排他性。所谓的时效性就是说,你越早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越早地无限接近它。就像是一个同性恋,只要越早知道自己是喜欢同性也就越早能够获得心灵和肉体上的欢愉——当然,社会的尺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范畴;至于排他性则是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你自己去回答,而不是希望你继承父业的商界大亨老爸给你安排,也由不得从小就逼你练钢琴的老妈说了算,更不是中学时候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我以后要做什么”的答案……它必须是你经过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脑中不断且在不经意的时候甚至在梦中所闪烁的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你死后你希望墓碑上面刻着的生平履历。有关这一点,其实有点类似前几年畅销全球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第二个习惯: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即以终为始。也就是说,先把终点想好了,所有的事儿就算再乱也不会怎么乱了。

我是一个不太看历史的人,中学的时候历史从来就没有及格过,当然现在去考也未必会及格——但这不是要说明我很笨,只是说明我对那些古代文明不太感冒而已。但现在我发现我错了,其实我并不是对那些古代的文明不感兴趣(恰恰相反,我非常喜欢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只是对教条式的死记硬背和枯燥无趣的阐述不感兴趣而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阵子刚看完的一套丛书——《明朝的那些事儿》。我非常建议所有识字的下至五岁上至八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一定非得买,作者的博客上就有得看。如果说“我手写我心”这一说法适用的话,那么作者应该一个非常真诚的人——关于这一点,也可从他放弃巨额的版税(据说至少七位数)硬是坚持把书本内容公布在网上得以证明。对于当下这个连和尚也要取老婆和尚庙也爱搞商业的浮躁世界里,一个真诚的人就如同是黑暗里的萤火虫,即便是再渺小,却依然能给人温暖和明亮。

记得在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人一辈子最不能缺两样东西,一是良心,二是理想。作为一个对历史非常了解的作家,他的话语势必有着较大的说服力——起码要比奥巴马,富翁,房地产商或者刘德华说出来有说服力好几倍吧。因为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个王朝的建立和覆灭,不管是短短的十几年比如说南北朝,还是漫长的几百年,比如说明朝,在他的眼中都是多几页纸或少几页纸而已,“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然而,在这里粪土当中,却不断地重复诉说了同样的一些道理,而这正是作者希望呈现给我们的。

在书的结尾处,作者不惜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徐霞客的故事,这个故事即没有宫廷明争暗斗那么刺激,又没有边疆敕马驱逐外敌那么奔放,但被作者特别安排在了最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这的确也是作者最想通过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以前说到梦想,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比方,说我们就像是玻璃瓶里的苍蝇,梦想就像是玻璃外的阳光,虽然梦想的阳光是一片明亮,近在眼前,但是不管怎么努力,始终无法获得,只能够不断碰壁。这个比方很多人用来自嘲可谓一流,用来自我安慰也是不错选择,但如果只是这样做的话,我们就等于自己放在跟苍蝇等同的地位,永远活在仰望梦想的封闭空间内,直到老去死去粪土去。

最近有一本书很火,名字叫《酥油》,讲的是一个安徽的女教师入藏当教师的事。她用了五年的时间去书写自己的梦想,其中的艰辛比如说强行吃屎尿混合物当药,睡觉的时候被大狗拽出来等等骇人经历恐怕非一般的即便是去那儿旅游过的人所能够体会。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口口声声说以后毕业了要去到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帮助那里最贫穷的学生——换言之,要去到国家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可是此女子暑假期间三下乡活动去到广东梅州呆了不到一天就受不了了,说这儿茅简直臭得可以熏死重感冒到鼻塞的人,这里吃的东西让人以为一夜之间到了白毛女的旧社会,结果第二天一清早就找了个借口说月经来了然后冲回了文明而干净的广州大都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梦想的征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无数的挫折,有些人用行动去坚持,有些人则用口号去响应。这两者的区别其实不言而喻,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每当说到梦想,很多朋友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等等痛苦煎熬的场景,似乎非要说明追求梦想是一件无比痛苦而且一定要熬的住苦的事儿,这恰好也是我从小到大听到的一套说法。可是我长大后,又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某个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死之前对身边的人说,研究了一辈子的物理了,还有几个问题,待会去到上帝那儿好好地问问他老人家。还有个例子是发生在前两年的奥运结束后,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崔永元采访菲利普斯,他们聊了很多。老崔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但也不忘问些好问题,比如说这个(大概意思类似,对白为笔者设计):菲哥,你奥运拿冠军跟玩儿似的,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啥呢。菲利普斯想了想后,说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做自己真正发自内心爱做的事情,然后不懈去努力,相信你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追求梦想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其实不然,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只能是别人眼中或者是这个社会给你定义的想。因为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你爱做的事的时候,你并不觉得是一种煎熬,即便有时候你会因为短时的受挫而沮丧,但你的内心始终会坚持着,无怨无悔,就像是你初恋时候爱上的那个女孩。

每个人都有着很多种选择,你不幸其实有更多的人比你不幸,你飞黄其实有更多的人比你腾达,但不管是不幸还是飞黄都将终归于你自己的选择,可能是昨天的选择,也可能是明天的,但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这意味着不间断地思考是人存在的一大特点。当然思考了存在了却不行动管个屁用。管用的是我们既然活着,总该有自己的活法,不管是活在成功的巅峰,或是走在成功的路上,都是一种“很给力”的精彩。最重要的是,这种精彩无需别人喝彩。

Weibo: http://weibo.com/shenw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