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这是《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中的其中一封。
   
December24,1897
   
亲爱的约翰:
   
    聪明人说的话总能让我记得很牢。有位聪明人说得好,“教育涵盖了许多方面,但是他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这位聪明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真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丽、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行得通。
   
    我一直相信,机会是靠机会得来的。再好的构想都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但如果确实执行并且继续发展,都会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却前功尽弃。所以我说,成功没有秘诀,要在人生中取得正面结果,有过人的聪明智慧、特别的才艺当然好,没有也无可厚非,只要肯积极行动,你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记取这个最大的教训,结果将自己沦为了平庸之辈。看看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在被动的活着,他们说的远比做的多,甚至只说不做。但他们几乎个个都是找借口的行家,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来拖延,直到最后他们证明这件事不应该、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与这类人相比,我似乎聪明、狡猾了许多。盖茨先生吹捧我是个主动做事、自动自发的行动者。我很乐意这样的吹捧,因为我没有辜负它。积极行动是我身上的另一个标识,我从不喜欢纸上谈兵或流于空谈。因为我知道,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东西不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所得来的。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考虑行动。
   
    很多人都承认,没有智慧的基础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空有知识和智慧,如果没有行动,一切仍属空谈。行动与充分准备其实可视为物体的两面。人生必须适可而止。做太多的准备却迟迟不去行动,最后只会徒然浪费时间。换句话说,事事必须有节制,我们不能落入不断演练、计划的圈套,而必须承认现实:不论计划有多周详,我们仍然不可能准确预测最后的解决方案。
   
    我当然不否认计划非常重要,计划是获得有利结果的第一步,但计划并非行动,也无法代替行动。就如同打高尔夫球一样,如果没有打过第一洞,便无法到达第二洞。行动解决一切。没有行动,什么都不会发生。我们无论如何也买不到万无一失的保险,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下定决心去实行我们的计划。
   
    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人会生死一样,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抗拒改变,哪怕现状多么不令他满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看看那些本该事业有成,却一事无成的人,你就知道不同情他们是件很难的事。
   
    是的,每个人在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都会或多或少有些担心、恐惧,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但“行动派”会用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想出各种办法来完成他们地心愿,更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
   
    很多缺乏行动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欢坐等事情自然发生。他们天真地以为,别人会关心他们的事。事实上,除了自己以外,别人对他们不大感兴趣,人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一桩生意,我们获利比重越高,就要越主动采取行动,因为成败与别人的关系不大,他们不会在乎的。这时候,我们最好把它推一把,如果我们怠惰、退缩,坐等别人采取主动来推动事情的话,结果必定会令人失望。
   
    一个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才不会让自己失望,并能增加自己控制命运的机会。聪明人只会去促使事情发生。
   
    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过于想做的事太多,结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反而想到每件事的步骤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绪所震慑,以致一事无成。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聪明人知道,并非所有的行动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只有明智的行动才能带来有意义的结果,所以聪明人只会汲取做了以后获得正面效果的工作,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而且专心致志,所以聪明人总能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并捞到很多好处。
   
    要吃掉大象需要一口一口的吃,做事也是一样,想完成所有的事情,只会让机会溜掉。我的座右铭是:洛克菲勒对紧急事件采取不公平待遇。
   
    很多人都是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被动者的,他们想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也就是时机对了以后才行动。人生随时都是机会,但是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那些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这是傻瓜的做法。我们必须向生命妥协相信手上的正是目前需要的机会,才会将自己挡在陷入行动前永远痴痴等待的泥沼之外。
   
    我们追求完美,但是人类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只有接近完美。等到所有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并将机会拱手让给他人。那些要等到所有事情都已经准备妥当才出发的人,将永远也离不开家。要想变成“我现在就去做”的那种人,就是停止一切白日梦,时时想到现在,从现在就开始做。诸如“明天”、“下礼拜”、“将来”之类的句子,跟“永远不可能做到”意义相同。
   
    每个人都有失去自信,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但真正懂得行动艺术的人,却可以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它,会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得很惨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不论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思考多久,真正着手做的时候,都有难免会犯错误。然而,被动的人,并不把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却总在告诫自己:或许我真的不行了,以致失去了积极参与未来的行动。
   
    很多人都相信心想事成,但我却将其视为慌言。好主意一毛钱能买一打,最初的想法只是一连串行动的起步,接下来需要第二阶段的准备、计划和第三阶段的行动。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有想{nextpage}法有主意的人,但懂得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现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要有价值得多的人却很少。
   
    人们用来判断你的能力的真正基础,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行动。人们都信任脚踏实地的人,他们都会想:这个人敢说敢做,一定知道怎么做最好。我还没听过有人因为没有打扰别人、没有采取行动或要等别人下令才做事而受到赞扬的。那些在工商界、政府、军队中的领袖,都是很能干又肯干的人、百分之百主动的人。那些站在场外袖手旁观的人永远当不成领导人物。
   
    不论是自动自发者还是被动的人,都是习惯使然。习惯有如绳索,我们每天纺织一根绳索,最后它粗大得无法折断。习惯的绳索不是带领我们到高峰就是引领我们到低谷,这主得看好习惯或坏习惯了。坏习惯能摆布我们、左右成败,它很容易养成,但却很难伺候。好习惯很难养成,但很容易维持下去。
   
    要有现在就做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戒除精神散漫的习惯,要决心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做事,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培养行动的习惯,不需要特殊的聪明智慧或专门的技巧,只需要努力耕耘,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即可。
   
    儿子,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为了胜利,你需要行动,再行动,永远行动!这样,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祝圣诞节快乐!我想没有比在此时送给你这封信,更好的圣诞礼物了。
   
    爱你的父亲

    看看第二次的创业者,好像他们都有些先天不足:
   
    到工商局查名,哪个没有被注册就用哪个,一趟搞定;不像第一次的时候,送进去一个名字被打回一次,再送一次又被打回,来来回回浪费不知了多少时间。 第二次是想尝尝当CEO的味道,第一次创业成功的CTO、CFO、VP们第二次创业,是因为第一次创业里还有未竟的遗愿,比如是为了亲自尝尝当CEO的滋味,新名片上总算换上了CEO的称呼,第一次创业时自己干的是自己最在行的手艺,如写程序,第二次创业时,自己的看家本领用不上啦,写程序的事情招一批程序员去打理,现在自己是要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在行的事情:掌握方向盘、管人、管销售、管理现金流、P&L…… 第二次的创业者多为孤独者,第一次创业俺们都有创业伙伴和铁血兄弟,创业成功了,弟兄们发了大财各奔东西,有的告老还乡、有的买宦娶妾、有的去了外星球永久度假,剩下来愿意去第二次创业的,往往不是自己当仁不让做CEO、就是一步登天当了董事长的,至高无上,绝对权威,没有人来和你抢座位跟你抬杠与你制衡,你也不再有地方去发发牢骚吐吐苦水,虽然大权在握,信心无可置疑,手下的员工也对你崇拜无比百依百顺,但是夜来时分,难免高处不胜寒。 第二次是要舒舒服服的,因为第二次不仅自己有钱,VC也争先恐后送钱来,有钱不花白不花,不像第一次创业那样要啥没啥,得天天去VC和客户那里挨家挨户地乞讨,风吹雨打、饱受煎熬,夜夜担忧茅屋为秋风所破……第二次创业不用担心付不起房租发不出工资,不用担心温饱和饥渴,所以先砸钱,高档办公楼,高调起步,高规格上马;第二次创业也不用像第一次那样用功,全副身心的投入;第二次创业驾轻就熟,也不再像第一次创业对什么都战战兢兢,需要走一步看三遍。 第二次不必探路,第一次创业犹如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主动的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实践中跌跌撞撞碰碰磕磕中长大,第二次创业犹如终生教授重复上课,什么Idea、价值链,商业模式,财务预测、融资、上市、IPO哪样俺不知道?第一次创业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抓住偶然机会最后找到了成功之路,第二次创业哪有闲工夫去这么地抠细节,成功应该是会自己撞上门来的。 第二次找的都是旧部下,第一次创业时,三顾茅庐去伯乐相马,第二次创业时老部下一声令下一呼百应,找的都是老同事老熟人,每个人的脾气性格能力都了如指掌,按部就班、人尽其用,回锅肉再炒一遍,犹如在老情人当中回放一遍初恋的感觉,人人都是熟门熟路,老动作重复一遍,完全没有第一次创业时的欣喜、惊慌、紧张、生涩、以及不可承受之轻、刻骨铭心之痛。 第二次没人敢骂你,第一次创业时你听够了耻笑、责问和骂声;第二次创业时周围都是你的粉丝,不管你做的对和不对,人人对你另眼相看,对你无限宽容,没有人敢来指正你的错误,敢于斗胆骂你…… 第二次不再需要运气,第一次创业是你不知天高地厚、是你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浴血奋战杀出了一条血路,让你撞上了运气、侥幸成功;第二次创业时你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你的名声,也不会走错路做错事,所以不必舍近求远,不必画蛇添足,不必事半功倍,不必提心吊胆……总之,第二次成功是必然的,不再需要碰运气。 嘿嘿,第二次创业容易多了,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话了…… 不过,创业者就像是西绪福斯,无论如何,没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地去第二次的创业者都假设了自己的先决条件是一定会“再次成功”,天哪,成功哪里可以打包票的?如果有,俺一定去保险公司给全世界的第二次创业者们都买好保险,然后在每个公共场所的“免费保险套箱”旁贴一张寻人启事:寻找第二次创业者。且不说俺自己第一次创业成功,第二次创业翻船,第三次创业险胜的亲身体验,就算是在网上花了半天时间试图找到有数据能证明第二次创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第一次的数据,结果什么也没发现,只找到了一个研究报告说第二次创业者比第一次创业者少犯10%的愚蠢错误。无非是,第二次创业注册公司前,名字先想好一大堆,到工商局查名,哪个没有被注册就用哪个,一趟搞定;不像第一次的时候,送进去一个名字被打回一次,再送一次又被打回,来来回回浪费不知了多少时间。
   
    第二次是想尝尝当CEO的味道,第一次创业成功的CTO、CFO、VP们第二次创业,是因为第一次创业里还有未竟的遗愿,比如是为了亲自尝尝当CEO的滋味,新名片上总算换上了CEO的称呼,第一次创业时自己干的是自己最在行的手艺,如写程序,第二次创业时,自己的看家本领用不上啦,写程序的事情招一批程序员去打理,现在自己是要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在行的事情:掌握方向盘、管人、管销售、管理现金流、P&L……
   
    第二次的创业者多为孤独者,第一次创业俺们都有创业伙伴和铁血兄弟,创业成功了,弟兄们发了大财各奔东西,有的告老还乡、有的买宦娶妾、有的去了外星球永久度假,剩下来愿意去第二次创业的,往往不是自己当仁不让做CEO、就是一步登天当了董事长的,至高无上,绝对权威,没有人来和你抢座位跟你抬杠与你制衡,你也不再有地方去发发牢骚吐吐苦水,虽然大权在握,信心无可置疑,手下的员工也对你崇拜无比百依百顺,但是夜来时分,难免高处不胜寒。
   
    第二次是要舒舒服服的,因为第二次不仅自己有钱,VC也争先恐后送钱来,有钱不花白不花,不像第一次创业那样要啥没啥,得天天去VC和客户那里挨家挨户地乞讨,风吹雨打、饱受煎熬,夜夜担忧茅屋为秋风所破……第二次创业不用担心付不起房租发不出工资,不用担心温饱和饥渴,所以先砸钱,高档办公楼,高调起步,高规格上马;第二次创业也不用像第一次那样用功,全副身心的投入;第二次创业驾轻就熟,也不再像第一次创业对什么都战战兢兢,需要走一步看三遍。
   
    第二次不必探路,第一次创业犹如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主动的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实践中跌跌撞撞碰碰磕磕中长大,第二次创业犹如终生教授重复上课,什么Idea、价值链,商业模式,财务预测、融资、上市、IPO哪样俺不知道?第一次创业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抓住偶然机会最后找到了成功之路,第二次创业哪有闲工夫去这么地抠细节,成功应该是会自己撞上门来的。
   
    到工商局查名,哪个没有被注册就用哪个,一趟搞定;不像第一次的时候,送进去一个名字被打回一次,再送一次又被打回,来来回回浪费不知了多少时间。 第二次是想尝尝当CEO的味道,第一次创业成功的CTO、CFO、VP们第二次创业,是因为第一{nextpage}次创业里还有未竟的遗愿,比如是为了亲自尝尝当CEO的滋味,新名片上总算换上了CEO的称呼,第一次创业时自己干的是自己最在行的手艺,如写程序,第二次创业时,自己的看家本领用不上啦,写程序的事情招一批程序员去打理,现在自己是要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在行的事情:掌握方向盘、管人、管销售、管理现金流、P&L…… 第二次的创业者多为孤独者,第一次创业俺们都有创业伙伴和铁血兄弟,创业成功了,弟兄们发了大财各奔东西,有的告老还乡、有的买宦娶妾、有的去了外星球永久度假,剩下来愿意去第二次创业的,往往不是自己当仁不让做CEO、就是一步登天当了董事长的,至高无上,绝对权威,没有人来和你抢座位跟你抬杠与你制衡,你也不再有地方去发发牢骚吐吐苦水,虽然大权在握,信心无可置疑,手下的员工也对你崇拜无比百依百顺,但是夜来时分,难免高处不胜寒。 第二次是要舒舒服服的,因为第二次不仅自己有钱,VC也争先恐后送钱来,有钱不花白不花,不像第一次创业那样要啥没啥,得天天去VC和客户那里挨家挨户地乞讨,风吹雨打、饱受煎熬,夜夜担忧茅屋为秋风所破……第二次创业不用担心付不起房租发不出工资,不用担心温饱和饥渴,所以先砸钱,高档办公楼,高调起步,高规格上马;第二次创业也不用像第一次那样用功,全副身心的投入;第二次创业驾轻就熟,也不再像第一次创业对什么都战战兢兢,需要走一步看三遍。 第二次不必探路,第一次创业犹如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主动的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实践中跌跌撞撞碰碰磕磕中长大,第二次创业犹如终生教授重复上课,什么Idea、价值链,商业模式,财务预测、融资、上市、IPO哪样俺不知道?第一次创业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抓住偶然机会最后找到了成功之路,第二次创业哪有闲工夫去这么地抠细节,成功应该是会自己撞上门来的。 第二次找的都是旧部下,第一次创业时,三顾茅庐去伯乐相马,第二次创业时老部下一声令下一呼百应,找的都是老同事老熟人,每个人的脾气性格能力都了如指掌,按部就班、人尽其用,回锅肉再炒一遍,犹如在老情人当中回放一遍初恋的感觉,人人都是熟门熟路,老动作重复一遍,完全没有第一次创业时的欣喜、惊慌、紧张、生涩、以及不可承受之轻、刻骨铭心之痛。 第二次没人敢骂你,第一次创业时你听够了耻笑、责问和骂声;第二次创业时周围都是你的粉丝,不管你做的对和不对,人人对你另眼相看,对你无限宽容,没有人敢来指正你的错误,敢于斗胆骂你…… 第二次不再需要运气,第一次创业是你不知天高地厚、是你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浴血奋战杀出了一条血路,让你撞上了运气、侥幸成功;第二次创业时你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你的名声,也不会走错路做错事,所以不必舍近求远,不必画蛇添足,不必事半功倍,不必提心吊胆……总之,第二次成功是必然的,不再需要碰运气。 嘿嘿,第二次创业容易多了,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话了…… 不过,创业者就像是西绪福斯,无论如何,没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地去第二次找的都是旧部下,第一次创业时,三顾茅庐去伯乐相马,第二次创业时老部下一声令下一呼百应,找的都是老同事老熟人,每个人的脾气性格能力都了如指掌,按部就班、人尽其用,回锅肉再炒一遍,犹如在老情人当中回放一遍初恋的感觉,人人都是熟门熟路,老动作重复一遍,完全没有第一次创业时的欣喜、惊慌、紧张、生涩、以及不可承受之轻、刻骨铭心之痛。
   
    第二次没人敢骂你,第一次创业时你听够了耻笑、责问和骂声;第二次创业时周围都是你的粉丝,不管你做的对和不对,人人对你另眼相看,对你无限宽容,没有人敢来指正你的错误,敢于斗胆骂你……
   
    第二次不再需要运气,第一次创业是你不知天高地厚、是你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浴血奋战杀出了一条血路,让你撞上了运气、侥幸成功;第二次创业时你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你的名声,也不会走错路做错事,所以不必舍近求远,不必画蛇添足,不必事半功倍,不必提心吊胆……总之,第二次成功是必然的,不再需要碰运气。
   
    嘿嘿,第二次创业容易多了,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话了……
   
    不过,创业者就像是西绪福斯,无论如何,没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地去创业。无论成功与否,这世界上创业者越多越好,社会将增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财富1001夜故事让第一次的创业者们晚上不再感到空虚和孤独,有更多人受到鼓舞去创业,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本文向人们展示的不是股神巴菲特,而是一个真实的起步之初的巴菲特。深圳人人论坛(http://bbs.szrenren.com/)转自《意林》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外。
   
    与巴菲特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中国人赵丹阳愿意出211万美元,并于 2009年6月24日“正式吃成”。2010年巴菲特某顿午餐也拍卖出去了,有人愿意出168万美元。
   
    不过,当初巴菲特大学毕业的时候,和你我一样,可落魄了:巴菲特愿意为心仪的公司无薪工作,老板还是拒绝了他,只好到父亲的公司报到,却也表现平平。
   
    话说19岁的高中毕业生巴菲特立志要到哈佛商学院深造,出乎意料,面试官拒绝了信心十足的巴菲特。太丢人了,他当时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跟父亲交代呢?”。
   
    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深受打击,作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巴菲特求职第一份工作时,也受到重重一击。
   
    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首次给出A+的成绩就被这位得意门生摘得。为了毕业后能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不要薪水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结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当年犹太人被华尔街拒之门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这是巴菲特自己的回忆:他人很好,只是说,“看,沃伦。在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不雇用犹太人。我们这里只有能力聘用为数不多的员工。因此,我们只用犹太人。”办公室里的两位女性雇员的确是犹太人,公司所有人都是犹太人。这有点像是格雷厄姆版本的“反优先雇佣行动”。事实上,50年代真的存在对犹太人极大的歧视,对此,我很理解。
   
    将老师奉为神明的巴菲特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格雷厄姆不认为与他存在个人交情。一朋友说,这对巴菲特打击很大,对他而言是“一种耐受力的考验。”
   
    还好,巴菲特有一个不算混得太糟的老爸,他来到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纪公司工作。
   
    别以为巴菲特从此一飞冲天。巴菲特嘴巴很笨,要做股票推销员可是件苦差事。他只能怯生生地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开口,他开始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姑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喜欢的股票。要命的是,他还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亏了钱。
   
    那些大客户们并不把他当回事。都是先从巴菲特那里得到股票推荐,再拿着这样的信息向更资深人士验证,并在其他经纪人那购买股票。
   
    巴菲特开始憎恨像“开药方”一样的工作,他要寻找方法让自己对这个工作少点依靠。他一直都喜欢做生意,于是和一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加油站。
   
    在这段职场不适应期,他还弥补了自己不善言辞的缺陷。
   
    《巴菲特传》作者认为,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取得的最大进展并不在投资上,而是去听了戴尔·卡内基的公众演讲课。上完卡内基的演讲课以后,巴菲特来到在奥马哈大学,讲授“投资学原理”的课程。一学一用,巴菲特的“演讲技巧”进步神速。
   
    了解巴菲特初期职场历程,我们能感悟到:
   
    1、年轻人都要经受得住职场不适应期,哪怕是优等生,因为谁都不知道现实会怎样,我们却要应对现实。
   
    2、多方位前进,巴菲特学习演讲、学做生意以应对不适应期,年轻人切记不要坐以待毙。
   
    3、一定要对某种什物锲而不舍。
   
    追随格雷厄姆最能表现巴菲特的锲而不舍精神。起初是对格雷厄姆公司的追随,其后,是体现在对格雷厄姆投资精神的追随。要知道,巴菲特自己一直暗中做投资,他的投资回报远比公司高出许多。自从1950年离开大学到开创自己的公司的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由9800美元猛增到14万美元。
   
    毕业的3-4年间,巴菲特一直与本杰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来,还定期从奥马哈到纽约走访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传》中记述到:“像他一样执着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学生并不多见”。
   
    巴菲特最终被聘用了,他激动万分,当即飞往纽约,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报道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这算得上他真正的职业起步,他学到了寻找“烟蒂”公司的投资哲学。
   
    两年后,巴菲特已经感觉导师的池子太小了,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的公司已经无法给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到1956年春天,巴菲不再为父亲或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打工挣钱了,而是为他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倾尽全力。
   
    一个细节能证明巴菲特已学有所成:当时,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位投资者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人们常常关心的问题:“谁将继承你的衣钵?”,格雷厄姆提到了沃伦·巴菲特。
   
    这位叫霍默·道奇的投资者,到西部度假时途经奥马哈,他和巴菲特简短地谈了几句,就向巴菲特的公司注资12万美元。
   
    从此,巴菲特第一份工作历程结束,事业真正起步。

    在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凯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世上没有什么是不用费劲就可以自然做成的,假如你想找一百个借口,那么就能找一百个甚至比一百个还要多的借口,这样,你表面上得到些安慰,但你将一事无成!你要想成为一名如卡托尔公司所说的“最优秀的员工”,就应当记住那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凯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
   
    有一次,凯撒率领他的的军队渡海作战,登岸后他决定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任何退路。他要他的将士们知道,这次作战的结果,不是战胜就是战死,所以就在将士们的面前,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毁了。像所有名将一样,他有下最后拒绝借口,敢于决定于一瞬间的能力。
   
    有些人往往有这样的借口——“我干不了这个!”所以常导致这种错误:在进行着一件重要的工作时,往往预留两条退路。但是当一个士兵知道虽然战争极其激烈但仍有一线退却之门为他而开时,他大概是不会拼尽他的全部力量的。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没有的时候,一支军队才肯用一种决死的精神拼战到底。
   
    拒绝借口,就是要断绝一切后路,倾注全部的心血于你的事业之中,抱定任何阻碍都不能使你向后转的决心——这样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在遇到阻碍打击时,因为缺乏坚忍力而后转”,将造成千万个放弃战斗的人的墓碑。
   
    一个人在拒绝任何借口倾注他的全部心血于一个生命的大目标时,在把他生命的火箭义无反顾地直飞向他的事业时,他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来,这种力量简直是谁也不能阻挡的。
   
    假使你能养成拒绝借口敢于决定的习惯,你在需要决断时一定能运用最聪明的判断力;因为若是你以为决定是可以伸缩的,是可以重新考虑的,则你将永远不能养成可靠而正确的评判力。
   
    但是在你所下的决定是绝对的最后时,在你再也不去寻找借口、断绝了你的一切后路时,在你知道一个不健全不成熟的判断会使你受到相当的痛苦时,你对于判断一定会十分小心,而你的判断力也自然会随之日渐进步了。但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出色!请记住卡托尔公司员工通知单上那句话中四个最突出的字——“拒绝借口”。

    李嘉诚驰骋商界,是从生产塑胶花开始的。当初,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为确证李嘉诚有供货能力,外商提出须有富裕的厂家作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人愿意为他作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李嘉诚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你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没想到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对外商说:“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之至!可是,因为资金有限得很,一时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是很遗憾地不能与你签约。”
   
    李嘉诚这番实话实说使外商内心大受震动,他没想到,在“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为人们广泛接受时,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诚实商人,于是,外商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回。李嘉诚值得他破一次例,他对李嘉诚说:“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赖之人。为此,我预付货款,以便为你扩大生产提供资金。”
   
    外商的鼎立相助,使得李嘉诚既扩大了生产规模,又拓宽了销路,李嘉诚由此发展成为塑胶花大王。
   
    创业路上立下的九个管理心得:
   
    (1)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力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但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6)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7)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8)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9)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对于年老的员工,公司应该给予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下面凭记忆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
   
    故事1:
   
    1968年的一天,高盛的一位交易员接到了一个机构客户的一笔交易委托:买入50,0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这个单子在当时是少有的大单,因此很自然在高盛的交易大厅引起了一阵兴奋。交易员执行完指令就出去吃午饭了,回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有一大摞秘书留下的粉红便条,都是让他尽快给那个刚刚下单的客户回电。他急忙打回去,那边声音都变了:“我...我犯了一个大错,这次我肯定得被炒鱿鱼了!”原来,那位客户把卖出指令错误地下达成了买入,更可怕的是—他本来应该是卖出5,000股而不是买入50,000股!
   
    晴天霹雳。高盛的交易员马上找到当时高盛的首席合伙人李维并向他汇报了情况。李维问他:“是我们的错还是客户的错?”,他如实回答:“是对方的错。”李维又问他:“他们是不是一个好客户?”。他同样如实回答:“是好客户。”李维很快做了个决定:“既然他们是我们的好客户,那么让我们把他们变成我们更好的客户。这次交易错误算我们的,我们来买单。”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1条吗—“我们要把客户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我们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我们自身的成功将会随之而来。”)
   
    (我对同事说:这句话以前在高盛工作的时候体会不深,做到现在才越来越有体会。道理很简单—作为一家服务型的公司,你是否真的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真的给人家提供了价值,对客户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在客户面前永远不要试图伪装和欺骗,因为他们都很聪明,我们根本装不了也骗不了。)
   
    故事2、故事3和故事4:
   
    故事2:1956年福特汽车的IPO对于整个美国投行界来说是石破天惊的一幕,高盛凭借这个经典案例一夜之间在IPO市场跻身业界前列。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在此前的两年准备时间里,主要合伙人呕心沥血,先后准备出了56个上市方案。
   
    故事3:在敌意收购在美国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有一天高盛的合伙人弗莱德曼在一家律师行和讨论一个案子。这个时候那家律师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拿着第二天《纽约时报》的小样走了进来请自己的老板过目,那上面印着某个敌意收购方第二天准备用来启动针对盖洛克纸业公司的要约收购的广告。弗莱德曼得知后,匆忙走出会议室,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同事:“给盖洛克打电话,告诉他们两件事,第一,他们明天将被敌意攻击;第二,我们准备好了帮助他们。”从那以后,高盛负责并购业务的团队每天晚上十点都会有人专门打出租车到离《纽约时报》印刷点最近的地方,等待新鲜出炉的第二天的报纸。在他们看来,一个交易是交给自己还是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差的就是这先人一步的几十分钟。
   
    故事4:高盛刚刚进入德国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内部开会确定自己应该重点关注的客户。当从纽约空降过来的高盛同事把“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这两个名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下面的德国同事一片哄笑,因为德国最大的投行德意志银行几乎是这两家“半国企”企业的股东,在他们看来从德意志银行嘴里虎口拔牙几乎是天方夜谭。对此,桑顿说了一段话:“很长时间以前就曾经有人告诉我:当有人往你脸上啐了一口唾沫的时候,如果你真的很优秀,你应该做三件事—第一,宣布你脸上的是天上掉下的一滴雨;第二,把它擦掉;第三,让你的决心和勇气燃烧得更加旺盛。”此后三年内,高盛拿到了戴姆勒奔驰的单子。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3条吗—“我们以我们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为骄傲。我们拥有不可妥协的决心要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追求卓越。虽然我们业务的种类和金额都十分庞大,但是如果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宁愿做最好的,而不是做最大的。”还有第4条:“我们在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中都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对同事说: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每一天都愿意—最好是渴望—把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Get better, 或者把一个粗俗的中文词“整形”成英文词—Get “Newbi-er”。)
   
    故事5和故事6:
   
    故事5:七十年代,一家著名薯片公司的老板把公司卖掉,套了大额的现金。很多家投行的私人客户服务代表纷拥而至。高盛出手稍微晚了一点,等他们和这位老板约好见面的时候,另外一家投行已经基本锁定了这位大客户。但高盛的合伙人费佛还是去了,双方在海边烧烤,聊了一晚上哲学和家庭。一个月后,这位老板打电话给费佛,告诉她:“我已经决定把这笔理财业务给你们了。”费佛当然惊喜,赶紧说“谢谢谢谢”。老板又问:“你难道不想知道为什么吗?”费佛说:“当然想。”老板接着说:“你也知道,在你们之前已经有很多家投行访问过我。你们这些人长的差不多,穿的差不多,谈的也差不多。但只有你们在晚饭后站起来帮助我们洗盘子洗碗。所以我觉得,你和他们不一样。”
   
    故事6:高盛的首席合伙人怀特海德曾经说“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招聘。”另外一个合伙人康威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他本来定好要去斯坦福大学进行校园招聘,结果就在临行前忽然福特公司要求他前往公司洽谈一个潜在的项目。分身无术的康威找到怀特海德问他怎么办。怀特海德态度鲜明:“当然是去斯坦福了。福特那边我帮你顶一下。”康威事后颇有感慨地说:“就是这样的选择告诉你一家{nextpage}公司的领军人物相信的是什么。”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5条吗—“我们未找到并招到每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对一家服务行业来说,我们深知没有最好的人才,我们就不可能成为最好的公司。”)
   
    (我对同事说:过去这方面我们做得非常不够,对此我要承担主要责任。以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招聘和培训上。)
   
    故事(其实不是“故事”,而是“故”“事”)7:
   
    1869年, Marcus Goldman创办高盛。
   
    40年后,高盛只有三个资深合伙人。
   
    60年后,高盛由于贸然设立贸易公司差点在1929年的股灾中毁于一旦。
   
    97年后,高盛完成了第一个重要的IPO。
   
    100年后,高盛还会接受两万五千美元帮助客户设计分红方案这种“小活”。
   
    101年后,高盛才在伦敦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
   
    103年后,高盛才有了自己的固定利息和私人客户服务部门。
   
    今天,140年后,高盛是一家市值达到7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我对同事说:伟大的公司是熬出来的。)

    年关,外婆小时候告诉我,过年就一道关,平时再穷,这一天也不能穷过。年,穷人的关啊。
   
    当我的面前摆满了:两个月亏损的财务报表,年底员工的双薪表,年会聚餐的费用明细,春节客户送礼清单,年假、病假、事假、婚假、产假一小摞儿,旧客户明年度的合同,新客户的拜访计划,年前年后工作的时间推进计划……第一次知道了,年关的意义。想到自己眼前的关,除了事业,还有爱情、婚姻、家庭、人生意义,我开始变得软弱无力、懒惰矫情。我最希望自己的状态是清晨,一夜饱睡起来,在花园跑完步,满身是汗,阳光轻撒,阵阵桂花香,蹒跚的孩子在草地上咯咯的笑,回到家冲个热水澡,那一刻,只想歌颂生命的美好,换上衣服拎起电脑出门,自己充满力量,全是坚强。
   
    然而,我终究无法改变地球转动,于是,我会随着时间的转动,回到软弱与无力,有时甚至想到了逃避和放弃。或许生活,就是重复重复之不断重复。
   
    从夜到清晨,从清晨到夜,每一天我都在转圈。一年到年关,当我转回到起点的时候,每一年我都在转圈。今年不同,只因细数,惊觉年轮已三十多圈,圈越画越大,缺氧的感觉越来越严重。
   
    睡前翻看《明朝的那些事儿》书中有这么一句“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当时,我几乎热泪盈眶。画了这么多年圈,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理由,自己拼命努力的原因,原来只是为了两个字“生存”。
   
    其实人性本懒,能不做什么最好什么都不做,能吃甜的是时候最好一点苦也不尝。然而天没办法眷顾到每个人,于是我:长得不漂亮,也还没有难看;个子不高身材不好,也不至于不均称;学习嘛实在不行,文科又还凑合;家庭不够富有,却也比很多人小康……这就是老天给我的悲伤,不给我希望,也不让我绝望。走进大学,每个女孩的青春本该多彩美好,然而我懵了,艺术院校的美女成灾,我真正迎来了低谷,站在海报面前那个165身高的限制条款前,彻底崩溃,人生的第一个无眠的夜,凭着年轻有力气,硬是哭了一整夜。这就是人生,夹缝里,没有选择,只有生存。
   
    为了生存,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我没仔细分析,没有制定明确的策略。于是,稀里糊涂,顺手就生存了。开始在专业上努力,在广度上拓宽。我开始疯一样的沉醉在专业里,爱好所有特长,以谦卑和退让的心态与每个强者相处,以无穷的热情和所有的力量付诸于事业。但当我热情饱满的继续前行时,突然发现,几位才子怀里宠着的那些平淡的女人,回到家,从未认真的对着镜子照了那么久,我又懵了。原来人可以运气好到,光靠运气就轻而易举的生存了。躺上床,不由得从脚底开始发寒,我以熬过一堂化学课那样的艰难和漫长,熬过了人生第二个无眠的夜。
   
    在生存的原点上转了一次又一次圈,每一次开始新的半径,我都鼓励自己前面就是黎明的曙光,然而,当我精疲力竭的冲过一条红线,才听到耳边又响起“预备,跑!”——我慢了,又慢了半拍,以至于没来得及听到“各就各位”,我甚至都没有恍惚的时间,因为所有人都疯跑出去了。
   
    靠向椅背,从办公室的边的窗户玻璃望下去,广州被余晖笼罩,中山一路高架桥上的车流,象电子游戏里的程序一样,这个世界都在不断重复。每一个方向都会见到阳光,每一条道路都摇曳着芬芳,每一个脚步都深印着信仰。

    亚洲一家穷人,在经过了几年的省吃俭用之后,他们积攒够了购买去往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的钱,他们打算到富足的的澳大利亚去谋求发财的机会.
   
    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不过他们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实在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家人一些剩饭。听到父亲的哀求,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了.
   
    如果他们当时肯问一问就不至于在一路上都啃干粮了.他们不去问船上的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去向的勇气,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早就为自己高了一个限__穷人是没钱去豪华餐厅里享受美味食物的,于是他们就错过了十几天享受美食的机会.
   
    由于没有勇气尝试而无法获得成功的事情其实又何止这些!也许你几番尝试,最终也不见得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鼓足勇气去尝试,那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很多穷人抱怨上天不给于自己成功的机会,感慨命运捉弄自己.其实机会就在他们身边,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困难而自行放弃了,而机会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拥有.这也正是那些穷人经常无法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只要积极地尝试过\努力过,纵然没有取得成功,你也毕竟拥有了经验,而且你的精神意志也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
   
    真正的富人在每个机遇来临的时候,总是积极地迎接,大胆地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去开拓,去完美;在多数人还不认可的时候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在多数人鄙夷的眼光里成功的.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晓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朋友们!请记住了,每个人成功的机会是相等的.只不过是那些具备胆识,勇于挑战的人比平常人容易抓取罢了.
    拿破伦 ? 希尔曾说过:“如果,你认为你是穷者,那么,你必须好好的认真的想一想: 第一, 你为什么穷?第二,你想富有吗?第三,你怎样做才能富有?" 重要的是“你怎样做才能富有?”。
   
    如果您是一个雇员,领取一份稳定的薪水,您的企业没有了您依然可以轻易找人代替,那么您是别人赚钱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
   
    如果您是个体户或小企业主,您在您的生意中拼命的努力工作为自己赚钱, 您的生意少了您就无法运转,您拥有不可被取代性,那么您本人就是一台赚钱机器。
   
    以上两种人,不是没钱没时间,就是有钱没时间,这种人占了全世界人口中的95%!这是您要的人生吗?
    如果您懂得打造一个企业,让您的钱和别人在企业中为您工作,即使您不在的时候, 企业依然能够自行运转为您赚钱,那您就会拥有赚钱机器,而不是变成一台赚钱机器。 如果您懂得用钱生钱,您的金钱在不断为您工作,而不需要您为了金钱而忙碌工作,您便可以拥有无数的赚钱机器。
   
    穷人是赚钱机器,富人有无数个赚钱机器。穷人没有资本。穷人想富有,就必须节省出一部分生活费,同时汇入社会资本的旋涡,以其庞大的集合力,吸附垄断资本以及局部垄断资本的膨胀,发挥出不是资本的资本张力,推动相当一部分穷人,跃迁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