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sevtaita 发布的文章

下面是摘自彼得·德鲁克最喜欢的作品《旁观者》的第一篇,这是一个人生宽度最美的原型,是德鲁克笔下的奶奶。

奶奶年轻的时候十分纤巧,娇小玲珑而且容貌出众。但是,我所看到的奶奶已是迟暮之年,看不出一点青春美丽的痕迹,不过她还留着一头亮丽的红棕色卷发,这点让她引以为豪。她不到40岁就做了寡妇,而且百疾缠身。由于得了一种严重的风湿热,造成心脏永久的损伤,因此好像老是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关节炎使她成了跛子,所有的骨头,特别是手指,都又肿又痛,加上年事已高,耳朵也不灵了。

但是,这一切却未能阻挡她到处溜达的雅兴。她风雨无阻地走遍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有时搭电车,不过多半步行。她的随身“武器”就是一把可做拐杖的大黑伞,还拖着一只几乎和自己一样重的黑色购物袋,里面装满了一大堆包装得好好的神秘小包裹:有准备送给一个生老太太的一些茶叶,为一个小男生准备的邮票,从旧衣拆下半打“高级”金属纽扣打算给裁缝……

奶奶家中有六姊妹,每个至少生了四个女儿,所以侄女就多得数不清了。这些侄女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被奶奶带过,因此跟奶奶特别亲,甚至和自己的妈妈都没这么亲近。在她拜访之列的,还有从前的老仆人、贫困的老太太、以前跟她一起学音乐的同学、年迈的店主和工匠等,甚至连去世多年的朋友家的仆人,她都不忘问候。

有一回奶奶想去看住在郊外的“小葆拉”。这个老寡妇是奶奶已过世的表哥的侄女。她说:“如果我不去看这个老女人,还有谁会去呢?”家族中的老老少少,包括奶奶自己的女儿还有那一大堆侄女,都一律喊她“奶奶”。

不管和谁说话,奶奶的声音都愉快而亲切,并且带着老式的礼数。即使多年不见,她仍然记得人家心中牵挂的事。有一次,奶奶有好几个月没见到隔壁的女管家奥尔加小姐,再次看到她时,就问她:“你那侄儿近来怎么样?通过工程师考试了吗?这孩子可真了不起,不是吗?”她偶尔也会到老木匠的家里走动,并问他:“科尔比尔先生,市政府不是跟你们多课了些房屋税吗?后来解决了没有?我们上回见面的时候,你不是还为这件事心烦吗?”奶奶的妆奁就是这位老木匠的父亲做的。

奶奶公寓旁的街角常有个妓女在那儿拉客。奶奶和这个妓女说话一样是客客气气的。其他人对这妓女视若无睹,只有奶奶会走向前去跟她寒暄:“莉莉小姐,你好。今晚可真冷,找条厚一点的围巾,把身子包紧一点吧。”有一天晚上,她发现莉莉小姐喉咙沙哑,于是拖着一身老骨头爬上楼,翻箱倒柜地找咳嗽药,之后再爬下去交给那个妓女。在战后的维也纳几乎没有一部电梯可以使用,所以奶奶只好这样爬上爬下。

奶奶有个侄女就很不高兴,告诫她说:“奶奶,跟那种女人说话,有失您的身份。”

“谁说的?”奶奶答道,“对人礼貌有失什么‘身份’。我又不是男人,她跟我这么个笨老太婆会有什么搞头?”

“但是,奶奶您居然还给她送咳嗽药去!”

“你啊,总是把性当做洪水猛兽。对此,我虽无能为力,但是我至少可以使她的感冒赶快好起来,不至于让那些男人被她传染,得了重感冒。”

…………

奶奶死时,也和生前一样,留下了一则“奶奶趣谈”。

有一天,风狂雨急,她仍和平常一样风无阻地到处溜达,走着走着,竟走上了车道。司机看到她,想绕过去,但还是让她摔了个跤。于是,这司机连忙下车搀扶。奶奶虽毫发无伤,不过却吓坏了。

司机说:“老太太,我送您到医院去一趟,好吗?还是让医师检查一下,比较妥当。”

“年轻人,你对我这个笨老太婆实在太好了,”奶奶答道,“还是麻烦你叫辆救护车来好了。车上多了一个奇怪的女人,可能会损及你的名誉——人言可畏啊。”10分钟后,救护车抵达时,奶奶已因严重的心肌梗塞而死亡。

弟弟知道我和奶奶很亲,因此打电话告诉我。他以哀伤的语调说道:“我有一个非常令人难过的消息要告诉你……奶奶今天一早过世了。”但是,他一开始描述奶奶死亡前的故事,音调就有点改变,最后终于笑了出来:“想想看吧。只有我们的宝贝奶奶会这么说,高龄七十几岁的她,居然还担心和一个年轻人同车会给他带来‘绯闻’的困扰!”

我也笑了。不过,我倒想到一件事:一个75岁的老太婆自然不会损及这个年轻人的名誉,但要是一个陌生老太太在他车内死去的话,他要如何向世人解释?

wennuan

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应该有过这样的“奶奶”,他们也许不是你的亲人,却总以所有人的庇护者的身份出现,关心每一个相关不相关的人。拥有生涯宽度的人,他们的心最宽大、最柔软、最细腻。没有这种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根本无法延续到今天。

人们很容易对人生的高度产生无限的向往,对人生的深度也愿意奉上崇敬之意,对有温度的生命更是由衷的赞叹,却没有意识到,在更高和更深、更自由之外还有一个宽度。高度如攀山,越高位置越少;尝试如挖洞,越深知音越少;自由如灵感,却不是想有就有;唯有加上宽度,才会让人们从山上和洞里走出来,越走越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联系。

所以,特蕾莎修女说:“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吧!”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文/红妆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若我能和我最好的朋友,异性也好,同性也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或者在相距不远的地区工作那该多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房子,租来的也好,慢慢还房贷的也罢,一到下班期间或者休息日,若心情不好,就骑车到朋友的小窝里窝上一整天,和朋友诉说下心事,唠叨下自己的不满,八卦下周边的各色消息,待心情变好之时,便和朋友手拉手(异性朋友肩并肩)随便找个烧烤摊,来上一杯清透清透的凉爽扎啤,嚼上一口外焦里嫩肉汁混着血水的上等烤肉。心情不好?不高兴?早就跑的消云散……散散散掉了。食物是最善良的,它不会拒绝任何人,吃饱了,就不孤独了。若心情大好,喊上四五个朋友,准备个帐篷,找点食材,驾到附近的绝好风景之地住上一两晚,远离市井,一堆人围着篝火烤肉吃,玩牌猜谜,唱歌跳舞侃大山……我想,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而不是所谓的什么急着相亲急着挣钱急着给自己身上贴标签。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找个合适的老公,挣不来多少钱,也不用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加班,婆婆很明事理,老公也很有担当,不用每天纠结所谓的“婆媳”关系,也不用费尽心思来揣摩大家“话里有话”,在一个不太大的房子里,和老公过着优哉游哉的闲适生活,有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家里一片宁静,有时心血来潮像两个大小孩在家里嗨爆天。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老公不用担心我若和某一异性朋友出去单独吃饭会发生什么“狗血剧情”,我也不用成天顾虑老公会不会嫌弃我日渐衰老的容颜以及变形的身体。因为我们都很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啊!爱一个人就要相信这个人不是么?即便将来有一天发现自己被骗了,但这之前你在需要他的时候他永远会出现在你身边,你和他争论《疯狂原始人》更好看还是《冰奇缘》更好看之时,他也不会满脸不耐烦的只回复“嗯”,“啊”之类的感叹词便再无下文……若这样也能称为被骗,那我宁愿也上当一回。即便时间不长之后就发现自己被玩弄了感情那又怎样,那你要感谢你的老公如此“诚实”,你也才能有机会来寻找更适合你的不是么,你才有机会追求真正你想要的生活不是么。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我和我的朋友,我和我的家人能一起成长,要么一起原地踏步走,要么一起获取新知识增长新经验。我不想要一个地位显赫的老公而我能和他交流的无非就是“今天你吃了什么”;我不希望我给老公提供的只是一个干净的家以及按点的饭菜;我不希望他给我讲了个搞笑的段子,然后给我解释为什么搞笑;我不希望我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徒步之时他脸的不理解;我不希望兴奋冲冲的拉起朋友的手说是一起去买完结版本的《权利的游戏》之时,而朋友满眼的迷茫说自己只对《来自星星的你》感兴趣;我不希望我只是一直和你在一起,但是早就分开的越来越远。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我期望自己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最好不过了。一个孩子太孤单,毕竟孩子的世界大人即便曾经经历过但还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融入进去,若他有个兄妹,他们就可以忽略大人的粗心以及“莫名其妙”的烦躁忧虑,欢欢喜喜的和他的兄妹玩,他们可以分享只属于他们孩子的小秘密。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至于学习么,顺其自然最好了,我会告诉他“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说的话,告诉他我对他们的期望,但若他们真的志不在此,只要你保证不作违法之事不玩赌毒黄,我便不会太强求你的人生,虽然我把你送到这个世界来,因为你给了我过上另外一种人生的希望,但是你的人生毕竟是你的,我终有一天会离你远去,所以你也要早早认识到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因为你过往的选择积累而成的,而不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你逼不得已才走来的。你要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会在你合适的年龄告诉你一些大人世界的规则,你也不要恐惧外人对你的威胁,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你的妈妈,毕竟你老妈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你的父亲,而又怀胎九月才有了你,怎能轻易的放弃你,抛弃你,残害你。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请你们相信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顽固分子”,有的时候会有些古古怪怪的想法令人费解,心情摇摆不定偶尔会对你们冷战,但是若我认定了你是我朋友,你是我的亲人,对于我这种天生怕麻烦,讨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loser”,忍着满心的“好麻烦”才种出来了个朋友,我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背叛你们,即便我很少和你联系,很少和你说话,基本上和你没有礼尚往来过,但是若你有困难,你只需跟我说一声,我势必会竭力所能,但这前提是,你要相信我,我可以忍受很多事,但是我唯独忍受不了别人动不动的怀疑我,我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但我也不知道如何巧妙的来欺瞒别人,我只想要简单的关系,若你不小心将你我的关系弄得太复杂,那请你不要责怪我为什么一声不吭的就慢慢淡出你的视野。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做一个简单的人,碰到了一群简单的朋友,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老公,此生足矣。

我曾经期盼的未来美好生活,就如同这两只可爱的猪猪一样。被我抓拍了大半个月,终于逮到了你们的“小温馨”,嘎嘎嘎!

美好生活

看文章:时隔一年,又见红妆妹子的文章,这样的小确幸、小期望我觉得是对美好简单生活的最本质诠释,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决定了她能过会过上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也许生活难免逼仄,向左走还是向右还真的是心中的信念指示着你的方向。男同胞们,行动起来,这可以女孩们最真实的心思,该怎么做,你懂的!

父亲56岁了,却开始想创业,我们全家都反对,妈妈觉得爸想钱想疯了。

父亲想做一番“大事”的想法,由来已久,绝不是倏地一下窜出来的。这些年,爸和妈一直守着小镇上的杂货店,赚不了什么大钱,但也饿不死,用妈的话说赚赚生活费罢了。眼看这生意不景气,爸早就想出来独干,之前想过要去大城市开个沙县小吃,还专门去拜师学艺,最后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店面,做罢。妈高兴的拍手:哎呀呀,还好还好,总算没折腾成。后来,爸又想去姐夫那当个店长,又因为电脑实在用不来,做不出表格什么的而再次做罢。现在,你瞧,姑姑打算去养猪,办个猪场,邀我爸同去,我爸高兴地不得了,即刻就动身前去猪场体验生活

我妈那叫一个反对,妈自知自个的意见爸从不当回事,于是请来大姐和大姐夫做爸爸的思想工作。据妈说,那天晚上,姐和爸争得都面红耳赤,无语凝噎了。爸最后又气又恼,说:为什么你们要给我这么大压力,我想做件事都不成!

我还在学校搞毕业论文的事,后来几天,打电话回时,妈告诉了我这事。她说,爸都已经跑到那个猪场去考察了,明天回家。妈说,过几天你打电话好好和你爸谈谈吧,不一定要劝他,反正劝他估计也不听了,和他谈谈心什么的也好。我说嗯。

挂掉电话,我开始寻思要怎么和爸说。其实,我和爸之间一点都不亲密,他很严肃,从小就听他说你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那时看个电视,听到他的步声,吓得屁滚尿流,马上关机,跑进卧室装样子看书。他总是板着脸指责我如何如何散漫,素质如何差,我几乎没听到过他的称赞。他说话非常直,他会说:你的口臭这么严重呀。他会说:你自己说,你的素质有你姐的好么。他会说:还记得你小时候说过你要考清华的呢,你看现在……

所以我一直都不喜欢我的父亲,我同样看不惯他走棋会走到半夜,同样看不惯他一放松来就睡觉睡个半天,一做事起来就不知疲倦,看不惯他明知身体不好,还暴饮暴食,一直向别人敬酒……小时候,我还不敢反抗他的管制,渐渐长大了,知道父亲也并不是什么龙颜不可侵,但也少于反抗,我几乎没有什么叛逆期,一则大概因为习惯了他的管教,二则我知道爸的身体不好,他有糖尿,每当我要反抗时,我就会下意识地看到他皱起的眉头里有盖不住的疲倦,那疲倦是对生活的沧桑与妥协,我反而开始觉得父亲有点可怜。

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是这样,两个男人,互相看不惯彼此,却又纠缠着与生俱来的爱和对立,每个男孩长大成熟的萌芽,藏着打败父亲,取而代之的残忍,父亲还是个大男孩,他还不愿老,不想要认输,我和他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微妙。

 

当全家人都反对父亲的抱负时,我开始理解父亲了。

母亲更年期那会儿,事事躁心,动不动发脾气。她哭丧着脸说:你瞧,我的头发又掉了不少。于是她开始很小心很轻地梳头。她说:你看看,我的白头发怎么这么多。于是她把那些银丝都掩盖在黑发下面。她会染头发,她会去买鲜艳的衣服来穿,她会去跳舞健身,不过都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快要老了,再不漂亮一回,再不随心一回,就彻底老了,当一个人在掩盖什么时,她就真的承认了。

男人也有更年期,而男人的更年期就表现为他不服老,开始拾掇起年轻时的一些。父亲便是如此,或许在他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呢喃:你再不做些什么,你就再也做不了什么了。于是爸开始慌张地想:总得做些什么吧,赚钱?做番事业吧。所以干什么不重要,开饭店,做店长,养猪……无非就是要显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

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就好像我有阵子总在想做些什么疯狂点的事,我开始想染头发,烫个头,我开始想买些花哨的衣服,我开始想装装小正太,卖个萌,这些无非是因为我开始觉得我不再是十七八岁了,不再是花季雨季,不再是青春期了,甚至说是不再那么年轻了,我开始想在青春渐去的时候,青春一下,标新立意一次。

有天晚上,照镜子,我看到我的皱眉纹印有些多,有点深,稍稍一挑眉就跑出来了,我开始不高兴地对着镜子挤眉弄眼,反复打量。那一刻,我忽然悲伤地想:老去的爸妈,对着镜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妈妈不爱照像,她说现在照得都很难看,我想她大概也不爱照镜子了吧,镜子是年轻的奢侈品。

 

今天我打电话给爸爸。我本想好好和他谈谈他的想法和抱负,我甚至已经打算和他说,如果你真得喜欢做的话,我是支持的。电话接通后,寒喧一番,我问前几天妈说你要去养猪的事,现在怎么样了。他说:哦,那个事啊,还在考虑,再看看吧。然后我还想说什么时,爸心不在焉地说:我在走棋啊,你妈在这,她和你说吧。妈接过电话,我问那件事爸不是那天就要去签合同的么,怎么……?妈高兴地说:他啊,知道全家都反对,就有点犹豫了,说要考虑一下。

我竟然有些失落,因为父亲的抱负,大概还是要落空了,他知道他毕竟不是一个人,他还有整个家。

 

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275211707/

不老心

看文章:

男孩女孩长大的标志:
女孩长大了是第一次不让爸爸牵手,男孩长大了是第一次不让妈妈拥抱;
女孩长大了是第一次被小孩叫阿姨,男孩长大了是第一次被大人叫哥们;
女孩长大了是第一次强颜欢笑,男孩长大了是第一次忍痛不哭;
孩长大了是第一次眼神迷茫,男孩长大了是第一次目光坚定。
看完李幼斌和萨日娜主演的《中国地》后明白了,一个男孩长大成人的标志是首先要战胜自己的父亲。

男人成熟的标志是独立的思想,女人成熟的标志是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财务自由;
男人成熟的标志是敢担当,女人成熟的标志是懂拒绝;
男人成熟的标志是耐得住寂寞,女人成熟的标志是寂寞时不犯傻;男人成熟的标志是有选择,女人成熟的标志是没有太多选择。
听说人的成熟有六个标志: 学会妥协,退一步是为了形成合力;学会释怀,从容的忽略胜过愤慨的回击;学会宽容,宽容像春天的阳光,照耀别人也温暖自己;学会隐忍,隐而不发不是不发;学会简单,美丽和幸福都是简单的,把握了简单就是不简单;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世界就会大不相同。

女人怕老是放在嘴上的,男人怕老是藏在心里的,若有男人在别人面前长吁短叹,感怀岁月流逝青春不再,铁定会被嘲笑——跟自己的岁数过不去,哪像个男人的样子?!男人,似乎是应该越老越有味道的,因为年岁的增长就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和事业上的成功,所以“老男人”如今才最吃香。可问题是,再高的身价也躲不开别人对你看上去是否还够年轻的评判。女人有皱纹有斑了可以涂脂抹粉用浓妆掩盖一下,男人怎么办?头发少了,肚子大了,都是硬指标,想修饰还会被人说欲盖弥彰。所以,总还想着干点什么,以安慰那颗依然强烈跳动的不老心。

文/梁晓声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但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之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很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同样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现过类似的文化倾向。区别乃是,在他们的文化那儿,是花边,是文化的副产品;而在我们这儿,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却仿佛的渐成文化的主流。

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并且,每有俨然是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和思想特别“与时俱进”似的知识分子,话里话外地帮衬着造势,暗示出更其伤害平凡人的一种逻辑,那就是——个时事造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多好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你居然还平凡着,你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甚至鄙视和辱谩平凡人之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置,不允许任何意识之形态动摇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许它的第一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像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第一位置一样神圣。

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每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厂的糖浆池里泛起的糖浆沫。造假的人往往将其收集了浇在模子里,于是“生产”出以假乱真的“野蜂窝”。

文化的“野蜂窝”比街头巷尾地摊上卖的“野蜂窝”更是对人有害的东西。后者只不过使人腹泻,而前者紊乱社会的神经。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人们的承认,任何一国的任何宪法没有任何意义。“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着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

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由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

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

答曰:“为了出入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惟一的途径。”

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

屈指算来,十几年前的事了。十几年前,我认为,正像他说的那样,平凡的中国人平凡是平凡着,却十之七八平凡又迷惘着,这乃是我们的某些下一代不畏死而畏平凡的症结。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

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看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同日而语。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的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美国这架国家机器,一向特别在乎你们中产阶级,亦即你所言的平凡的人们的感觉。我说你们的平凡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若是不能,倒是不怎么平凡的现象了。而在我们中国,那却是不平凡的人生的象征。

对平凡的如此不同的态度,是两国的平均生活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如中国的知识化了的青年做却想到美国去,自己和别人以为将会追求到不平凡的人生,而实际上,即使跻身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了,也只不过是追求到了一种美国的平凡之人的人生罢了……

当时联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的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的慌恐。

也联想到了我十几年前伴两位老作家出访法国,通过翻译与马赛市名五十余岁的清洁工的交谈。

我问他算是法国的哪一种人?

他说,他自然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问他羡慕那些资产阶级么?

他奇怪地反问为什么?

是啊,他的奇怪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有一幢带花园的漂亮的二层小房子;他有两辆车,一辆是环境部门配给他的小卡车,一辆是他自己的小卧车;他的工作性质在别人眼里并不低下,每天给城市各处的鲜花浇水和换下电线杆上那些枯萎的花来而已;他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叫他“马赛的美容师”。

所以,他才既平凡着,又满足着。甚而,简直还可以说活得不无幸福感。

我也联想到了德国某市那位每周定时为市民扫囱的市长。不知德国究竟有几位市长兼干那一种活计,反正不止一位是肯定的了。因为有另一位同样干那一种活计的市长到过中国,还访问过我。因为他除了给市民扫烟囱,还是作家。他会几句中国话,向我耸着肩诚实地说——市长的薪水并不高,所以需要为家庭多挣一笔钱。那么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马赛的一名清洁工,你能说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么?德国的一位市长,你能说他极其普通么?然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平凡与不平凡的差异缩小了,模糊了。因而在所谓社会地位上,接近着实质性的平等了,因而平凡在他们那儿不怎么会成为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第一位置的人们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于平凡的人之间。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都是同样的。因而平凡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的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

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面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

而一个连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不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好比一个人脸色红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结核晕。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而且,最终往往的,对他们的“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以至于某些呼风唤雨于一时的“不平凡”的人,转眼就变成了些行径苟且的,欺世盗名的,甚至罪状重叠的人。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第一位置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界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原文:也许没有也许

文/东东枪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世界上最厉害的一个词是什么?

其实以前也想过这事儿,想出来的答案是:世界最厉害的一个词,是“除非”。

为了说明“除非”的厉害之处,我还自己造了好几个句子为证。比如“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不干净的钱不挣。除非很多。”、“小李从不借工作之便大吃大喝。除非可以报销。”、“小时候我妈常跟我说不要吃掉到地上的食物。除非没人看见。”、“Gary总是告诫自己:绝不跟女下属勾三搭四。除非对方的胸在D-cup以上。”⋯⋯

反正据我看,”除非”这两个字就是拥有这么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贞洁烈女顿时价值观崩塌,可以让正人君子转瞬就落入凡尘。

但最近不这么想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更厉害的词。也只有两个字——“也许”。

曾听说恋人之间,一切以“如果”开始的问题,都不是好问题。同理似乎可证,恋人之间,一切以“也许”开始的推断都不是好兆头。爱情经不起太多假设, 人生更扛不住几个“也许”。这两个字的能量可见一斑。一句“也许他们都是在骗我”,一个年轻人眼中的世界可能就变了个颜色;一句“也许明天就有奇迹发 生”,一个老人心里的光亮可能就又多了一个层级——就这么两个字,生也是它,死也是它。

我最近参演了一部朋友创作的相声剧,名为《老佛爷的爷》,全剧末尾,66岁的慈禧太后与一名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医生谈起了反贼孙文与其所倡导的“革命”的前途——

慈禧:没有皇帝,也许就天下大乱了啊!
孙查理:也许就天下大治了呢。
慈 禧:也许我的督抚臣工们能多派出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上尊王道,下育黎民,我大清不用革命也能天下大治,傲视万邦呢?
孙查理:也许种豆得豆,这些留学生恰恰不尊王道,成为了颠覆满祚的主力,而造就他们的督抚们也因此成了不言革命之革命呢?
慈 禧:也许那个孙文从此意志消沉丧气灰心不言革命了呢?
孙查理:也许他从头收拾热血满腔又开始奔走海外鼓吹革命了呢?
慈 禧:也许,也许他处处碰壁,应者寥寥,落得个孤家寡人呢?
孙查理:也许那些被诱骗到古巴的猪仔、在铁路工地被凌虐的华工愿意加入到他的队伍里,因而从者云集声势浩大呢?
慈 禧:也许他费尽心力洒尽鲜血却只落得枭首示众满门抄斩灰飞灭呢?
孙查理:也许他百折不挠愈益坚定终于一朝事成便侵三江而据两湖,扫平云广直搞燕京染成民国呢?
慈 禧:也许他的民国只是昙花一现,就被人巧取豪夺篡权窃据了呢?
孙查理:也许他又号召天下涌起义军再造共和呢?
慈 禧:也许会有人背叛他,用万钧重炮把他轰到汪洋孤舟之上,惶惶如丧家之犬呢?
孙查理:也许会有人搭救他,在汪洋孤舟之上重铸军魂,锻造出铮铮铁骨呢?
慈 禧:也许到头来他会身染重形销骨立,死后化作一抔黄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孙查理:也许他死后更有无数人继续努力完成革命,而他也受万世景仰永垂不朽呢?

一大段完全由“也许”构成的对话,搭建出了百余年前两个中国人眼中未来的无限可能,有的落空,有的言中——这也正是我深以为“也许”是最厉害词语的关键理由。那些互不相让的“也许”,不知怎么让我想起诗人宋晓贤的名句——“天灾和人祸总是在比赛,看谁将赢得祖国的未来”。当然不恰当,但还是总觉得有 点儿什么关系。甭管是天灾人祸还是祖国的未来,甚至更多不被提及的可能,一切都蕴含在那几个“也许”之中。

所以,有人相信正义,有人相信未来,有人相信实力,有人相信报应,我却更愿相信“也许”。“也许”是什么?也许就是广告里说的:一切皆有可能。这句 “一切皆有可能”不知怎么似乎总被当成“人定胜天”来讲,我觉得不对。若真是一切皆有可能,那就有可能是人胜了天,也有可能是天胜了人。

相信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也许”,对我来说,意味着拒绝各种“坚信”。坚信实在是个危险的概念, 量量它与“执迷”的距离,恐怕也就是丝毫之差。

曾有国外广告,大大的广告板上,一句“Maybe I am right and the world is wrong.”中的“Maybe”被打上了大大的红叉。这样固然豪迈,可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罪孽都是因那草率粗鲁的红叉而起。

因此,我赞同罗素说的“我才不会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万一我信错了什么办?”(I would never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并觉得若世人都常提醒下自己“I might be wrong”,天下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也因此,我也常想,当伽利略喃喃自语“可是地球仍在转动”时,若高踞教庭至高席位的那人在做出裁决那刻,或在侧围观的任一民众在正义咒骂之余,能在心底窃窃地咕哝一声:“也许是他对”。也是好的。

看文章:“除非”总是条件满满,拒人于千里,没有了选择;“也许”总会让人遐想,无限可能,存放希望。“也许”是荡气回肠,峰回路转。

也许 - 寂寞

舒婷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也许 -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H. Owen(oweniloveu@gmail.com)的投稿。好好欣赏吧,不仅仅是这篇文章,还有这两本书。

 

“我会飞的那个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回了。”

“你现在为什么不能飞,妈妈?”

“因为我长大了,小亲亲。人一长大,就忘了怎么飞了。”

“为什么忘了怎么飞?”

“因为他们不再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才能飞。”

“什么叫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我真希望我也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又读了一遍《彼得·潘》。当已经长大、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温迪因为再也不能飞翔而在孩子面前、在彼得面前万分难过的时候,我体味着彼得的难以理解,并和他一样难过。放的音乐正是Enya 的 Long long journey(长长的旅途)。现实世界到永无乡是长长的旅途,人生从小孩到大人更是。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本最受欢迎同时也最可怕的童话书:《彼得·潘》和《小王子》。前者的可怕性在于揭示了我们的一个永远不想长大的、美丽而残酷的梦想。后者则是通篇的美丽,但每一个美丽都伴着绝望。

然而,无论如何,彼得虽然带不了温迪去永无乡了,却能够带上她的孩子,她孩子的孩子,永久地延续下去。孩子们是幸福的。永远有一个女孩做彼得的母亲。彼得是幸福的。所以,彼得·潘在永无岛上敲碎了年华的沙漏,这使他永远保持“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的童心;小王子在周游世界以后,回归到他那个只有一朵花值得依恋的星球上,他的心灵旅行结束了,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怅惘。
想起小外甥六岁生日的时候,我已经对送他什么礼物感到不知所措。我做了一个大胆而鲁莽的决定,在巧克力罐的下面,塞进了一本大开本铜版纸带彩图的《小王子》。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一个译本,但是想到对于一个小孩,色彩或许比故事更有吸引力——我实在没有信心让他喜欢上。事实也是如此,他给我的回信只提到好吃的巧克力。

就像很多人所说,相比《彼得·潘》,《小王子》更像是为大人写的,因而也更适合给大人看,因为它太多隐秘小径,太深奥忧伤。这样说虽然不大确切,因为在更多的读者眼里,二者不分上下地都应该是孩子必读的经典;但同样是大人写的童话,主题更为简单、着力营造一个儿童世界、充满英雄主义并以美好结局结束的《彼得·潘》更适合作为母亲们给孩子们睡觉前讲的故事。而且,动画片《小飞侠》的流行使它流传更广。但是试着想想,如果《小王子》拍成电影,大概反而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小王子》又被人称为哲理童话。童话是大人写的,人们一般认为读者是孩子们,但《小王子》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有童心的大人是不应该因为年纪的问题而被排斥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得懂或者喜欢读童话。童话的灵魂不在于读者或者作者,而在于作品本身蕴藏的一颗闪亮童心。

我认识一个《小王子》的狂热迷。每当他不遗余力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总会带上一句:“这可是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我就在想《小王子》里的话:“那些大人们就喜欢数字。当你对他们谈起你交了一位新朋友时,他们从来不问:‘他说话的声音怎么样啊?他喜欢哪些游戏?他采集蝴蝶标本吗?’而是问你:‘他几岁了?有几个兄弟?他的体重是多少?他父亲一个月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算了解你的新朋友了。”而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并且引以为豪。这位老兄就是数字时代的《小王子》读者,采取数字时代的阅读和认识方式来热爱《小王子》。这真是悖论。

《彼得·潘》在儿时是乐趣,在长大以后是感叹。如果让孩子们读《彼得·潘》,固然能够使他们快乐,也可能会过早地折磨他们,或者因为过于简单而使他们以后想不到要去重读一遍。但《小王子》是一辈子的挚友,儿时读不了,但一辈子都可以读,时时都会有收获,就像它现在成为我书架上最薄但是分量却不亚于任何一本书的宝贝一样。这样,我就不再为送小外甥礼物的事情后悔了。

当我某一天看见一个网友的博客名字就叫“当小王子遇上彼得·潘”的时候,我也在想象同一个问题。他们不是同一个类型的孩子。彼得·潘向大人展示永不长大的孩子的美好世界,用他那半人半仙的方式;小王子却在一步步地质疑大人的世界,挑我们的刺,照出我们的灵魂,通过植物、动物和他自己的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脑袋的思考。小王子的小小快乐总是被忧郁压抑着。每一站旅行都使他不开心。因为他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彼得·潘却不知道忧郁,充满冒险精神和快乐情绪。也因为他是一个纯真的孩子。都讲得通,这是由于小王子过早地进入了大人的世界。但是,当小王子遇上彼得·潘,他们却仍然能够成为朋友,我想。彼得·潘会带着小王子去他的永无乡的。而小王子也会乐意。他回归到他的星球,和彼得·潘住在永无乡不肯成长,不是殊途同归吗?

准备好了么?下面开始头脑风暴运动~~~~ 下面游戏难度根据个人思维方法而不同,排序不分先后,注意:下面有分页:)

1.【高智商游戏-滚木块】

游戏说明:方向键控制木块,目标是滚到指定的缺口内,很耐玩的游戏,开动开动你的脑筋吧。PS.第6关有人能过么?

当有一天,“中国制造”突破了“照猫画熊猫”的境界,中国也就拥有了一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影响力的 一个代名词。据了解,全球差不多有1/3的人的生活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

对于“中国制造”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而言是贬多于褒。许多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在“照猫画虎”。有网友给“中国制造”冠上了“山寨制造”的称号,甚至有一条外电曾评论中国是全球最善于模仿外国产品和品牌的国家。

“中国制造”也有高下之分,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境界一:照猫画虎 貌似神不似

几何学创始人阿基米德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在国内,有一群老板也曾说:给我一个样品,我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何以征服世界?

照猫画虎!这一类“画法”往往没什么技术含量,“画”出的东西貌似神不似,基本上不敢恭维。

商场里流行卖什么产品,他们就会照模照样复制出来,然后在市场上以超低的价格大肆甩卖。从老人头皮鞋到阿玛尼服装,从LV包到劳力士手表……照猫画虎的影子无处不在。网上曾报道:有一位木匠,将法拉利都原模原样地“画”了出来。

照猫画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山寨手机”。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山寨机”。只要是热卖的手机,在“山寨”里都能找到。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国际大牌们无一幸免地成为了“山寨机”的模仿对象。

境界二:照猫画猫 非猫但似猫

相对第一类企业,第二类企业基本达到了照猫画猫的境界。这一类企业模仿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升到了技术密集型产品,无论是企业实力、品牌实力、模仿水平比第一类企业都要略高一筹。画出来的东西虽然与真“猫”还存在差距,但是已经可以“上得厅堂”了。

这类企业善于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通过精心设计与巧妙改造,从而省去许多力气,使别人的东西顺理成章“归为己有”。画出来的东西虽然与某些大牌的产品有几分相似,但总体而言,产品之中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己的创意,市场的认可度较高。

这 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中国的汽车制造。中国的汽制造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却是一点都不慢,这主要得归功于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超级模仿天 赋。在车展上我们发现,很多国产车型看上去国际风范十足,并且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照洋猫画出来的家猫”。

境界三:照猫画熊猫 青出于蓝胜于蓝

相对前两种企业,第三种企业的模仿能力达到了更高境界,“画”出来的东西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类企业不但善于“拿来”别人的东西,同时,善于对“拿来”的东西进行升级与创新,从而“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赢 得了数亿中国年轻人青睐的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开始叫OICQ),最开始也是模仿别人。OICQ最先模仿的是国外流行的ICQ,可以说,QQ与ICQ在 技术上没有太大差别。QQ之所以比ICQ在中国更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化腾能够很好把握中国市场的需求,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使QQ更加符合中 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模仿并不是“中国制造”所特有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闻名全世界,其当初也是从照猫画虎开 始。富士胶卷在美国市场一度把柯达逼到了绝境,原因在于富士胶卷的品质与柯达不相上下,而价格比柯达更便宜。富士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也很清楚竞争对手的 弱点。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当富士以700万美元打败柯达,成为这一届奥运会的赞助商时,谁也没想起它是“模仿”柯达起家的!

模仿是“中国制造”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当有一天,“中国制造”突破了“照猫画熊猫”的境界,能够自己“画熊猫”,中国也就拥有了一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也就能够真正赢得世界的青睐。

(来源:《新财经》  作者:李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