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Faphy 发布的文章

左岸序:这是小6写的短篇小说,很高兴小6开始挑战自己的写作能力,进入更高层次的创作。好的文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画龙点眼的元素让这篇小说很是值得一看。其中有些语句本想做些修改,怕大家看了会有不适,却发现那简直是在践踏文字,故保持原文,大家各自挑剔。

正文:

当我还在报社埋着脑袋编辑着一篇旅游文章时,顺风快递的小哥敲开门,给了我一封信。

信封竟然是我大学的信封,左边印着W大学的校门。收信人上是我的名字,而寄信人那栏什么都没写。

我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薄蒲透明的纸,上面写着:

徐明:

我得了癌症,时日不多,想要你来XX(地址)见我最后一面。

纸的右下角写着我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何生。

我的思绪一下蹿回6年前,大一,初见何生的样子。

那时我是第三个到宿舍的,父亲送我来,尽管一路上我都在埋怨父亲自己都成人了还要家长送太丢人了,但父亲憨笑着说,我不是送你,我也是想跟着来这旅游玩玩。

到宿舍的时候,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在整理床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不说话,继续他的事。而另一个男人,光头,坐在铺好的床上,歪着头,看到我便说,你好啊,朋友,我们以后就是舍友了。是的,他就是何生。

那时我还是个害羞的傻大一,拉着笑脸回了句你好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站起来,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一盒香烟,拔出两根,要分给我们。

我忙说不要,父亲也说不会。我在心里默念着:这下惨了,这来的是流氓啊,今后还要和他共宿舍四年。

我们就是这样第一次见面。父亲第二天上火车回去时,忧心忡忡地把我拉到一边说,你以后不要和何生玩,他哪是学生,他会带坏你。

我牢牢遵照父亲的指示,在开学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和何生保持距离。其实也并非刻意,因为他本就在宿舍的时间不多,不上课是常有的事,白天也不知道跑到哪去,到了夜深才转动门钥匙回来。有那么几天,他都十二点多回来,把我吵醒,我还想教育他要早回宿舍,不然会吵到我们,但话到嘴边,我又生吞回去,这样会伤了同学间的感情,我想,其实另一个原因是我怕他打我。

何生总是独立特行,似乎所有怪事发生到他头上我都不觉奇怪,谁要是哪天告诉我他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我也不觉得奇迹。

何生每次洗完澡后,总是裸着身子,在宿舍范围内晃荡。宿舍里除了他之外的三个人(当然包括我),第一次看到他裸着身子坦坦荡荡地从澡间走出来时,我们都惊呆了,瞪圆了眼睛,张圆了嘴,忘了谁说了句——你忘记穿短裤了。是的,我们都以为是他忘了穿,但他回了句:我洗完澡就不穿了,喜欢裸睡。

他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成了校园里尽人皆知的名人——他骑着拉风的自行车,露着他锃亮的光头,戴着一副考四六级用的耳机,在校园里飞,像一阵风,嗖地从教学楼刮到宿舍楼,嘴里要么甩着歌,要么念着英语,不是默念,不是哼唱,是实实在在的60分贝的音量。于是,人们看到他,会和看到流星,看到明星一样,指着他说:看,光头歌者。

这个称号其实有误,因为不到半个月,何生的头发就像小草一样,茁壮冒出头来,他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头了。

我和他真正意义上有交谈的第一次对话是十一长假的第一个晚上,那天另外两个舍友在傍晚的时候就搭火车回家去了。我家比较远,没回去。晚上10点多,他回来了。

我坐在床上玩手机,他洗完澡后,全身裸着身,坐在我对角线那边的床上。我觉得总该说点什么,不然太过尴尬。于是,我说,何生,你每天都去干什么了啊?

他愣了愣,看了看四周,确认周围没人,确认是在和他说话。“没干什么。”他说,“你要真想知道具体的,我有时去打工,有时去上网,有时就纯粹到街上走一天。”

他顿了顿,“不好意思,我忘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略有不满的说了名字(要知道,开学近一个月了),又问他为什么骑车的时候读英语。

像什么东西过了他脑袋一样,他呆了片刻,又很突然地笑起来:我以后要出国看看,得学好英语。

留学?我问。

不,他说,或许算是流浪。

我觉得我的对角线上坐着的是一个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诗人,我呵呵干笑几声以示回应,心里却想着出国有多难,你去得了么。

“你不打算读书了么,这些天都没去上课,老师都有点名。”我说。

“读书有什么意思?”他站起身,我看到他的阳物在晃荡,他走到门口,把灯按灭。“我把灯关了。”

“嗯”我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还来读大学?”

他在黑暗中走回床,爬上床,躺下。“为了体验下啊。我就想知道大学是怎么一回事。高考前十天,我开始没日没夜的看书,再加上高考的时候偷看别人的,没想到就考上这了,不过如此。”

“偷看?不严么?不是有摄像头?”

“那都是吓人的,几百上千个考场,谁会看得过来。我看前桌的,还会趁老师不注意扭过头去看后桌的,哈哈,把那人都吓到了。这也是个很好的体验。你有机会可要去试试。哦,倒是不会再高考了,你可以下回四级考试的时候去试试。”何生的声音在黑暗中像个活物,湿漉漉在房间里游荡。

那个晚上,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我梦到我回到,妈妈很高兴地为了饨了一锅鸡汤,我坐在桌上,正要吃,听到爸爸老虎一样的怒吼——你怎么把头发都理光了!我摸摸自己的脑袋,凉凉的,很滑。低下头,鸡汤变成了一盆清水,我的脑袋像太阳一样发着光,我高兴地喊到:对啊对啊,是不是很酷。

醒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脑袋,头发还在,可是却有一种失落,好像肚子里装了一池水,空荡荡的寂寞。夜里,月光照到何生的床头,何生的鼾声像潮汐,一起一落。

第二天,我就决定,要理个光头,何生的头发已经长到两毫米。

“不然你和我一起。”我说。

“当然可以”何生说,“只是我这长度,有理和没理不是一样么。”

当我洗完脸,再洗完头时,我就马上开始后悔了:被同班同学看到太丢脸了。

“那有什么,理个光头而已。笑你的人才是神精病。”何生说,“什么事开始第一步总是难的,但你要迈出去就会发现不过如此嘛。”

于是在何生的唆使下,我成了学校里的第二个光头。我以为变成光头的那一刹那,应该会有什么神灵般的召唤宣读你自由啦,再不济也得有个哈里咱亚的配乐在此刻响起,我以为那一定是个神圣的肃穆时刻,呼吸一下都是浪费,但真正看到镜子中的光头模样的自己,我的心里冒出一个声音:完蛋了,丑死了。

何生却在一旁说:酷毙了。

“你知道吗?当你告诉我你要理光头的那一刻,我才把你当作我的朋友。”何生后来告诉我,“你心里有反抗的萌芽,你终于受不了这处处是地牢的生活了。你要冲出去。”

当我还在为何生的夸奖洋洋得意时,何生接下来的话把脸上的眉毛都要吓掉——体验下在学校里裸奔怎么样?

我吓得瘫倒在地,就差跪求他别乱来了。他冷哼哼了几下,“这有什么,你没看到外国有个学校的学生,每年都会有一次裸奔么?”

“可你也知道那是人家外国。”

“有什么区别。那个感觉一定很刺激。”

何生见我拼命劝他,知道要拉我去等于了我,也不多说什么。我以为他被我劝住了,可是没想到……

十一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11点四十分放学。我们走出教学楼,一群人嗷嗷叫起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凑到人群中,顺着人们望去的方——-何生,赤身裸体,在阳光下,跑。男人们退到路两旁举着手欢呼,女人们羞着脸,骂着变态变态,低下头来瞟。

何生从我眼前,迈着健硕的大腿,慢悠悠地跑过。跑过时,他还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我好像听到在空气中一个何生的声音在说:你看,迈出这一步,多么简单,你看,就是这么简单。

随他跑过去,跟在他后面的,还有两个警卫,拿着棍棒,无奈地喊站住站住。

后来我了解到,那天,何生穿着衣服来到宿舍楼下的停车亭,打开车锁,开始脱衣服,脱完衣服脱裤子,然后是短裤。宿舍的楼管阿姨第一个发现,当他脱裤子的时候,阿妈就喊:这位同学,你这是干嘛。到他全脱光时,阿姨嘴里只剩下啊啊啊的乱叫。他爬上自行车,像一阵风一样,一路刮到了教学楼。到教学楼的时候,刚好打铃下课,我想他这是算好时间的了。他开始丢下车,裸跑。

两个警卫最后也没有抓到他,是他绕着教学区跑了一圈后,自己停下来的。

“不跑啦”警卫说。

“不跑了,没什么意思。”他说。

其中一名警卫脱下衣服,把他私处遮起来,但屁股还露着一大半,于是,另一个警卫也脱下衣服,用衣服在何生腰下打结,遮住后面。于是黄金金的阳光下,三个男人裸着上半身行走的画面成了那个秋天的最美丽的风景,直到我们毕业后,还有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像传宗接代一样,口口相传:我们学校可不简单,可是出现过帅哥裸跑的啊。

何生自然受了学校处分,还好还不至于被赶出学校。他回来时,轻描淡写的和我说:你没裸跑也是对的,没什么意思。那儿甩来甩去的,难受。

我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傻笑,不知道该说什么。

“但是,没有体验过,感觉就是不知道。我说了你也不知道。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好感受。”何生说。

回忆起何生,他的面容总是模糊的,但他在太阳下裸奔时对我的一个笑脸,却像刻在我的脑袋里,一个声音像小虫从空气的裂缝中钻出来说道:体验。

“你为什么要拼命体验?”我终于在体验了他无数个疯狂事迹后问他。

他点起一根烟,然后分我一根。我接过,叼起,点上火,在认识何生不久后,我就学会了抽烟。

他重重地吸了一口,从鼻子里吐出烟,烟雾缭绕在他的头上,他的眼睛像在思考一样,迷离起来。

“我死过一次。”他说,“五年级的时候,我和朋友去河边游泳。我水性并不好,也才刚学会狗刨式。下河没多久腿就抽筋了。我忙喊着救命,但越喊,水越灌进我的嘴,我的鼻子,我的肚子。他们吓得赶紧下河救我。我乱拍水,身子一直往下沉,像灌了水泥一样。我很难受,你知道呛水的感觉吗?一张嘴,水就进来,可是,不呼吸更是要命。我不知道是不是晕了,水是灰黑的,一股力量要撑裂我的喉咙,鼻子以下,脖子以上,仿佛不是我的,要爆炸。我形容不来,你知道吗,那就是死的感觉,那么绝望,你或许体验不来,有个声音从我心里,不,从我皮肤里,每一个毛孔里冒出来:你就要死了,你就要死了。可是,你什么都还没做。我就那么晕过去了。待我醒过,已经在岸上了,喝了一肚子水。朋友们都在哭,见我醒来,哭得更大声了,拼命叫道,我以为你死了,我以为你死了。你知道吗?那一刻,我看了看河水,我感觉,我重生了。”

烟雾散去,我觉得此刻该恰到好处得来一阵风,但是没有。何生虚看着地下,一眨眼,神才回来。“我觉得如果我不做什么的话,就和死一样。像有河水从空气中灌到我嘴里,我会觉得空气稀薄得难受。所以我非得做什么没做过的事不可。”

“何生并不是我的真名,我原来不叫这个。但我改了。”何生说。

“提醒你为何而生。”我说,我已无意探知他如何改名,他总有他的办法。

“对。”何生把烟头丢到地上,脚踩上去,来回旋转60度。

我以为除了理光头外,我不会再被何生带坏了。但是从认识何生后,那颗被何生说的反抗的萌芽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我会课上到一半,兴致来了跑出去散步。我会饿个两天两夜,去体验什么才是饥饿。在人群中走着走着,我会忽然大叫一声,喊完那一刻,我感到世界都安静了,阳光开始温暖起来,微风开始拂动,何生的脸好像就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转过头,那个裸体,那个笑脸好像在说:迈出一步,迈出一步就好了。

有时候我会被自己这些冲动吓住,不熟悉的朋友开始远离我,熟悉的朋友开始担心我,我又开始变得唯唯诺诺起来。我像一只摇摆的钟摆,在反抗和胆怯之间挣扎。

英语四级考试的时候。我埋着头,做着阅读理解。忽然有个声音冒出来——“你可以下回四级考试的时候去试试。”我努力不去想它,但它反复萦绕在脑袋里,像只苍蝇挥之不去。我看了看教室:一个年青的女老师双手交叉搭在屁股上,在讲台上无聊得来回走。另一个中年女老师已经坐在椅子上,右手撑着脑袋,闭着眼睛,打着瞌睡。

我歪歪身子,向左移,伸长脖子去看前面。前面是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孩,身体右倾,拿着水笔在转,填涂卡摆在桌子的左上角。我视力好,看到黑黑一团,眨了眨眼,努力看。有种莫名的快感。

随便看了几个答案后,我又轻轻地低下头,快速扭过头,瞟了一眼后面桌子的试卷。那急速的一眼,哪能看到什么东西。但我要转回头时,又鬼使神差地看了一眼后桌的女孩。她坐得很直,头和桌面垂直,张着嘴,一双疑惑又惊悚的表情看我。当下我的心情却是做坏事后的得意,尽管答案我什么都没看到。何生的笑脸又浮现出来。

后面的中年老师走了过来,到我桌子上敲了敲以示警告。她又走到我前一桌女学生那,把她的答题卡拨到试卷里面。我的脸火辣辣的。

我告诉自己:下次不能再这样了。“你要被何生带坏了”,父亲的话又响彻耳旁。

何生

>>下一页

两篇描写青春的文章,一篇如雨露春风,一篇如夏之浓烈,一个出家,一个入世。

一、青春晚熟

文/Ivy.S

看过很多关于“青春”的文章,几乎一个思路,似乎是人就该16岁是雨季,18岁叛逆。想来有点心悸,我的16岁晴空万里,没闹水灾;18岁时还是父母的乖孩子。可能是青春晚熟吧,终于啊,在22岁这一年,我的青春也按捺不住了,让我一次性2个够。

记得上中学时,老师经常让我们写作文。当时为了找灵感,看过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也看过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更看过无数关于青春的文章,我心里挺纳闷的,为啥大家对青春都这么有话说,而我却只能可怜巴巴地挖点社会的新闻角来写点充满愤慨、呼吁正义的议论文。因为没有雨季,一直以来都写不出“好”文章

过的一直是顺风顺水的生活,甚至是迈入了人生的20大关,青春却依旧在沉睡。我想,或许我的青春从没来过,也终究不会来吧。过了20岁,眼看着自己渐渐进入青春“更年期”,有些许失落。然而在21岁在尾声,领到了大学毕业证书之后,总算出现了变奏。

2013年的春节,出家后过的第一个年,忙碌,心中却不乏欢喜。经云:“过去心不可得。”但是2012年,也就是我的22岁太刻骨铭心了,难以忘怀,令我禁不住要呓语一番。活了20几年,第一次没回家过年。不是因为工作太忙更不是因为其他正当理由,而是因为我终于开始“叛逆”了。记得当初领完毕业证书后蛮落寞的,因为我循着常人的生活规律,一心读书,上学,争取拿第一名,当学生干部,拿奖学金,奖状一大堆,“满载而归”了却猛然发现大家所喜爱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该如何是好?无奈人生又无法重来。

又一直生活在一起在奶奶病逝,临终前的种种,令人心疼,却又束手无策,因为生老病死,谁也替不了谁。而我就只会哭,哭着看她在病痛中离开,然后被推入大火中,化成灰烬。原来,人生也不过如此,终究灰飞烟灭。

偶然的因缘,参加了几次学佛营,从此宿世的种子得到了法雨的滋润,生根,发芽,直至如今长成小树苗。

当经历可以被当成故事来讲时,好像是拿别人的事来给大家絮叨一般。只是22岁的故事有点长,写到这里,突然不想细述那过去了的一切。只是能清楚的记得,自己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心里不断地“假设——肯定——否定——肯定......”,在内心交战无数次,就为了做一个决定。现实是,我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提不起的东西也不少。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犹豫不决所带来的煎熬令人窒息。终于,我还是决定舍弃我热衷的赞赏和荣誉;舍弃我乌黑的秀发;舍弃我心爱的绣花鞋和帆布鞋;舍弃我的格子衬衫和破洞牛仔裤;舍俗趣泥洹。

花了这么长时间作的决定只算是踏出了一小步,接下去更是荆棘载途。好歹我也勉强算是个90后,虽没有非主流般的疯狂,却也不乏90后人所具备的特点。从小到大,一直像大棚蔬菜那般在温室里生活,别说干啥大事,就连自己洗衣服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这绝对是个疯狂的决定。于是他们用心地为我列出了几大难题:1,想家怎么办?(PS:上大学第一次住宿,想家哭了一个月。)2,挑食怎么办?3,冬天衣服太大洗不动怎么办?4,不会干活怎么办?5,后悔了没有后悔药怎么办?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对这五座大山不屑一顾。于是便有重重的阻挠、考验,这时,我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我开始要为自己从没担忧过的事情发愁。我其实笨得要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开始哭。或许这就是人家16岁的雨季吧,只是我的雨来得比较晚,却又下得比较瓢泼。过程中,曾经无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脑袋坏掉了,好好的日子不过,自找苦吃。终于,还是挺过去了。这当中其实有不可思议的三宝的力量家家加持着我,不然以我这身板早败下阵来了。

如今,出家快一年了,看着之前的同学朋友开始为生计、为婚姻、为儿女奔波劳碌,听着他们太多的心烦难过,又看看自己能这般自在地深入佛法大海,心里充满感恩。感恩生活让我做了适合我的选择。这两天又有一个90后要来发心出家,我心里蛮为她高兴的,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愿意舍弃世间的物欲的年轻人实在不多。

以前的我十分爱写,出家后实在很难挤出时间来好好酝酿,又感觉自己的文字有点肤浅,就停笔了。之所以要抽空写此文,一是为了给自己晚熟的青春留点笔墨;二是为了让大家也了解90后也有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我太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情了,一直被“关注”的我们怪不了谁,只叹共业所感。

唯愿多年以后,我能自如地运用佛法帮助身边更多的人们认清人生的真相,扫除内心的无明,敞亮地活下去。

二、20岁出头的时候,请把自己摆在20岁出头的位置

文/苏格拉D

(一)嘴上说说的人生

那年我在离家的时候一个劲地往自己的硬盘里塞《灌篮高手》,我妈一副嗤之以鼻的表情看着我,似乎是在说:“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这么喜欢看动漫。”

我不知道怎么回应她,只好耸耸肩,因为我实在无法对我亲爱的娘亲说明这部动漫对我的意义。

你知道,有些歌有些东西就是有那种力量。哪怕它在你的手机里藏了好几年,哪怕它早就过了黄金期,哪怕越来越少的人会提起它。你就是知道,当你一听起这首歌的时候,当你一看起那些漫画的时候,你就会想到以前的自己,你就会获得一种莫名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的节奏,让你以跟世界不同的方式独自运转着,你能听到自己。比如那首永远的butterfly和直到世界的尽头,它们比记忆更可靠。

在记忆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定是当年的你自己。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发现,在你嚷嚷着“时间变化太快”的同时,在那些所谓的“物是人非”里,变化最多的人是你自己。我不知道怎么样的人生是最可怕的,但是我知道当你有一天你回头看,当你发现你曾经所说的一切,你曾经信誓旦旦的一切变成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定不会好受到哪里去。

好像人一长大,就会把很多东西给弄丢了。比如那些简单却能让自己充实开心一天的东西,比如让自己肆意哭和笑的能力,还有那些曾经一起结伴同行的人。最可怕的不是弄丢了这些东西,而是你变得心安理得。你开始安慰自己,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我们最终会变成的样子。你只是找了个借口继续这样的生活,对以前的自己嗤之以鼻。

只是每当你听起以前的歌的时候,或者你看到某个人在他自己的道路坚持下去的时候,你都会像被自己扇了一个大嘴巴。

看着别人的努力羡慕一下然后转身回去过自己的生活的你,又凭什么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二)努力,是为了给自己交代。

曾经跟好友为了商谈一个项目去北京,对方是一个标准的八零后,北漂。这是他飘着的第三年,伴随着他一直没有改变的直来直往的性格。这是他第三年换的第三份工作,一直没有安稳过。他说:“这些年我看过了很多人,有些人不用做什么就可以有很好的前景,有些人拼死拼活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城市里生存。”

在沪江上认识的一个小姑娘,她曾经差点为了她的男朋友去国外陪读一年,可是后来他们偏偏分手了。后来她决定一个人去上海,最苦逼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就拿着几个包子躲在地铁站里,不知道去哪里。

曾经我总是无法理解,明明回到爸妈身边工作更好,也可以陪在爸妈身边,何必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还得不到一个很好的结果。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在动里哭泣的姑娘,到最后没办法了只能回家。我曾觉得这样太不值得,然而当我有一天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做决定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那个北漂着的哥们说过,哪怕自己奋斗了一辈子也是个屌丝,那么至少这样子自己不会再有借口了,不会在老的时候悔不该当初。你说值得么?我觉得值得。虽然我直来直往的性格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但这就是我,这就是我存在的方式。

其实所有漂泊的人,不过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用自己的力量撑起身后的家人和自己爱的人。你觉得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在你的青春年纪傻逼地为了理想坚持过,最后回到平淡用现实的方法让自己生活下去。能实现梦想自然是最好,但没能实现自己的想那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认识到现实的不美好,然后还是决定要坚持最初的坚持。

小时候我总嚷嚷着,努力是了改变世界,然而现在的我会觉得,有些人努力只是为了变成一个普通人,有些人努力只是为了给自己交代,也许我们始终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活下去。窃以为,那些在看透了生活的无奈之后,还是选择不敷衍不抱怨不自卑依旧热爱生活依旧努力做好身边的事的人,努力便是他们对自己的交代。

就像我曾经跟李婧讨论去哪里工作的时候,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其实无论在哪个城市存活都不容易,但无论过成什么样子,都要自己承担的起。

我有勇气做选择,自然要有本事承担地起后果。

(三)只有行动,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你说你想要当自由撰稿人,可从不见你努力写稿;你说你想考研,可从不见你背词做题;你看到学霸出没于是嗤之以鼻说这样活着没意思,你看到有人旅行又不屑一顾说这只是从大流。我开始怀疑你挂在嘴边的是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我开始怀疑你是不是在一遍遍逃避和自我安慰中变得惴惴不安。

于是你慢慢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明明在几年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却一定要在现在买上最新的包。每个人都开始想要达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似乎结果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你所谓的所有努力,是为了满足你的欲望还是真的追求上进?就像汪峰的歌里面说的:“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你取得了当时所要的结果,可是在那之后,却再也不知道怎么继续了。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请把自己摆在二十岁出头的位置上。你没有理由也没能力去拥有一个四十岁的人拥有的阅历和财富,你除了手头的青春你一无所有,但就是你手头这为数不多的东西,能决定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所谓的安全感,还是因为每个人都说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你也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我对安全感的定义只有两个:一是别人给你的能量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只有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最可靠,只有行动才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二是永远要记得,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德行,你都是你父母的安全感。

所以当你觉得不安的时候,请想一想身后的父母,想想他们正在为你打拼;请想一想自己的初衷,然后抬起头继续倔强地走下去。

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四)有梦想,不抱怨。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终会因我们的努力或堕落变得丰富或苍白。

有时间我就每天花两小时看书,没时间就睡前看二十分钟,周末的话可以看完整本书。做论题做一遍做不好我就做两遍,文稿要求我写一万字我就写将近两万字然后删。写出一篇好文是运气,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写的话,那就是靠努力。更多时候,世界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世界的态度,没什么好抱怨的。

为什么我们一再打击还要继续向前走?为什么明明很失望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个人和一个理想?

所有人,所有人还坚持向前走着,只是因为他想要向前走着,只是因为他还不愿意向世界投降。也许没有人跟你完全一样,也没有人可以时时刻刻地陪在你身边,也许我们很久以后回过头来看,会连现在的珍惜的人的样貌都记不清。可是我最大的幸运却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心地陪我走过这一段。愿意跟我一起为了梦想努力,经历那些孤单流离。

这样一想,人生也还真是不错呢。

当你看书看到头痛两眼通红的时候;当你按着遥控器不停转台的时候;当你翻着通讯录不知道打给谁的时候;当你独自穿越人群看着两岸灯火找不到归属感的时候;你就应该听起一首歌,看起一本书,想想自己最初的坚持和你站在这个地方的理由,然后抬起头勇敢地走下去了。

这首歌有一句话是:“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想,你知道答案。

你现在一无所有,但你却拥有一切,因为你还有牛逼的梦想。只要路是自己选的,就不怕走远,生活总会留点什么给对它抱有信心的人的。

每当有人问我怎么做选择或者当我觉得苦逼到无以复加的时候,我都会对对方也对自己说:因为我不要道听途说的人生。

作者:文刀

当一件事情刚开始时,我们总会偏向于好的预期,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去行动。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时,外界的因素(客观条件)总会引起我们主观上的波动,时而信心满满,时而跌入谷底。然而事情总是要有个结果的,在这样一种偏向反复,时好时坏的自我预期中,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有些了继续了坚持。放弃,或许是因为有更明智的选择,又或许已经没戏了。坚持,或许是因为没有了退路,又或许是总体偏向于好的预期。不管怎么样,预期总会无穷的趋于向现实要一个结果。而关于结果是正无穷还是负无穷,我们却无法量化,因为做每一个选择,特别是人生选择时,其机会成本(选择成本)是无法量化的。读三年研与先工作三年是难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进行,是不可逆的单一选择,也就无法真正理性地去决定。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去决定,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与身边人的偏好。所幸,我们都能也都应该看到,做如此的选择并没有犯下方向上的错误。总体上这条路上,我们的步伐是朝前迈的。我们的学识,我们的视野都在增进,然而,要问我们是否就此告别了平庸,是否走向了幸福与快乐,这却是无关的。

知识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或是人个涵养的提升。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总能听到那么多关于知识分子的道德丑闻与民工的善行。平庸并不是表明人的身份,而是表明个人的如何从众。所以,对于钱权与名利的追求,恰恰是平庸之举。再看看幸福,知识的提高会带来更高的视野,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欲求。有限理性的欲求会是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带来的实现会成为幸福的体验。纵然如此,这也只是一时的,更多的幸福并不在于我们要不断去满足,而是要学会去知足,学会去感激,去给予。所以,幸福是一种认知状态,是一种心境。

再来设想一下,当我们把梦想比作一种财富的实现,我们就会发现。当一阶段内的目标实现了,我们就会寻找下一阶段的目标,然后再去实现它。这样的生活是富有挑战与方向感的,也就是有意义的,这种不断的自在追求本身会是幸福的。如此,追求财富就如梦想一般无可厚非(可能财富就是想),但如果我们无法认清财富存在的更多效用,我们就免不了坠入平庸,欲壑难填,我们又何来幸福。一千万在当下社会足以自在一把,然而却已然超出了本身的欲求(理性的),那么就应该拿出钱来做好事,给予会让自己更为幸福,因为我们可以就此看到更多幸福的存在。

即使把幸福看作是一种认知状态,一种心境,但其也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以前,我们生活无忧无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我们都明白,那也只是一时的,是建立在亲人的血汗之上的。如今,我们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就要懂得去承担相应的去给予身边人力所能及的照顾。从接受到享受再到给予最终还是到享受,这一过程就是认知状态的提升,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学会接受与学会给予的过程。心境是个什么概念,又要如何提升呢?我们都清楚,在现世中不存在世外桃源,田园牧歌也不太现实。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把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带到生活中,其唯一的途径就是提升我们的心境。而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自欺欺人,而是把这样一份浪漫主义的情怀赋予到真实中,做到真、性、情。对于生活中的真真假假,我们要学会看到,看透,看淡;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学会感激,感怀,感悟;还有对于他人,对于自己,也要力求做到真与善,从而现实幸福的美感。如此,心境的提高是一个领悟与缓慢提升的过程。幸福是一生的追求。

当我们意识到追求梦想更深的是在追求幸福时,我们又深深的坚信着幸福是一种心境,那我们何不学会像相信幸福总是存在一样去相信梦想会实现呢,我们又何必多去假定另一种不好的预期存在呢。既然我们已经走在路上了,在正确追求幸福的路上呢,那我们何不去幸福呢 ?相对于冷漠的大众,我深信,时时能感到幸福,时时有梦想,为断去追求幸福的人,注定是个不平庸的人。

文章如果胡作非为是一种大恶,那么不作为至少也是一种平庸的恶,它们都是幸福的敌人,胡作非为让身边人身受不幸,不作为让自己陷于等死状态,让人着急,别拿低调当平庸的挡箭牌。在《朗读者》里,文盲汉娜•施密茨通过学习,学会了阅读,领会了人性、善良、尊严,她明白了曾经在无知无识之间做过的恶是多么的令人发指,心底深处本存的善良复苏,她有了作为一个人的理性之后,无法再继续没有尊严的活着,她选择了踏着那些给她良知的书籍,有尊严地死去。幸福就是这样的一种认识心境。

7_Planets(muhe1991@sina.com)推荐畏因居士的这篇文章。

 

何谓“约拿情结”?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这些天我常往川大听我十分喜爱的一位天才型教授的讲座,涉及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方面。听他的课常使我乐不可支,灵魂都飞到天花板上去跳舞。可是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当这位教授马上就要讲到最为独创,最为精到,最为深奥之处时,他往往会皱一下眉头,在流利的讲话中停顿片刻,然后刻意地试图把这个想法往浅薄和媚俗的层面上去扯。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内心那种复杂的感受:渴望超越,而又惧怕超越的两难性选择冲突。有一次,他似乎提到天才只能独语之类的话,我知道,在他的内心,并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理解他,理解他的思想。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使他害怕往别人都去不了的更高处成长,因为,这成长的背后意味着心灵生活上的离群索居,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高处不胜寒!

我观察到这种“约拿情结“在知识分子中很常见。

多年前,当我还在重庆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有一位人品很好,心智聪慧的同事常常和我聊天,和他聊天使我在枯燥无味的工作时获得了很多乐趣。然而这样一位有见地的男士,每每在很投入地聊了一些“高深”的问题时,会颇为疑惑地问我“一个人喜欢探究这些艰深的问题,是不是他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自虐倾向?一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去想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这些可以带来现实欢乐的东西,却一定要去想这些和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他仿佛是在问我,其实是在问他自己。在他的问话中,我分明体察到了一种恐惧,仿佛他刚刚和我的谈话是一件很不地道,很不应该的事情。仿佛这种谈话,会象蛀虫一样蚕食着他现实生活中的朴实和欢乐似的。尽管下一次,他还是忍不住要和我谈起。

注意,我在此讨论的并非那种生来其天性就甘于平凡的类型,而是讨论那些自性中成长的可能性遭到不自然破坏的类型。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仇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发现的阻碍成长的内在原因。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夜突然生了,以至于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后来他工作了,能力很强,颇得赏识。但是在他马上就要得到一次关键的升迁的时候,他又辞职了……尽管这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触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内心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为了潜意识里报复父母的愿望,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

作为女性,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恐惧背后的无意识信念常常是“如果我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则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男人来配我,我将孤独一生。”对于有着这样信念的女性来讲,“实现自己”也就意味着“失去爱”。爱的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样如此重要,以致于任一压抑都会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

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

上帝无数次地在半空中发出慈爱而威严的呼唤:“起来,往尼尼微城去!”我们也应无数次地在心中发出自信与坚定的声音:“起来,实现你自己!”

 

看文章:这篇文章与前面发过的两篇文章(克服”约拿情结”、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有些共同之处。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在社会心理学层面可对应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后者是群体性的“约拿情结”;在管理学层面,“彼得原理”则像是“约拿情结”的反面,“约拿情结”指可能胜任却进取不足,而“彼得原理”是指人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层次。也就是说,约拿完成了上帝赋予的任务,而克服了“约拿情结”,如果他果然无力完成,则又验证了“彼得原理”。 文中教授的“天才只能独语”云云,纵然有对卓尔不群者可能陷入孤立境地的犹疑,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孤芳自赏的味道,不相信别人能够理解自己,也就意味着相信自己达到了无人可企及的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再行自我超越的动力。知音少的概叹,自古便是知识分子标榜自身独特性的一种修辞与情怀罢。

在人类社会中,谦虚通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种美德,所以,大家都喜欢“低调”的言论和行动,而讨厌甚至敌视喜欢“高调”行事的人。而人们的本性又都有追求成长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内心冲动,在此冲动的作用下,人们为了自己的目标或理想而努力奋斗,人们都希望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希望得到认可;但长期的生活实践告诉他们,张扬的个性和行动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大多数人总要像变色龙一样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防冒犯别人和遭到众人的敌视。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压抑的情绪长期折磨着人们,无法宣泄,尤其是对于人类社会中优秀的个体而言。马斯洛认为,神经症患者就极有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面对这种由于内在本性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心理矛盾,实际上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对强大的和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妥协,他们变得温顺、服从、谦恭、缺乏质疑和进取精神,因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失去了“棱角”,如此做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平庸。当然,还有少数人会勇敢面对这样的冲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妥协,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梦想,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取得成功,成为杰出人物。在这两种情况下,因为成长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方式不同,能够达到的状态也不同:妥协的人是在恐惧、紧张情绪的伴随下,以谦恭、温顺的表面形象为掩护来成长,所以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不健康和不快乐的,并且也是不能够发挥自身潜能的,马斯洛将他们称为“萎缩的个体”。勇敢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有效解决冲动与阻碍之间的关系,达到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状态,因此,他们的成长是正常和快乐的,取得的可能状态也就会更高一些,他们则是“奔放的个体”。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自我实现—在人类世界中,多数人的平庸是环境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心的成长障碍没有得到克服。

英国著名作柯林·威尔逊曾在《人的境界》一书中提到,“平庸之谬”削弱了现代文学。马斯洛觉得这一观点与他的“约拿情结”很相似。

作者彩虹之爱

近期,还债般的看完了一本书,是关于《瑜伽经》的,梵文译成英文再译成中文,估计也就了了。只是因为很久了断断续续的看,费心费脑,不看完似乎有点对不住这本书和自己。

静心是个时尚,冥想是种境界。《瑜伽经》倒不是讲如何做瑜伽,讲了些身体与环境的关系,心与身体的关系。东方讲心,问过西方的朋友,他们倒是没有太多“心”的概念,大多数还是讲求头脑,毕竟“心”是物理生理方面无从解释和认证。到了这几年,似乎也有些开悟,《象与骑象人》其实多少有些东西方融合的意趣。

看完倒是有些别的想法冒出来,“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看似是消除孤独,其实无论成功与否,验证的只会是孤独”,成功对于自我认知也好对于环境认同也好,越成功越孤独。孤独不太理性,跟大脑无关,大脑理性思考的话,成功有太多的物质和情感来验证,孤独就是心底深深的本我了吧。

君子慎独,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处成了君子的软肋,君子修行若是为了昭示,独处时的自我就有些张狂,遇君子比君子还君子,遇小人是真小人,独处时百无禁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这样的君子小人的可以。其实慎独,除了独处时候,还有身居高位也为独,身处与人政见不一亦为独,身处喧嚣之下内心孤独,身居逆境仰视无靠也为独,众人皆我独醒也是一种独吧。。。

其实说了半天,是先戴个帽,因为内心找到了,从头脑和身躯剥离了,“独”就冒出来,于是很多时候,静心冥想成了善恶的分水岭,很多的邪教也由此发端。所以静心冥想喊多了,多了些灵光乍现的技巧性收获,那样的静心冥想与元初的瑜伽也有些背离了。

苏轼有诗,《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人生看得几清明。”想要看得清明人生,怕是要跳出躯壳旁观之吧。这样的“清明”也多了几层意思吧,一想来是行进的人生到底有多久;二来行进的人生到了终点到底有多少时光是清明辨析的;三来这个人生消逝了,世间还有多久多少人清明时节有想过念过唠叨过这个已经消逝的人。一三不提,这个人生的清明辨析该是静心冥想所求的吧!

“孤独”总是让人有点敬畏的词汇,但终其一生,寂寞可以填充,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吧!“寂寞可以读懂,孤独无法注解”,把酒临风,海天苍茫,总有那么点悲哀的意思,孤独里会有少许的喜悦么?

前几天与师父探讨, “天堂就是地狱,地狱就是天堂”“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师父说,分娩的痛苦似乎是痛苦分级里很高的那种(被蚊子叮是一级,分娩是十级),但这样的痛苦是一种快乐,因为清晰的知道在做什么;毒品给予人的快乐是无以复加的,但快乐就是痛苦了.“月白风清的时候,你不感觉孤独而是喜悦,这是我们修行人的目标吧!”于是,痛苦只要是清明的,或许也会是一种快乐!

喜悦来自于映照观照,孤独来自于静心冥想。尼采疯掉该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面壁,该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丢了自己的躯壳。孤独的时候,自己的心在慢慢消散游移,还是慢慢强大而闪烁光芒,这个问题蛮难呦。

过去总是蛮害怕离群索居的感觉,物质信息时代,眼球经济已经式微,欲望经济大行其道。逃离群体,其实是逃离欲望,你知道不会被某个人打败,你会被欲望打败。于是,倚着逃避,妄图找到自己。逃避什么都找不到自己。脑子转的太快,身体放的太闲,内心畏畏缩缩的在身体的角落里闪躲。于是愈发的寂寞,孤独谈不上,仅仅剩了寂寞。

我很喜欢有些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为了等候什么或闲适中,翻开一本书看,或是对着一枝花,一片霞,真正关注和沉的人。随时的找到自己的内心,没有为未来担忧,没有为过去思虑。想想那些哇哇大哭的孩,然后破涕而笑的孩子,内心的喜悦是不是已经有模有样,逐渐浮出来了。

虽然孤独,但喜悦着!

左岸注:彩虹之爱看的书都比较费脑筋,成文大多古香古色,这让我们这些喜欢读通俗书籍的人多了领略古道西风的机会。阅读有时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有时则是为了寻找心中那片神奇的花园,得到那份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