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终极励志 下的文章

    本文向人们展示的不是股神巴菲特,而是一个真实的起步之初的巴菲特。深圳人人论坛(http://bbs.szrenren.com/)转自《意林》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外。
   
    与巴菲特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中国人赵丹阳愿意出211万美元,并于 2009年6月24日“正式吃成”。2010年巴菲特某顿午餐也拍卖出去了,有人愿意出168万美元。
   
    不过,当初巴菲特大学毕业的时候,和你我一样,可落魄了:巴菲特愿意为心仪的公司无薪工作,老板还是拒绝了他,只好到父亲的公司报到,却也表现平平。
   
    话说19岁的高中毕业生巴菲特立志要到哈佛商学院深造,出乎意料,面试官拒绝了信心十足的巴菲特。太丢人了,他当时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跟父亲交代呢?”。
   
    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深受打击,作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巴菲特求职第一份工作时,也受到重重一击。
   
    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首次给出A+的成绩就被这位得意门生摘得。为了毕业后能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不要薪水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结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当年犹太人被华尔街拒之门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这是巴菲特自己的回忆:他人很好,只是说,“看,沃伦。在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不雇用犹太人。我们这里只有能力聘用为数不多的员工。因此,我们只用犹太人。”办公室里的两位女性雇员的确是犹太人,公司所有人都是犹太人。这有点像是格雷厄姆版本的“反优先雇佣行动”。事实上,50年代真的存在对犹太人极大的歧视,对此,我很理解。
   
    将老师奉为神明的巴菲特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格雷厄姆不认为与他存在个人交情。一朋友说,这对巴菲特打击很大,对他而言是“一种耐受力的考验。”
   
    还好,巴菲特有一个不算混得太糟的老爸,他来到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纪公司工作。
   
    别以为巴菲特从此一飞冲天。巴菲特嘴巴很笨,要做股票推销员可是件苦差事。他只能怯生生地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开口,他开始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姑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喜欢的股票。要命的是,他还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亏了钱。
   
    那些大客户们并不把他当回事。都是先从巴菲特那里得到股票推荐,再拿着这样的信息向更资深人士验证,并在其他经纪人那购买股票。
   
    巴菲特开始憎恨像“开药方”一样的工作,他要寻找方法让自己对这个工作少点依靠。他一直都喜欢做生意,于是和一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加油站。
   
    在这段职场不适应期,他还弥补了自己不善言辞的缺陷。
   
    《巴菲特传》作者认为,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取得的最大进展并不在投资上,而是去听了戴尔·卡内基的公众演讲课。上完卡内基的演讲课以后,巴菲特来到在奥马哈大学,讲授“投资学原理”的课程。一学一用,巴菲特的“演讲技巧”进步神速。
   
    了解巴菲特初期职场历程,我们能感悟到:
   
    1、年轻人都要经受得住职场不适应期,哪怕是优等生,因为谁都不知道现实会怎样,我们却要应对现实。
   
    2、多方位前进,巴菲特学习演讲、学做生意以应对不适应期,年轻人切记不要坐以待毙。
   
    3、一定要对某种什物锲而不舍。
   
    追随格雷厄姆最能表现巴菲特的锲而不舍精神。起初是对格雷厄姆公司的追随,其后,是体现在对格雷厄姆投资精神的追随。要知道,巴菲特自己一直暗中做投资,他的投资回报远比公司高出许多。自从1950年离开大学到开创自己的公司的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由9800美元猛增到14万美元。
   
    毕业的3-4年间,巴菲特一直与本杰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来,还定期从奥马哈到纽约走访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传》中记述到:“像他一样执着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学生并不多见”。
   
    巴菲特最终被聘用了,他激动万分,当即飞往纽约,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报道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这算得上他真正的职业起步,他学到了寻找“烟蒂”公司的投资哲学。
   
    两年后,巴菲特已经感觉导师的池子太小了,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的公司已经无法给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到1956年春天,巴菲不再为父亲或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打工挣钱了,而是为他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倾尽全力。
   
    一个细节能证明巴菲特已学有所成:当时,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位投资者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人们常常关心的问题:“谁将继承你的衣钵?”,格雷厄姆提到了沃伦·巴菲特。
   
    这位叫霍默·道奇的投资者,到西部度假时途经奥马哈,他和巴菲特简短地谈了几句,就向巴菲特的公司注资12万美元。
   
    从此,巴菲特第一份工作历程结束,事业真正起步。

    在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凯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世上没有什么是不用费劲就可以自然做成的,假如你想找一百个借口,那么就能找一百个甚至比一百个还要多的借口,这样,你表面上得到些安慰,但你将一事无成!你要想成为一名如卡托尔公司所说的“最优秀的员工”,就应当记住那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凯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
   
    有一次,凯撒率领他的的军队渡海作战,登岸后他决定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任何退路。他要他的将士们知道,这次作战的结果,不是战胜就是战死,所以就在将士们的面前,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毁了。像所有名将一样,他有下最后拒绝借口,敢于决定于一瞬间的能力。
   
    有些人往往有这样的借口——“我干不了这个!”所以常导致这种错误:在进行着一件重要的工作时,往往预留两条退路。但是当一个士兵知道虽然战争极其激烈但仍有一线退却之门为他而开时,他大概是不会拼尽他的全部力量的。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没有的时候,一支军队才肯用一种决死的精神拼战到底。
   
    拒绝借口,就是要断绝一切后路,倾注全部的心血于你的事业之中,抱定任何阻碍都不能使你向后转的决心——这样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在遇到阻碍打击时,因为缺乏坚忍力而后转”,将造成千万个放弃战斗的人的墓碑。
   
    一个人在拒绝任何借口倾注他的全部心血于一个生命的大目标时,在把他生命的火箭义无反顾地直飞向他的事业时,他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来,这种力量简直是谁也不能阻挡的。
   
    假使你能养成拒绝借口敢于决定的习惯,你在需要决断时一定能运用最聪明的判断力;因为若是你以为决定是可以伸缩的,是可以重新考虑的,则你将永远不能养成可靠而正确的评判力。
   
    但是在你所下的决定是绝对的最后时,在你再也不去寻找借口、断绝了你的一切后路时,在你知道一个不健全不成熟的判断会使你受到相当的痛苦时,你对于判断一定会十分小心,而你的判断力也自然会随之日渐进步了。但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出色!请记住卡托尔公司员工通知单上那句话中四个最突出的字——“拒绝借口”。

    李嘉诚驰骋商界,是从生产塑胶花开始的。当初,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为确证李嘉诚有供货能力,外商提出须有富裕的厂家作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人愿意为他作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李嘉诚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你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没想到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对外商说:“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之至!可是,因为资金有限得很,一时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是很遗憾地不能与你签约。”
   
    李嘉诚这番实话实说使外商内心大受震动,他没想到,在“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为人们广泛接受时,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诚实商人,于是,外商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回。李嘉诚值得他破一次例,他对李嘉诚说:“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赖之人。为此,我预付货款,以便为你扩大生产提供资金。”
   
    外商的鼎立相助,使得李嘉诚既扩大了生产规模,又拓宽了销路,李嘉诚由此发展成为塑胶花大王。
   
    创业路上立下的九个管理心得:
   
    (1)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力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但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6)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7)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8)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9)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对于年老的员工,公司应该给予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下面凭记忆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
   
    故事1:
   
    1968年的一天,高盛的一位交易员接到了一个机构客户的一笔交易委托:买入50,0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这个单子在当时是少有的大单,因此很自然在高盛的交易大厅引起了一阵兴奋。交易员执行完指令就出去吃午饭了,回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有一大摞秘书留下的粉红便条,都是让他尽快给那个刚刚下单的客户回电。他急忙打回去,那边声音都变了:“我...我犯了一个大错,这次我肯定得被炒鱿鱼了!”原来,那位客户把卖出指令错误地下达成了买入,更可怕的是—他本来应该是卖出5,000股而不是买入50,000股!
   
    晴天霹雳。高盛的交易员马上找到当时高盛的首席合伙人李维并向他汇报了情况。李维问他:“是我们的错还是客户的错?”,他如实回答:“是对方的错。”李维又问他:“他们是不是一个好客户?”。他同样如实回答:“是好客户。”李维很快做了个决定:“既然他们是我们的好客户,那么让我们把他们变成我们更好的客户。这次交易错误算我们的,我们来买单。”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1条吗—“我们要把客户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我们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我们自身的成功将会随之而来。”)
   
    (我对同事说:这句话以前在高盛工作的时候体会不深,做到现在才越来越有体会。道理很简单—作为一家服务型的公司,你是否真的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真的给人家提供了价值,对客户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在客户面前永远不要试图伪装和欺骗,因为他们都很聪明,我们根本装不了也骗不了。)
   
    故事2、故事3和故事4:
   
    故事2:1956年福特汽车的IPO对于整个美国投行界来说是石破天惊的一幕,高盛凭借这个经典案例一夜之间在IPO市场跻身业界前列。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在此前的两年准备时间里,主要合伙人呕心沥血,先后准备出了56个上市方案。
   
    故事3:在敌意收购在美国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有一天高盛的合伙人弗莱德曼在一家律师行和讨论一个案子。这个时候那家律师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拿着第二天《纽约时报》的小样走了进来请自己的老板过目,那上面印着某个敌意收购方第二天准备用来启动针对盖洛克纸业公司的要约收购的广告。弗莱德曼得知后,匆忙走出会议室,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同事:“给盖洛克打电话,告诉他们两件事,第一,他们明天将被敌意攻击;第二,我们准备好了帮助他们。”从那以后,高盛负责并购业务的团队每天晚上十点都会有人专门打出租车到离《纽约时报》印刷点最近的地方,等待新鲜出炉的第二天的报纸。在他们看来,一个交易是交给自己还是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差的就是这先人一步的几十分钟。
   
    故事4:高盛刚刚进入德国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内部开会确定自己应该重点关注的客户。当从纽约空降过来的高盛同事把“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这两个名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下面的德国同事一片哄笑,因为德国最大的投行德意志银行几乎是这两家“半国企”企业的股东,在他们看来从德意志银行嘴里虎口拔牙几乎是天方夜谭。对此,桑顿说了一段话:“很长时间以前就曾经有人告诉我:当有人往你脸上啐了一口唾沫的时候,如果你真的很优秀,你应该做三件事—第一,宣布你脸上的是天上掉下的一滴雨;第二,把它擦掉;第三,让你的决心和勇气燃烧得更加旺盛。”此后三年内,高盛拿到了戴姆勒奔驰的单子。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3条吗—“我们以我们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为骄傲。我们拥有不可妥协的决心要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追求卓越。虽然我们业务的种类和金额都十分庞大,但是如果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宁愿做最好的,而不是做最大的。”还有第4条:“我们在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中都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对同事说: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每一天都愿意—最好是渴望—把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Get better, 或者把一个粗俗的中文词“整形”成英文词—Get “Newbi-er”。)
   
    故事5和故事6:
   
    故事5:七十年代,一家著名薯片公司的老板把公司卖掉,套了大额的现金。很多家投行的私人客户服务代表纷拥而至。高盛出手稍微晚了一点,等他们和这位老板约好见面的时候,另外一家投行已经基本锁定了这位大客户。但高盛的合伙人费佛还是去了,双方在海边烧烤,聊了一晚上哲学和家庭。一个月后,这位老板打电话给费佛,告诉她:“我已经决定把这笔理财业务给你们了。”费佛当然惊喜,赶紧说“谢谢谢谢”。老板又问:“你难道不想知道为什么吗?”费佛说:“当然想。”老板接着说:“你也知道,在你们之前已经有很多家投行访问过我。你们这些人长的差不多,穿的差不多,谈的也差不多。但只有你们在晚饭后站起来帮助我们洗盘子洗碗。所以我觉得,你和他们不一样。”
   
    故事6:高盛的首席合伙人怀特海德曾经说“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招聘。”另外一个合伙人康威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他本来定好要去斯坦福大学进行校园招聘,结果就在临行前忽然福特公司要求他前往公司洽谈一个潜在的项目。分身无术的康威找到怀特海德问他怎么办。怀特海德态度鲜明:“当然是去斯坦福了。福特那边我帮你顶一下。”康威事后颇有感慨地说:“就是这样的选择告诉你一家{nextpage}公司的领军人物相信的是什么。”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5条吗—“我们未找到并招到每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对一家服务行业来说,我们深知没有最好的人才,我们就不可能成为最好的公司。”)
   
    (我对同事说:过去这方面我们做得非常不够,对此我要承担主要责任。以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招聘和培训上。)
   
    故事(其实不是“故事”,而是“故”“事”)7:
   
    1869年, Marcus Goldman创办高盛。
   
    40年后,高盛只有三个资深合伙人。
   
    60年后,高盛由于贸然设立贸易公司差点在1929年的股灾中毁于一旦。
   
    97年后,高盛完成了第一个重要的IPO。
   
    100年后,高盛还会接受两万五千美元帮助客户设计分红方案这种“小活”。
   
    101年后,高盛才在伦敦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
   
    103年后,高盛才有了自己的固定利息和私人客户服务部门。
   
    今天,140年后,高盛是一家市值达到7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我对同事说:伟大的公司是熬出来的。)

    年关,外婆小时候告诉我,过年就一道关,平时再穷,这一天也不能穷过。年,穷人的关啊。
   
    当我的面前摆满了:两个月亏损的财务报表,年底员工的双薪表,年会聚餐的费用明细,春节客户送礼清单,年假、病假、事假、婚假、产假一小摞儿,旧客户明年度的合同,新客户的拜访计划,年前年后工作的时间推进计划……第一次知道了,年关的意义。想到自己眼前的关,除了事业,还有爱情、婚姻、家庭、人生意义,我开始变得软弱无力、懒惰矫情。我最希望自己的状态是清晨,一夜饱睡起来,在花园跑完步,满身是汗,阳光轻撒,阵阵桂花香,蹒跚的孩子在草地上咯咯的笑,回到家冲个热水澡,那一刻,只想歌颂生命的美好,换上衣服拎起电脑出门,自己充满力量,全是坚强。
   
    然而,我终究无法改变地球转动,于是,我会随着时间的转动,回到软弱与无力,有时甚至想到了逃避和放弃。或许生活,就是重复重复之不断重复。
   
    从夜到清晨,从清晨到夜,每一天我都在转圈。一年到年关,当我转回到起点的时候,每一年我都在转圈。今年不同,只因细数,惊觉年轮已三十多圈,圈越画越大,缺氧的感觉越来越严重。
   
    睡前翻看《明朝的那些事儿》书中有这么一句“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当时,我几乎热泪盈眶。画了这么多年圈,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理由,自己拼命努力的原因,原来只是为了两个字“生存”。
   
    其实人性本懒,能不做什么最好什么都不做,能吃甜的是时候最好一点苦也不尝。然而天没办法眷顾到每个人,于是我:长得不漂亮,也还没有难看;个子不高身材不好,也不至于不均称;学习嘛实在不行,文科又还凑合;家庭不够富有,却也比很多人小康……这就是老天给我的悲伤,不给我希望,也不让我绝望。走进大学,每个女孩的青春本该多彩美好,然而我懵了,艺术院校的美女成灾,我真正迎来了低谷,站在海报面前那个165身高的限制条款前,彻底崩溃,人生的第一个无眠的夜,凭着年轻有力气,硬是哭了一整夜。这就是人生,夹缝里,没有选择,只有生存。
   
    为了生存,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我没仔细分析,没有制定明确的策略。于是,稀里糊涂,顺手就生存了。开始在专业上努力,在广度上拓宽。我开始疯一样的沉醉在专业里,爱好所有特长,以谦卑和退让的心态与每个强者相处,以无穷的热情和所有的力量付诸于事业。但当我热情饱满的继续前行时,突然发现,几位才子怀里宠着的那些平淡的女人,回到家,从未认真的对着镜子照了那么久,我又懵了。原来人可以运气好到,光靠运气就轻而易举的生存了。躺上床,不由得从脚底开始发寒,我以熬过一堂化学课那样的艰难和漫长,熬过了人生第二个无眠的夜。
   
    在生存的原点上转了一次又一次圈,每一次开始新的半径,我都鼓励自己前面就是黎明的曙光,然而,当我精疲力竭的冲过一条红线,才听到耳边又响起“预备,跑!”——我慢了,又慢了半拍,以至于没来得及听到“各就各位”,我甚至都没有恍惚的时间,因为所有人都疯跑出去了。
   
    靠向椅背,从办公室的边的窗户玻璃望下去,广州被余晖笼罩,中山一路高架桥上的车流,象电子游戏里的程序一样,这个世界都在不断重复。每一个方向都会见到阳光,每一条道路都摇曳着芬芳,每一个脚步都深印着信仰。

    亚洲一家穷人,在经过了几年的省吃俭用之后,他们积攒够了购买去往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的钱,他们打算到富足的的澳大利亚去谋求发财的机会.
   
    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不过他们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实在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家人一些剩饭。听到父亲的哀求,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了.
   
    如果他们当时肯问一问就不至于在一路上都啃干粮了.他们不去问船上的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去向的勇气,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早就为自己高了一个限__穷人是没钱去豪华餐厅里享受美味食物的,于是他们就错过了十几天享受美食的机会.
   
    由于没有勇气尝试而无法获得成功的事情其实又何止这些!也许你几番尝试,最终也不见得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鼓足勇气去尝试,那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很多穷人抱怨上天不给于自己成功的机会,感慨命运捉弄自己.其实机会就在他们身边,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困难而自行放弃了,而机会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拥有.这也正是那些穷人经常无法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只要积极地尝试过\努力过,纵然没有取得成功,你也毕竟拥有了经验,而且你的精神意志也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
   
    真正的富人在每个机遇来临的时候,总是积极地迎接,大胆地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去开拓,去完美;在多数人还不认可的时候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在多数人鄙夷的眼光里成功的.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晓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朋友们!请记住了,每个人成功的机会是相等的.只不过是那些具备胆识,勇于挑战的人比平常人容易抓取罢了.
    拿破伦 ? 希尔曾说过:“如果,你认为你是穷者,那么,你必须好好的认真的想一想: 第一, 你为什么穷?第二,你想富有吗?第三,你怎样做才能富有?" 重要的是“你怎样做才能富有?”。
   
    如果您是一个雇员,领取一份稳定的薪水,您的企业没有了您依然可以轻易找人代替,那么您是别人赚钱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
   
    如果您是个体户或小企业主,您在您的生意中拼命的努力工作为自己赚钱, 您的生意少了您就无法运转,您拥有不可被取代性,那么您本人就是一台赚钱机器。
   
    以上两种人,不是没钱没时间,就是有钱没时间,这种人占了全世界人口中的95%!这是您要的人生吗?
    如果您懂得打造一个企业,让您的钱和别人在企业中为您工作,即使您不在的时候, 企业依然能够自行运转为您赚钱,那您就会拥有赚钱机器,而不是变成一台赚钱机器。 如果您懂得用钱生钱,您的金钱在不断为您工作,而不需要您为了金钱而忙碌工作,您便可以拥有无数的赚钱机器。
   
    穷人是赚钱机器,富人有无数个赚钱机器。穷人没有资本。穷人想富有,就必须节省出一部分生活费,同时汇入社会资本的旋涡,以其庞大的集合力,吸附垄断资本以及局部垄断资本的膨胀,发挥出不是资本的资本张力,推动相当一部分穷人,跃迁富有。

    晚上隔壁店家的小叔在我店前晃荡,见到一块高挂在天花板下的广告牌,想练练自己的柔韧性和扩张力,于是一个助跑将一腿迎向此广告牌,可惜就差了这么十来公分。他很遗憾,然后我告诉他,再努力,也许可以踢到目标位。他又试了一次,还是没成功。我说“小伙子,别试了,努力不在这一分钟二分钟,这需要付出一段时间努力”。然后我又开始循循善诱做起导师来了,因为前阵子他一直在跟我交流关于他的前途问题,于是我说“这个例子让我不得不再次跟你分析生活的本质,你看你,总想着一步登天,是的,我也看好你,你悟性高,人聪明,其实可以慢慢接近成功,可惜你因为年轻,总在幻想,不够务实,不够耐心,不够坚持。做任何事都得慢慢来,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长远而计”。小伙子似懂非懂,没经历过,有些言语就是显得那么无力。
   
    其实这些话也何尝不是在说我自己。曾经,我也有很多梦想,其实我也在不断努力尝试,有失败有成功,但远没有达到我真正的目标。经过这么多年的岁月付出,我想我是明白了,放平心态,不急不躁,对自己充满信心,然后努力地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未来的我是可以让自己满意的。
   
    一步之遥,十分努力,百倍坚持,很多梦想我们就可以这样被实现。

    2008年以来,经济不景气让中国台湾的企业家都紧绷了神经。10月,被视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逝世,更让人们倍感失落。虽然环境永远在变,王永庆却代表了某些永恒特质和精神:追根究底,脚踏实地,而这正是因应危机的暖心良策。
   
    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王永庆每天来回要走三小时上学,上学前要把当天用的水挑好,回家还要帮忙养猪。王永庆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岁月中度过了童年。
   
    小学毕业后,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日本占领期间,因为政策原因,王永庆的碾米厂不得不关门。他利用之前赚到的钱于1942年在嘉义乡下开设了一个砖厂,很快也因困境而关门。再度受挫的王永庆并未放弃。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王永庆年龄:逝于2008年,享年92岁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